</b>


    <b>  [3]春,以歲不登,禁內郡食馬粟;沒入之。</b>


    <b>  [3]春季,因為連年歉收,景帝下詔禁止內地各郡臣民用糧食餵養馬匹;有違犯此禁令的,由官府沒收他的馬匹。</b>


    <b>  [4]夏,四月,詔曰:“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農事傷則飢之本,女工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並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繇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蓄積,以備災害。強毋攘弱,眾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偽為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b>


    <b>  [4]夏季,四月,景帝下詔說:“追求器物的精雕細鏤,就會損害農業;追求絲織物品的錦繡多彩,就會損害紡織業。農業受到損害,是造成天下饑荒的根本原因,紡織業受到損害,是導致百姓受寒的根本原因。天下百姓,在饑寒交迫時還能夠不違法犯罪的,是很少的。朕親身從事農耕,皇後親自種桑養蠶,以其收穫作為供奉宗廟的糧食和祭服,為天下做表率;不接受進貢,減少太宮的皇家飲食供應,節省徭役和賦稅,想讓天下百姓都從事農業和紡織,平常都有儲備,以防備災害;強的不搶奪弱的,多的不欺淩少的,老年人可以安享天年,年幼的孤兒可以平安長大成人。而現在,隻要有一年收成不好,百姓的食物就很缺乏,造成這種局麵的禍根是什麽?或許是因為奸詐的人做了官吏,公開行賄受賄,貪求錢財,剝削百姓,侵奪萬民。縣丞是重要官員,執法犯法,與盜賊共盜,太不像話!命令郡國守、相等二千石官員,各自嚴格遵守職責;不履行職責、政績不好的官員,丞相要向朕奏報,議定處置的罪名。把詔書向全國公布,使天下吏民都知道朕的本意。”</b>


    <b>  [5]五月,詔算貲四得官。</b>


    <b>  [5]五月,景帝下詔規定,家中資財達到四萬錢的,就可以做官。</b>


    <b>  [6]秋,大旱。</b>


    <b>  [6]秋季,發生大旱。</b>


    <b>  三年(庚子、前141)</b>


    <b>  後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b>


    <b>  [1]冬,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b>


    <b>  [1]冬季,十月,發生了日食和月食,日月呈紅色,持續了五天。</b>


    <b>  [2]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廷中。</b>


    <b>  [2]十二月月底,天空打雷;日光呈紫色;五大行星逆行,停留 在太微星座;月亮從天廷中部穿過。</b>


    <b>  [3]春,正月,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眾,農民寡也。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吏發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b>


    <b>  [3]春季,正月,景帝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珍珠、美玉之類的東西,飢餓時不能當飯吃,寒冷時不能做衣穿,把它當做貨幣使用,不知它何時使用何時廢止。近來有時年成不好,或許是因為從事工商末業的人多,從事農業的人少。命令郡國官員,一定要提倡發展農桑,多種樹,這樣就可以得到衣服和食物等用品。官吏如果徵發百姓,雇他們去開採黃金、珍珠、美玉,就按偷盜的罪名,把所得作為贓物來定罪處置。二千石官員如果聽之任之,也按同樣的罪名處置。”</b>


    <b>  [4]甲寅,皇太子冠。</b>


    <b>  [4]甲寅(十七日),皇太子成年,舉行冠禮。</b>


    <b>  [5]甲子,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即皇帝位,年十六。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b>


    <b>  [5]甲子(二十七日),景帝在未央宮駕崩。太子當上了皇帝,年僅十六歲。尊奉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尊奉皇後為皇太後。</b>


    <b>  [6]二月,癸酉,葬孝景皇帝於陽陵。</b>


    <b>  [6]二月,癸酉(初六),將孝景皇帝安葬在陽陵。</b>


    <b>  [7]三月,封皇太後同母弟田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b>


    <b>  [7]三月,封立皇太後的同母弟田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b>


    <b>  [8]班固贊曰:孔子稱:“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b>


    <b>  [8]班固贊曰:孔子說:“現在的民眾,與三代聖明的君主推行王道達到天下大治所依靠的民眾,沒有什麽不同。”確實是這樣啊!周末、秦代政治的弊病,在於法網繁密,政令嚴苛,但奸邪盜寇卻防不勝防。漢朝建國以後,廢除繁苛的法令,讓民眾休養生息;到孝文帝時,用謹慎儉樸的作風治理國家;孝景皇帝遵守大業成規而不改。五六十年之間,就達到移風易俗,百姓淳樸敦厚。說到天下大治的時代,周代有成王和康王時期,漢代有文帝和景帝時期,真是好啊!</b>


    <b>  [9]漢興,接秦之弊,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於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不領於天子之經費。漕轉山 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繼以孝文、孝景,清淨恭儉,安養天下,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钜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詘辱焉。當此之時,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自是之後,孝武內窮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財力耗矣!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