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濟北王也準備自殺,以求僥倖保全他的妻子兒女。齊國人公孫對濟北王說:“我請求試為大王去勸說梁王,通過他向皇上解釋;如果我的勸說不被採納,大王再死也不晚。”公孫就去求見梁王,說:“濟北國的封地,東邊鄰近強大的齊國,南麵連接著吳國和越國,北麵受到燕國和趙國的威脅。這是一個四麵受敵,隨時有可能被人瓜分的國家,濟北王的權謀不足以自守封地,實力不足以防禦外敵入侵,又沒有什麽奇方妙計可用來抵禦災難;雖然他曾失言答應與吳國聯合行動,卻並不是出於他的本意,隻不過是為形勢所迫。假若當初濟北王表露出忠於朝廷的真心,顯示出不順從吳王的痕跡,那麽,吳國一定會先放過齊國,攻占濟北國,招誘燕國、趙國而統領它們,這樣,崤山以東的諸侯聯盟就會形成,並可連成完整的一片。現在吳王會合七國的軍隊,驅使沒有受過訓練的徒眾,向西進軍與天子爭奪天下;而隻有濟北一國固守臣節不歸降吳王,使吳國喪失盟友而孤立無援,隻能艱難地單獨進軍,結果土崩瓦解,一蹶不振,追尋其原因,未必不是濟北國堅守不降所做出的貢獻。用微不足道的濟北國,與幾國叛軍相抗衡,這就如同弱小的羊羔牛犢與兇猛的虎狼搏鬥一樣。濟北王恪盡職守,不肯屈服,可稱得上忠心耿耿了。濟北王有這樣的功業道義,竟然還受到朝廷的懷疑,整天縮肩低頭,手足無措,使他產生了後悔當初沒有與吳王聯合行動的念頭,這對國家是不利的。我害怕那些恪盡職守的封國諸侯,都由此而產生疑慮!我私下估計:在當今能夠經過西方的山險,直入長樂宮和未央宮,在太後和皇上麵前勇於據理力爭的,隻有大王您一個人;這樣,上有保全麵臨亡國厄運的濟北國的功德,下有安定百姓的名譽,您的功德及於骨髓,您的恩惠世代相傳,希望大王認真考慮這件事!”梁孝王聽了很高興,派人急速進京向朝廷奏報;因此,濟北王得以不坐罪,被改封到川國為王。</b>


    <b>  [8]河間王太傅衛綰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綰以中郎將事文帝,醇謹無他。上為太子時,召文帝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文帝且崩,屬上曰:“綰長者,善遇之!”故上亦寵任焉。</b>


    <b>  [8]河間王太傅衛綰進攻吳、楚叛軍有功,景帝任命他為中尉。衛綰曾以中郎將的身分侍奉文帝,除寬厚謹慎之外,沒有其他特長。景帝做太子的時候,曾召請文帝的左右侍從飲酒,而衛綰推說身體有病不去參加宴會。文帝臨終前,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忠厚長者,你要好好對待他!”所以,景帝也寵幸信任他。</b>


    <b>  [9]夏,六月,乙亥,詔:“吏民為吳王濞等所詿誤當坐及逋逃亡軍者,皆赦之。”</b>


    <b>  [9]夏季,六月,乙亥(二十五日),景帝下詔說:“官吏百姓被吳王劉濞等人連累而應當判罪的,以及從軍而逃亡的,都給予赦免。”</b>


    <b>  帝欲以吳王弟德哀侯廣之子續吳,以楚元王子禮續楚。竇太後曰:“吳王,老人也,宜為宗室順善;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奈何續其後!”不許吳,許立楚後。乙亥,徙淮陽王餘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王故吳地;立宗正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勝為中山王。</b>


    <b>  景帝打算讓吳王之弟哀侯劉廣的兒子劉德接續當吳王,讓楚元王的兒子劉禮接續當楚王。竇太後說:“吳王是宗室中的老人,理應為宗室做忠於朝廷的表率;但他卻首先發難,率領七國叛亂,擾亂天下,為什麽給他續後!”不許再立吳王,允許楚王續後。乙亥(二十五日),景帝改封淮陽王劉餘為魯王;改封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管轄原屬吳國的封地;立宗正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b>


    <b>  四年(戊子、前153)</b>


    <b>  前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b>


    <b>  [1]春,復置關,用傳出入。</b>


    <b>  [1]春季,重新設置關卡,憑符傳出入。</b>


    <b>  [2]夏,四月,已巳,立子榮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b>


    <b>  [2]夏季,四月,己巳(二十三日),景帝立皇子劉榮為皇太子,劉徹為膠東王。</b>


    <b>  [3]六月,赦天下。</b>


    <b>  [3]六月,大赦天下。</b>


    <b>  [4]秋,七月,臨江王閼薨。</b>


    <b>  [4]秋季,七月,臨江王劉閼去世。</b>


    <b>  [5]冬,十月,戊戌晦,日有食之。</b>


    <b>  [5]冬季,十月,戊戌晦(疑誤),出現日食。</b>


    <b>  [6]初,吳、楚七國反,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其相曰:“王必欲應吳,臣願為將。”王乃屬之。相已將兵,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以故得完。</b>


    <b>  [6]當初,吳、楚七國叛亂,吳王的使者到達淮南國,淮南王想發兵響應吳王。他的丞相說:“大王如果一定要響應吳王,我願意出任將領。”淮南王就把軍隊交給他指揮。淮南國的丞相掌握軍權之後,就據城防守,不聽從淮南王的指揮而效忠漢朝廷,漢朝廷也派曲城侯領兵援救淮南國,因此淮南王得以保全。</b>


    <b>  吳使者至廬江,廬江王不應,而往來使越。至衡山,衡山王堅守無二心。及吳、楚已破,衡山王入朝。上以為貞信,勞苦之,曰:“南方卑濕。”徙王王於濟北以褒之。廬江王以邊越,數使使相交,徙為衡山王,王江北。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