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當初,漢文帝臨終前,告訴太子說:“假若國家有危難,周亞夫足以勝任軍隊統帥的重擔。”等到七國叛亂的文書到達朝廷,景帝就任命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統帥三十六位將軍及其部隊,前去迎擊吳、楚叛軍;派遣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境叛軍;景帝又召迴竇嬰,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率軍駐守滎陽,監督用兵於齊國和趙國境內的漢軍。</b>


    <b>  初,晁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歡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語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b>


    <b>  當初,晁錯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王紛紛議論表示反對。晁錯的父親得知消息,從潁川趕來京師,對晁錯說:“皇上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侵奪削弱諸侯,疏離人家的骨肉,輿論都怨恨你,你為什麽這樣做呢?”晁錯說:“本當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天子不尊貴,宗廟不安寧。”他的父親說:“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寧了,但晁氏卻危險了,我離開你迴去了!”他父親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說:“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到我身上!”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晃錯為名一同舉兵叛亂。</b>


    <b>  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又言:“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錯素與吳相袁盎不善,錯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嚐同堂語。及錯為禦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吳王財物,抵罪;詔赦以為庶人。吳、楚反,錯謂丞、史曰:“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其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謀。”錯猶與未決。人有告盎,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願至前,口對狀。嬰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見,上方與錯調兵食。上問盎:“今吳、楚反,於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傑;白頭舉事,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對曰:“吳銅鹽之利則有之,安得豪傑而誘之!誠令吳得豪傑,亦且輔而為誼,不反矣。吳所誘皆無賴子弟、亡命、鑄錢奸人,故相誘以亂。”錯曰:“盎策之善。”上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錯。錯趨避東廂,甚恨。上卒問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於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盎曰:“愚計出此,唯上孰計之!”乃拜盎為太常,密裝治行。後十餘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歐劾奏錯:“不稱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製曰:“可。”錯殊不知。壬子,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上乃使袁盎與吳王弟子宗正德侯通使吳。</b>


    <b>  景帝與晁錯商談出軍平叛的事情,晁錯想讓景帝統兵親征而他自己留守長安;晁錯又建議:“徐縣、僮縣附近一帶,吳國沒有攻占的地方,可以送給吳國,爭取他們退兵。”晁錯一直與吳相袁盎不友善,有晁錯在某處就坐,袁盎總是避開;袁盎出現在何處,晁錯也總是避開;兩人未曾在同一個室內說過話。等到晁錯升任禦史大夫,派官員審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賄賂的事,處以相當的刑罰,確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詔赦免袁盎,把他降為平民。吳、楚叛亂發生後,晁錯對禦史丞、侍禦史說:“袁盎接受了吳王的許多金錢,專門為吳王掩飾,說他不會叛亂;現在,吳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請嚴懲袁盎,他肯定知道吳王的密謀。”禦史丞、侍禦史說:“如果在吳國叛亂前,治袁盎的罪,可能會中止叛亂密謀;現在叛軍大舉向西進攻,審查袁盎,能有什麽作用!況且,袁盎不會參預密謀。”晁錯猶豫不決。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去見竇嬰,對他說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麵見景帝,親口說明原委。竇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入宮晉見,景帝正與晁錯在調度軍糧。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迴答說:“不值得擔憂!”景帝說:“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為鹽,招誘天下豪傑;到年老發白時舉兵叛亂,如果他沒有計出萬全的把握,難道會起事嗎?為什麽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迴答說:“吳王確實有采銅鑄幣、熬海水為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麽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戶籍的流民、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晁錯說:“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採取什麽妙計?”袁盎說:“請陛下讓左右迴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在場;袁盎說:“我要說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邁著小而快的步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為惱恨。景帝突然問袁盎,袁盎迴答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皇帝分封子弟為王,各自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謫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準備向西進軍,共同誅殺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才罷休。現在的對策,隻有斬晁錯,派出使臣宣布赦免吳、楚七國,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麽,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都會撤走。”於是,景帝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麽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愛惜他一個人而向天下謝罪的。”袁盎說:“我計策就是這樣,請皇上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為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王的準備。過了十多天,景帝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張歐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群臣、百姓疏遠,又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無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覆說:“同意所擬判決。”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壬子(二十九日),景帝派中尉召晁錯,欺騙他說坐著車巡察市中,於是,晁錯穿著上朝的官服在東市被斬首。景帝就派袁盎與吳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劉通為使臣,出使吳國。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