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臣又聽說古代明君為了防禦敵人入侵,在沿邊境的各縣創設如下建製:每五家為一伍,設置伍長;每十個伍的民戶為一裏,裏設置有假士;每四裏為一連,連有假五百;每十連為一邑,邑設置假候,都選擇邑中賢才裏有保護能力、熟悉地形、了解民心的人擔任這些職務;安居本地就教民眾學習射箭,出臨邊境就教民眾學習防禦敵人。軍事編製形成於內,軍事政令就能在外有效地發揮作用。百姓訓練有素,不許他們隨便遷移,年幼時一同玩樂,成年後共事。夜間戰鬥,隻要聽到聲音就能互相了解,足以相互救援;白天作戰,隻要看見,就足以相互識別;友愛之心,足以使他們生死與共。在此基礎上,朝廷再以厚賞獎勵,以重罰威逼,百姓就會前仆後繼,勇往直前了。所遷徙的百姓如果不是強壯有力的人,隻能虛耗衣服糧食,不能用於充實邊防;百姓雖然強壯有力,但如果沒有好官去治理,也不會有功效。</b>


    <b>  陛下絕匈奴不與和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壹大治,則終身創矣。欲立威者,始於折膠;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b>


    <b>  “陛下拒絕與匈奴和親,我私下估計他們冬季會向南進犯;邊境一旦大治,就可以重創匈奴,使他們終身不振恢復不了元氣。如果想樹立漢朝廷的威名,就應該在秋季匈奴剛縱兵入侵時就給以痛擊;假若匈奴來犯而不能打敗他們,使他們得誌而去,以後就不容易降服了。”</b>


    <b>  錯為人峭直刻深,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晁錯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因辯才而得到太子的寵信,太子家裏稱他為“智囊”。</b>


    <b>  十二年(癸酉、前168)</b>


    <b>  前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b>


    <b>  [1]冬,十二月,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東郡;大興卒塞之。</b>


    <b>  [1]冬季,十二月,黃河在酸棗縣決口,向東沖潰了金堤,淹沒東郡;朝廷大量徵發士卒堵塞決口。</b>


    <b>  [2]春,三月,除關,無用傳。</b>


    <b>  [2]春季,三月,朝廷宣布廢止關隘檢查製度,吏民出行不必帶證明身份的符傳。</b>


    <b>  [3]晁錯言於上曰:“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減湯、禹,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夫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b>


    <b>  [3]晁錯對文帝說:“英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受饑寒的折磨,這並不是君主能親自耕作供給百姓食物,親自織布為百姓做衣服,而是君主為百姓開闢了生財之路。所以堯遇到九年的大澇災,商湯七年的大旱災,而全國並沒有被拋棄的病餓者,其原因就在蓄 積多而預先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在海內大一統,土地之廣、人口之眾,不亞於商湯和夏禹時代,再加上沒有持續幾年的旱澇天災,但蓄 積卻沒有那時多,原因何在?是因為土地還有餘力沒有利用,百姓還有餘力沒有發揮;可生長穀物的土地還沒有全部開墾,山林川澤的財富還沒有全部開發,不從事生產而消耗糧食的遊民還沒有全部迴歸農業生產。</b>


    <b>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b>


    <b>  “嚴寒之時人們急需衣服,不求輕暖,能禦寒就穿;飢餓時急需食品,不求香甜可口,能充飢就吃。饑寒臨身,人們顧不得講究廉恥。人之常情,一天不吃兩餐就會挨餓,一年不做衣服就會挨凍。如果腹中飢餓卻得不到食物,肌膚寒冷卻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父也不能保有他的兒子,君主怎麽能夠控製住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引導百姓從事農桑耕織,少收賦稅,多搞蓄積,用來充實府庫,防備旱澇災害,所以才能穩定對百姓的統治。百姓的善惡,就看君主如何去誘導、統治他們;百姓追求財利,就如同水隻會向下流而不選擇方向一樣。</b>


    <b>  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b>


    <b>  “珠、玉、金、銀等物品,餓的時候不能吃,冷的時候不能穿;但是大家都把它們視為珍寶,原因就在於君主使用它們。這些東西輕又小便於收藏,隻要拿著握於手掌中的那麽一點,就可以週遊天下而不受饑寒之苦。這可以使臣子輕易地背叛他的君主,使百姓輕易地離開故鄉,刺激了盜賊的貪慾,使逃亡者得到輕便 的資財。粟、米、布、帛等物,產於土地,按時成長,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產出來的;重達數石的粟、米、布、帛,價值有限,一個體力中等的人卻已無法搬運,它不會成為資賊劫奪的目標,但人們一天得不到它們,就得忍受饑寒。所以英明的君主看重五穀而輕視金玉。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