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1]始皇帝派蒙恬負責開通大道,從九原直到雲陽,挖掘大山,填塞峽穀,長達一千八百裏,幾年沒有完工。</b>


    <b>  [2]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度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隱宮、徒刑者七十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發北山石槨,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驪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b>


    <b>  [2]始皇認為都城鹹陽的人口過多,而先代君王營造的宮廷又嫌小,便命人在渭南上林苑中建築宮殿,先修前殿阿房宮,長寬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麵可坐一萬人,下麵則能豎立五丈高的旗幟,周圍是車馬馳行的天橋,從前殿下直達南山,在南山的頂峰建牌樓作為標誌。又築造天橋,從阿房渡過渭水,與鹹陽城相接,由此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橫越銀河抵達營室宿。徵發遭受宮刑和判處其他徒刑的囚犯七十萬人,分別修築阿房宮或建造驪山始皇帝陵墓。並鑿掘用作套棺的北山的石料,採伐蜀、荊兩地的木材,都先後運到。在關中興建宮殿計有三百座,關外營造宮殿四百多座。於是在東海郡的朐縣界內刻立巨石,作為秦王朝東部的大門。又將三萬家遷移到驪邑,五萬家遷移至雲陽,均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b>


    <b>  [3]盧生說始皇曰:“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乃令鹹陽之旁二百裏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鍾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捕時在旁者,盡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群臣受決事者,悉於鹹陽宮。</b>


    <b>  [3]盧生勸說始皇帝道:“有一種方法,這就是皇帝不時地暗中秘密出行,藉此躲避惡鬼。而避開了惡鬼,神仙真人便會來到。故此希望您所居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然後不死之藥大概才可以得到!”始皇說:“我敬慕真人!”於是就自稱“真人”,不再稱“朕”。並下令鹹陽城周圍二百裏內的二百七十處宮殿樓台,都用天橋、甬道相連接,帷帳、鍾鼓及美女充斥其間,各自按布署登記,不作遷移。始皇巡行到某處居住下來,有敢於透露出他的駐地的,即獲罪處死。始皇帝曾前往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李斯的隨行車馬非常多,很不讚許。宦官近臣中有人將這事告訴了李斯,李斯隨即減少了他的車馬。始皇憤怒地說:“這一定是宮中人泄露了我的話!”於是審問隨從人員,但是沒有人承認。始皇就下令捉拿當時在場的人,全部殺掉。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知道始皇到了什麽地方。群臣中凡有事情要奏報並接受皇帝裁決的,便全都到鹹陽宮等候。</b>


    <b>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始皇聞之,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b>


    <b>  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始皇帝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始皇聞訊勃然大怒,說:“盧生等人,我尊敬他們,並重重地賞賜他們,現在竟然敢誹謗我!這些人在鹹陽的,我曾派人去查訪過,其中有的人竟妖言惑眾!”於是令禦史逮捕並審問所有的儒生。儒生們彼此告發,始皇帝就親自判處違法犯禁的人四百六十餘名,把他們全部在鹹陽活埋了。還向全國宣揚,讓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以懲戒後世。同時謫罰更多的人流放到邊地戍守。始皇的長子扶蘇為此規勸道:“那些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您全部用重法懲處他們,我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始皇大為惱火,派扶蘇赴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b>


    <b>  三十六年(庚寅、前211)</b>


    <b>  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11年)</b>


    <b>  [1]有隕石於東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禦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燔其石。</b>


    <b>  [1]有隕石墜落在東郡。有人於石上刻字說:“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於是派禦史逐個查問當地的人,但是沒人承認此事是自己幹的。始皇便下令將居住在隕石附近的人全部捉拿處死,並焚化了那塊石頭。</b>


    <b>  [2]遷河北榆中三萬家;賜爵一級。</b>


    <b>  [2]秦朝廷遷移三萬戶到北河以北、榆中一帶墾殖,每戶授爵位一級。</b>


    <b>  三十七年(辛卯、前210)</b>


    <b>  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b>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