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秦王嬴政聽說韓非是個德才兼備的人,便想約見他。韓非正好作為韓國的使者來到秦國,就趁機寫信呈給嬴政,勸說道:“現今秦國的疆域方圓數千裏,軍隊號稱百萬,號令森嚴,賞罰公平,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而我魯莽地冒死渴求見您一麵,是想說一說破壞各國合縱聯盟的計略。您若真能聽從我的主張,那麽,您如果不能一舉拆散天下的合縱聯盟,戰領趙國,滅亡韓國,使楚國、魏國臣服,齊國、燕國歸順,不能令秦國確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鄰國的國君前來朝拜,就請您把我殺了在全國示眾,以此告誡那些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忠誠的人。”嬴政讀後,心中頗為喜悅,但一時還沒有任用他。李斯很忌妒韓非,便對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的一個公子,如今您想吞併各國,韓非最終還是要為韓國利益著想,而不會為秦國盡心效力的,這也是人之常情。現在您不用他,而讓他在秦國長期逗留後再放他迴去,這不啻是自留後患啊。還不如依法將他除掉算了。”秦王政認為李斯說得有理,便把韓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及早自殺。韓非試圖親自向秦王嬴政陳述冤情,但卻無法見到秦王。不久,秦王政有些後悔,就派人去赦免韓非,可是韓非已經死了。</b>


    <b>  揚子《法言》曰:或問:“韓非作《說難》之書而卒死乎說難,敢問何反也?”曰:“‘說難’蓋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禮動,以義止,合則進,否則退,確乎不憂其不合也。夫說人而憂其不合,則亦無所不至矣。”或曰:“非憂說之不合,非邪?”曰:“說不由道,憂也。由道而不合,非憂也。”</b>


    <b>  揚雄《法言》曰:有人問:“韓非著《說難》篇議論遊說之難,而他自己最終竟又死於‘說難’,那麽我冒昧地請問,是什麽原因使他的行動與言論相違背呢?”迴答是:“遊說之難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啊!”那人問:“這是為什麽?”答道:“君子依照禮製行動,按照道義停止,所鼓吹的學說合乎禮義就前進,不合乎禮義就後退。如此根本不用去擔心自己的主張不合乎別人的意誌。去勸說別人而又顧慮自己的說詞不合別人的心意,那麽也就會各種手段無所不用了。”有人問:“韓非正是擔憂自己的主張與對方的意誌不相吻合,不是嗎?”答道:“遊說他人卻不遵照禮義準則,這是值得憂慮的。而如果遵循了禮義準則,隻是主張與他人的心意不合,便不必擔憂了。”</b>


    <b>  臣光曰:臣聞君子親其親以及人之親,愛其國以及人之國,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為秦畫謀,而首欲覆其宗國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於死矣,烏足湣哉!</b>


    <b>  臣司馬光曰:我聽說君子由親近自己的親人而至親近別人的親人,由熱愛自己的國家而至熱愛別人的國家,因此才能功勳卓著,名聲美好,從而享有百福。如今韓非為秦國出謀獻策,首先就是要以滅亡他的祖國來證實他的主張,犯下此類罪過,本來就是死有餘辜的,哪裏還值得憐憫啊!</b>


    <b>  十五年(己巳、前232)</b>


    <b>  十五年(己巳,公元前232年)</b>


    <b>  [1]王大興師伐趙,一軍抵鄴,一軍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還。</b>


    <b>  [1]秦王嬴政出動大軍進攻趙國,一路軍隊抵達鄴地,一路軍隊抵達太原,攻克了狼孟、番吾,因遇到李牧統領的趙軍而撤迴。</b>


    <b>  [2]初,燕太子丹嚐質於趙,與王善。王即位,丹為質於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b>


    <b>  [2]當初,燕國太子姬丹曾在趙國作人質,與生在趙國的秦王嬴政相友善。待到嬴政即位,姬丹又在秦國充當人質。但這時秦王嬴政卻不以禮相待,太子丹一怒之下逃迴了燕國。</b>


    <b>  十六年(庚午、前231)</b>


    <b>  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b>


    <b>  [1]韓獻南陽地。九月,發卒受地於韓。</b>


    <b>  [1]韓國割獻南陽地給秦國。九月,秦國派軍隊前往韓國接收。</b>


    <b>  [2]魏人獻地。</b>


    <b>  [2]魏國人割獻土地給秦國。</b>


    <b>  [3]代地震,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台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b>


    <b>  [3]代地發生地震,自樂徐以西,北到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塌毀,土地開裂一條臣縫,東西寬一百三十步。</b>


    <b>  十七年(辛未、前230)</b>


    <b>  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b>


    <b>  [1]內史勝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b>


    <b>  [1]秦國的內史騰率軍滅掉了韓國,俘獲韓國國君韓安。秦國在韓國的土地上設置了潁川郡。</b>


    <b>  [2]華陽太後薨。</b>


    <b>  [2]秦王政的祖母華陽太後去世。</b>


    <b>  [3]趙大飢。*[3]趙國發生大饑荒。</b>


    <b>  [4]衛元君薨,子角立。</b>


    <b>  [4]衛國衛元君去世,子衛角繼位。</b>


    <b>  十八年(壬申、前229)</b>


    <b>  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b>


    <b>  [1]王翦將上地兵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兵共伐趙。趙李牧、司馬尚禦之。秦人多與趙王嬖臣郭開金,使毀牧及尚,言其欲反。趙王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趙人捕而殺之;廢司馬尚。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