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十一年(乙醜、前236)</b>


    <b>  十一年(乙醜,公元前236年)</b>


    <b>  [1]趙人伐燕,取陽。兵未罷,將軍王翦、桓、楊端和伐趙,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陽,桓取鄴、安陽。</b>


    <b>  [1]趙國人進攻燕國,奪取陽。戰事還未結束,秦國的大將王翦、桓、楊端和已率軍征伐趙國,攻擊鄴地,戰領了九個城邑。其中王翦領兵攻打閼與、陽,桓率軍奪取了鄴、安陽。</b>


    <b>  [2]趙悼襄王薨,子幽繆王遷立。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嫡子嘉而立之。遷素以無行聞於國。</b>


    <b>  [2]趙國國君悼襄王去世,子趙遷繼位,是為幽繆王。趙遷的母親原是妓女,深得悼襄王的寵幸。為此,悼襄王廢掉了正妻所生的長子趙嘉,將趙遷立為太子。而趙遷向來以品行不端聞名全國。</b>


    <b>  [3]文信侯就國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之。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誅。</b>


    <b>  [3]秦國文信侯呂不韋返迴封國一年多了,在這期間,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紛紛前往邀請他,車馬絡繹不絕,在道上前後相望。嬴政為此擔心呂不韋會生出什麽變故,便寫信給他說:“您為秦國立下了什麽功勞呢?秦國封您在河南,享用十萬戶封地的收入?您與秦國有什麽親近關係?而要稱您為‘仲父’?您還是攜家屬遷往蜀地居住吧!”呂不韋自知在漸漸地受到侵害逼迫,很懼怕被殺掉。</b>


    <b>  十二年(丙寅、前235)</b>


    <b>  十二年(丙寅,公元前235年)</b>


    <b>  [1]文信侯飲鴆死,竊葬。其舍人臨者,皆逐遷之。且曰:“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不韋者,籍其門,視此!”</b>


    <b>  [1]秦國的呂不韋飲毒酒自殺身亡。他的家人暗地裏將他埋葬了。嬴政下令,呂不韋的舍人凡參加了哭吊的,一律驅逐、遷徙出境;並說:“從今以後,操持國家政事的人凡像、呂不韋一樣淫亂無道的,將其家族的所有財產沒收入官,照此辦理!”</b>


    <b>  揚子《法言》曰:或問:“呂不韋其智矣乎?以人易貨。”曰:“誰謂不韋智者歟!以國易宗。呂不韋之盜,穿窬之雄乎!穿窬也者,吾見擔石矣,未見雒陽也。”</b>


    <b>  揚雄《法言》曰:有人問:“呂不韋他聰明嗎?拿人做貨物,進行交易。”迴答說:“誰說呂不韋是聰明人啊!用封國換取了宗族的滅亡。呂不韋這個偷東西的人是穿牆行竊的奸雄啊!穿牆行竊的,我見過擔負鬥石之量,沒見過竊取洛陽的。”</b>


    <b>  [2]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b>


    <b>  [2]秦國自六月到八月,一直不降雨。</b>


    <b>  [3]發四郡兵助魏伐楚。</b>


    <b>  [3]秦國調動四個郡的兵力,援助魏國進攻楚國。</b>


    <b>  十三年(丁卯、前234)</b>


    <b>  十三年(丁卯,公元前234年)</b>


    <b>  [1]桓伐趙,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斬首十萬,殺扈輒。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復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奔還。趙封李牧為武安君。</b>


    <b>  [1]秦將桓率軍征伐趙國,在平陽擊敗趙將扈輒的軍隊,斬殺十萬人,並殺了扈輒。趙國國君任命李牧為大將軍,領兵在宜安、肥下與秦軍再戰,秦師大敗,桓逃奔迴秦國。趙王因此封李牧為武安君。</b>


    <b>  十四年(戊辰、前233)</b>


    <b>  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33年)</b>


    <b>  [1]桓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b>


    <b>  [1]秦將桓進攻趙國,奪取了宜安、平陽、武城。</b>


    <b>  [2]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來聘。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善刑名法術之學,見韓之削弱,數以書幹韓王,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實之上,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冑之士,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五十六篇,十餘萬言。</b>


    <b>  [2]韓國國君韓安向秦國割讓土地,並獻出國君的大印,請求作為秦國的附庸,派遣韓非為使節往秦國拜謁問安。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之一,精通刑名法術的學說。他看到韓國國力日益削弱,多次寫信給韓王求取錄用,但總得不到韓王的任用。於是,韓非深惡韓國治國不致力於訪求人才,選任賢能,反而推崇虛浮、淫亂無能的蠹蟲之輩,把他們安置在與實際功勞不相稱的高位上;國勢寬鬆時驕縱寵愛那些徒有虛名的學者,國勢緊急時就徵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所培養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卻又不是所培養的人。為廉潔正直的人遭受奸邪不正的權臣的排斥而悲傷。他考察了以往的得失變化,撰寫了《孤憤》、《五蠹》、《內儲》、《外儲》、《說林》、《說難》等五十六篇文章,約十多萬字。</b>


    <b>  王聞其賢,欲見之。非為韓使於秦,因上書說王曰:“今秦地方數千裏,師名百萬,號令賞罰,天下不如。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從之計,大王誠聽臣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戒為王謀不忠者也。”王悅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令早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王後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