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時間有著緊迫感的李遊,自然不容得自己浪費時間。姬閬對李遊能夠造訪王宮,也是感到榮幸。但他心中卻頗為遺憾和感傷。
神人能夠踏足周室王宮,這是王族巨大的榮幸。然而王室式微已是不爭事實。要是以往有這等神跡降臨王畿,王室必然會舉行盛大的典禮,召來天下諸侯,以盛大的周禮,將神人迎入宮殿之中。甚至還會接神人之口,宣示王室的共主與超然地位。
然而此刻,神人降臨王畿,王室還得遮掩此事,怕引來諸侯的嫉恨。
這還是姬閬一些想遠的心思。而更近一些的則是,王宮久年失修,顯得十分寒酸,接待神人,也實在失禮。念及於此,他心中又是一陣感觸。
年前姬閬派遣太廟相關禮官前往舊都鎬京祭祀。禮官落寞歸來,呈現一首詩歌《黍離》。
姬閬閱罷,先是潸然落淚,悄然獨泣;俄而數日後太廟祭祖歸來,大宴群臣之時,姬閬喝得伶仃大醉,醉中大誦“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嚎哭不止。
周王室曾經的輝煌,鎬京曾經祭祀天地祖先的太廟已經頹敗荒蕪,祖先用來祭祀上蒼的稻黍種子,在此地疏落生長,滿眼荒涼。
見周王失態,三公九卿也落淚不止,群和“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此事影響頗大,遠在臨淄的齊王也心有戚戚,特意按照周禮規定,上了一批貢品,同時也以霸主地位昭告天下,諸侯必須得尊重周王,拱衛王畿,對抗王化之外的蠻夷。
齊王的這詔令本是好意。但“禮崩樂壞,征伐出自諸侯”,這對姬閬來說,原本就是巨大的諷刺。
姬閬感慨萬千,李遊卻渾然不覺。王宮破落還是金碧輝煌,對李遊來說,基本沒有任何的吸引力。這時代的宮殿,再豪奢也比不上故宮,更比不上圓明園這等輝煌建築群。他在意的隻有王宮裏的九鼎,以及關於離符下落而已。
蚩尤對九鼎同樣感興趣。這可是李博今委托他的事情。雖然與李博今的交集不多,但旁觀者清,他比李遊更清楚,李遊與李博今之間的糾纏關係,明白幫助李博今,其實幫的也是李遊。對此倒是沒有意見。
蚩尤表示自己也進攻看看九鼎。而李純文更是表示,他對九鼎銘文有著一定的研究,說不定能幫上忙。當然,他心中想的更多的是怕被兩人遺棄此地。就算太廟裏衣食無憂,可以讓他安穩度完後半輩子,他也不願意留在這個時代。
太祝對於三人進入王宮一事表示反對。他覺得神明就應該高居神壇,不應接觸世俗的事情。隻是他不敢多說,因為才一開口,姬閬就拿眼珠子瞪著他,再多說幾句話,恐怕姬閬就要和他拚命了。末了,姬閬還讓太祝共同進宮,同時還要召來太史共同議事。
太祝隻得輕歎一口氣,依言而行。
太廟距離王宮並不算遠。乘坐姬閬的輦車,不到半個時辰,李遊便到了王宮之中。
周王室的王宮的營造模式,與李遊進入王畿後看到的屋舍府邸沒有太大的區別。隻是規模更大,氣勢相對更為恢宏一些。李遊學的是建築學,他很清楚,眼前這些東西的價值。
如果沒經曆過那麽多糟心的事情,眼前所看到的建築特征,他用心記錄下來,寫一篇論文,都足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
李遊歎了一口氣,在姬閬的陰靈下,往安置九鼎的宮殿走去。
進入王宮之後,李遊便感知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出現。這力量在以往他也有感知過。類似陰符的力量氣息。但比起陰符,這力量相對弱小很多。
在那時候,李遊就判斷出,這是九鼎的力量氣息。此刻感知到這完整的力量氣息呈現,更加印證了李遊之前的想法的準確性。隻是到如今,九鼎對李遊的意義已經不大相同。九鼎的意義,除去精神上的象征之外,還有就是可能指向無名符的線索值得李遊去探究。
至於九鼎銘文的奧義,對李遊來說,重要性已經降級到次要地位。他所掌控的陰符規則,遠比銘刻在九鼎上的多太多。
進了王宮,太史過便匆匆趕來。他已經提前得到周王的招唿,知道李遊即將前來參觀九鼎。這是他管理的職責範圍,自然得履行任務。
王權雖然已經沒落,要堂堂周王做陪客,也說不過去,雖說姬閬並不在意。但在太史過的勸說下,姬閬還是與李遊告罪了一聲後,選擇了離開。
李遊對此不以為意,姬閬在一旁,反而是一種束縛,包括太史過一行人在內,都是障礙。但礙於周禮,他也不得不讓其參與其中。
太史過是個精瘦的老人,年齡已近八十。這個年齡,在這個時代都算得上是人瑞。不過太史過似乎保養得當,看起來也就是六十出頭的樣子,隻有臉上的老人斑,無聲訴說著,這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李遊也清楚,這樣的老人,對周王室來說是個至寶。他經曆了數代周王,掌控著王室諸多秘密,同時太史過與各諸侯都有些許淵源,許多諸侯王對周王未必會尊重,但由衷對太史過敬仰。這老人的智慧,是所有諸侯王室都要低頭傾聽的。
太史過不像太祝那般對李遊三人畢恭畢敬。他負責的是王室內務,以及記錄曆史。對於鬼神之事敬而遠之,哪怕是真身現身於前,也一副淡然處之的模樣。
李遊暗暗驚奇。他很清楚,這時代的人,像太史過這般理智的人稀罕得很。
神人降臨這種事,也沒幾人真正目睹過,太史過原本就是修訂曆史的官員,自然比其他人更為清楚。隻有一個可能,太史過這一份淡然絕非與生俱來,而是活久見,他應該是在王室的藏書典籍中,發現了一些與神人相關的資料,才會對此事表現出了足夠的淡定。
在洪荒時代,“神人”不過就是圖騰強者罷了。雖然數量稀少,但也並非難以尋覓蹤跡。他們接受人族部落的供奉,同時庇護著供奉信仰他們的部族。隨著時間洪流的推進,圖騰漸漸消失,如果存在這方麵的記載,又被太史過所閱讀過,那麽他對神人身上的神秘感,就更會大打折扣。
</p>
神人能夠踏足周室王宮,這是王族巨大的榮幸。然而王室式微已是不爭事實。要是以往有這等神跡降臨王畿,王室必然會舉行盛大的典禮,召來天下諸侯,以盛大的周禮,將神人迎入宮殿之中。甚至還會接神人之口,宣示王室的共主與超然地位。
然而此刻,神人降臨王畿,王室還得遮掩此事,怕引來諸侯的嫉恨。
這還是姬閬一些想遠的心思。而更近一些的則是,王宮久年失修,顯得十分寒酸,接待神人,也實在失禮。念及於此,他心中又是一陣感觸。
年前姬閬派遣太廟相關禮官前往舊都鎬京祭祀。禮官落寞歸來,呈現一首詩歌《黍離》。
姬閬閱罷,先是潸然落淚,悄然獨泣;俄而數日後太廟祭祖歸來,大宴群臣之時,姬閬喝得伶仃大醉,醉中大誦“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嚎哭不止。
周王室曾經的輝煌,鎬京曾經祭祀天地祖先的太廟已經頹敗荒蕪,祖先用來祭祀上蒼的稻黍種子,在此地疏落生長,滿眼荒涼。
見周王失態,三公九卿也落淚不止,群和“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此事影響頗大,遠在臨淄的齊王也心有戚戚,特意按照周禮規定,上了一批貢品,同時也以霸主地位昭告天下,諸侯必須得尊重周王,拱衛王畿,對抗王化之外的蠻夷。
齊王的這詔令本是好意。但“禮崩樂壞,征伐出自諸侯”,這對姬閬來說,原本就是巨大的諷刺。
姬閬感慨萬千,李遊卻渾然不覺。王宮破落還是金碧輝煌,對李遊來說,基本沒有任何的吸引力。這時代的宮殿,再豪奢也比不上故宮,更比不上圓明園這等輝煌建築群。他在意的隻有王宮裏的九鼎,以及關於離符下落而已。
蚩尤對九鼎同樣感興趣。這可是李博今委托他的事情。雖然與李博今的交集不多,但旁觀者清,他比李遊更清楚,李遊與李博今之間的糾纏關係,明白幫助李博今,其實幫的也是李遊。對此倒是沒有意見。
蚩尤表示自己也進攻看看九鼎。而李純文更是表示,他對九鼎銘文有著一定的研究,說不定能幫上忙。當然,他心中想的更多的是怕被兩人遺棄此地。就算太廟裏衣食無憂,可以讓他安穩度完後半輩子,他也不願意留在這個時代。
太祝對於三人進入王宮一事表示反對。他覺得神明就應該高居神壇,不應接觸世俗的事情。隻是他不敢多說,因為才一開口,姬閬就拿眼珠子瞪著他,再多說幾句話,恐怕姬閬就要和他拚命了。末了,姬閬還讓太祝共同進宮,同時還要召來太史共同議事。
太祝隻得輕歎一口氣,依言而行。
太廟距離王宮並不算遠。乘坐姬閬的輦車,不到半個時辰,李遊便到了王宮之中。
周王室的王宮的營造模式,與李遊進入王畿後看到的屋舍府邸沒有太大的區別。隻是規模更大,氣勢相對更為恢宏一些。李遊學的是建築學,他很清楚,眼前這些東西的價值。
如果沒經曆過那麽多糟心的事情,眼前所看到的建築特征,他用心記錄下來,寫一篇論文,都足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
李遊歎了一口氣,在姬閬的陰靈下,往安置九鼎的宮殿走去。
進入王宮之後,李遊便感知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出現。這力量在以往他也有感知過。類似陰符的力量氣息。但比起陰符,這力量相對弱小很多。
在那時候,李遊就判斷出,這是九鼎的力量氣息。此刻感知到這完整的力量氣息呈現,更加印證了李遊之前的想法的準確性。隻是到如今,九鼎對李遊的意義已經不大相同。九鼎的意義,除去精神上的象征之外,還有就是可能指向無名符的線索值得李遊去探究。
至於九鼎銘文的奧義,對李遊來說,重要性已經降級到次要地位。他所掌控的陰符規則,遠比銘刻在九鼎上的多太多。
進了王宮,太史過便匆匆趕來。他已經提前得到周王的招唿,知道李遊即將前來參觀九鼎。這是他管理的職責範圍,自然得履行任務。
王權雖然已經沒落,要堂堂周王做陪客,也說不過去,雖說姬閬並不在意。但在太史過的勸說下,姬閬還是與李遊告罪了一聲後,選擇了離開。
李遊對此不以為意,姬閬在一旁,反而是一種束縛,包括太史過一行人在內,都是障礙。但礙於周禮,他也不得不讓其參與其中。
太史過是個精瘦的老人,年齡已近八十。這個年齡,在這個時代都算得上是人瑞。不過太史過似乎保養得當,看起來也就是六十出頭的樣子,隻有臉上的老人斑,無聲訴說著,這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李遊也清楚,這樣的老人,對周王室來說是個至寶。他經曆了數代周王,掌控著王室諸多秘密,同時太史過與各諸侯都有些許淵源,許多諸侯王對周王未必會尊重,但由衷對太史過敬仰。這老人的智慧,是所有諸侯王室都要低頭傾聽的。
太史過不像太祝那般對李遊三人畢恭畢敬。他負責的是王室內務,以及記錄曆史。對於鬼神之事敬而遠之,哪怕是真身現身於前,也一副淡然處之的模樣。
李遊暗暗驚奇。他很清楚,這時代的人,像太史過這般理智的人稀罕得很。
神人降臨這種事,也沒幾人真正目睹過,太史過原本就是修訂曆史的官員,自然比其他人更為清楚。隻有一個可能,太史過這一份淡然絕非與生俱來,而是活久見,他應該是在王室的藏書典籍中,發現了一些與神人相關的資料,才會對此事表現出了足夠的淡定。
在洪荒時代,“神人”不過就是圖騰強者罷了。雖然數量稀少,但也並非難以尋覓蹤跡。他們接受人族部落的供奉,同時庇護著供奉信仰他們的部族。隨著時間洪流的推進,圖騰漸漸消失,如果存在這方麵的記載,又被太史過所閱讀過,那麽他對神人身上的神秘感,就更會大打折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