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明堂裏麵建法陣
王莽笑道:“如今莽身為宰衡,新刻的大印就在腰裏掖著呢,幹嘛還‘真能兌現’?不是我吹,這一萬間宿舍不算,另外還要搞點配套設施,像什麽太學市場,運動場,圖書館都要同步建設,要讓優秀人才住得好、吃得好,還得有地方購物,這才體現朝廷對讀書人的優惠政策嘛!這可是百年大計,說實在的,大漢窮不窮?是窮,可是又不窮!從達官貴人的牙縫裏隨便擠點兒,就足夠蓋他十所八所太學了!”
“這還隻是第一步,我還準備在州郡之間建立‘州立太學’,郡縣之間建立更多的‘啟蒙書院’,形成梯形人才培養。當然,現在說這些還太早了,不過早晚有一天會實現的。”
劉秀佩服不已,激動不已:“安漢公,您的設想太偉大了!劉秀不才,願親自擔任太學宿舍的工程總指揮和太學教習!”
王莽擺擺手道:“這事雖然重要,卻還用不上穎叔這樣的大才,莽另有重托,要仰仗穎叔鼎力相助呢!”說著,王莽這位宰衡太博大司馬大將軍,居然恭恭敬敬給劉歆行了一禮。
“折煞我也!”劉歆忙不迭的叩首還禮,感激涕零:“安漢公但有驅使,秀當不遺餘力!”
王莽扶起他,笑眯眯道:“穎叔,莽打算按照周朝故事,重新修建三大建築,明堂、辟雍、靈台”
沒等王莽說完,劉秀就蹦了起來:“英明!英明!姬周盛世,就要重現在大漢了,待劉秀謝天謝地”
王莽攔住他:“先別謝,明堂、辟雍、靈台,都是周朝古製,早已湮滅而不可查,穎叔是我大漢第一才子,博古通今,莽願請問其詳,這三大建築具體都是幹什麽用的,應當怎麽建,說得越詳細越好。”
劉秀當仁不讓的說道:“這您算問對人了!咱先說這明堂,明者,宣明政教也,但凡有什麽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重大典禮,都在明堂舉行”
“照這麽說,明堂的作用不跟未央宮前殿差不多了嗎?”王莽提出疑問。
“真讓您說著了我的安漢公,據劉秀我考證,上古時代,帝王宮室簡陋得很,不像咱大漢這麽恢宏,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甘泉宮,光是大規模的宮宇建築群就有好幾處。古時候,世風崇尚簡樸,一座明堂,就解決不少問題。”
“這麽一來,還用得著大興土木再建一座明堂嗎?”王莽有點猶豫,畢竟,建明堂得花不少銀子呢。雖然他想建明堂,是想在裏麵布置一個超大型的陣法,但似乎找一座宮殿改造改造也可以。
劉秀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連忙說道:“用得著,當然用得著,這叫存古製!您不是要恢複周製嗎?建明堂就是一個重要標誌!”
“好一個存古製!那麽明堂應當怎麽建,建在什麽地方!”
“地址嘛,不宜選在宮中,最好能在郊外,國都之陽的東南郊就不錯,一來避免跟宮中的前殿重複。二來舉辦什麽活動,接見外邦使者也方便。至於怎麽建,應當嚴格依照古製,劉秀研究過,周朝的明堂,上圓下方,有八窗、四達、九室、十二重、三十六戶、七十二牖,這都是有講究的!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畝,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
王莽點點頭,明知故問道:“那辟雍呢?”
劉秀一笑:“辟雍呀,倒不必太著意了,咱大漢早有了。”
“有了?在哪裏?”
“安漢公,辟雍,其實就是太學。這個辟字,又可以寫成壁,周朝為了給貴族子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雍水河畔,建了這麽一所國立貴族大學,一共有五座建築,南為成均,北為上庫,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日辟雍,因為是在雍水河畔,又形如壁環,所以叫做辟雍。《禮經王製》裏說過:‘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所以剛才您說要建辟雍,我就想告訴您,周代的辟雍,就是咱大漢的太學。”
“幸虧有穎叔在,要不然,指不定露多大的怯呢!正好,咱們不是計劃興建太學宿舍嗎,就把這兩者合並,都算在辟雍工程裏頭。靈台你就不用說了,就是天象台,準備在西北郊擇一佳址,也照著周文王那座靈台的樣子蓋。咱大漢的亭台樓榭雖說不少,可專門用來觀測天象的這還是頭一座,可得蓋得象模象樣的。”
“那是那是,天象那東西,靈著呢,小至個人的疾病生死,大到國家的興盛衰亡,都有天象預警。”
王莽見事情差不多了,就把張敬叫了出來,道:“穎叔,迴去之後,務必盡快根據考證結果繪製出圖紙來,咱大漢朝裏朝外,大概就隻有你親自監造這三大建築了,我派將作大匠協助你,在派執金吾副將軍張敬負責保衛治安,你們可要同力合作哦。”
張敬笑著拱手道:“劉大人以後有事請盡管吩咐。”
“不敢,不敢。”劉秀受寵若驚:“秀怎麽敢當!這可不是普通的工程,政治意義忒重大了,劉秀這雙肩膀,可擔不起這麽重的責任”
“穎叔就不必推辭了嘛,當然,如此重大的事情,莽是決不會當甩手大掌櫃的。待莽奏明太後之後,也當親臨現場,為偉大的事業添磚加瓦的!”
“那劉秀就放心了,您是不知道哇,您現在一舉一動的表率作用有多麽立竿見影!您隻一去,都甭親自動手,大夥的幹勁立馬就得給鼓動起來。”
劉秀還真不是說瞎話,八月庚子日一大早,安漢公宰衡太傅大司馬新都侯王莽捧著文書親臨明堂、辟雍的施工現場,才象征性地鏟了三鍬土、搬了兩塊磚,立馬傳播得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瞧瞧安漢公,那叫身先士卒,二百來斤的大土筐,扛起來就跑!”
“那算什麽?您老是沒瞧見,就那一鍬下去,愣鏟起一座小山來,大司馬,人家可是天上的神仙轉世。”
王莽笑道:“如今莽身為宰衡,新刻的大印就在腰裏掖著呢,幹嘛還‘真能兌現’?不是我吹,這一萬間宿舍不算,另外還要搞點配套設施,像什麽太學市場,運動場,圖書館都要同步建設,要讓優秀人才住得好、吃得好,還得有地方購物,這才體現朝廷對讀書人的優惠政策嘛!這可是百年大計,說實在的,大漢窮不窮?是窮,可是又不窮!從達官貴人的牙縫裏隨便擠點兒,就足夠蓋他十所八所太學了!”
“這還隻是第一步,我還準備在州郡之間建立‘州立太學’,郡縣之間建立更多的‘啟蒙書院’,形成梯形人才培養。當然,現在說這些還太早了,不過早晚有一天會實現的。”
劉秀佩服不已,激動不已:“安漢公,您的設想太偉大了!劉秀不才,願親自擔任太學宿舍的工程總指揮和太學教習!”
王莽擺擺手道:“這事雖然重要,卻還用不上穎叔這樣的大才,莽另有重托,要仰仗穎叔鼎力相助呢!”說著,王莽這位宰衡太博大司馬大將軍,居然恭恭敬敬給劉歆行了一禮。
“折煞我也!”劉歆忙不迭的叩首還禮,感激涕零:“安漢公但有驅使,秀當不遺餘力!”
王莽扶起他,笑眯眯道:“穎叔,莽打算按照周朝故事,重新修建三大建築,明堂、辟雍、靈台”
沒等王莽說完,劉秀就蹦了起來:“英明!英明!姬周盛世,就要重現在大漢了,待劉秀謝天謝地”
王莽攔住他:“先別謝,明堂、辟雍、靈台,都是周朝古製,早已湮滅而不可查,穎叔是我大漢第一才子,博古通今,莽願請問其詳,這三大建築具體都是幹什麽用的,應當怎麽建,說得越詳細越好。”
劉秀當仁不讓的說道:“這您算問對人了!咱先說這明堂,明者,宣明政教也,但凡有什麽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重大典禮,都在明堂舉行”
“照這麽說,明堂的作用不跟未央宮前殿差不多了嗎?”王莽提出疑問。
“真讓您說著了我的安漢公,據劉秀我考證,上古時代,帝王宮室簡陋得很,不像咱大漢這麽恢宏,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甘泉宮,光是大規模的宮宇建築群就有好幾處。古時候,世風崇尚簡樸,一座明堂,就解決不少問題。”
“這麽一來,還用得著大興土木再建一座明堂嗎?”王莽有點猶豫,畢竟,建明堂得花不少銀子呢。雖然他想建明堂,是想在裏麵布置一個超大型的陣法,但似乎找一座宮殿改造改造也可以。
劉秀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連忙說道:“用得著,當然用得著,這叫存古製!您不是要恢複周製嗎?建明堂就是一個重要標誌!”
“好一個存古製!那麽明堂應當怎麽建,建在什麽地方!”
“地址嘛,不宜選在宮中,最好能在郊外,國都之陽的東南郊就不錯,一來避免跟宮中的前殿重複。二來舉辦什麽活動,接見外邦使者也方便。至於怎麽建,應當嚴格依照古製,劉秀研究過,周朝的明堂,上圓下方,有八窗、四達、九室、十二重、三十六戶、七十二牖,這都是有講究的!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畝,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
王莽點點頭,明知故問道:“那辟雍呢?”
劉秀一笑:“辟雍呀,倒不必太著意了,咱大漢早有了。”
“有了?在哪裏?”
“安漢公,辟雍,其實就是太學。這個辟字,又可以寫成壁,周朝為了給貴族子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雍水河畔,建了這麽一所國立貴族大學,一共有五座建築,南為成均,北為上庫,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日辟雍,因為是在雍水河畔,又形如壁環,所以叫做辟雍。《禮經王製》裏說過:‘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所以剛才您說要建辟雍,我就想告訴您,周代的辟雍,就是咱大漢的太學。”
“幸虧有穎叔在,要不然,指不定露多大的怯呢!正好,咱們不是計劃興建太學宿舍嗎,就把這兩者合並,都算在辟雍工程裏頭。靈台你就不用說了,就是天象台,準備在西北郊擇一佳址,也照著周文王那座靈台的樣子蓋。咱大漢的亭台樓榭雖說不少,可專門用來觀測天象的這還是頭一座,可得蓋得象模象樣的。”
“那是那是,天象那東西,靈著呢,小至個人的疾病生死,大到國家的興盛衰亡,都有天象預警。”
王莽見事情差不多了,就把張敬叫了出來,道:“穎叔,迴去之後,務必盡快根據考證結果繪製出圖紙來,咱大漢朝裏朝外,大概就隻有你親自監造這三大建築了,我派將作大匠協助你,在派執金吾副將軍張敬負責保衛治安,你們可要同力合作哦。”
張敬笑著拱手道:“劉大人以後有事請盡管吩咐。”
“不敢,不敢。”劉秀受寵若驚:“秀怎麽敢當!這可不是普通的工程,政治意義忒重大了,劉秀這雙肩膀,可擔不起這麽重的責任”
“穎叔就不必推辭了嘛,當然,如此重大的事情,莽是決不會當甩手大掌櫃的。待莽奏明太後之後,也當親臨現場,為偉大的事業添磚加瓦的!”
“那劉秀就放心了,您是不知道哇,您現在一舉一動的表率作用有多麽立竿見影!您隻一去,都甭親自動手,大夥的幹勁立馬就得給鼓動起來。”
劉秀還真不是說瞎話,八月庚子日一大早,安漢公宰衡太傅大司馬新都侯王莽捧著文書親臨明堂、辟雍的施工現場,才象征性地鏟了三鍬土、搬了兩塊磚,立馬傳播得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瞧瞧安漢公,那叫身先士卒,二百來斤的大土筐,扛起來就跑!”
“那算什麽?您老是沒瞧見,就那一鍬下去,愣鏟起一座小山來,大司馬,人家可是天上的神仙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