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意義的指責告一段落之後,崔信才義正言辭的開始訓責未來女婿,“頡利可汗不在,突利可汗乃是如今突厥一方之主,你李懷仁有何資格私縱?”
“本以為你見事明利……敵國之主,是殺是放,自有陛下決斷,你李懷仁難道無自知之明嗎?”
“義結金蘭,結拜兄弟,你成全一人之義,突厥在三州之地屠戮百姓,你置仁於何處?”
李善實在是聽不下去了,目光遊移不定,從陳叔達、竇軌、蘇定方、李道玄、李客師的臉上一一掃過,最後落到了溫彥博的臉上。
過分了啊,大家都不是傻子,老丈人您拿這事兒來罵我……這是連基本法都不講了啊!
李善之所以盯著溫彥博,無非是……這事兒雖然我做的不地道,但你也不太地道啊,奏折上扣著我和突利可汗結拜這事兒不放。
真要論起來,與突利可汗義結金蘭……那是李淵的主意好不好!
溫彥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沒洗臉,臉皮明顯厚了,最後還是淮陽王李道玄好言相勸……懷仁的確欠了考慮,但畢竟年少嘛。
“淮陽王倒是厚道。”溫彥博陰測測的笑道:“久聞邯鄲王仁義……”
聽了“仁義”這個關鍵詞,崔信想起宴會前溫彥博說的那幾句話,嗬斥道:“對士卒懷仁,對敵國之主也要懷仁嗎?”
“對突利可汗舉義,你又置西河郡公於何地?!”
“彥博公何許人也?”
“前朝即得薛司隸激讚,有宰輔之才,如今卻……”
這下子眾人臉上都浮現出了讚同的神色,就連李善本人也麵露釋然……這個理由還說得過去,前麵也太扯淡了點。
當然了,溫彥博本人可還沒解氣呢,正色道:“為國事,懷仁與突利可汗義結金蘭,此番放歸亦為國事……”
“罷了,清河縣公訓責幾句也就罷了,當日為國事,懷仁籌建霞市,與草原通商,遭禦史彈劾……”
李善聽得那叫一個無奈啊,聽得都開始痛恨突利可汗了……你個廢材,跑都沒阿史那·社爾跑的快,否則也不會鬧出這種破事了。
看李道玄滿臉懵懂,李客師小聲解釋道:“朝中禦史台多位禦史上書彈劾西河郡公,言其嫉賢妒能,當另擇良臣代之。”
陳叔達笑吟吟的看著這一幕,他在途中接到多封長安來信,關於溫彥博彈劾邯鄲王這件事在朝中還真鬧出了不小的風波,雖然上至陛下、太子、秦王以及各位宰輔都心知肚明,但這種事還真不能拿到明麵上來說。
總不能讓李淵去給臣子解釋……邯鄲王是故意的,是怕朕為難吧?
所以,朝中很是有一批人覺得西河郡公溫彥博太不要臉了,為什麽彈劾邯鄲王……無非就是因為其軍功太盛,為陛下所慮,找到個機會就上書彈劾。
邯鄲王太不容易了啊!
崔信冷嘲熱諷,一旁的溫彥博時不時煽幾股妖風,好一會兒之後陳叔達才開口打斷道:“畢竟年輕,日後清河縣公、西河郡公當精心教之。”
“世叔說的是。”李善趕緊跟上,“兩位均是小侄長輩,日後當時時請教。”
“清河縣公是隨某勞軍,彥博出任長史,常在身側。”陳叔達看向溫彥博,“當時時規勸,不可貿然,如涇州之戰,攜中軍大旗衝陣,此為將,非為帥。”
崔信找到了第三個訓斥的理由,“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身為一軍主帥,如此妄為,若非大捷……”
“崔公,其實懷仁是已有定計,才會親自衝陣的。”李道玄小心翼翼的勸道:“懷仁行事看似劍走偏鋒,實則謹慎。”
“清河縣公說的有理……”李客師從後麵拉了把李道玄,你摻和進去做甚?
人家嶽父大人教訓未來女婿……戰場兇險,說不定就會出什麽事,李善的騎術也就馬馬虎虎,萬一出了什麽事,難道讓崔家女望門寡啊?
陳叔達笑道:“久不聞懷仁新作,就以三首新作賠罪如何?”
“江國公此言大善。”一直不吭聲的竇軌點頭道:“數年間邯鄲王詩作遍傳天下,某在蜀地也時常耳聞。”
“懷仁非傳世之作不出。”李客師笑吟吟道:“當年雁門大捷,吾家三郎隨懷仁戰場與都布可汗敘談,親耳聆聽了那首‘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李善嘴角抽搐了下,也是醉了,兩個時辰之前剛剛下定決心,給李白、杜甫他們留點呢,你們這是要逼我食言啊!
崔信的怒氣終於告一段落,溫彥博也不再擺出一張死人臉,眾人才開始坐下敘話,陳叔達或說起朝中諸事,再或詳詢涇州之戰的細節。
“難怪秦王點評,懷仁擇機得當,確有名將之姿。”陳叔達嘖嘖道:“如此說來,此戰大捷,功首在懷仁,次在都布?”
“哈哈哈!”竇軌大笑道:“子聰兄此言甚是。”
溫彥博輕聲道:“此外趙國公蘇定方、張仲堅、臨濟縣公闞棱均立下大功。”
陳叔達看向李善,“聽聞闞棱以陌刀克敵製勝?”
“人馬皆碎,勢不可擋。”竇軌沉聲道:“雖難以機動,但正麵搏殺,乃無雙利器。”
“惜打製不易,價格昂貴。”陳叔達又陸續問了幾件事,突然話題一轉道:“趙國公蘇定方、張仲堅戰後被懷仁定功為二等,當日太子殿下還為你二人不平呢。”
“太子有仁德。”李善笑吟吟的隨口道:“不過他日逐敵漠北,縱橫草原,尚有立功之機。”
一邊說著,李善一邊與陳叔達對視了言,兩人都眼神閃爍不定。
陳叔達向來持身中正,不涉奪嫡之爭,為什麽今天突然提起了這件事……李善有些琢磨不定,要知道天台山一戰,陳叔達是輔佐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的。
李善向來持身中正,不涉奪嫡之爭,但剛才對太子的評價頗有玩味之處……陳叔達也有些琢磨不定,如果說李建成自從入主東宮以來,禮賢下士,稱得上一個“仁”,但天台山一戰,在明眼人眼中,哪裏還配得上一個“德”字呢?
(本章完)
“本以為你見事明利……敵國之主,是殺是放,自有陛下決斷,你李懷仁難道無自知之明嗎?”
“義結金蘭,結拜兄弟,你成全一人之義,突厥在三州之地屠戮百姓,你置仁於何處?”
李善實在是聽不下去了,目光遊移不定,從陳叔達、竇軌、蘇定方、李道玄、李客師的臉上一一掃過,最後落到了溫彥博的臉上。
過分了啊,大家都不是傻子,老丈人您拿這事兒來罵我……這是連基本法都不講了啊!
李善之所以盯著溫彥博,無非是……這事兒雖然我做的不地道,但你也不太地道啊,奏折上扣著我和突利可汗結拜這事兒不放。
真要論起來,與突利可汗義結金蘭……那是李淵的主意好不好!
溫彥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沒洗臉,臉皮明顯厚了,最後還是淮陽王李道玄好言相勸……懷仁的確欠了考慮,但畢竟年少嘛。
“淮陽王倒是厚道。”溫彥博陰測測的笑道:“久聞邯鄲王仁義……”
聽了“仁義”這個關鍵詞,崔信想起宴會前溫彥博說的那幾句話,嗬斥道:“對士卒懷仁,對敵國之主也要懷仁嗎?”
“對突利可汗舉義,你又置西河郡公於何地?!”
“彥博公何許人也?”
“前朝即得薛司隸激讚,有宰輔之才,如今卻……”
這下子眾人臉上都浮現出了讚同的神色,就連李善本人也麵露釋然……這個理由還說得過去,前麵也太扯淡了點。
當然了,溫彥博本人可還沒解氣呢,正色道:“為國事,懷仁與突利可汗義結金蘭,此番放歸亦為國事……”
“罷了,清河縣公訓責幾句也就罷了,當日為國事,懷仁籌建霞市,與草原通商,遭禦史彈劾……”
李善聽得那叫一個無奈啊,聽得都開始痛恨突利可汗了……你個廢材,跑都沒阿史那·社爾跑的快,否則也不會鬧出這種破事了。
看李道玄滿臉懵懂,李客師小聲解釋道:“朝中禦史台多位禦史上書彈劾西河郡公,言其嫉賢妒能,當另擇良臣代之。”
陳叔達笑吟吟的看著這一幕,他在途中接到多封長安來信,關於溫彥博彈劾邯鄲王這件事在朝中還真鬧出了不小的風波,雖然上至陛下、太子、秦王以及各位宰輔都心知肚明,但這種事還真不能拿到明麵上來說。
總不能讓李淵去給臣子解釋……邯鄲王是故意的,是怕朕為難吧?
所以,朝中很是有一批人覺得西河郡公溫彥博太不要臉了,為什麽彈劾邯鄲王……無非就是因為其軍功太盛,為陛下所慮,找到個機會就上書彈劾。
邯鄲王太不容易了啊!
崔信冷嘲熱諷,一旁的溫彥博時不時煽幾股妖風,好一會兒之後陳叔達才開口打斷道:“畢竟年輕,日後清河縣公、西河郡公當精心教之。”
“世叔說的是。”李善趕緊跟上,“兩位均是小侄長輩,日後當時時請教。”
“清河縣公是隨某勞軍,彥博出任長史,常在身側。”陳叔達看向溫彥博,“當時時規勸,不可貿然,如涇州之戰,攜中軍大旗衝陣,此為將,非為帥。”
崔信找到了第三個訓斥的理由,“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身為一軍主帥,如此妄為,若非大捷……”
“崔公,其實懷仁是已有定計,才會親自衝陣的。”李道玄小心翼翼的勸道:“懷仁行事看似劍走偏鋒,實則謹慎。”
“清河縣公說的有理……”李客師從後麵拉了把李道玄,你摻和進去做甚?
人家嶽父大人教訓未來女婿……戰場兇險,說不定就會出什麽事,李善的騎術也就馬馬虎虎,萬一出了什麽事,難道讓崔家女望門寡啊?
陳叔達笑道:“久不聞懷仁新作,就以三首新作賠罪如何?”
“江國公此言大善。”一直不吭聲的竇軌點頭道:“數年間邯鄲王詩作遍傳天下,某在蜀地也時常耳聞。”
“懷仁非傳世之作不出。”李客師笑吟吟道:“當年雁門大捷,吾家三郎隨懷仁戰場與都布可汗敘談,親耳聆聽了那首‘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李善嘴角抽搐了下,也是醉了,兩個時辰之前剛剛下定決心,給李白、杜甫他們留點呢,你們這是要逼我食言啊!
崔信的怒氣終於告一段落,溫彥博也不再擺出一張死人臉,眾人才開始坐下敘話,陳叔達或說起朝中諸事,再或詳詢涇州之戰的細節。
“難怪秦王點評,懷仁擇機得當,確有名將之姿。”陳叔達嘖嘖道:“如此說來,此戰大捷,功首在懷仁,次在都布?”
“哈哈哈!”竇軌大笑道:“子聰兄此言甚是。”
溫彥博輕聲道:“此外趙國公蘇定方、張仲堅、臨濟縣公闞棱均立下大功。”
陳叔達看向李善,“聽聞闞棱以陌刀克敵製勝?”
“人馬皆碎,勢不可擋。”竇軌沉聲道:“雖難以機動,但正麵搏殺,乃無雙利器。”
“惜打製不易,價格昂貴。”陳叔達又陸續問了幾件事,突然話題一轉道:“趙國公蘇定方、張仲堅戰後被懷仁定功為二等,當日太子殿下還為你二人不平呢。”
“太子有仁德。”李善笑吟吟的隨口道:“不過他日逐敵漠北,縱橫草原,尚有立功之機。”
一邊說著,李善一邊與陳叔達對視了言,兩人都眼神閃爍不定。
陳叔達向來持身中正,不涉奪嫡之爭,為什麽今天突然提起了這件事……李善有些琢磨不定,要知道天台山一戰,陳叔達是輔佐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的。
李善向來持身中正,不涉奪嫡之爭,但剛才對太子的評價頗有玩味之處……陳叔達也有些琢磨不定,如果說李建成自從入主東宮以來,禮賢下士,稱得上一個“仁”,但天台山一戰,在明眼人眼中,哪裏還配得上一個“德”字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