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孫無忌身後這個中年人,李世民一點印象都沒有,但他敏銳的發現,雖然大舅兄麵色肅穆,但嘴角眼中卻透出了幾不可辨的喜色。
“拜見陛下,拜見秦王。”
李淵抬抬手,“輔機何事覲見?”
長孫無忌看了眼身邊的中年人,正色道:“此人突從長安至仁智宮,聲稱有大事啟稟陛下,臣不敢停歇,即刻帶至禦前。”
這種話,傻子都不信,隨隨便便來個人,長孫無忌就敢將人帶到李淵麵前?
李淵也懶得想這種小事,“說!”
中年人拜服在地,“太子意欲謀反,草民偶爾探知,疾馳而至……”
“不說真假,你是何人?”秦王打斷道:“何以知曉東宮密謀?”
“在下杜鳳舉,京兆杜氏南曲旁支。”杜鳳舉迴道:“草民於長安外長樂坡處,窺見東宮屬官運送鎧甲、軍械……”
李淵一邊聽著,一邊忍不住打量著李世民,不經意間眉頭微蹙,京兆杜氏南曲,杜如晦、杜淹均是天策府屬官,前者更是二郎的心腹謀士。
李世民越來越覺得詭異,偶爾窺見……所以就跑來密報太子謀反了?
往好裏想,這是意欲攀附,從龍之功;往壞裏想,這是構陷太子。
好吧,雖然之前已經有橋公山舉告太子謀反了,這位杜鳳舉火上添油,看上去已經是證據確鑿,但實際上卻留出了令人浮想聯翩的留白。
果然,李淵也並不相信杜鳳舉的這番話,徑直問道:“何人指使?”
杜鳳舉坦然道:“草民窺見鎧甲,後詢叔父執禮公,才趕赴仁智宮,以防有變。”
李淵嘴角微撇,看向了長孫無忌,杜鳳舉沒有去找堂兄杜如晦,卻找到了長孫無忌……李淵很清楚這位在二郎手下充當著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李淵想起兩年前李善曾經對長孫無忌的評價,此人陰詭。
果然是留在長安的杜淹,李世民在心裏反複橋公山、杜鳳舉連接不斷的舉告太子謀反,這件事太詭異了,自己並沒有任何動作,頂多隻是防禦而已……封倫、杜淹在長安到底在做什麽?
李淵的視線再次投在了李世民的身上,杜鳳舉的舉告,讓他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會不會是二郎出手構陷?
畢竟二郎這一次隨駕避暑仁智宮,除了唐儉、宇文士及等要留守處理朝政的重臣之外,其他大部分的人都帶來了,特別是天策府屬官,全都帶來了……隻有記室參軍杜淹留在了長安。
而偏偏是杜淹的侄兒跑來舉告太子謀反,李淵也漸漸有一種頗為詭異的感覺……秦王一脈、東宮門下,同時來舉告太子謀反。
似乎隻要自己一聲令下,就能廢太子,讓秦王入主東宮……但身為上位者的李淵,那種天然的警惕性再次攀上心頭。
是的,我是想廢太子,我是想易儲,但這不是二郎用這種陰詭手段的原因。
說白了,借用後世的一句台詞,朕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
殿內安靜了片刻後,李淵的視線重新落在了杜鳳舉身上,“長安可有異動?”
“草民不知。”杜鳳舉吞吞吐吐的說:“不過坊間有童子傳唱……”
童謠在古代,是有獨特地位的,很多時候被視為征兆,最典型的就是後漢末年,洛陽童子傳唱“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是喻董卓淩國後又敗亡。
很難說這種童謠到底是提前出現的,還是後人杜撰的,但當權者對這種近乎於讖言的童謠都很重視。
就在十年前,或者七八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或者略晚一點,也有類似的童謠,是一首《桃李章》。
桃李子,得天下。皇後繞揚州,宛轉花園裏。勿浪語,誰道許。
民間也有如“楊花落,李花開”類似的傳言,反正李善剛剛穿越而來的時候就已經聽說了……不過那時候洛陽虎牢之戰已經落幕,很難說這種傳言的來源。
李淵麵如寒霜,聲音略有些低沉,“念來聽聽。”
“房陵王,十八載,歸黃泉,子嗣絕。”
李淵第一時間轉頭看向了兒子,而李世民的視線也在第一時間投向了父親,父子倆的視線在空中匯集,交換了個眼神。
所謂的房陵王指的自然是李淵的表侄,李世民的表兄,前隋太子楊勇,這位倒黴的太子坐鎮東宮正是十八年。
楊廣在仁壽宮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已經被降為長寧郡公的大哥楊勇,之後楊勇九個兒子,無一善終,子嗣斷絕。
李世民微微搖頭,李淵微微頷首,他心知肚明,這應該不是二郎放出來的。
如今的局勢其實已經比較明朗了,他日秦王入主東宮,太子李建成被廢後……是生是死不好說,但至少子嗣應該不會斷絕,畢竟與原時空不同,李世民不是通過政變的方式登上皇位的。
就是李世民心狠手辣如隋煬帝楊廣,也沒有必要在這時候放出這種風聲……就算是楊廣,也是在楊堅病逝之後,才對楊勇及其子嗣動手的。
李淵心想,這應該是大郎自己放出來自保的。
而李世民卻在心裏琢磨,或許這是大哥自己放出來……作為起兵謀逆的借口的。
沒辦法啊,一旦被廢,自己身死,而且子嗣都要被斬盡殺絕……所以我隻能無奈舉兵了。
“父親,還是先遣派信使去京兆,召任國公、蕭國公率兵護駕。”李世民抓住最關鍵的一個點,不管發生了什麽事,隻要劉弘基、張平高帶兵抵達鳳凰穀,那就能處於不敗之地。
李淵點頭答應,吩咐宮人傳召中書令楊恭仁,中書舍人崔信,在這種關鍵時刻,不需要門下用印,但中書省這邊是要留檔的。
長孫無忌是有些懵懂的,他並不知道在杜鳳舉之前,被杜鳳舉作為證據舉告的橋公山正站在殿角落處,用頗為佩服的視線打量著他。
秦王果然了得,安排了不止一批人手,先有舉告,後有人證。
而李世民打量著長孫無忌的視線卻帶著狐疑,他現在很確定是封倫、杜淹在搞東搞西,但不確定長孫無忌在其中充當什麽樣的角色……是因為這位大舅兄等不及了嗎?
但即使等不及,也應該與我商議,由我來做決定!
片刻後,中書令楊恭仁與中書舍人崔信均臉色微變,迅速鋪開紙張,崔信揮筆擬詔,就在這時候,第三波到了。
宮人疾步入內,稟報道:“陛下,東宮太子洗馬魏征請見。”
(本章完)
“拜見陛下,拜見秦王。”
李淵抬抬手,“輔機何事覲見?”
長孫無忌看了眼身邊的中年人,正色道:“此人突從長安至仁智宮,聲稱有大事啟稟陛下,臣不敢停歇,即刻帶至禦前。”
這種話,傻子都不信,隨隨便便來個人,長孫無忌就敢將人帶到李淵麵前?
李淵也懶得想這種小事,“說!”
中年人拜服在地,“太子意欲謀反,草民偶爾探知,疾馳而至……”
“不說真假,你是何人?”秦王打斷道:“何以知曉東宮密謀?”
“在下杜鳳舉,京兆杜氏南曲旁支。”杜鳳舉迴道:“草民於長安外長樂坡處,窺見東宮屬官運送鎧甲、軍械……”
李淵一邊聽著,一邊忍不住打量著李世民,不經意間眉頭微蹙,京兆杜氏南曲,杜如晦、杜淹均是天策府屬官,前者更是二郎的心腹謀士。
李世民越來越覺得詭異,偶爾窺見……所以就跑來密報太子謀反了?
往好裏想,這是意欲攀附,從龍之功;往壞裏想,這是構陷太子。
好吧,雖然之前已經有橋公山舉告太子謀反了,這位杜鳳舉火上添油,看上去已經是證據確鑿,但實際上卻留出了令人浮想聯翩的留白。
果然,李淵也並不相信杜鳳舉的這番話,徑直問道:“何人指使?”
杜鳳舉坦然道:“草民窺見鎧甲,後詢叔父執禮公,才趕赴仁智宮,以防有變。”
李淵嘴角微撇,看向了長孫無忌,杜鳳舉沒有去找堂兄杜如晦,卻找到了長孫無忌……李淵很清楚這位在二郎手下充當著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李淵想起兩年前李善曾經對長孫無忌的評價,此人陰詭。
果然是留在長安的杜淹,李世民在心裏反複橋公山、杜鳳舉連接不斷的舉告太子謀反,這件事太詭異了,自己並沒有任何動作,頂多隻是防禦而已……封倫、杜淹在長安到底在做什麽?
李淵的視線再次投在了李世民的身上,杜鳳舉的舉告,讓他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會不會是二郎出手構陷?
畢竟二郎這一次隨駕避暑仁智宮,除了唐儉、宇文士及等要留守處理朝政的重臣之外,其他大部分的人都帶來了,特別是天策府屬官,全都帶來了……隻有記室參軍杜淹留在了長安。
而偏偏是杜淹的侄兒跑來舉告太子謀反,李淵也漸漸有一種頗為詭異的感覺……秦王一脈、東宮門下,同時來舉告太子謀反。
似乎隻要自己一聲令下,就能廢太子,讓秦王入主東宮……但身為上位者的李淵,那種天然的警惕性再次攀上心頭。
是的,我是想廢太子,我是想易儲,但這不是二郎用這種陰詭手段的原因。
說白了,借用後世的一句台詞,朕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
殿內安靜了片刻後,李淵的視線重新落在了杜鳳舉身上,“長安可有異動?”
“草民不知。”杜鳳舉吞吞吐吐的說:“不過坊間有童子傳唱……”
童謠在古代,是有獨特地位的,很多時候被視為征兆,最典型的就是後漢末年,洛陽童子傳唱“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是喻董卓淩國後又敗亡。
很難說這種童謠到底是提前出現的,還是後人杜撰的,但當權者對這種近乎於讖言的童謠都很重視。
就在十年前,或者七八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或者略晚一點,也有類似的童謠,是一首《桃李章》。
桃李子,得天下。皇後繞揚州,宛轉花園裏。勿浪語,誰道許。
民間也有如“楊花落,李花開”類似的傳言,反正李善剛剛穿越而來的時候就已經聽說了……不過那時候洛陽虎牢之戰已經落幕,很難說這種傳言的來源。
李淵麵如寒霜,聲音略有些低沉,“念來聽聽。”
“房陵王,十八載,歸黃泉,子嗣絕。”
李淵第一時間轉頭看向了兒子,而李世民的視線也在第一時間投向了父親,父子倆的視線在空中匯集,交換了個眼神。
所謂的房陵王指的自然是李淵的表侄,李世民的表兄,前隋太子楊勇,這位倒黴的太子坐鎮東宮正是十八年。
楊廣在仁壽宮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已經被降為長寧郡公的大哥楊勇,之後楊勇九個兒子,無一善終,子嗣斷絕。
李世民微微搖頭,李淵微微頷首,他心知肚明,這應該不是二郎放出來的。
如今的局勢其實已經比較明朗了,他日秦王入主東宮,太子李建成被廢後……是生是死不好說,但至少子嗣應該不會斷絕,畢竟與原時空不同,李世民不是通過政變的方式登上皇位的。
就是李世民心狠手辣如隋煬帝楊廣,也沒有必要在這時候放出這種風聲……就算是楊廣,也是在楊堅病逝之後,才對楊勇及其子嗣動手的。
李淵心想,這應該是大郎自己放出來自保的。
而李世民卻在心裏琢磨,或許這是大哥自己放出來……作為起兵謀逆的借口的。
沒辦法啊,一旦被廢,自己身死,而且子嗣都要被斬盡殺絕……所以我隻能無奈舉兵了。
“父親,還是先遣派信使去京兆,召任國公、蕭國公率兵護駕。”李世民抓住最關鍵的一個點,不管發生了什麽事,隻要劉弘基、張平高帶兵抵達鳳凰穀,那就能處於不敗之地。
李淵點頭答應,吩咐宮人傳召中書令楊恭仁,中書舍人崔信,在這種關鍵時刻,不需要門下用印,但中書省這邊是要留檔的。
長孫無忌是有些懵懂的,他並不知道在杜鳳舉之前,被杜鳳舉作為證據舉告的橋公山正站在殿角落處,用頗為佩服的視線打量著他。
秦王果然了得,安排了不止一批人手,先有舉告,後有人證。
而李世民打量著長孫無忌的視線卻帶著狐疑,他現在很確定是封倫、杜淹在搞東搞西,但不確定長孫無忌在其中充當什麽樣的角色……是因為這位大舅兄等不及了嗎?
但即使等不及,也應該與我商議,由我來做決定!
片刻後,中書令楊恭仁與中書舍人崔信均臉色微變,迅速鋪開紙張,崔信揮筆擬詔,就在這時候,第三波到了。
宮人疾步入內,稟報道:“陛下,東宮太子洗馬魏征請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