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島上,林木參天,都是生長得有年頭的樹木,樹幹粗得一人合抱不過來,一株株地矗立在那兒,密密麻麻的,人都難穿過去。
打量著這片茂密的森林,陳三郎摸了摸下巴,在想著什麽;那邊許念娘同樣一副沉思的樣子。
蛤吃肉見狀,不敢打擾,乖乖侍立在邊上,心裏倒活絡開來:大虞國庫,沉寶洞庭,此事在妖界中已傳揚多年,牠當然有所耳聞,也曾動過心思。
大虞亡國,有寶庫沉湖,又有寶圖傳世,數百年來,各種版本流傳,紛紛揚揚,真假難辨。寶物動人心,也動妖心,這麽多年來,尋寶的除了人族之外,還有不少妖物加入。
但無一例外,都一無所獲。
尋寶的不管是修士,還是武者,而或一些自詡經驗豐富的漁民,他們辛辛苦苦尋覓,可到頭來兩手空空,稍不留神還葬身洞庭,死於非命;妖物們倒還好些,基本都有本領在身,但即使如此,牠們都找不到傳說中的寶藏。
久而久之,對於寶藏是否存在的懷疑說法便出來了。
世上傳聞,十個起碼有八個是假的,多一個也不奇怪。
洞庭實在太大,太深,即使神通廣大者,窮極一生,恐怕也無法探尋遍每一個角落地方。而到了龍君那個層次境界,卻又看不上這寶藏了。真正知悉內幕的人明白,寶藏之中所收藏的事物並非傳聞和想象中的那樣。
江湖人言,寶藏勢必有堆積如山的神兵利器——此言大謬,國運之爭,拚殺多年,有武器盔甲之類早全部放裝備軍伍,衝鋒陷陣了,怎會傻得束之高閣,流傳後人?至於金銀財寶之類,也是不多,因為當爭鬥到最後一刻,國庫消耗殆盡,能花銷的基本都花銷出去了。
最靠譜的說法是,這個寶藏裏麵最多的,是汗牛充棟般的典籍帛書,其中不少屬於傳承千年的孤本。
書載知識,可解惑可傳人,但對於很多人而言,滿腹書不如滿囊錢,實在雞肋無味得很。若他們知道寶藏收的都是書,早就罷手,不再折騰了。
然而這確實是真相。
真相從來隻有少數人知悉,作為山寨中人,大虞後人,許念娘自屬於其中。也正因為知道寶藏的真相,是以他們一直遲遲沒有去掘寶藏。皆因得到的東西對於複國作用不大,反而會暴露身份。
現在山寨勢力土崩瓦解,許念娘來到寶塔島,心情頗為平靜。對他而言,寶藏其實真沒有什麽意義。之所以要來,主要還是實踐一個傳承自先輩的囑咐,也不忍見到這麽一筆特殊的財富不見天日。
至於陳三郎,作為讀書人,他對於書籍一直都有一種無以倫比的情感。許念娘說寶藏還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事關天下氣運,可在陳三郎看來,他更在意的是那些書。
創立基業,兵甲不可少;隻是成事之後,管治經營,則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知識文化。
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
教書育人,傳授學習,都離不開書本。書本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範疇,應該包羅各種元素,百家爭鳴,而非讀來讀去都是那幾本四書五經,實在單調乏味,隻會養出書呆子,而不是各式人才。
大虞寶藏的內容,可以極為豐富地填充起陳三郎麾下的空白,像宋誌遠這般的學究人物,要是知道實情,隻怕死也要跟來尋寶了。
按照完整藏寶圖的指示,他們來到了寶塔島。依據注釋,寶庫入口就在九層寶塔之下。
但是,塔在哪兒?
此島名字來由,因塔而得,然而以往有人或妖來到島上,卻都沒有現寶塔存在,不知是湮滅在歲月的滄桑了,而或被人為毀掉了。
蛤吃肉好奇地東張西望,牠也是第一次登臨此島,島嶼雖然不算小,可真得存在一座九層寶塔的話,自然無從隱匿,很容易就找到。相信以前來過此地的人不會眼瞎,早就現了。
“嶽父大人,你怎麽看?”
陳三郎開口問道。
許念娘迴答:“先到處找找吧。”
隻能如此了,藏寶圖指示所在,正是此地,島嶼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最為關鍵的標誌性寶塔不見影蹤,就等於失去了進入的門戶。好在的是,確定了地點目標,總比大海撒網好。
“一起還是分開?”
陳三郎又問。
許念娘想了想:“一塊走吧。”
島上山高林密,加上先前浪頭碎船的下馬威,說不好會出現什麽危險,分開搜索的話,一旦哪個遇險,就很難救援得及。反正島嶼就這麽大,花費一兩天工夫即可走個遍。
“大虞寶庫就隱藏在此……”
蛤吃肉嘀咕了句,半信半疑,牠知道兩人來尋寶,不過更詳細的情況卻並未了解。但牠可以肯定,作為核心區域的島嶼之一,此處定然被尋了個通透,真有寶藏的話,早被掘走了。
此時掃興的話不宜出口,蛤吃肉問道:“公子,我們要找什麽?且說與我聽,好留意住。”
“寶塔。”
陳三郎的迴答簡潔明了。
蛤吃肉搔搔頭,苦笑道:“此島雖然名為寶塔島……但那塔卻消失不見了,連點殘餘痕跡都難以尋覓到。”
牠是第一次來,可對於這點卻非常肯定,因為曾有一個結交甚好的好友曾到此一遊,幾乎走遍島上每一寸地方,別說寶塔,一塊磚頭都沒找到。
許念念冷聲道:“誰說寶塔一定是磚砌起來的?”
這句話有點沒頭沒腦,蛤吃肉一時間難以轉過彎來。天下釋家大行其道,寺廟與塔林等標誌性建築遍布,隨處可見。風格各有特點,但基本的特征很是明顯,例如塔類,有三層有七層,也有九層。但塔就是塔,一眼看去即可認出。其建造材料可以是磚石,可以是木材,甚至鋼鐵,但該有的造型擺在那兒,不會認錯。
難道,傳說中的九層寶塔並非真實存在,根本沒有實物,而是別有所指?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這個了。
蛤吃肉眨眨眼睛,莫名興奮起來。
打量著這片茂密的森林,陳三郎摸了摸下巴,在想著什麽;那邊許念娘同樣一副沉思的樣子。
蛤吃肉見狀,不敢打擾,乖乖侍立在邊上,心裏倒活絡開來:大虞國庫,沉寶洞庭,此事在妖界中已傳揚多年,牠當然有所耳聞,也曾動過心思。
大虞亡國,有寶庫沉湖,又有寶圖傳世,數百年來,各種版本流傳,紛紛揚揚,真假難辨。寶物動人心,也動妖心,這麽多年來,尋寶的除了人族之外,還有不少妖物加入。
但無一例外,都一無所獲。
尋寶的不管是修士,還是武者,而或一些自詡經驗豐富的漁民,他們辛辛苦苦尋覓,可到頭來兩手空空,稍不留神還葬身洞庭,死於非命;妖物們倒還好些,基本都有本領在身,但即使如此,牠們都找不到傳說中的寶藏。
久而久之,對於寶藏是否存在的懷疑說法便出來了。
世上傳聞,十個起碼有八個是假的,多一個也不奇怪。
洞庭實在太大,太深,即使神通廣大者,窮極一生,恐怕也無法探尋遍每一個角落地方。而到了龍君那個層次境界,卻又看不上這寶藏了。真正知悉內幕的人明白,寶藏之中所收藏的事物並非傳聞和想象中的那樣。
江湖人言,寶藏勢必有堆積如山的神兵利器——此言大謬,國運之爭,拚殺多年,有武器盔甲之類早全部放裝備軍伍,衝鋒陷陣了,怎會傻得束之高閣,流傳後人?至於金銀財寶之類,也是不多,因為當爭鬥到最後一刻,國庫消耗殆盡,能花銷的基本都花銷出去了。
最靠譜的說法是,這個寶藏裏麵最多的,是汗牛充棟般的典籍帛書,其中不少屬於傳承千年的孤本。
書載知識,可解惑可傳人,但對於很多人而言,滿腹書不如滿囊錢,實在雞肋無味得很。若他們知道寶藏收的都是書,早就罷手,不再折騰了。
然而這確實是真相。
真相從來隻有少數人知悉,作為山寨中人,大虞後人,許念娘自屬於其中。也正因為知道寶藏的真相,是以他們一直遲遲沒有去掘寶藏。皆因得到的東西對於複國作用不大,反而會暴露身份。
現在山寨勢力土崩瓦解,許念娘來到寶塔島,心情頗為平靜。對他而言,寶藏其實真沒有什麽意義。之所以要來,主要還是實踐一個傳承自先輩的囑咐,也不忍見到這麽一筆特殊的財富不見天日。
至於陳三郎,作為讀書人,他對於書籍一直都有一種無以倫比的情感。許念娘說寶藏還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事關天下氣運,可在陳三郎看來,他更在意的是那些書。
創立基業,兵甲不可少;隻是成事之後,管治經營,則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知識文化。
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
教書育人,傳授學習,都離不開書本。書本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範疇,應該包羅各種元素,百家爭鳴,而非讀來讀去都是那幾本四書五經,實在單調乏味,隻會養出書呆子,而不是各式人才。
大虞寶藏的內容,可以極為豐富地填充起陳三郎麾下的空白,像宋誌遠這般的學究人物,要是知道實情,隻怕死也要跟來尋寶了。
按照完整藏寶圖的指示,他們來到了寶塔島。依據注釋,寶庫入口就在九層寶塔之下。
但是,塔在哪兒?
此島名字來由,因塔而得,然而以往有人或妖來到島上,卻都沒有現寶塔存在,不知是湮滅在歲月的滄桑了,而或被人為毀掉了。
蛤吃肉好奇地東張西望,牠也是第一次登臨此島,島嶼雖然不算小,可真得存在一座九層寶塔的話,自然無從隱匿,很容易就找到。相信以前來過此地的人不會眼瞎,早就現了。
“嶽父大人,你怎麽看?”
陳三郎開口問道。
許念娘迴答:“先到處找找吧。”
隻能如此了,藏寶圖指示所在,正是此地,島嶼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最為關鍵的標誌性寶塔不見影蹤,就等於失去了進入的門戶。好在的是,確定了地點目標,總比大海撒網好。
“一起還是分開?”
陳三郎又問。
許念娘想了想:“一塊走吧。”
島上山高林密,加上先前浪頭碎船的下馬威,說不好會出現什麽危險,分開搜索的話,一旦哪個遇險,就很難救援得及。反正島嶼就這麽大,花費一兩天工夫即可走個遍。
“大虞寶庫就隱藏在此……”
蛤吃肉嘀咕了句,半信半疑,牠知道兩人來尋寶,不過更詳細的情況卻並未了解。但牠可以肯定,作為核心區域的島嶼之一,此處定然被尋了個通透,真有寶藏的話,早被掘走了。
此時掃興的話不宜出口,蛤吃肉問道:“公子,我們要找什麽?且說與我聽,好留意住。”
“寶塔。”
陳三郎的迴答簡潔明了。
蛤吃肉搔搔頭,苦笑道:“此島雖然名為寶塔島……但那塔卻消失不見了,連點殘餘痕跡都難以尋覓到。”
牠是第一次來,可對於這點卻非常肯定,因為曾有一個結交甚好的好友曾到此一遊,幾乎走遍島上每一寸地方,別說寶塔,一塊磚頭都沒找到。
許念念冷聲道:“誰說寶塔一定是磚砌起來的?”
這句話有點沒頭沒腦,蛤吃肉一時間難以轉過彎來。天下釋家大行其道,寺廟與塔林等標誌性建築遍布,隨處可見。風格各有特點,但基本的特征很是明顯,例如塔類,有三層有七層,也有九層。但塔就是塔,一眼看去即可認出。其建造材料可以是磚石,可以是木材,甚至鋼鐵,但該有的造型擺在那兒,不會認錯。
難道,傳說中的九層寶塔並非真實存在,根本沒有實物,而是別有所指?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這個了。
蛤吃肉眨眨眼睛,莫名興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