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教授去世了,雖然知道早晚會來,可是消息傳來時,我還是有些傷感。
米教授是我江西老鄉,土木工程係的副主任鍾教授,人高高瘦瘦的,臉色有點蠟黃。米教授在工作上是一把好手,以前在江西某高專當教師。90年代南下廣州加盟鬆田大學,為鬆田大學土木工程係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米教授業務能力強,加上來工作時間長,認識人也多,所以他的工程項目挺多,常年在工地上跑,加上愛抽煙,身體沒那麽好。
去年體檢查出來肺癌中晚期,隨後就是化療,花了很多錢。聽說他得病時沒有搞募款,治病都是自己以前做工程賺的錢。可是病還是沒治好,一年後人還走了。忙忙碌碌最後一場空。
那天在殯儀館,我看到米教授躺在棺盒裏,像是睡著了一樣。曾經那樣談笑風聲的米教授,就這樣安靜地走了,再也迴不來了。很多送殯的老師和學生都哭了,米教授的家屬更是哭得撕心裂肺,傷痛欲絕。才不到六十歲呀,還沒到退休年齡呢,聽說他兒子還沒結婚呢。怎麽就這麽快就走了呢,為何要走得這麽匆忙。
迴頭看米教授的選擇,似乎都是挺英陰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流中南下廣州,從內地三線城市來到一線城市,由高專到本科,在工程領域大展拳腳,做那麽多項目,給學校帶來好處,也讓自身過得富足。可他沒有選擇好的,是自身的身體健康。
科研工作者的英年早逝,在國內也屢見不鮮。
人不是鐵打的,做項目有時候趕工有時候甚至要熬通宵,出差到處跑開評審會生活作息全部打亂,拉關係要陪人吃喝同樣把身體搞垮。事業心強,到底是不是就是好事,從學校層麵,肯定是希望科研項目越多越好,論文越多,水平越高越好。可是落實我們個人呢,要那麽多幹什麽。是真的上進心嗎?還是一種填不滿的貪欲。
高校老師看起來似乎很輕鬆,對於專業課老師來說,每周大概二三次課。公共課的老師課稍微多一點,但也就五六次。所以如果隻是上課,在大學當老師其實還是很輕鬆的。可是很多大學老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科學項目方麵,還有的老師還一邊做教學一邊做行政管理的工作,有的還在社會上有兼職,有的甚至還有企業。
所謂,忙的忙死,閑的閑死。這個有點像馬太效應。同時項目老師貧富差距也非常大,同一個辦公室的老師,年收入可能相差10倍以上。工資不會相差這麽多,相差的部分是科研項目的收入。
當初和我一起進校的鄧老師沒有讀博。她身體不好,精力不夠。聽說她從小身體就不太好,加上多年在外地求學,水土不服,常年小病小痛不斷,讀書期間無錢治療,所以參加工作之後,她就開始慢慢的調養身體。
她的體力,令她應付教學都有點力不從心,更別談科研了。她說有時候四節連堂時,經常講課講到話都說不出來。她說很難承受專業課老師的考核壓力。課上的不好,學生的評分就低,教務那邊就會來督查。沒有科研工作量又不夠,又要麵對領導的責問。所以,當了幾年專業課老師之後。碰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她就轉去了行政崗。對她而言,行政崗考核壓力很小,隻要正常上下班,完成交行的事務,都能合格。
因為高校的行政崗競爭也是很激烈的,高校是事業編製,鐵飯碗。所以考的人多了,錄取的人少,競爭自然激烈。進高校當專業老師基本上都要博士,很多碩士研究生想進高校,就會去考輔導員或者行政崗位。輔導員又都是青春飯,很多學校對輔導員的年齡有限製。很多輔導員做了幾年之後,下一步還是要轉行政崗。所以每次行政崗有空缺時,很多輔導員都會想辦法爭取。鄧老師的這個崗位本來是安排給一個轉崗的輔導員的,但是後來這人出了國,鄧老師就頂了上去。
這個崗位是在離退休處科員,工作主要是聯係退休的老師,定期組織退休人員開展一些文體活動,到醫院去關懷生病住院的退休老師,還有就是去殯儀館送走逝世的老師。這個部門在學校的諸多行政裏,算是相對輕鬆的部門。
那天我去鄧老師辦公室坐了一下,發現她去了離退休處後,身體好了很多。她說:現在用電腦用得少了,眼睛也舒服了很多。平時的工作都是一些事務性工作,不像備課和寫論文那樣燒腦,腦子也輕鬆了許多。同事之間沒有那麽多的比較,比項目比論文。而且工作以外,閑的時間非常的多。這個時候呢,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調理自己的身體。我現在每天中午都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呢,感覺氣血很通暢。。
還有,因為經常去醫院和殯儀館,見了太多的病痛和生死。心態反而變得很平和,覺得輕安自在最重要,名聞利養都是空。以前老是覺得擁有,才是幸福。擁有越多,就越幸福。現在才放下,才是幸福。心裏不用裝那麽多事兒。每天過得輕輕鬆鬆,隨遇而安的。這是多麽的幸福。”
其實我挺羨慕鄧老師這樣的狀態,可是我問問我自己,我能做得到嗎?我可以放下一部分,但是我也不能全部放下。畢竟我覺得自己這個年紀,還是需要打拚一下的年紀。但是我也要提醒我自己,不要過勞,不要盲目地貪多,不要老是和別人比較,給自己過大的壓力,不能犧牲掉健康。但是我還是要盡能力去做一點事,既然做了大學老師這份工作,至少要做到合格,無愧於大學老師的稱號。所以,目前這個階段,博士還是要想辦法畢業的。
米教授是我江西老鄉,土木工程係的副主任鍾教授,人高高瘦瘦的,臉色有點蠟黃。米教授在工作上是一把好手,以前在江西某高專當教師。90年代南下廣州加盟鬆田大學,為鬆田大學土木工程係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米教授業務能力強,加上來工作時間長,認識人也多,所以他的工程項目挺多,常年在工地上跑,加上愛抽煙,身體沒那麽好。
去年體檢查出來肺癌中晚期,隨後就是化療,花了很多錢。聽說他得病時沒有搞募款,治病都是自己以前做工程賺的錢。可是病還是沒治好,一年後人還走了。忙忙碌碌最後一場空。
那天在殯儀館,我看到米教授躺在棺盒裏,像是睡著了一樣。曾經那樣談笑風聲的米教授,就這樣安靜地走了,再也迴不來了。很多送殯的老師和學生都哭了,米教授的家屬更是哭得撕心裂肺,傷痛欲絕。才不到六十歲呀,還沒到退休年齡呢,聽說他兒子還沒結婚呢。怎麽就這麽快就走了呢,為何要走得這麽匆忙。
迴頭看米教授的選擇,似乎都是挺英陰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流中南下廣州,從內地三線城市來到一線城市,由高專到本科,在工程領域大展拳腳,做那麽多項目,給學校帶來好處,也讓自身過得富足。可他沒有選擇好的,是自身的身體健康。
科研工作者的英年早逝,在國內也屢見不鮮。
人不是鐵打的,做項目有時候趕工有時候甚至要熬通宵,出差到處跑開評審會生活作息全部打亂,拉關係要陪人吃喝同樣把身體搞垮。事業心強,到底是不是就是好事,從學校層麵,肯定是希望科研項目越多越好,論文越多,水平越高越好。可是落實我們個人呢,要那麽多幹什麽。是真的上進心嗎?還是一種填不滿的貪欲。
高校老師看起來似乎很輕鬆,對於專業課老師來說,每周大概二三次課。公共課的老師課稍微多一點,但也就五六次。所以如果隻是上課,在大學當老師其實還是很輕鬆的。可是很多大學老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科學項目方麵,還有的老師還一邊做教學一邊做行政管理的工作,有的還在社會上有兼職,有的甚至還有企業。
所謂,忙的忙死,閑的閑死。這個有點像馬太效應。同時項目老師貧富差距也非常大,同一個辦公室的老師,年收入可能相差10倍以上。工資不會相差這麽多,相差的部分是科研項目的收入。
當初和我一起進校的鄧老師沒有讀博。她身體不好,精力不夠。聽說她從小身體就不太好,加上多年在外地求學,水土不服,常年小病小痛不斷,讀書期間無錢治療,所以參加工作之後,她就開始慢慢的調養身體。
她的體力,令她應付教學都有點力不從心,更別談科研了。她說有時候四節連堂時,經常講課講到話都說不出來。她說很難承受專業課老師的考核壓力。課上的不好,學生的評分就低,教務那邊就會來督查。沒有科研工作量又不夠,又要麵對領導的責問。所以,當了幾年專業課老師之後。碰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她就轉去了行政崗。對她而言,行政崗考核壓力很小,隻要正常上下班,完成交行的事務,都能合格。
因為高校的行政崗競爭也是很激烈的,高校是事業編製,鐵飯碗。所以考的人多了,錄取的人少,競爭自然激烈。進高校當專業老師基本上都要博士,很多碩士研究生想進高校,就會去考輔導員或者行政崗位。輔導員又都是青春飯,很多學校對輔導員的年齡有限製。很多輔導員做了幾年之後,下一步還是要轉行政崗。所以每次行政崗有空缺時,很多輔導員都會想辦法爭取。鄧老師的這個崗位本來是安排給一個轉崗的輔導員的,但是後來這人出了國,鄧老師就頂了上去。
這個崗位是在離退休處科員,工作主要是聯係退休的老師,定期組織退休人員開展一些文體活動,到醫院去關懷生病住院的退休老師,還有就是去殯儀館送走逝世的老師。這個部門在學校的諸多行政裏,算是相對輕鬆的部門。
那天我去鄧老師辦公室坐了一下,發現她去了離退休處後,身體好了很多。她說:現在用電腦用得少了,眼睛也舒服了很多。平時的工作都是一些事務性工作,不像備課和寫論文那樣燒腦,腦子也輕鬆了許多。同事之間沒有那麽多的比較,比項目比論文。而且工作以外,閑的時間非常的多。這個時候呢,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調理自己的身體。我現在每天中午都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呢,感覺氣血很通暢。。
還有,因為經常去醫院和殯儀館,見了太多的病痛和生死。心態反而變得很平和,覺得輕安自在最重要,名聞利養都是空。以前老是覺得擁有,才是幸福。擁有越多,就越幸福。現在才放下,才是幸福。心裏不用裝那麽多事兒。每天過得輕輕鬆鬆,隨遇而安的。這是多麽的幸福。”
其實我挺羨慕鄧老師這樣的狀態,可是我問問我自己,我能做得到嗎?我可以放下一部分,但是我也不能全部放下。畢竟我覺得自己這個年紀,還是需要打拚一下的年紀。但是我也要提醒我自己,不要過勞,不要盲目地貪多,不要老是和別人比較,給自己過大的壓力,不能犧牲掉健康。但是我還是要盡能力去做一點事,既然做了大學老師這份工作,至少要做到合格,無愧於大學老師的稱號。所以,目前這個階段,博士還是要想辦法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