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停在伽山腳下,李牧遙帶著唐沁繞過供奉祖先的蓮花塔,走上山路。
天已經徹底黑了,上山的路很靜,周圍都是鳥叫蟲鳴,好在月亮像個大玉盤一樣照的四處光亮一片,否則這種靜謐的夜晚,走在山路上難免會令人害怕。
小情侶除外。
可是李牧遙和唐沁這對小情侶兩差不多將近一個月沒見,加上這段時間發生的各種事,不知怎的,這會兒走在一起氣氛就有點微妙。
“聽說老師找你化驗水質和礦石樣品了?”路過一處裸露著白色岩石的山路,李牧遙打破沉默問道。
“哦,他,那,那時候你比較忙,老師就沒給你添麻煩,”唐沁心裏想著別的事,冷不丁開口說這個,她莫名有點緊張,“後來我一忙就忘了,你,你別生氣啊。”
“沒生氣,”李牧遙停下來拉起她的手,“我隨口問問的。”
“哦,”手掌被握住,唐沁心裏就酸溜溜的,說不上是委屈還是難過的情緒開始悄悄的醞釀,“沒生氣就好。”
李牧遙拉著她繼續往山上走,又走了幾步,問道:“累嗎?”
唐沁搖頭:“不累。”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唐沁話多一些、主動一些,這會兒她沉默起來,李牧遙就有點不知所措了。
他之所以帶著她上山,就是想找個不被打擾的地方兩個人說說話,可是唐沁不開口,李牧遙也找不到話題。
況且陸均壹事先給他說了,唐沁最近壓力大情緒不好,讓他別哪壺不開提哪壺。
意思就是讓他說點輕鬆的話題,哪怕是打情罵俏也行,就是別提唐載繁和大唐什麽的。
哪成想如此一來,李牧遙就更沒話題了。
兩個人一路沉默著走到了半山腰,直到看到月光下一片波光粼粼,李牧遙才沒話找話地問:“你見過泉眼嗎?”
“啊?”唐沁愣了愣,隨即搖頭道,“沒。”
“走,我帶你去找找。”李牧遙拉著她的手就拐進了小路。
好在這個季節草長得並不很長,小路也還算好走,唐沁跟在他後麵,走的也還算平穩。
不大一會兒,李牧遙就帶著她繞進一處山溝之中。
這是一片濕窪的所在,周圍的土壤都是濕漉漉的,李牧遙邊拉著唐沁向濕窪深處走,邊給她說泉眼就藏在不遠處那堆枯枝下麵。
伽山山穀泉眼繁多,水源豐富,每道溝岔都有長泉活水,雖說近些年氣候變化幹涸了不少,但在過去山上到處都是清澈的小溪潺潺湧流。穀
李牧遙給唐沁解釋說,玉簪村的祖先都給泉眼起了名字,什麽“烏蘇”、“魯斯”、“沙巴達”一類的。這些名字都源自於傳說中的神獸,據傳它們會化身成氣升於天,化成雨向人間傾灑甘露,聚於地,化成河變成泉,滋潤萬物。
其中一口叫“魯斯”的泉眼掌管村民的行為,如果他們有人做錯了事,“魯斯”就會大怒,這一帶就會出現幹旱少雨,甚至幾個月下來滴雨不降的氣候。熾烈的陽光照射大地,泉水幹涸,萬物枯死,五穀絕收。
而當村民們和睦相處,安分守己,“魯斯”就會“龍”顏愉悅,村裏風調雨順,萬物茂盛,五穀豐年,村民就會過上一個皆大歡喜的好年景。
玉簪村的先人靠天吃飯,依水生存,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祭祀“魯斯”的習俗。
在玉簪村先人的認知中,凡是河流、泉眼、水井均是“魯斯”的化身,是不可觸犯的神靈,有不可抗拒的神力。
這種祭祀活動大約都是從除夕開始。
玉簪村每年也都會有貼對聯的習俗,他們貼對聯也會給自家的井台上貼上祈福的對聯,擺放一些供品祭祀“魯斯”,感謝神靈恩賜甘甜之水,祈求聖水永遠溢滿。
李牧遙之所以知道的這麽清楚,是因為季老爺子過去每年春節的時候,都會帶著姐弟兩個一起在小院後麵的古井旁進行簡單的祭祀儀式。
除了春節的時候貼對聯,玉簪村人在每年春季到來之後也有其他的祭祀儀式。
這種儀式的名字叫“魯斯奈達唿”,翻譯過來就是清除泉眼周圍、河流旁的垃圾或堆積物,或者清除井底的淤泥的活動。
每次開工之前,村民都會請祥雲寺的高僧占卜吉日,然後在選好的位置上,燒香、擺放供品,舉行小型的祭祀儀式。
“天啊,”唐沁聽到李牧遙的講述,好奇心被一點一點勾起來了,“那他們知不知道,他們這樣的祭祀活動,其實就是對環境的保護?我沒想過信仰、宗教還能與環保聯係起來。”
“是啊,在這種信仰的約束下,村民至今都還保存著這樣的習慣。”李牧遙已經帶著唐沁來到了枯枝覆蓋的泉眼旁,“這些枯枝也不是隨意擺放的,是村民給泉眼搭造的簡易木棚,以免泉眼受到外力破壞。”
“但是看周圍還有這麽多雜物,是不是春祭還沒開始?”唐沁指著周圍幹枯的秸稈和雜草問道。
“嗯,每年都是正式春耕之前開始祭祀。”李牧遙上前扒開枯枝,一個拳頭大的泉眼就暴露出來了。
唐沁探頭看過去,隻見泉水極細,跟想象中“噴湧”的泉水毫不相幹,甚至可以以“滲漏”來形容。
<a id="wzsy" href="http://www.lingdiankanshu.com">lingdiankanshu.com</a>
但就是這樣一口小小的泉眼,卻能匯聚成一條消息,日夜流淌著。
李牧遙又接著給她講,過去的時候村裏醫療條件很差,如果誰家的大人或孩子生病,也會覺得是冒犯了“魯斯”神靈,他們的家人就會去祭拜某一條河某一眼泉或是某一口井,認為祭拜後神靈就會消氣,家人就能消災祛病。
這些祭拜的習慣其實源於一個關於“九龍”的神話傳說。
據說有一年這一帶下了連續七七四十九天的暴雨,引發了山洪。洪流以萬鈞之勢衝進山穀,看上去兇神惡般煞猙獰無比。
一時間,河水猛漲,人畜遭殃。家家戶戶屋裏灌滿了水,鍋碗瓢盆被褥鞋帽都漂在水麵上。屋裏屋外找不到一把幹柴禾,村民吃飯都成了問題。
天已經徹底黑了,上山的路很靜,周圍都是鳥叫蟲鳴,好在月亮像個大玉盤一樣照的四處光亮一片,否則這種靜謐的夜晚,走在山路上難免會令人害怕。
小情侶除外。
可是李牧遙和唐沁這對小情侶兩差不多將近一個月沒見,加上這段時間發生的各種事,不知怎的,這會兒走在一起氣氛就有點微妙。
“聽說老師找你化驗水質和礦石樣品了?”路過一處裸露著白色岩石的山路,李牧遙打破沉默問道。
“哦,他,那,那時候你比較忙,老師就沒給你添麻煩,”唐沁心裏想著別的事,冷不丁開口說這個,她莫名有點緊張,“後來我一忙就忘了,你,你別生氣啊。”
“沒生氣,”李牧遙停下來拉起她的手,“我隨口問問的。”
“哦,”手掌被握住,唐沁心裏就酸溜溜的,說不上是委屈還是難過的情緒開始悄悄的醞釀,“沒生氣就好。”
李牧遙拉著她繼續往山上走,又走了幾步,問道:“累嗎?”
唐沁搖頭:“不累。”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唐沁話多一些、主動一些,這會兒她沉默起來,李牧遙就有點不知所措了。
他之所以帶著她上山,就是想找個不被打擾的地方兩個人說說話,可是唐沁不開口,李牧遙也找不到話題。
況且陸均壹事先給他說了,唐沁最近壓力大情緒不好,讓他別哪壺不開提哪壺。
意思就是讓他說點輕鬆的話題,哪怕是打情罵俏也行,就是別提唐載繁和大唐什麽的。
哪成想如此一來,李牧遙就更沒話題了。
兩個人一路沉默著走到了半山腰,直到看到月光下一片波光粼粼,李牧遙才沒話找話地問:“你見過泉眼嗎?”
“啊?”唐沁愣了愣,隨即搖頭道,“沒。”
“走,我帶你去找找。”李牧遙拉著她的手就拐進了小路。
好在這個季節草長得並不很長,小路也還算好走,唐沁跟在他後麵,走的也還算平穩。
不大一會兒,李牧遙就帶著她繞進一處山溝之中。
這是一片濕窪的所在,周圍的土壤都是濕漉漉的,李牧遙邊拉著唐沁向濕窪深處走,邊給她說泉眼就藏在不遠處那堆枯枝下麵。
伽山山穀泉眼繁多,水源豐富,每道溝岔都有長泉活水,雖說近些年氣候變化幹涸了不少,但在過去山上到處都是清澈的小溪潺潺湧流。穀
李牧遙給唐沁解釋說,玉簪村的祖先都給泉眼起了名字,什麽“烏蘇”、“魯斯”、“沙巴達”一類的。這些名字都源自於傳說中的神獸,據傳它們會化身成氣升於天,化成雨向人間傾灑甘露,聚於地,化成河變成泉,滋潤萬物。
其中一口叫“魯斯”的泉眼掌管村民的行為,如果他們有人做錯了事,“魯斯”就會大怒,這一帶就會出現幹旱少雨,甚至幾個月下來滴雨不降的氣候。熾烈的陽光照射大地,泉水幹涸,萬物枯死,五穀絕收。
而當村民們和睦相處,安分守己,“魯斯”就會“龍”顏愉悅,村裏風調雨順,萬物茂盛,五穀豐年,村民就會過上一個皆大歡喜的好年景。
玉簪村的先人靠天吃飯,依水生存,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祭祀“魯斯”的習俗。
在玉簪村先人的認知中,凡是河流、泉眼、水井均是“魯斯”的化身,是不可觸犯的神靈,有不可抗拒的神力。
這種祭祀活動大約都是從除夕開始。
玉簪村每年也都會有貼對聯的習俗,他們貼對聯也會給自家的井台上貼上祈福的對聯,擺放一些供品祭祀“魯斯”,感謝神靈恩賜甘甜之水,祈求聖水永遠溢滿。
李牧遙之所以知道的這麽清楚,是因為季老爺子過去每年春節的時候,都會帶著姐弟兩個一起在小院後麵的古井旁進行簡單的祭祀儀式。
除了春節的時候貼對聯,玉簪村人在每年春季到來之後也有其他的祭祀儀式。
這種儀式的名字叫“魯斯奈達唿”,翻譯過來就是清除泉眼周圍、河流旁的垃圾或堆積物,或者清除井底的淤泥的活動。
每次開工之前,村民都會請祥雲寺的高僧占卜吉日,然後在選好的位置上,燒香、擺放供品,舉行小型的祭祀儀式。
“天啊,”唐沁聽到李牧遙的講述,好奇心被一點一點勾起來了,“那他們知不知道,他們這樣的祭祀活動,其實就是對環境的保護?我沒想過信仰、宗教還能與環保聯係起來。”
“是啊,在這種信仰的約束下,村民至今都還保存著這樣的習慣。”李牧遙已經帶著唐沁來到了枯枝覆蓋的泉眼旁,“這些枯枝也不是隨意擺放的,是村民給泉眼搭造的簡易木棚,以免泉眼受到外力破壞。”
“但是看周圍還有這麽多雜物,是不是春祭還沒開始?”唐沁指著周圍幹枯的秸稈和雜草問道。
“嗯,每年都是正式春耕之前開始祭祀。”李牧遙上前扒開枯枝,一個拳頭大的泉眼就暴露出來了。
唐沁探頭看過去,隻見泉水極細,跟想象中“噴湧”的泉水毫不相幹,甚至可以以“滲漏”來形容。
<a id="wzsy" href="http://www.lingdiankanshu.com">lingdiankanshu.com</a>
但就是這樣一口小小的泉眼,卻能匯聚成一條消息,日夜流淌著。
李牧遙又接著給她講,過去的時候村裏醫療條件很差,如果誰家的大人或孩子生病,也會覺得是冒犯了“魯斯”神靈,他們的家人就會去祭拜某一條河某一眼泉或是某一口井,認為祭拜後神靈就會消氣,家人就能消災祛病。
這些祭拜的習慣其實源於一個關於“九龍”的神話傳說。
據說有一年這一帶下了連續七七四十九天的暴雨,引發了山洪。洪流以萬鈞之勢衝進山穀,看上去兇神惡般煞猙獰無比。
一時間,河水猛漲,人畜遭殃。家家戶戶屋裏灌滿了水,鍋碗瓢盆被褥鞋帽都漂在水麵上。屋裏屋外找不到一把幹柴禾,村民吃飯都成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