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的妖道李長青乃是世界和平的破壞者,窮兵黷武的暴軍。


    他對土地的渴望是無窮無盡的!


    看看別唐國踏平的土地上,除了妖道李長青自己創建的道教之外,還有其他信仰生存的空間麽?


    想必,在座的各位已經在跟唐國的貿易中,感受到了唐國的霸道政策。”


    下首位來自瑞典東印度公司、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西班牙東印度公司、法蘭西東印度公司、葡萄牙果阿總督區、教皇國、羅刹國的使者們,聽到康熙帝對李長青的評價,紛紛點頭附和。


    感覺說的很有道理!


    這不單單是李長青擴張出漢人傳統勢力範圍後,仍然表現出極大的擴張欲望,導致西方世界產生的危機感。


    更多的則是西方世界在跟東方唐國貿易時,發現唐國的商人在唐國朝廷的支持下,肆意提高價位,將西洋商人當成肥羊使勁下刀子。


    而東西方的貿易供求關係的不平衡,導致西洋商人不得不忍氣吞聲。


    畢竟,東方的絲綢、陶瓷、茶葉等大宗貨物,是歐羅巴大陸權貴們的剛需,這些東西歐羅巴大陸的殖民地暫時還無法量產,隻能從東方進口。


    反觀西方的貨物,除了金銀貴金屬外,東方都不是太缺。


    原本西洋的軍火十分受到東方人的歡迎,但在唐國統一後,朝廷大肆建立官辦火器軍工廠,還用各種稅務優惠鼓勵民間大商人煉鐵造火器。


    這使得東方大陸已經逐漸脫離了對西洋火器的依賴。


    其實,這個時代西洋的火器技術並不比東方先進多少,雙方的主要差距在‘量’方麵。


    因為西方世界經常爆發戰爭,所以火器存有量是相當驚人的,就連民間都藏匿著大量火器。


    反觀東方國家,因為戰爭後會有很長一段和平時間,對火器的更新換代並不積極,導致火器的研發進度和存有量一直無法跟西方相提並論。


    然而,隨著唐國的建立,一個窮兵黷武的大帝國中,其他商品都可以靠後,唯獨火器這種戰爭利器的需求無窮無盡。


    正所謂需求決定生產力的傾向。


    李長青連年對外征戰中,軍隊中的火器配備率與日俱增,可都不是憑空生成的火器,都是依靠唐國漢地的產業轉型製造出來的。


    就連現在的那幫總督軍閥,身邊的親衛隊都已經列裝了更加先進的燧發槍。


    要知道,即便是在歐羅巴大陸上,此時的戰場上也是燧發槍跟火繩槍混著用。


    或許在數量上唐國的火器庫存仍然無法跟西方相比,但質量方麵已經足矣匹敵了。


    沒多大技術含量的火器,還是很容易仿造的。


    正因如此,西洋唯一能在東方大陸上敞開了賺取利潤的大宗商品——軍火,就這樣被無奈擠出了市場。


    即便西方殖民帝國有殖民地提供的大量金銀可以用來購買東方的商品,但東方商人的宰肥羊行為,已經讓西洋商人的利潤不斷下滑。


    這在西方的資本眼裏,就是赤裸裸的搶劫!


    除此之外,大唐帝國不斷打造仿西方新式戰列艦的行為,也讓西洋商人乃至國家政府感受到了威脅。


    木製風帆戰艦技術含量不高,建造周期跟後來的鐵甲艦沒有可比性,隻要國力跟得上,完全可以下餃子一般的打造木製風帆戰艦。


    別說什麽百年海軍的問題。


    船員水兵是難練,但海戰這玩意,最看重的是船堅炮利!


    就算是一群菜鳥開著戰列艦,也能讓一群老鳥駕駛的巡洋艦跑路。


    雙方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存在,不是簡單的水兵技術可以比擬的。


    而以唐國的國力人口,和近海優勢,一旦真的爆發出一支大艦隊來,西方列強的海軍很難正麵對抗。


    實際上,這個時代的東方海戰技術並不落後,明末時期的大海賊還能跟西方艦隊抗一抗呢。


    不然的話,鄭成功是怎麽打下台灣的?


    他可是在荷蘭這個海上馬車夫的巔峰時期搶下了台灣!


    鄭成功打敗台灣的依靠無非就兩條。


    第一條,人多船多,就是用數量欺負荷蘭紅毛鬼。


    第二條,則是近海優勢,等荷蘭其他殖民地支援台灣島,鄭成功早就站穩腳跟了……


    那時候的鄭成功才多少兵力,現在的大唐帝國又有多少?


    正是這種潛在威脅和利益受損等因素,導致歐羅巴大陸的列強們開始團結起來,想要遏製大唐帝國的擴張。


    其中瑞典和羅刹國倒不是因為商業利益,而是因為大唐帝國的陸地擴張,怎麽看都像是當年蒙古人的西進路線。


    作為東歐界的扛把子,他們自然不希望李長青繼續擴張下去!


    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荷蘭聯省共和國跟大唐帝國的主要矛盾,則來自於海麵上和商業利益。


    其中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荷蘭聯省共和國是老牌海洋殖民帝國。


    在東方和印度洋都有自身的利益,其中的葡萄牙王國更是被大唐帝國奪走了澳門總督區。


    不列顛和法蘭西是後起之秀,也明白海洋貿易中東方大陸的商品利潤有多豐厚,兩國的商人被東方的奸商哄抬物價,坑得滿頭大包……


    怎麽可能不恨大唐帝國?


    至於教皇國,目地就很單純了,妖道李長青是妥妥的異教徒啊,跟天方教那幫家夥一樣,完全不給基督傳播主的福音機會。


    日本國自從被大唐帝國征服後,上麵所有的傳教士,不是被驅逐就是‘人間蒸發’,一座教堂都沒留下,比江戶幕府的時代還狠辣!


    再看看李長青對征服地區執行的宗教政策,教皇國的教皇根本不敢想象,一旦唐軍打入歐羅巴大陸,歐洲人的信仰將會遭遇什麽樣的災難……


    這八方勢力之間或許有很多矛盾,但在同一敵人目標下,首次團結起來,派出要人使者來麵見康熙帝。


    在八國代表眼裏,康熙帝建立的印度大清就是最好的抵擋唐國西擴的肉盾。


    更不用說印度清國本身就是被李長青從東方大陸上趕出來的勢力,跟李長青算得上是世仇,雙方不得拚盡全力廝殺啊。


    西方八國代表的期待值也不高,隻要印度大清能讓李長青擴張的勢頭止住,無力繼續西擴,西方八國代表就心滿意足了。


    當然,西方八國中的五位海權國家,也不希望印度次大陸被唐國徹底占領,否則印度次大陸被東方奸商們控製,西洋的大航海貿易就徹底被鎖住咽喉了。


    在東方大陸上的大宗貨物,其實還是可以從印度次大陸上購買到替代品的,頂多質量差一些,西洋人咬咬牙也不是不能接受。


    印度要是丟掉了,他們連替代品都將失去!


    到時候,各家的東印度公司不用等大唐帝國打到歐羅巴大陸,就會紛紛破產!


    沒有了高利潤的大航海貿易,歐羅巴大陸上的列強還能稱得上是列強麽?


    他們現在可沒有進入蒸汽時代,還停留在原始積累的時候。


    所以,八國勢力代表的底限就是,大清可以滅亡,但印度決不能丟掉!


    西方歐陸的海權殖民帝國,可不僅僅在印度大清身上使勁,早在吳三桂攻入緬甸地區的時候,西方的海權國家就開始扶持中南半島的安南王國。


    向安南王國大量拋售歐洲淘汰的落後火槍。


    也算是在失去東方大陸市場後,找到了下家。


    別以為這是安南王國吃虧了,這個時代的西方火器基本上代表著‘高質量’。


    原因無他,西方淘汰下來的火器,幾乎都是在戰場上經過實戰考驗的。


    而且安南國並沒有自己的完善軍工業,沒有西方火器輸入,難不成指望從唐國那裏走私火器?


    西方海權殖民帝國以安南國作為戰爭代理人的原因很簡單。


    安南國在曆史上,曾經擊敗過宋、元、明三個大陸強國。


    還都是在這三個朝代武力顛峰時期將其擊敗的。


    這裏麵固然有安南國瘴癘之地的buff加成,但安南國的戰鬥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為何中南半島始終沒有被東方大國征服的原因。


    安南都打不下來,還怎麽繼續向西南擴張?


    所以,根據曆史經驗,西方列強從中南半島上挑選了安南國這個小強。


    效果非常顯著,吳家軍在攻打中南半島其他國家的時候,勢如破竹,無一合之敵,但在安南國境內卻陷入了看不見盡頭的消耗戰。


    據說,就連吳三桂都因為長時間的戰爭而病倒了……


    安南國是西方列強打算捅爆大唐帝國後方的棋子,印度大清則是西方列強用來擋住李長青擴張鐵拳的肉盾。


    康熙帝自然明白西方列強屁顛顛的派遣使者過來支持自己的原因。


    不是康熙帝願意給西方列強當打手肉盾,而是他現在沒得選擇……


    西方列強的支持可不是免費的,頂多在販賣軍火的時候打個八九折,賣的同樣是二手貨……


    畢竟一手貨西方列強自己還得使用呢!


    “這個世界不能任由野心勃勃的暴軍肆虐,代表正義的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唐國的妖道李長青!”


    很快,會議上就響起了一邊倒的唿聲。


    這其實都是大家私下裏已經達成過的協議。


    西方列強不遠萬裏的來跟夠不著的印度大清商討,不就是為了結盟共抗敵人麽?


    當然,西方列強能暫時放下內部矛盾一致對外,跟教皇國在其中的斡旋密不可分。


    在教皇眼裏,西方世界的內部紛爭再激烈,也不如外麵的威脅來的可怕。


    就好比奧斯曼帝國進攻歐羅巴的時候,歐羅巴總是可以組織起十字軍一個道理。


    現如今的歐羅巴大陸,正在抵禦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所以信仰上帝的各國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


    沒落的西班牙帝國也沒有再追求歐陸霸權。


    荷蘭和葡萄牙早已獨立。


    所以說,此時的歐洲反倒更容易團結起來對抗讓他們產生危機感的敵人。


    “沐浴在上帝榮光之下的歐羅巴,已經組建了神聖同盟,共同抵禦邪惡的妖道李長青,不知清國的皇帝陛下,是否有興趣加入神聖同盟之中?”


    定下基調後,教皇國的代表,一位紅衣主教率先向康熙帝提議道。


    對此,康熙帝自然不會反駁。


    “能與上帝的仆人共同作戰,是大清的榮幸!


    在印度清國中,上帝的榮光同樣會普照大地。”


    康熙帝順坡下驢,對西方列強承諾了印度大清中的基督傳教權。


    反正印度大清內部的信仰已經五花八門,康熙帝不介意再入主一個強勢的教派。


    甚至,康熙帝的朝廷,趁著西域佛門被滅的契機,肆意蠱惑印度的佛教徒,建立和訓練僧兵,抵禦佛門的屠戮者妖道李長青。


    印度雖然是佛教的發源地,但這個世界的印度佛教的高手數量遠不如西域佛門。


    這主要是印度這裏佛教算不上大的教派,而且信佛的人往往喜歡和諧社會,戰鬥力嘛……大家都懂!


    不過印度的佛教徒數量也不少,康熙帝感覺自己努力一把,還是能拉出來一群信仰堅定的佛教徒組成的僧兵,送往中亞地區當炮灰使用。


    雖說西域佛門跟印度佛教不是同宗,但好歹也是同源,更何況李長青對西域佛門下手那麽狠,誰能保證來到印度後,不會迫害印度的佛教徒?


    大清朝廷的宣傳機器全力開動下,還真忽悠進來不少信仰虔誠的佛教徒當僧兵,其中不乏有修為的佛門武僧。


    隻是,印度佛教中的菩薩與羅漢的數量就非常稀少了。


    因為印度佛教並沒有西域佛門那種可以讓即將逝去的佛門高手沉睡的秘法,而且印度佛教的佛法修煉體係也不如西域佛門那麽強大。


    這使得印度佛教的高端戰力遠低於西域佛門。


    當然,康熙帝是不會嫌棄炮灰質量問題的,隻要數量夠多即可。


    就這樣,一批批印度佛教徒整訓成僧兵兵團後,集體送往中亞地區抵擋唐軍南下入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清不對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吐槽是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吐槽是福並收藏這個大清不對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