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也有除夕要幹的事兒。


    在舊社會,這一天應該是過年最忙的一天。


    因為那時的人們講究迷信,祭祖、迎神是這一天的重中之重。


    各項繁文縟節多不勝數,不把一大家子人都折騰個精疲力竭絕不算完。


    不過解放以後就不同了。


    進入了新社會,講究破除迷信.


    人們的精力已經無需浪費在祈求鬼神庇佑上麵。


    可以更多地放在快活地過年和家人歡聚一堂上。


    但話又說迴來了,畢竟我國的舊有曆史占據了足足五千年。


    而且蓋自有史以來,國人過年比任何外族都更複雜。


    熱鬧、美好,自是民族之光,亦理所當然。


    因此,還是有一些傳統習慣,是無法完全割舍的。


    像緬懷先人、放鞭炮、點紅燈、貼春聯、貼門神、貼福字、剪窗花、包餃子,在饅頭上印紅梅花點……


    這諸多事宜就已漸由完全的迷信轉化成了祈福求吉利的意義。


    仍被我們的人民當作為一種民俗藝術長存於百姓生活之間。


    算起來,1981年的除夕,經是寧衛民和康術德共同度過的第二個新春佳節了。


    和去年倆人還保持著隔閡,又都在為生計發愁,完全沒心思過年的情緒大不一樣。


    既然今年倆人已經成了親如父子的師徒,手裏又都寬裕了,自然都有心要把這個年過得像那麽迴事。


    於是該有的流程便都要有。


    等到康術德吃過了早飯,老爺子首先就開始指點寧衛民如何給父母的遺像前擺供品。


    他鄭重其事地吩咐寧衛民在裏屋西牆的兩張照片下擺了張供桌。


    然後嚴格遵從傳統,按照“五供”之數,在五個碗內盛滿與碗口齊平的小米。


    並覆蓋紅紙,在上麵擺上了“薩其馬”、“桃酥”、“棗泥酥”、蘋果和橘子。


    等到寧衛民正兒八經地給父母遺像磕過了頭,盡完了孝子賢孫的義務。


    他們倆才開始騰桌子,鋪上字氈,一起寫“福”字和春聯。


    分工上,自然是寧衛民伺候著研墨,由老爺子來動筆。


    還別說,康術德的大字水平相當不錯,一手瘦金體寫得漂亮,絕對掛的出去。


    以寧衛民的眼光,反正是分不出和容寶齋那些的書法差哪兒了。


    於是很快,在收音機反複播放《春節序曲》中,這一老一小便一起開始動手張貼起來。


    這次可就是寧衛民負責爬高、動手,康術德負責在底下把關。


    通力合作下,他們堂屋的門戶上門神正式上崗。


    門框兩邊貼上了“平安即是福,和樂便為春”。


    橫額則是“家和萬事興”。


    此外,米缸、麵缸上貼了“年年有餘”,櫃門上也貼了“日進鬥金”、“招財進寶”。


    接下來,那就該在其餘各屋的門上張貼“福”字了。


    不過這時寧衛民自作主張,下意識就按現今的做法把“福”字倒貼過來的舉動,可是在老爺子麵前露了個大怯。


    不但被當場製止,而且還因為破壞傳統的罪過,挨了師父的好一通教訓。


    敢情老爺子說了。


    “倒貼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確有此例,但這種做法隻用在兩個地方。”


    “一個是在水缸和土箱子上,由於這兩處的東西要從裏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裏的福氣倒掉,才會用這種諧音討吉利。”


    “另一個地方是在用屋內的櫃子上。櫃子也是存放物品的地方。這種情況下倒貼‘福’字,意為讓財氣一直來到家裏、屋裏和櫃子裏。”


    “但是門戶上的‘福’字可就完全不同了,從來都是正貼。因為這種‘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門戶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


    “如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你不妨去翻翻各地的民俗年畫,又有哪張畫大門上‘福’字是倒著貼的?”


    “嘿,你小子純屬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的假行家,出的這個主意太過滑稽。這事兒上可不能由著你狗肉將軍似的胡鬧……”


    得,寧衛民這機靈兒還真是沒抖好,完全是把無知當有趣了。


    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一句都辯駁不出。


    在師父的數落下,也隻有乖乖聽喝的份兒了。


    而和他的灰頭土臉相反,康術德倒是一下就樂了。


    看樣子說不出的痛快,好像抓住寧衛民一迴痛腳是多麽難得的美事兒似的。


    看來俗話說,老小孩兒,老小孩兒,確實是有幾分道理的。


    等到下午時分,這一天最重要的一項活動終於到來,那就是動手包“五更餃子”了。


    別看過年包餃子是北方人共同的習俗。


    大家也都知道“餃”和“交”諧音,“子”為“子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的典故。


    可實際上,卻很少有人更進一步地了解這種傳統食品的演變和講究。


    特別是京城年俗中的餃子。


    比如說,和麵的“和”和餃子的“餃”,還有相聚之意,所以餃子也象征團聚合歡。


    再比如說,餃子因為形似元寶,同樣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並且因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一下沿著餃子邊捏,講究包得嚴嚴實實不能露餡。


    免得餃子裏的“財”露了,“福”跑了。


    另外,在舊日京城,因受旗人影響,“煮餃子”的官稱一直被叫做“煮餑餑”。


    民國後才逐漸改稱“餃子”。


    而且舊時和現今比較,還有一點最大的不同。


    就是京城無論貧寒還是富貴人家,除夕的餃子一定要吃素餡的,一點葷腥不沾。


    這不是為別的,而是因為那時餃子是祭神、祭祖用的,叫做“請神餃子”。


    同時,這也有求“素淨平安一整年”和為了體現在新的一年裏要自律和淨化心靈之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概念的“葷”與“腥”也是有區別的。


    “腥”單指大魚大肉。


    而“葷”指的是帶草字頭的刺激性植物。


    因此餃子餡兒裏蔥蒜同樣不能放。


    說到這裏也就知道,除夕能真正吃上肉餡兒餃子,這種風俗的曆史遠沒有建國時間長。


    最後能形成風潮推廣成例,災害年月的物資匱乏和強製性的“破舊迎新”運動,當是主要原因。


    不過說起傳統素餡餃子餡料,其實並不比肉餡便宜,製作起來也相當麻煩。


    因為盡管是素餡兒,那也樣融入了京城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念。


    要是富貴家庭講究的包法,甚至遠比肉餡更加好吃。


    像胡蘿卜要先用礤床兒擦成絲,然後用開水焯了攥幹再剁爛。


    大白菜要用刀剁,加一點鹽殺出水分後再用屜布裹著擠幹水分。


    其他諸如香菇、黃花、木耳、粉絲之類的幹貨自然是要先發好,再細細地切。


    還可以放一些切得細碎的冬筍、麵筋、白豆腐幹。


    除此之外,拌素餡兒還必須加上搓碎了的“排叉”、“餎餷盒兒”或是切好的油餅、油條。


    為的是起到調和作用,讓素餡兒吃起來口感柔潤,而不至於渣渣粒粒的。


    當這些主料預備好了,就可以用芝麻擀成芝麻鹽,加上醬油和素油,攪拌成鹹淡可口、鬆膩適度的全素餃子餡兒了。


    像今年這種情況下,康術德和寧衛民師徒二人肉食充足,物資充沛。


    考慮到年夜飯盡是大魚大肉未免太過油膩,吃口清爽解膩的素餡餃子當時最好不過的調劑。於是康術德就選擇了恢複傳統,照著老令兒,帶著寧衛民拌了一盆子講究的素餡兒。


    當然,當這盆餡兒端上桌時,康術德不解釋還好。


    這一詳細解釋,可就又落了寧衛民的話柄了。


    開始和麵,擀皮兒,動手開包的時候。


    這小子是嘻嘻而笑,故意把舊事重提。


    “老爺子,您這素餡兒可拌得真好,要我說,這才符合科學飲食的原則,肯定比肉餡兒好吃得多。”


    “可這話說迴來了,您這也太講究了。連吃個餃子都這樣。那您是讓我跟您學呢?還是不讓我學呢?”


    “我學了是有出息呢,還是沒出息呢?我真的有點無可適從啊?望師父明示……”


    康術德這才想起今兒早上說好吃沒出息的話茬來,氣兒登時不打一出來。


    “呦嗬,又上趕著來勁是不是?想知道什麽叫有出息,什麽叫沒出息是不是?”


    “行啊,我告訴你啊。隻知道吃,不知為什麽吃,那就是沒出息。”


    “過年為什麽包餃子知道嗎?記住了,就為了‘捏小人嘴’。圖的是可以避讒言,防小人中傷。”


    “今兒就衝你小子啊,這包餃子,我每個都得著著實實捏三遍,我非讓這小人嘴腫了不可。”


    好嘛,寧衛民這一聽,當時可就啞巴了。


    小人?誰小人啊?這叫有苦難言。


    要不說師父就是師父呢。


    就這燒雞大窩脖掄得,是真能把嘴給掄腫了啊。


    (注:餎餷盒兒是京城著名小吃,以綠豆麵為主要原料,內包素菜,形方如盒,香脆可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潮198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鑲黃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鑲黃旗並收藏國潮198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