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已經點起了燈燭,與楊承祖想的有點出入,把他招進宮時不是下午,而是黃昏,進了宮,就直接備了晚飯。君臣兩人相對而坐,嘉靖對楊承祖連連稱讚
“兄長說的極是,與你想的一樣,今天朝堂上,真的打成了爛仗,楊廷和的臉,都要氣的發青了。那些言官、給事中,忽然殺出來支持朕,他絕對沒想到這一點。隨後局麵就都亂了,支持他的言官出來,批評支持朕的言官,支持朕的人雖然人少,但是氣勢一點也不弱,立刻就迴罵迴去,最後鬧成了一鍋粥,直鬧到下午大家才沒了氣力。朕按大哥說的,一語不發,最後隻是讓群臣皆議,讓大家來決定。”
“第一步,可以看做成功了,如果說原來對科道互查有所抵觸的話,經過這事之後,楊廷和自己也會支持科道互查。從皇陵開始,很快就會有人議論到名位問題,現在,就是需要一個聰明人出來,把這一切挑破。依臣之見,霍狀元多半是會充當這個角色。”
嘉靖還沒忘當初裁錦衣衛的那份折子,心裏也對這個朝廷裏著名的反對派頗有些無可奈何“霍韜啊,他這個人學問是有的,可是做事呢,就是太一根筋了。讓他做實事是不大行,隻有在這種時候,他的學問才會有點意義。朕決定,招霍韜等人,編撰大禮辯,楊廷和他們既然想要講道理,朕就陪他們把道理講下去。但是以往,這個道理隻在內閣講,在乾清宮講,在朝堂上講,這次,我們要把它放到天下,由天下人去講。”
“陛下英明,國朝之事,向由廟堂列公一語而決,下麵的人,是不知道怎麽迴事的。最後隻知道誰輸誰贏,對於這裏麵大家講的什麽道理,沒人去關心。那些書生就可以隨意說,搞來搞去,誰有理誰沒理,就靠他們去說。與其這樣,不如由官方修訂文本,講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再由楊記的人,在民間傳播,讓下麵的人也知道,事情到底是怎麽迴事,是非曲直,自有公斷。”
不管楊廷和等人是多麽優秀的官僚,受時代限製,有一些東西的認知,還是不能與楊承祖這種兩世為人的相比。就像官方控製輿論,搶奪宣傳陣地這些東西,明朝的官僚最多是有個模糊概念,說到重要性方麵,始終認識不足,操作手段上也不及楊承祖。
他這種官方先修訂一個樣本,定好調子的手段,現在的人,還是想不出來的。楊廷和等人,在白天的朝會上,最多是覺得有些詭異,隨後又覺得有些荒唐,認為一些年輕的言官不大像話,連局勢都搞不清,就盲目的衝出來,實在是不知所謂。
但是到了這一步為止,楊廷和的觀點,還隻停留在一些人年少無知,一些人一味媚上全無風骨的層麵,並不認為這次的朝爭會發展的如何嚴重。
“百官共議,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君王與士人共天下,天下的事,本來就該由眾臣來決定,再以天子的名義下發。萬歲可以明白,大事不能自己決定,而該由群臣商議,這是個很不錯的進步,證明萬歲懂得了一些道理。”
書房裏,楊廷和說起白天的朝議,臉上不怒不喜,顯的很平淡。談放鶴的眉頭皺了皺“恩師,弟子總覺得,這裏麵有有些蹊蹺。廠衛肆虐,朝臣裏有不少人受其所製,難以維護正義。天子讓群臣共議,說不定就是希望這些人附和……”
“附和也沒有意義,當初張孚敬等人妄議禮儀,被逐出朝廷的事,他們應該都還沒忘。他們的議,隻是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真正決定這件事走向的,還在於內閣。隻要老夫幾人堅持住,那些人的話,不過擾人清淨,浪費紙張罷了。這次正好可以看看,有多少人妄居清流,實際上阿附權貴,為鷹犬張目,也好一並打發了。朝廷裏,近幾年烏煙瘴氣,一些佞幸小人,竊居於朝中,也是到了該清掃清掃的時候了。那些勳貴武臣,如果不知死活的出來起哄,老夫也會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後悔!”
楊慎在旁提醒道:“父親,天子不久前下旨,招張孚敬、桂萼二人進京,授予官職,似乎是要起用他們。這兩人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在禮議之爭中,支持天子的一方,會不會是陛下要重啟禮議之爭?”
“大抵就是如此了,獻陵規格,若按藩王考核,已經可以算做逾越。但是按照帝陵來看,確實有些寒酸,天子要求重修獻陵,就是想把它修成一座帝王陵墓。同時修繕王府,也是以行宮為標準,就是想把自己譜係正過來,讓大家覺得他登基是名正言順,不是繼承孝廟香火。我看這朝廷,怕是又要有一番亂子了。升庵,你之前在東南打過倭寇,做庶政還是可以的,眼下楊記在東南難邊搞風搞雨,又把手伸到了鹽政那邊。為父有些擔心,他們將來不知道會把事情做到哪一步,又怕他們惹出什麽大的亂子,將來為父就算想收拾這個亂局也會很困難。眼下南直隸出缺,為父想讓你到那邊,替為父盯一下楊記,不要讓他們做的太過。”
他是當世名流,又位高權重,一般來說,想要吩咐什麽事,直接下命令就可以。可是楊慎這個才子性情不及,父親的威嚴,或是首輔的權威,對他都是沒有什麽用的。楊廷和剛剛說到這,楊慎已經搖起了頭
“父親,您的意思孩兒明白,但是孩兒是不會走的。我是您的兒子,老百姓都說上陣父子兵,現在要跟皇帝打仗,做兒子的,沒有先走這個道理。我留下來,或許幫不上什麽忙,但是總歸,孩兒在京師裏還是有一些文友,可以仗義執言,捍衛正道。我也明白父親的苦衷,但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父親您教了我這麽多年,難道希望您的兒子,是一個臨陣脫逃,趨炎附勢的軟骨頭?陛下與士人共天下,這句話縱然您實現了,將來也要有人傳遞下去,若是孩兒都要逃,將來,您又指望誰來犧牲呢?”
楊廷和被問的啞口無言,片刻之後,麵上露出笑意“升庵,你生的好一張利口,放鶴你看,朝內有人說老夫霸道,可是你見過霸道之人,被自己的兒子當麵指責麽?”
房中幾人會心一笑,有關調任的事,就沒人再提,楊慎迴到房中時,也並未對妻子提到父親的安排。固然禮議之爭將起,但是大義在自己手中,他根本就沒想過會輸。而在書房的楊廷和,也在與談放鶴商議良久之後,無奈的歎了口氣,將這個南直隸外放的名額,給了自己的次子楊惇,隨後就以全無牽掛的態度,準備迎接天子的挑戰。
“兄長說的極是,與你想的一樣,今天朝堂上,真的打成了爛仗,楊廷和的臉,都要氣的發青了。那些言官、給事中,忽然殺出來支持朕,他絕對沒想到這一點。隨後局麵就都亂了,支持他的言官出來,批評支持朕的言官,支持朕的人雖然人少,但是氣勢一點也不弱,立刻就迴罵迴去,最後鬧成了一鍋粥,直鬧到下午大家才沒了氣力。朕按大哥說的,一語不發,最後隻是讓群臣皆議,讓大家來決定。”
“第一步,可以看做成功了,如果說原來對科道互查有所抵觸的話,經過這事之後,楊廷和自己也會支持科道互查。從皇陵開始,很快就會有人議論到名位問題,現在,就是需要一個聰明人出來,把這一切挑破。依臣之見,霍狀元多半是會充當這個角色。”
嘉靖還沒忘當初裁錦衣衛的那份折子,心裏也對這個朝廷裏著名的反對派頗有些無可奈何“霍韜啊,他這個人學問是有的,可是做事呢,就是太一根筋了。讓他做實事是不大行,隻有在這種時候,他的學問才會有點意義。朕決定,招霍韜等人,編撰大禮辯,楊廷和他們既然想要講道理,朕就陪他們把道理講下去。但是以往,這個道理隻在內閣講,在乾清宮講,在朝堂上講,這次,我們要把它放到天下,由天下人去講。”
“陛下英明,國朝之事,向由廟堂列公一語而決,下麵的人,是不知道怎麽迴事的。最後隻知道誰輸誰贏,對於這裏麵大家講的什麽道理,沒人去關心。那些書生就可以隨意說,搞來搞去,誰有理誰沒理,就靠他們去說。與其這樣,不如由官方修訂文本,講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再由楊記的人,在民間傳播,讓下麵的人也知道,事情到底是怎麽迴事,是非曲直,自有公斷。”
不管楊廷和等人是多麽優秀的官僚,受時代限製,有一些東西的認知,還是不能與楊承祖這種兩世為人的相比。就像官方控製輿論,搶奪宣傳陣地這些東西,明朝的官僚最多是有個模糊概念,說到重要性方麵,始終認識不足,操作手段上也不及楊承祖。
他這種官方先修訂一個樣本,定好調子的手段,現在的人,還是想不出來的。楊廷和等人,在白天的朝會上,最多是覺得有些詭異,隨後又覺得有些荒唐,認為一些年輕的言官不大像話,連局勢都搞不清,就盲目的衝出來,實在是不知所謂。
但是到了這一步為止,楊廷和的觀點,還隻停留在一些人年少無知,一些人一味媚上全無風骨的層麵,並不認為這次的朝爭會發展的如何嚴重。
“百官共議,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君王與士人共天下,天下的事,本來就該由眾臣來決定,再以天子的名義下發。萬歲可以明白,大事不能自己決定,而該由群臣商議,這是個很不錯的進步,證明萬歲懂得了一些道理。”
書房裏,楊廷和說起白天的朝議,臉上不怒不喜,顯的很平淡。談放鶴的眉頭皺了皺“恩師,弟子總覺得,這裏麵有有些蹊蹺。廠衛肆虐,朝臣裏有不少人受其所製,難以維護正義。天子讓群臣共議,說不定就是希望這些人附和……”
“附和也沒有意義,當初張孚敬等人妄議禮儀,被逐出朝廷的事,他們應該都還沒忘。他們的議,隻是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真正決定這件事走向的,還在於內閣。隻要老夫幾人堅持住,那些人的話,不過擾人清淨,浪費紙張罷了。這次正好可以看看,有多少人妄居清流,實際上阿附權貴,為鷹犬張目,也好一並打發了。朝廷裏,近幾年烏煙瘴氣,一些佞幸小人,竊居於朝中,也是到了該清掃清掃的時候了。那些勳貴武臣,如果不知死活的出來起哄,老夫也會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後悔!”
楊慎在旁提醒道:“父親,天子不久前下旨,招張孚敬、桂萼二人進京,授予官職,似乎是要起用他們。這兩人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在禮議之爭中,支持天子的一方,會不會是陛下要重啟禮議之爭?”
“大抵就是如此了,獻陵規格,若按藩王考核,已經可以算做逾越。但是按照帝陵來看,確實有些寒酸,天子要求重修獻陵,就是想把它修成一座帝王陵墓。同時修繕王府,也是以行宮為標準,就是想把自己譜係正過來,讓大家覺得他登基是名正言順,不是繼承孝廟香火。我看這朝廷,怕是又要有一番亂子了。升庵,你之前在東南打過倭寇,做庶政還是可以的,眼下楊記在東南難邊搞風搞雨,又把手伸到了鹽政那邊。為父有些擔心,他們將來不知道會把事情做到哪一步,又怕他們惹出什麽大的亂子,將來為父就算想收拾這個亂局也會很困難。眼下南直隸出缺,為父想讓你到那邊,替為父盯一下楊記,不要讓他們做的太過。”
他是當世名流,又位高權重,一般來說,想要吩咐什麽事,直接下命令就可以。可是楊慎這個才子性情不及,父親的威嚴,或是首輔的權威,對他都是沒有什麽用的。楊廷和剛剛說到這,楊慎已經搖起了頭
“父親,您的意思孩兒明白,但是孩兒是不會走的。我是您的兒子,老百姓都說上陣父子兵,現在要跟皇帝打仗,做兒子的,沒有先走這個道理。我留下來,或許幫不上什麽忙,但是總歸,孩兒在京師裏還是有一些文友,可以仗義執言,捍衛正道。我也明白父親的苦衷,但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父親您教了我這麽多年,難道希望您的兒子,是一個臨陣脫逃,趨炎附勢的軟骨頭?陛下與士人共天下,這句話縱然您實現了,將來也要有人傳遞下去,若是孩兒都要逃,將來,您又指望誰來犧牲呢?”
楊廷和被問的啞口無言,片刻之後,麵上露出笑意“升庵,你生的好一張利口,放鶴你看,朝內有人說老夫霸道,可是你見過霸道之人,被自己的兒子當麵指責麽?”
房中幾人會心一笑,有關調任的事,就沒人再提,楊慎迴到房中時,也並未對妻子提到父親的安排。固然禮議之爭將起,但是大義在自己手中,他根本就沒想過會輸。而在書房的楊廷和,也在與談放鶴商議良久之後,無奈的歎了口氣,將這個南直隸外放的名額,給了自己的次子楊惇,隨後就以全無牽掛的態度,準備迎接天子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