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川蜀、荊湖、陝西、河東和關洛的巨商富賈雲集長安驪山,和朝廷共議財經製度改革。


    這些巨商富賈包括大地主、大商賈、大交子經營戶和礦冶、織造、運輸等各行各業的行會魁首,人數超過了六十人。


    朝廷方麵則由宰相李綱、副相黃涉、參知政事和相關府署長官參加共議。


    在這之前,朝廷在李虎和虎烈人的強勢逼迫下,以李綱、李複、趙明誠、張孝純、馬擴等為首的一批持保守變革態度的官員不得不讓步,接受了由李虎、黃涉、範直昌、燕青等人擬定的全新變革策略。


    這是巨商富賈們第一次參予國家決策,第一次獲得參政議政的機會,而這個機會是李虎給的,所以他們在感激李虎的同時,竭盡全力、不遺餘力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也使出渾身解數,與朝廷爭奪利益。


    議事範圍非常廣泛,從國策到學術理論,從經濟到文化,從當前形勢到統一大業,無不包括。代表官民兩個階層利益的一百多人討論了大宋財政危機的緣由,範仲淹、王安石和蔡京變法的經驗教訓,新舊兩黨互相廝殺造成的危害等等,而重點則是在新國策基礎上推行實施的一係列變革措施。


    到了七月中,議事雙方的分歧雖然在妥協中不斷縮小,但形成了兩大派係,這兩大派係在激烈的爭論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觀點,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這是李虎和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事,而這件事影響到了國家決策。


    =


    一派急於統一,立誌把本朝疆土恢複到漢唐鼎盛時期,甚至要求開拓更大的國土,為此他們希望朝廷能夠利用變革增加財政收入,增強國力,把中土的敵人和潛在的敵人統統消滅,或者趕離中國,從而排除入侵或受襲擾的危險。


    這種積極的擴張策略表現在經濟上,就是有效利用國家資源,迅速達到國富民強的目標,為此,他們要求朝廷設法控製和協調經濟發展,采取諸如管理鑄錢、國家監督鹽鐵茶專賣、發展商貿等等一係列措施。在律法上,他們傾向於嚴刑峻法,要求修改大宋刑律。大宋刑律寬鬆,尤其對官吏懲罰較輕,隻要不是造反都不會叛死刑,坐牢都還能繼續享受國家俸祿。這一點,也是大宋腐敗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一派根據戰略利益而不是********的角度來構設其國家目標,著眼於現在或將來,思想非常激進。


    =


    另一派則極力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認為朝廷的責任就是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以仁義治天下,宣揚儒家學說,設法恢複傳統禮學價值,以圖清除中國之積弊。


    在經濟上,他們推崇“放任自由、不兼並抑”的經濟模式,雖然也要求國家幹預,但僅僅是限製私人的自由和首創精神,目的是為了抑製國家和富豪對窮人的壓迫。


    這一派在對外策略上趨於保守,他們設法限製單純地為了擴大帝國版圖或提高中土威望而進行的戰爭,控製國家資源在這一方麵的過度耗費。


    在商貿上,他們也非常保守,他們建議收縮,而不是擴大和遙遠國家的貿易往來。從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和海運貿易的曆史來看,這種貿易往來對中國不利,輸出絲茶等生活必須品而輸入金銀珠寶等奢侈品,不利於中土國力的提高。


    =


    這兩派的觀點不能籠統地用激進和保守來區分。另外,持有這兩種觀點的官員混雜於北方虎烈人和南方大宋人中間,也不能用虎烈人和大宋人來區分。因為持中外一統大戰略一派後來聚集在驪山行宮的東溪議事,所以他們自稱驪山東溪派,而另一派聚集在驪山西觀,遂自稱驪山西觀派。


    在學術思想上,他們的理論觀點差不多,在國家基本策略上,他們的觀點大概也一致,兩派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國家發展戰略上,而這種發展戰略的矛盾直接導致朝廷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一係列具體政策上出現了嚴重分歧。


    如果朝廷未來的目標是中外一統,那很顯然,朝廷的各項政策就要圍繞這個目標製定,在經濟政策上就要傾向於國家壟斷,在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上都要傾向於國家,以便朝廷積累更多的財富支撐連續的戰爭。


    反之,如果朝廷未來的目標是中土統一,是提高中土百姓的生活水平,那麽朝廷圍繞這個目標所製定的各項政策就不一樣了,尤其經濟政策,肯定要傾向於放任自由,在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上更多地傾向於“民”,以便盡快實現國強民富的目標。


    發展戰略的不同,表現在對外政策上也是不同。如果朝廷要中外一統,對外政策整體上來說就非常強硬,以武力為主。比如近期,為打破三分天下的格局,就要迅速發動西征,消滅黨項人;反之,如果目標僅僅是中土統一,那對外政策就要更加靈活多變一些,尤其在三分天下時期,更要合縱連橫,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比如現在,就要盡快和黨項人結盟,和東南議和,與金國議和,想方設法破壞女真人和黨項人、和東南叛逆之間的聯盟。


    =


    發展戰略、三分格局、變革策略、財政危機,再加上各方利益的需要,於是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纏在一起,讓這次共商國政的前景忽然變得異常黯淡起來。


    七月十八日,李虎聽說李清照生病了,特意抽出時間前往探望。


    李清照目前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編修國史。這位名聞遐邇的才女在李虎的推薦下,受到皇帝的重用,成為大宋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士。


    閑聊幾句後,李虎的話題不由自主地轉到了這次驪山議政。他現在所有的心思都在驪山,戰略和政策上的爭論讓他無法做出決斷,心情格外沉重。


    “不論是中外一統還是統一中土,都需要國力支撐,說到底,國家戰略受製於財政,而財經製度在幾十年的改革中反反複複,沒有一個貫徹始終的長期措施,最終導致財政崩潰,這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所以驪山那幫人眾口一詞,堅決要求製定一個長期、可持續性的發展戰略,繼而確保變革策略和財經製度貫徹始終,確保國家穩步發展。”李虎濃眉深皺,重重歎了一口氣,“這個觀點顯然是正確的,否則黨爭可能再次出現,政策可能再次反複,王國和百姓都會再次遭到嚴重傷害。”


    李清照靠在軟墊上,關切地望著李虎,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助他。驪山爭論的前前後後她都清楚,她和趙明誠在家裏也常常商討到深夜,兩人觀點不一樣,也是爭論不休。


    “在我看來,短期內,朝廷能實現中土統一就非常不錯了。”


    李清照拿出了三國和南北朝後期的例子。當今天下的格局和五代時期的格局不一樣,但和三國、南北朝後期的格局頗為相似。中土在曆經長年的戰火後,即使統一了,也是國貧民弱,需要一個很長的恢複期,在這之前,基本上不具備中外一統的條件。


    李清照因此又拿出了大漢王朝的例子。劉邦統一天下後,曆經文景之治才恢複了國力,到了漢武帝手上才開始實施新變革,開始開疆拓土的新戰略。


    “你可以分兩步走。”李清照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把中外一統的長期目標分為兩步。先是統一中土,在此策略下推出以放任自由不抑兼並為基礎的財經製度。幾十年後,中土統一了,國力恢複了,再開始實施中外一統的宏圖大業,繼而逐步修改財經製度。”


    “不,不……”李虎連連搖手,“我問你一件事。如果沒有澶淵之盟,沒有百年和平,大宋的軍隊會不堪一擊嗎?河北會沒有軍隊嗎?大宋的士人會不做抵抗就紛紛投降女真人嗎?”


    李清照愣住了,不明白李虎的意思。


    “我們的發展策略,長期的發展策略,直接關係到所有政策的製定,包括學術、財經、教育等等製度,而這些製度不但直接關係到國力的提升,更把我們崇尚進取的精神深深烙印到每個中國人的靈魂裏,讓他們的血液裏始終流淌著勇敢、忠誠、堅韌和自信,讓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戰鬥,為王國的強大而戰鬥,為王國的榮譽和尊嚴而戰鬥。”


    李虎麵孔泛紅,眼神炙烈,神情有些激動,他用力揮舞著手臂,繼續說道:“統一中土,其實就是固步自封,會讓中國人失去奮發向上的目標,繼而變得盲目自大,在這種盲目自大中墮落,漸漸失去一切。”


    “今日的大宋就是一個例子,從基本國策到各項具體製度,都是固步自封,沒有任何進取精神。大宋人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守內’上,結果從每一個大宋人開始到整個大宋王國,都變得懦弱不堪。大宋這個王朝從建立之日起,就彌漫著濃烈的死亡氣息,讓人悲憤、失望和痛苦。在軍事上,從建國初期的戰而不利到屢戰屢敗,結果上下喪失信心一味求和;在國政上從最初的銳意改革到意氣用事,最後變得腐敗透頂,私欲橫行;尤其令人痛心的就是大宋的士大夫們,他們從最初的寬厚任愛到血腥殘忍,以致於最後幹脆拋棄了人性,寡廉鮮恥,背叛君主和祖宗,賣國求榮。”


    “大宋的士人為什麽會墮落到這種地步?”李虎仰天長歎,“難道他們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無恥和肮髒?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讓他們變成徹頭徹尾的賣國賊?不,這不是他們的錯,這是大宋的錯誤,是大宋的國策和製度把大宋的士人變成了背叛大宋、摧毀大宋的劊子手。”


    “所以,我們要改變這一切,要讓中土的士人和農工商等所有的百姓都忠誠於自己的國家,我們要在中土建立一個強大的王國,一個戰而不利銳意進取寬厚仁愛的強大王國。”


    =


    =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帝國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子並收藏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