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月升,兩天流逝轉瞬。
清晨,悟淨寫完最後一個字放下毛筆,輕輕吹幹紙上墨跡,合眼半刻凝神。便提起寶杖去了村西頭那片空地。
此刻,早有二十餘個小夥子整裝列陣,像是兩排大樹,又像是寺廟中的雕像,僅遠遠看著,便有堅實可靠的心安。
卷簾大喝一聲道:“列陣!”
二十餘人便默契分列,一起朝他圍攻而來。
悟淨哈哈一笑,揮舞杖子迎那二十人而上。未幾息便有小夥子從戰陣中被打得飛跌出來。
其餘同伴也不驚慌,也不畏懼,也不錯愕,也沒茫然,隻行雲流水般自然而然補住了那空缺,戰陣轉瞬又成了個整體。
待那被打出的夥伴爬起,戰陣隨著他衝勢一變,又如江河入海般將他吸納進去,前後沒顯出一絲滯澀。
二十來個小夥子,哪怕有了戰陣配合,卻也敵不過廝殺一生的神將。即便悟淨沒有法力,即便他收了力氣,哪怕僅憑借豐富的經驗走位,便足以將這些新手的漏洞一覽無餘。
小半時辰後,看著累倒在地上的這些小夥,悟淨露出欣慰笑容。
朱小傑四人三馬早已在不遠處靜靜看著。
似知道河神今日要走,全村老幼也皆聚集在這邊,場中人多,此地寂靜。
悟淨收了寶杖,整一整黃錦直裰,來到帶頭的老村長身旁,鄭重從懷裏摸出兩本書道:“老先生,這是我趁夜寫出來的一些淺見。
這本《流沙兵法》主要記錄領軍戰陣之道,你可尋些有慧根的孩子傳授。
這本《卷簾槍術》主要記錄戰場廝殺戰技,這二十個小夥盡皆是好樣的,你隻需助他們好好操練便可以自保。
倘若遇到些得罪不起的大勢力,你們也需拿捏好進退。
隻要勤勞、勇敢、善良,哪怕沒有這座橋,大家也一樣可以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切記:知不可為而硬為,絕不是什麽勇敢,而是不負責任的魯莽。”
言畢,悟淨轉到唐僧麵前,雙膝跪下道:“師父,弟子塵緣已去,情願出家隨你修行。
此前多有衝撞怠慢,萬望恕罪。”
老村長卻也顫顫巍巍下拜道:“請聖僧成全嗬護!”
眾村民也有樣學樣,齊齊叩拜道:“請聖僧成全嗬護!”
玄奘雙手合實,對眾百姓深深一揖道:“善哉,善哉!”
八戒哈哈一笑,跑去攙扶起悟淨道:“你這家夥,往後咱倆可有兩個共同的師父。倘若遇到啥事,哥哥便為你出頭!
俺老豬立誓,此生絕不再負。”
行者也笑著湊上來道:“兄弟,你被天帝貶得早了些,卻不曾聽說俺老孫的功績手段。
不過不打緊,看你作為便知道是個善的,這便夠了!
這一路時間還長,咱兄弟遲早熱絡。”
朱小傑道:“那什麽,八戒啊,既然你和悟淨有舊,此後他的修習課業便由你負責了。
你可不許保留打折,需知‘教學相長’這對你卻也是不小提高。”
三藏長老道:“癡兒,需知入我佛家,你便要開始修習了,且西行一路艱難萬苦磨難重重。
你果肯誠心皈依,做我弟子麽?”
悟淨道:“弟子向蒙菩薩教化,指河為姓,與我起了法名,喚做沙悟淨,豈有不從師父之理!”
三藏心道:菩薩喂,你好歹給咱留一個成不?我個做師父的,咋一個法名也沒機會取呢?
於是“惡向膽邊生”道:“悟空,取戒刀來,為師要與他落發。”
大聖依言,偷笑著將戒刀遞了過去。
玄奘當即為悟淨剃了頭發,看他再對朱小傑行拜師大禮。
其後恭敬叩拜兩師,抱拳拜了行者與八戒,分了大小。
三藏見他行禮,真象個和尚家風,便給他取名叫做沙和尚。
木叉道:“悟淨,入今你既秉了迦持,便不必敘煩及早啟程吧。”
悟淨勞木吒等候兩日,此刻本就有些不安。
這會兒聽他所言不敢怠慢,即拱手與眾鄉民作別,接下八戒此前扛著的擔子便上橋引路,恭請師父抬步。
這橋修好兩日,早有許多過路往來其上。
沙僧做工紮實,一眾行在其上隻覺得堅實穩固,就如同行在大地之上一般。
卻說流沙河雖號稱足有八百裏,可河窄處卻沒那麽遠。
行去小半日,一眾便已經登到西岸之上。
這橋兒助東西旅人得脫洪波,不拖泥、不帶水,可運貨、可過馬,著實大善。
那木叉見一眾渡河完畢,又看沙僧誠心皈依,便拱拱手欲告辭迴去複命。
可還未及騰雲,卻被大聖一把扯住道:“木吒兒,俺和你弟弟有些交情。
你給我個麵子,見著菩薩後可千萬別提我師父此前那番胡言。
隻迴稟說:我孫悟空與唐玄奘、豬八戒、沙悟淨皆感謝大士慈悲,便已足夠。
有勞,有勞!
多謝,多謝!”
朱小傑瞥了這多管閑事的猴子一眼,微微扯了扯嘴角卻沒多說什麽話兒。
三藏也知道悟空好心,遂隻拜謝木叉沒再多說。
木叉微微點頭,騰雲徑迴珞珈山複命去了。
三藏與朱小傑上馬,五人團終於齊聚,便再上路投西。
詩曰:奉法西來道路賒,秋風漸浙落霜花。
乖猿牢鎖繩休解,劣馬勤兜鞭莫加。
木母金公原自合,黃婆赤子本無差。
咬開鐵彈真消息,般若波羅到彼家。
卻說他師徒四眾,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自跳出性海流沙,渾無掛礙,徑投大路西去。
曆遍了青山綠水,看不盡野草閑花。
真個也光陰迅速,又值九秋,但見了些楓葉滿山紅,黃花耐晚風。
老蟬吟漸懶,愁蟋思無窮。
荷破青絝扇,橙香金彈叢。
可憐數行雁,點點遠排空。
正走處,不覺天暗。三藏道:“徒弟們,如今天色將晚,卻不知該往那裏安歇?”
行者道:“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
又哪非得要找到個安歇所在,何也?”
豬八戒道:“哥啊,隻知道你走路輕省,卻哪體會得別人累墜?
我等自過了流沙河,這一向爬山過嶺累得馬兒辛苦,沙師弟更身挑重擔,可謂老大難挨也!
況我幾個出家人不在乎也還算了,咱恩師可從未出家。
俗話說君憂臣辱,倘師尊露宿野地,你我怎可安枕?
眼下馬上就要抹黑,你我須得尋個人家,一則化些茶飯,二則養養精神,才是個道理。”
行者癟了癟嘴,倔強道:“呆子,你這般言語,可太世俗了些。
一路行下來,卻似有些報怨之心。
西行路不比那安逸的高老莊,倚懶不求福自在,恐不能也。
既是秉正沙門,須是要吃辛受苦,才好取來真經哩。”
八戒哈哈一笑道:“哥哥,你莫說那些大道理,我隻問此刻沙師弟肩上挑的這擔行李,該有多重?”
行者道:“兄弟,自從有了你與沙僧,我便不曾挑著擔子,卻不知它有多重了,看樣不會太輕。”
八戒道:“哥哥,你看看數麽:
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
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
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
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鬥篷。
似這般許多行李,此前難為老豬逐日擔著追趕,今時累得沙師弟悶頭趕路,話都插不上幾句。
咱們三個中,偏你跟師父做徒弟,拿我倆當長工咋地!”
行者揪一下八戒耳朵,笑道:“呆子,你這番話卻是和誰說哩?”
八戒道:“哥哥,俺麵向著你,前言後語的,自然說與你聽。”
行者擺手道:“這事和我說錯了。
老孫隻管師父好歹,你與沙僧,專管行李馬匹。但若怠慢了些,便是你們失職!
指不定到了靈山,菩薩要責打你憊懶哩!”
八戒道:“哥啊,可不要說打說責,責打皆是以力欺人,菩薩心地好,長得又那麽漂亮,才不會做那種事情哩。
我曉得你的尊高性傲,定不肯挑擔下苦,所以才從未叫你分擔;
但除了師父騎的馬外,咱不是還有匹空跑的馬兒嗎?教他分帶幾件兒,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行者道:“凡馬光是翻山越嶺便已經吃力,倒不如讓龍馬三太子來背呢。”
八戒看了小白龍一眼笑道:“哥啊,你還別說,這龍馬就是肥大雄壯,遠不是那兩匹凡馬可比!”
小白龍踢騰了下馬蹄,似不屑與身旁凡馬並論。
沙僧插口問:“哥哥,也不知咱家龍馬是個什麽來頭?
我聽說龍族向來高傲,卻怎甘願成師父坐騎?”
悟空道:“沙師弟,你新入夥卻還不知。
這白龍馬也曾是個人物,想當年他一身武藝有膽有色,前後帶領水族平亂,可為龍族立下不少戰功。
雖身為三子,卻被早被立為太子儲君。
其後氣憤天庭對他龍族不公,一時衝動便縱火燒了殿上明珠。
他父親向天庭稟告忤逆之行後玉帝大怒,下旨斥他犯了天條,眼見著要上刮龍台斷命。
也多虧了觀音菩薩救下他的性命,著他在鷹愁陡澗久等師父。
而後又生出許多誤會波折,幸得菩薩親臨化解誤會。
終將他退鱗去角,摘了項下珠,用大法力變做這匹馬,願馱師父往西天拜佛。
這個都是各人的功果,你卻莫小瞧他。”
沙僧聞言道:“哥哥,他既被菩薩變化,卻不知往後算龍算馬?”
行者道:“是龍。”
八戒道:“哥啊,我當元帥那陣也見過不少小龍。
即便微末,那些家夥也能噴雲曖霧,播土揚沙。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
怎成了師父的坐騎後,他卻慢慢而走,莫不是在偷懶耍奸?”
行者道:“你要他快走,我便教他快走個給你看看。”
言畢,大聖閃到前頭附耳對小白龍低語道:“白龍,那豬頭說你沒本事哩!
你可不許貿然幻化!倘若敗露,我吃罪事小,指不定你還要被菩薩變成馬呢!”
清晨,悟淨寫完最後一個字放下毛筆,輕輕吹幹紙上墨跡,合眼半刻凝神。便提起寶杖去了村西頭那片空地。
此刻,早有二十餘個小夥子整裝列陣,像是兩排大樹,又像是寺廟中的雕像,僅遠遠看著,便有堅實可靠的心安。
卷簾大喝一聲道:“列陣!”
二十餘人便默契分列,一起朝他圍攻而來。
悟淨哈哈一笑,揮舞杖子迎那二十人而上。未幾息便有小夥子從戰陣中被打得飛跌出來。
其餘同伴也不驚慌,也不畏懼,也不錯愕,也沒茫然,隻行雲流水般自然而然補住了那空缺,戰陣轉瞬又成了個整體。
待那被打出的夥伴爬起,戰陣隨著他衝勢一變,又如江河入海般將他吸納進去,前後沒顯出一絲滯澀。
二十來個小夥子,哪怕有了戰陣配合,卻也敵不過廝殺一生的神將。即便悟淨沒有法力,即便他收了力氣,哪怕僅憑借豐富的經驗走位,便足以將這些新手的漏洞一覽無餘。
小半時辰後,看著累倒在地上的這些小夥,悟淨露出欣慰笑容。
朱小傑四人三馬早已在不遠處靜靜看著。
似知道河神今日要走,全村老幼也皆聚集在這邊,場中人多,此地寂靜。
悟淨收了寶杖,整一整黃錦直裰,來到帶頭的老村長身旁,鄭重從懷裏摸出兩本書道:“老先生,這是我趁夜寫出來的一些淺見。
這本《流沙兵法》主要記錄領軍戰陣之道,你可尋些有慧根的孩子傳授。
這本《卷簾槍術》主要記錄戰場廝殺戰技,這二十個小夥盡皆是好樣的,你隻需助他們好好操練便可以自保。
倘若遇到些得罪不起的大勢力,你們也需拿捏好進退。
隻要勤勞、勇敢、善良,哪怕沒有這座橋,大家也一樣可以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切記:知不可為而硬為,絕不是什麽勇敢,而是不負責任的魯莽。”
言畢,悟淨轉到唐僧麵前,雙膝跪下道:“師父,弟子塵緣已去,情願出家隨你修行。
此前多有衝撞怠慢,萬望恕罪。”
老村長卻也顫顫巍巍下拜道:“請聖僧成全嗬護!”
眾村民也有樣學樣,齊齊叩拜道:“請聖僧成全嗬護!”
玄奘雙手合實,對眾百姓深深一揖道:“善哉,善哉!”
八戒哈哈一笑,跑去攙扶起悟淨道:“你這家夥,往後咱倆可有兩個共同的師父。倘若遇到啥事,哥哥便為你出頭!
俺老豬立誓,此生絕不再負。”
行者也笑著湊上來道:“兄弟,你被天帝貶得早了些,卻不曾聽說俺老孫的功績手段。
不過不打緊,看你作為便知道是個善的,這便夠了!
這一路時間還長,咱兄弟遲早熱絡。”
朱小傑道:“那什麽,八戒啊,既然你和悟淨有舊,此後他的修習課業便由你負責了。
你可不許保留打折,需知‘教學相長’這對你卻也是不小提高。”
三藏長老道:“癡兒,需知入我佛家,你便要開始修習了,且西行一路艱難萬苦磨難重重。
你果肯誠心皈依,做我弟子麽?”
悟淨道:“弟子向蒙菩薩教化,指河為姓,與我起了法名,喚做沙悟淨,豈有不從師父之理!”
三藏心道:菩薩喂,你好歹給咱留一個成不?我個做師父的,咋一個法名也沒機會取呢?
於是“惡向膽邊生”道:“悟空,取戒刀來,為師要與他落發。”
大聖依言,偷笑著將戒刀遞了過去。
玄奘當即為悟淨剃了頭發,看他再對朱小傑行拜師大禮。
其後恭敬叩拜兩師,抱拳拜了行者與八戒,分了大小。
三藏見他行禮,真象個和尚家風,便給他取名叫做沙和尚。
木叉道:“悟淨,入今你既秉了迦持,便不必敘煩及早啟程吧。”
悟淨勞木吒等候兩日,此刻本就有些不安。
這會兒聽他所言不敢怠慢,即拱手與眾鄉民作別,接下八戒此前扛著的擔子便上橋引路,恭請師父抬步。
這橋修好兩日,早有許多過路往來其上。
沙僧做工紮實,一眾行在其上隻覺得堅實穩固,就如同行在大地之上一般。
卻說流沙河雖號稱足有八百裏,可河窄處卻沒那麽遠。
行去小半日,一眾便已經登到西岸之上。
這橋兒助東西旅人得脫洪波,不拖泥、不帶水,可運貨、可過馬,著實大善。
那木叉見一眾渡河完畢,又看沙僧誠心皈依,便拱拱手欲告辭迴去複命。
可還未及騰雲,卻被大聖一把扯住道:“木吒兒,俺和你弟弟有些交情。
你給我個麵子,見著菩薩後可千萬別提我師父此前那番胡言。
隻迴稟說:我孫悟空與唐玄奘、豬八戒、沙悟淨皆感謝大士慈悲,便已足夠。
有勞,有勞!
多謝,多謝!”
朱小傑瞥了這多管閑事的猴子一眼,微微扯了扯嘴角卻沒多說什麽話兒。
三藏也知道悟空好心,遂隻拜謝木叉沒再多說。
木叉微微點頭,騰雲徑迴珞珈山複命去了。
三藏與朱小傑上馬,五人團終於齊聚,便再上路投西。
詩曰:奉法西來道路賒,秋風漸浙落霜花。
乖猿牢鎖繩休解,劣馬勤兜鞭莫加。
木母金公原自合,黃婆赤子本無差。
咬開鐵彈真消息,般若波羅到彼家。
卻說他師徒四眾,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自跳出性海流沙,渾無掛礙,徑投大路西去。
曆遍了青山綠水,看不盡野草閑花。
真個也光陰迅速,又值九秋,但見了些楓葉滿山紅,黃花耐晚風。
老蟬吟漸懶,愁蟋思無窮。
荷破青絝扇,橙香金彈叢。
可憐數行雁,點點遠排空。
正走處,不覺天暗。三藏道:“徒弟們,如今天色將晚,卻不知該往那裏安歇?”
行者道:“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
又哪非得要找到個安歇所在,何也?”
豬八戒道:“哥啊,隻知道你走路輕省,卻哪體會得別人累墜?
我等自過了流沙河,這一向爬山過嶺累得馬兒辛苦,沙師弟更身挑重擔,可謂老大難挨也!
況我幾個出家人不在乎也還算了,咱恩師可從未出家。
俗話說君憂臣辱,倘師尊露宿野地,你我怎可安枕?
眼下馬上就要抹黑,你我須得尋個人家,一則化些茶飯,二則養養精神,才是個道理。”
行者癟了癟嘴,倔強道:“呆子,你這般言語,可太世俗了些。
一路行下來,卻似有些報怨之心。
西行路不比那安逸的高老莊,倚懶不求福自在,恐不能也。
既是秉正沙門,須是要吃辛受苦,才好取來真經哩。”
八戒哈哈一笑道:“哥哥,你莫說那些大道理,我隻問此刻沙師弟肩上挑的這擔行李,該有多重?”
行者道:“兄弟,自從有了你與沙僧,我便不曾挑著擔子,卻不知它有多重了,看樣不會太輕。”
八戒道:“哥哥,你看看數麽:
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
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
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
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鬥篷。
似這般許多行李,此前難為老豬逐日擔著追趕,今時累得沙師弟悶頭趕路,話都插不上幾句。
咱們三個中,偏你跟師父做徒弟,拿我倆當長工咋地!”
行者揪一下八戒耳朵,笑道:“呆子,你這番話卻是和誰說哩?”
八戒道:“哥哥,俺麵向著你,前言後語的,自然說與你聽。”
行者擺手道:“這事和我說錯了。
老孫隻管師父好歹,你與沙僧,專管行李馬匹。但若怠慢了些,便是你們失職!
指不定到了靈山,菩薩要責打你憊懶哩!”
八戒道:“哥啊,可不要說打說責,責打皆是以力欺人,菩薩心地好,長得又那麽漂亮,才不會做那種事情哩。
我曉得你的尊高性傲,定不肯挑擔下苦,所以才從未叫你分擔;
但除了師父騎的馬外,咱不是還有匹空跑的馬兒嗎?教他分帶幾件兒,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行者道:“凡馬光是翻山越嶺便已經吃力,倒不如讓龍馬三太子來背呢。”
八戒看了小白龍一眼笑道:“哥啊,你還別說,這龍馬就是肥大雄壯,遠不是那兩匹凡馬可比!”
小白龍踢騰了下馬蹄,似不屑與身旁凡馬並論。
沙僧插口問:“哥哥,也不知咱家龍馬是個什麽來頭?
我聽說龍族向來高傲,卻怎甘願成師父坐騎?”
悟空道:“沙師弟,你新入夥卻還不知。
這白龍馬也曾是個人物,想當年他一身武藝有膽有色,前後帶領水族平亂,可為龍族立下不少戰功。
雖身為三子,卻被早被立為太子儲君。
其後氣憤天庭對他龍族不公,一時衝動便縱火燒了殿上明珠。
他父親向天庭稟告忤逆之行後玉帝大怒,下旨斥他犯了天條,眼見著要上刮龍台斷命。
也多虧了觀音菩薩救下他的性命,著他在鷹愁陡澗久等師父。
而後又生出許多誤會波折,幸得菩薩親臨化解誤會。
終將他退鱗去角,摘了項下珠,用大法力變做這匹馬,願馱師父往西天拜佛。
這個都是各人的功果,你卻莫小瞧他。”
沙僧聞言道:“哥哥,他既被菩薩變化,卻不知往後算龍算馬?”
行者道:“是龍。”
八戒道:“哥啊,我當元帥那陣也見過不少小龍。
即便微末,那些家夥也能噴雲曖霧,播土揚沙。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
怎成了師父的坐騎後,他卻慢慢而走,莫不是在偷懶耍奸?”
行者道:“你要他快走,我便教他快走個給你看看。”
言畢,大聖閃到前頭附耳對小白龍低語道:“白龍,那豬頭說你沒本事哩!
你可不許貿然幻化!倘若敗露,我吃罪事小,指不定你還要被菩薩變成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