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聽了如來的話後就想罵佛,且想想前些日子佛祖與弟子辯論佛法那迴吧。
那天待如來囉囉嗦嗦講完佛法妙音,他就那麽象征性問了一句:“你們可有什麽疑惑不懂的,可以說來。”
便就真有個不知死活輕重的如來弟子敢搭這話,佛祖話語剛落他起身施禮便問:
“割肉喂鷹,鷹得延續後再捕食,不知可算違背天理本該之循環,額外殺生?
以身飼虎,虎往後捕食本不應死之人,可算再添枉死?
人若為惡,我是否需救那惡者於律條懲戒之災。
倘若救惡人於報應,其後惡人無能自力,或懲少,或悟淺,或不改,或少案例警來者,其果為善行?
且律條人定,公正恰當與否怎得評判?”
遙想釋迦摩尼當年還沒得這如來尊號前,可是幹過“割肉喂鷹”壯舉,且其後被他大肆宣揚得三界皆知。
辯論時被問急了,索性惱羞成怒隨便找了個理由,便把那成天嘮嘮叨叨喜愛瞎幾把問問題的金蟬子貶去了那凡間大唐。
同時不忘讓這多嘴弟子的父親,在金榜題名後被兇殺枉死,如花似玉的母親被仇人常年糟踐霸占,也讓他無依無靠做個孤兒,早早不花銀子便可親身體驗隨江漂流的驚險刺激。
佛家所謂善有善報之言自做不得假,所以他的坎坷怕盡皆是那金蟬子前世作惡多端惹下的報應孽力,與慈悲我佛沒一絲幹係。
再論論佛祖口中那“有法力卻非佛”的說法吧……你他奶奶的惡心誰呢?
當年倘若不是俺傻乎乎信了你的邪,憨憨愣愣去修什麽道法能弄成今天這樣子?
現在好了,因為修道我反成了那“約定”中的一個變數,你自己可好好數數,去大唐辦事出差哪次你不派我?
往日你派我去,我也就去了。
可此番怕是你看那東土凡間廟宇內,我的供奉香火比你的要多,我的信徒善良比你的要純,我得到的供養好處比你的要廣。所以才自作聰明整個“三藏”真經出來,想厚臉皮奪迴些大唐百姓的“市場”。
就這,你好意思依舊派我去?去幹嘛,幫你搶我自己的香火?
可這裏畢竟是靈山,剛剛自己連同眾佛可盡皆拿了如來盆中的好處,現在即便後悔卻也不好再將那些東西退迴去。
所以眼下,即便觀音再不情願,當著笑吟吟的眾佛目光,自也沒膽一直裝聾作啞落如來麵子。
於是她隻好輕移蓮步,緩緩行近佛祖蓮台,照規矩耐著性子禮佛三匝後道:
“弟子不才,願上東土尋金蟬……一個取經人來也。”
諸眾目光隨他而動,紛紛打量這位來到如來座前的菩薩,隻見她:
理圓四德,智滿金身。
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
烏雲巧迭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
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
錦絨裙,金落索,瑞氣遮迎。
眉如小月,眼似雙星。
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
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
故鎮太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
蘭心欣紫竹,蕙性愛香藤。
她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裏活觀音。
如來見前番散去的那些寶物果然奏效將觀音逼了出來,心中瞬間便是自得與大喜,順著話頭便接道:
“的確,別個是想去也去不得的。
觀音尊者佛法精湛、道法高深、神通廣大,方可以去得。”
菩薩強抑著要翻白眼的衝動,不帶絲毫感情問道:“弟子此去東土,有甚言語吩咐?”
如來擔心這家夥有情緒怠惰了自己的大事,於是稍稍想了想才再次開口:
“這一去,你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
但恐善信難行,我且與你五件寶貝。”
佛祖言畢,當即命阿儺、迦葉去取。
也就在取東西的這會功夫,觀音心中依舊擠出時間暗暗不誹:
“這趟過去,由我直接把那“三藏真經”帶到大唐豈不得了?
給五件寶物?
既然作弊了,你咋不直接給個蓮台讓他飛過來得了。
況且你找的那是什麽理由?壓根就說不過去好吧!
擔心什麽他們輕慢不信,擔心什麽人家不識佛理?
你派金蟬子跑一迴人家就會信了?我觀音大士說話就沒他一個莫名其妙冒出來的和尚說話頂用?
隻需出麵顯聖,不說我在大唐的那萬千信徒,即便是唐皇怕也得給些麵子,不說其後將我佛家之搞成國教,但至少也不會有膽子刁難阻礙。
你們不能在東土施展神通,可我卻沒你們那般嚴格的限製。雖無法運轉大法力,可一些小神通也還能用。
況且,我手下也有似木吒那些純粹修道的人物,即便我不出手也有許多法子可以將真經傳給他們。
哼!歸根到底還是怕我露臉搶去你的信徒香火,顧忌先前與人族那個約定,擔心凡間那幾位找你麻煩,怕……”
出神之際,不料阿儺、迦葉卻已經取出了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奉在觀音身前。
隨之便再次聽到如來那浩大聲音:
“這袈裟、錫杖,你可與那取經人親用。
若肯堅心來此,一路上穿我的袈裟,可以免墮輪迴;
持我的錫杖,便就不遭毒害。”
觀音心裏暗暗啐了一口,人家唐三藏自己咬一口舌頭就長生不老了,誰用得著你這袈裟免墮輪迴的功能。
況且“不遭毒害”的範圍可寬的很了。倘若真可以做到“不遭毒害”那豈不可以直接百無禁忌一路橫推?你先前說好的千辛萬苦呢?說好的曆盡磨難呢?說好的吃一口可以長生不老呢?你這在源頭就給開了個無敵外掛還行?怕不是在逗沿途那些妖怪們玩吧……
同樣,想歸想,菩薩依舊隻能老老實實皈依拜領。
如來又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
“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隻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
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
他若不伏使喚,便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觀音愣愣的看著那三個箍兒,此等寶物可就是三個忠心耿耿的打手啊……給那金蟬子豈不是有些浪費了?
況且佛祖不是說了嗎,“不伏使喚”才需要給他戴在頭上,又沒誰規定什麽樣子才是那所謂“不伏使喚”。
況且觀音覺著自己麵子夠大,除了早已經被內定的那猴子外,管其餘之人能不能打,隨便找幾個聽話的陪他走路逗趣,將事情糊弄過去也就是了。
於是觀音菩薩趕忙踴躍作禮,不待如來再說些什麽,便急火火退了出去。
佛家雖說眾生平等,但有時也一樣講求“弟子服其勞”。
這不是說佛太懶,也不是說他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自持身段,而是他想要多多磨礪鍛煉下自己的弟子,將鍛煉的機會忍痛割讓出來罷了。那些弟子們在勞力的同時,自然也還需要感激自己主子無量關懷與恩德。
所以菩薩在出來後,便即喚了惠岸行者與他隨行。
那惠岸使的是一條渾鐵棍,別看它不起眼但分量卻著著實實重有千斤。見他趕來便輕車熟路隨在菩薩左右,好似個威武降魔大力士。
菩薩在等他之際已抽空將那三個寶貝箍兒藏了起來,又將錦蝠袈裟作一個包裹,令他背了。而後便執著那傳說中可以不遭毒害的錫杖,與惠岸徑下靈山。
這一去,有分教:佛子還來歸本願,金蟬長老裹啃檀。
那菩薩方才行到山腳下,便就有玉真觀金頂大仙在觀門首接住,請菩薩獻茶。
菩薩不敢久停怕耽誤了如來事情,便對著金頂大仙說:“我今領了如來法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此番路過並非往日閑談做客,實實不便在此久留。好意心領,還望海涵。”
大仙本就不受如來待見,自沒受邀參加靈山盂蘭盆會,也沒如來那號稱知曉未來的本事,於是也自不知前後因果。恰往日他與觀音相處不錯,於是便隨口問:“不知那取經之人幾時方到?”
菩薩道:“暫且未定,約摸二三年間,或可至此。”
一邊說,一邊轉身就要辭別大仙,半雲半霧,約記程途起飛。
可也恰在此時,一朵青雲自遠方閃電般過來,速度之快即便是觀音尊者與金頂大仙也需定睛細瞧。
“啊哈,可算是找到了!
出了門來我才發現這雲簡陋,竟然連個導航都沒有。菩提也是粗心,都不想著叮嚀一聲,甚至連個地圖也沒記掛著給我,這一路可讓我好找。
也還好這青雲速度還行,拿來玩玩倒也慢不到哪去。
觀音,後麵怕是要勞你多耗費些法力,想來應當還跟得上我不用法力的速度。”
來人也不客氣,一見麵連招唿也不打,跩得和二五八萬似得就開始對著觀音瞎逼逼起來。
觀音本已經準備離開,可經不住來的這位實在是過於厲害,當年“佛前對答”之事即便到此刻也依舊讓她記憶猶新。
於是,她也隻好耐下性子散了雲霧單掌一揖開口。
“見過大聖,不知您此番前來有何教誨。”
觀音一邊說,一邊微不可查的扯了扯金頂大仙的袍袖。
起先看到這人過來,金頂大仙僅僅是有些好奇。待看清楚了這家夥的人族身份大仙嘴角就有了幾分笑意。待認出他腳下的青雲,聽到他口中的菩提時,便就要賣著老臉出言攔住觀音,想多少迴護這人族晚輩幾分。
在金頂大仙印象中,往日觀音雖然和善,時常也喜愛來自己這裏做客,大家也能興致勃勃討論些道法佛理。
可那說到底也盡皆是對自己這般與她同等層次的人物。
倘若換做普通小妖亦或凡人,觀音瞬間便就會迴到那副高高在上的冷臉,學如來般用那傻了吧唧的浩瀚聲音說話。
像此刻這般一反常態故意“反諷”可是她往常發怒前的征兆。記得上次那被超度了個幹幹淨淨的小妖嗎?觀音稱它聲“大聖”他還當真跩了起來,然後可不就不需要有“然後”了嗎……
“誒……這西天之地竟還有我人族存在,此前倒是失禮沒有留意……”
經觀音這麽一拉扯,朱小傑也留意到了眼前之人。
今時不同往日,他好歹也有些法力在身,不說降妖伏魔吧,但至少人、鬼、仙、佛還是能分得清的。
在這靈山腳下,能看到一個普通人類,身邊竟還有觀音作陪,難免讓他感到好奇。
於是便隨口將疑惑問了出來,竟似將觀音剛才詢問拋在腦後充了耳旁之風。
“貧道乃金頂大仙,你別看我名上雖稱大仙,但卻的確與他天庭沒什麽過多瓜葛。
無外乎是平平凡凡個自在人類,逍逍遙遙散天地之間。
這玉真觀本就是我的道場,此方若論便是我家門前。
來,來,來,細細掰扯我與菩提也算故舊,往日也沒少得他指點。既然小友有他的青雲,你我便不是擦肩的外人。
快快進來,咱們重新衝茶,到我觀中糕點敘話。
觀音大士,你看看,事情就是這麽湊巧。這剛剛碰上你,我家便又恰逢了善客,聞聽你恰好有佛旨要去忙,便恕我不遠送了啊,等你忙完了咱們再好好敘叨。
哈哈,小友請隨我來……”
被拉住衣袖,順勢傻乎乎跟著朝屋舍走的朱小傑突然感覺什麽事情怪怪的。
不對呀,我是來堵觀音一起去長安的,咋莫名奇妙就被這老頭邀請做客了?
一旁,看到金頂大仙那番見了子侄晚輩般,好客和藹甚至帶了幾分長著慈祥的樣子,觀音暗暗咽了口唾沫。非但沒轉身離開,反是急急又跟著金頂大仙走了幾步。
被觀音這麽一跟,金頂大仙就有了幾分不快,於是便再次迴頭望去。
“大士,這小友怎麽說也是我的晚輩客人,先前他說話的確是莽撞了些,老頭在這裏替他給你賠個不是。
年輕人無知氣盛也是常見,你向來胸懷寬闊,當不至念念不忘。
且快去忙佛祖的旨意吧,莫節外生枝再為難我這位小友了……”
見聽了自己的話後,觀音依舊不依不饒不肯離開,金頂大仙反一下怒了起來。
“怎麽,相交這些年,這點麵子也不肯給嗎?”
那天待如來囉囉嗦嗦講完佛法妙音,他就那麽象征性問了一句:“你們可有什麽疑惑不懂的,可以說來。”
便就真有個不知死活輕重的如來弟子敢搭這話,佛祖話語剛落他起身施禮便問:
“割肉喂鷹,鷹得延續後再捕食,不知可算違背天理本該之循環,額外殺生?
以身飼虎,虎往後捕食本不應死之人,可算再添枉死?
人若為惡,我是否需救那惡者於律條懲戒之災。
倘若救惡人於報應,其後惡人無能自力,或懲少,或悟淺,或不改,或少案例警來者,其果為善行?
且律條人定,公正恰當與否怎得評判?”
遙想釋迦摩尼當年還沒得這如來尊號前,可是幹過“割肉喂鷹”壯舉,且其後被他大肆宣揚得三界皆知。
辯論時被問急了,索性惱羞成怒隨便找了個理由,便把那成天嘮嘮叨叨喜愛瞎幾把問問題的金蟬子貶去了那凡間大唐。
同時不忘讓這多嘴弟子的父親,在金榜題名後被兇殺枉死,如花似玉的母親被仇人常年糟踐霸占,也讓他無依無靠做個孤兒,早早不花銀子便可親身體驗隨江漂流的驚險刺激。
佛家所謂善有善報之言自做不得假,所以他的坎坷怕盡皆是那金蟬子前世作惡多端惹下的報應孽力,與慈悲我佛沒一絲幹係。
再論論佛祖口中那“有法力卻非佛”的說法吧……你他奶奶的惡心誰呢?
當年倘若不是俺傻乎乎信了你的邪,憨憨愣愣去修什麽道法能弄成今天這樣子?
現在好了,因為修道我反成了那“約定”中的一個變數,你自己可好好數數,去大唐辦事出差哪次你不派我?
往日你派我去,我也就去了。
可此番怕是你看那東土凡間廟宇內,我的供奉香火比你的要多,我的信徒善良比你的要純,我得到的供養好處比你的要廣。所以才自作聰明整個“三藏”真經出來,想厚臉皮奪迴些大唐百姓的“市場”。
就這,你好意思依舊派我去?去幹嘛,幫你搶我自己的香火?
可這裏畢竟是靈山,剛剛自己連同眾佛可盡皆拿了如來盆中的好處,現在即便後悔卻也不好再將那些東西退迴去。
所以眼下,即便觀音再不情願,當著笑吟吟的眾佛目光,自也沒膽一直裝聾作啞落如來麵子。
於是她隻好輕移蓮步,緩緩行近佛祖蓮台,照規矩耐著性子禮佛三匝後道:
“弟子不才,願上東土尋金蟬……一個取經人來也。”
諸眾目光隨他而動,紛紛打量這位來到如來座前的菩薩,隻見她:
理圓四德,智滿金身。
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
烏雲巧迭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
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
錦絨裙,金落索,瑞氣遮迎。
眉如小月,眼似雙星。
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
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
故鎮太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聖千靈。
蘭心欣紫竹,蕙性愛香藤。
她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裏活觀音。
如來見前番散去的那些寶物果然奏效將觀音逼了出來,心中瞬間便是自得與大喜,順著話頭便接道:
“的確,別個是想去也去不得的。
觀音尊者佛法精湛、道法高深、神通廣大,方可以去得。”
菩薩強抑著要翻白眼的衝動,不帶絲毫感情問道:“弟子此去東土,有甚言語吩咐?”
如來擔心這家夥有情緒怠惰了自己的大事,於是稍稍想了想才再次開口:
“這一去,你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
但恐善信難行,我且與你五件寶貝。”
佛祖言畢,當即命阿儺、迦葉去取。
也就在取東西的這會功夫,觀音心中依舊擠出時間暗暗不誹:
“這趟過去,由我直接把那“三藏真經”帶到大唐豈不得了?
給五件寶物?
既然作弊了,你咋不直接給個蓮台讓他飛過來得了。
況且你找的那是什麽理由?壓根就說不過去好吧!
擔心什麽他們輕慢不信,擔心什麽人家不識佛理?
你派金蟬子跑一迴人家就會信了?我觀音大士說話就沒他一個莫名其妙冒出來的和尚說話頂用?
隻需出麵顯聖,不說我在大唐的那萬千信徒,即便是唐皇怕也得給些麵子,不說其後將我佛家之搞成國教,但至少也不會有膽子刁難阻礙。
你們不能在東土施展神通,可我卻沒你們那般嚴格的限製。雖無法運轉大法力,可一些小神通也還能用。
況且,我手下也有似木吒那些純粹修道的人物,即便我不出手也有許多法子可以將真經傳給他們。
哼!歸根到底還是怕我露臉搶去你的信徒香火,顧忌先前與人族那個約定,擔心凡間那幾位找你麻煩,怕……”
出神之際,不料阿儺、迦葉卻已經取出了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奉在觀音身前。
隨之便再次聽到如來那浩大聲音:
“這袈裟、錫杖,你可與那取經人親用。
若肯堅心來此,一路上穿我的袈裟,可以免墮輪迴;
持我的錫杖,便就不遭毒害。”
觀音心裏暗暗啐了一口,人家唐三藏自己咬一口舌頭就長生不老了,誰用得著你這袈裟免墮輪迴的功能。
況且“不遭毒害”的範圍可寬的很了。倘若真可以做到“不遭毒害”那豈不可以直接百無禁忌一路橫推?你先前說好的千辛萬苦呢?說好的曆盡磨難呢?說好的吃一口可以長生不老呢?你這在源頭就給開了個無敵外掛還行?怕不是在逗沿途那些妖怪們玩吧……
同樣,想歸想,菩薩依舊隻能老老實實皈依拜領。
如來又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
“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隻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
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
他若不伏使喚,便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觀音愣愣的看著那三個箍兒,此等寶物可就是三個忠心耿耿的打手啊……給那金蟬子豈不是有些浪費了?
況且佛祖不是說了嗎,“不伏使喚”才需要給他戴在頭上,又沒誰規定什麽樣子才是那所謂“不伏使喚”。
況且觀音覺著自己麵子夠大,除了早已經被內定的那猴子外,管其餘之人能不能打,隨便找幾個聽話的陪他走路逗趣,將事情糊弄過去也就是了。
於是觀音菩薩趕忙踴躍作禮,不待如來再說些什麽,便急火火退了出去。
佛家雖說眾生平等,但有時也一樣講求“弟子服其勞”。
這不是說佛太懶,也不是說他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自持身段,而是他想要多多磨礪鍛煉下自己的弟子,將鍛煉的機會忍痛割讓出來罷了。那些弟子們在勞力的同時,自然也還需要感激自己主子無量關懷與恩德。
所以菩薩在出來後,便即喚了惠岸行者與他隨行。
那惠岸使的是一條渾鐵棍,別看它不起眼但分量卻著著實實重有千斤。見他趕來便輕車熟路隨在菩薩左右,好似個威武降魔大力士。
菩薩在等他之際已抽空將那三個寶貝箍兒藏了起來,又將錦蝠袈裟作一個包裹,令他背了。而後便執著那傳說中可以不遭毒害的錫杖,與惠岸徑下靈山。
這一去,有分教:佛子還來歸本願,金蟬長老裹啃檀。
那菩薩方才行到山腳下,便就有玉真觀金頂大仙在觀門首接住,請菩薩獻茶。
菩薩不敢久停怕耽誤了如來事情,便對著金頂大仙說:“我今領了如來法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此番路過並非往日閑談做客,實實不便在此久留。好意心領,還望海涵。”
大仙本就不受如來待見,自沒受邀參加靈山盂蘭盆會,也沒如來那號稱知曉未來的本事,於是也自不知前後因果。恰往日他與觀音相處不錯,於是便隨口問:“不知那取經之人幾時方到?”
菩薩道:“暫且未定,約摸二三年間,或可至此。”
一邊說,一邊轉身就要辭別大仙,半雲半霧,約記程途起飛。
可也恰在此時,一朵青雲自遠方閃電般過來,速度之快即便是觀音尊者與金頂大仙也需定睛細瞧。
“啊哈,可算是找到了!
出了門來我才發現這雲簡陋,竟然連個導航都沒有。菩提也是粗心,都不想著叮嚀一聲,甚至連個地圖也沒記掛著給我,這一路可讓我好找。
也還好這青雲速度還行,拿來玩玩倒也慢不到哪去。
觀音,後麵怕是要勞你多耗費些法力,想來應當還跟得上我不用法力的速度。”
來人也不客氣,一見麵連招唿也不打,跩得和二五八萬似得就開始對著觀音瞎逼逼起來。
觀音本已經準備離開,可經不住來的這位實在是過於厲害,當年“佛前對答”之事即便到此刻也依舊讓她記憶猶新。
於是,她也隻好耐下性子散了雲霧單掌一揖開口。
“見過大聖,不知您此番前來有何教誨。”
觀音一邊說,一邊微不可查的扯了扯金頂大仙的袍袖。
起先看到這人過來,金頂大仙僅僅是有些好奇。待看清楚了這家夥的人族身份大仙嘴角就有了幾分笑意。待認出他腳下的青雲,聽到他口中的菩提時,便就要賣著老臉出言攔住觀音,想多少迴護這人族晚輩幾分。
在金頂大仙印象中,往日觀音雖然和善,時常也喜愛來自己這裏做客,大家也能興致勃勃討論些道法佛理。
可那說到底也盡皆是對自己這般與她同等層次的人物。
倘若換做普通小妖亦或凡人,觀音瞬間便就會迴到那副高高在上的冷臉,學如來般用那傻了吧唧的浩瀚聲音說話。
像此刻這般一反常態故意“反諷”可是她往常發怒前的征兆。記得上次那被超度了個幹幹淨淨的小妖嗎?觀音稱它聲“大聖”他還當真跩了起來,然後可不就不需要有“然後”了嗎……
“誒……這西天之地竟還有我人族存在,此前倒是失禮沒有留意……”
經觀音這麽一拉扯,朱小傑也留意到了眼前之人。
今時不同往日,他好歹也有些法力在身,不說降妖伏魔吧,但至少人、鬼、仙、佛還是能分得清的。
在這靈山腳下,能看到一個普通人類,身邊竟還有觀音作陪,難免讓他感到好奇。
於是便隨口將疑惑問了出來,竟似將觀音剛才詢問拋在腦後充了耳旁之風。
“貧道乃金頂大仙,你別看我名上雖稱大仙,但卻的確與他天庭沒什麽過多瓜葛。
無外乎是平平凡凡個自在人類,逍逍遙遙散天地之間。
這玉真觀本就是我的道場,此方若論便是我家門前。
來,來,來,細細掰扯我與菩提也算故舊,往日也沒少得他指點。既然小友有他的青雲,你我便不是擦肩的外人。
快快進來,咱們重新衝茶,到我觀中糕點敘話。
觀音大士,你看看,事情就是這麽湊巧。這剛剛碰上你,我家便又恰逢了善客,聞聽你恰好有佛旨要去忙,便恕我不遠送了啊,等你忙完了咱們再好好敘叨。
哈哈,小友請隨我來……”
被拉住衣袖,順勢傻乎乎跟著朝屋舍走的朱小傑突然感覺什麽事情怪怪的。
不對呀,我是來堵觀音一起去長安的,咋莫名奇妙就被這老頭邀請做客了?
一旁,看到金頂大仙那番見了子侄晚輩般,好客和藹甚至帶了幾分長著慈祥的樣子,觀音暗暗咽了口唾沫。非但沒轉身離開,反是急急又跟著金頂大仙走了幾步。
被觀音這麽一跟,金頂大仙就有了幾分不快,於是便再次迴頭望去。
“大士,這小友怎麽說也是我的晚輩客人,先前他說話的確是莽撞了些,老頭在這裏替他給你賠個不是。
年輕人無知氣盛也是常見,你向來胸懷寬闊,當不至念念不忘。
且快去忙佛祖的旨意吧,莫節外生枝再為難我這位小友了……”
見聽了自己的話後,觀音依舊不依不饒不肯離開,金頂大仙反一下怒了起來。
“怎麽,相交這些年,這點麵子也不肯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