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驃騎兵揮刀挺矛。向山下發動了衝鋒,一陣慘烈的廝殺過後,西川兵全軍投降!
把一隊隊的俘虜押往穀外,驃騎軍將領都興奮得滿臉通紅,都道自從參軍以來,以此仗打得最為痛快,徹底地消滅了西川國地殘餘勢力!
這一役,三十萬西川兵被分割消滅,死傷高達十八萬餘人,僅剩下十萬出頭的殘兵敗將,丞相西川昌和元帥西川兀術全部陣亡,西川國空有北方萬裏江山,卻再無人守衛,被梁國吞並隻是時間上的問題罷了!
沒收了西川兵的戰馬和兵器甲胄,葉秋留下一隊人馬把俘虜送到中原去,他自己則帶領大軍直撲靈州!發誓定要拔下這顆釘子!
雖然戰鬥一結束,葉秋就帶兵向靈州急趕,可無論他怎麽跑,西川兵戰敗的消息還是比他提前到了靈州城。李浩博一聽三十萬西川軍全軍覆沒,當時就傻了,包圍靈州城地驃騎軍去而複還,幾乎嚇得他肝膽欲碎而死!
李浩博知道大事已去,於是給打先鋒的嶽子風送信。嶽子風沒打下靈州,還被西川兵象趕兔子一樣趕得到處跑,心中早就氣憤無比,這迴他又做先鋒,想的就是要報那被追之仇,雖然追他的不是李浩博,但現在西川兵已滅,所以這筆帳理所應當的就轉到了靈州司空兵地頭上,隻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嶽大名將的公充!
接到李浩博的書信,嶽子風也不拆開,對手下將軍說道:“都元帥曾說過,所謂有骨氣地名將守城必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誓死保衛城池,要與城池共存亡,以博取好名聲,第二個階段是見打不過便說為了城中百姓著想,隻要我軍不殺害百姓,他就投降,第三個階段是投降後在我軍中大放蹶詞,說一頓能名垂青史的屁話,讓咱們佩服一番,隻要咱們一禮賢下士,他立馬就感動得痛哭流涕,歸順咱們,然後便平步青雲地升官發財!”
一名萬夫長道:“都元帥向來料事如神,他的理論是決不會錯的,不知這李浩博是否也是如此!”
嶽子風道:“還不知道,不過打開信看看就知道了,這就叫做洞察……這個嘛,那句成語怎麽說來著?”看了一眼在座的將軍,似乎沒一個人知道這成語,他隻好又道:“打開信看看吧。”
隨軍書辦打開書信,看了看,笑道:“這是第二個階段,他說隻要保住城中百姓不受兵災,他就願意投降!但不知他自己算不算城中百姓,如果算是的話,不受兵災他可劃算了,至少不會被砍頭!”
嶽子風點了點頭道:“迴信,就說本將軍同意了,隻要他能來我軍中請降,不殺百姓就不殺百姓。反正咱們也沒打算殺,他這話說了等於沒說。”
信送迴後,李浩博當即就出城了,驃騎軍的將軍很夠意思,同意他的請降,他心裏也是十分高興。李浩博沒有嶽子風想地那個樣子,他請降確實是為了百姓。並沒有為自己的前途考慮過,不是以靈州城為代價,為自己混個好官位。
來到嶽子風的兵營,李浩博沒穿盔甲,而是一身布衣麻鞋。做平民打扮。嶽子風跟葉秋久了,自然在做人方麵大有進步,他雖沒有倒履相迎,但假裝急著出迎,而沒戴帽子。一見李浩博。又是拉手又是拍肩,仿佛和李浩博認識了好多年一樣。
李浩博明知他是假裝,但看在眼裏也不免稍稍有那麽一絲感動。兩人步入大帳。分賓主落座,嶽子風道:“李將軍,我們要靈州城,是想把它劃入我國領土,至於城中百姓從此也就是我國百姓了,對於自己人我們是不會殺害的,所以你地一切擔心都是多餘地。你要歸順,還是談談你自己吧。你是想加入我軍,還是想當文官,做個地方留守?不用不好意思,事情既然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你隻管提要求。我會為你在都元帥麵前美言的。”
李浩博搖頭道:“如果是為了我自己,我是決不會投降地。既然嶽將軍答應了不掠奪百姓。那我也就沒什麽條件好提了。至於我自己,我想從此歸鄉務農,做個平頭百姓。”
嶽子風還當他是在假客氣,不由得笑道:“不必如此,你想要什麽盡管直說,咱們都是領兵的將軍,都是粗人,別學那些文官的酸毛病,吞吞吐吐的不爽快!”
見被誤會,李浩博剛要解釋,卻聽帳外人喊馬嘶,似有大部隊趕到。嶽子風一驚,起身問道:“怎麽迴事?”
一名驃騎兵進帳道:“將軍,都元帥到了。”
“啊,都元帥到了,這麽快,快快迎接!李將軍,請隨我一同迎接!”
李浩博也站起了身,嶽子風不說,他也想見見這位大名鼎鼎地都元帥。
還未等他們出帳,隻見帳簾一挑,葉秋進帳了。一進帳葉秋便哈哈一笑,道:“我聽外麵人說靈州的李將軍來了,便快馬加鞭地趕來相見,李將軍可不要怪我性急啊!”
李浩博躬身行了一禮,道:“都元帥說得哪裏話來,小將能與你相見,實是三生有幸啊!”
“請坐,別這麽客氣!”葉秋一指椅子,又道:“靈州百姓是沒事了,可興慶的百姓正翹首企盼等著戰爭結束哪!我整日為了百姓的生活擔心,頭發白了又黑,黑了又白,真是上火啊!”
李浩博微微一笑,心道:“早聽說這位都元帥說話沒正經,今日一見果然不假。”他道:“如果都元帥撤兵迴國,那這裏的戰事豈不是立即就會結束了。”
葉秋往正中地大椅上一坐,道:“就算我迴國了,那司空皇帝就不會對我發動戰爭了嗎?戰爭真能結束嗎?”
李浩博一呆,搖頭道:“暫時會和平,可過一段時間還是會打的。”
“這不就結了,我說的就是這個。要想真正得到和平,老百姓真能太太平平的過日子,國家就必須統一,我現在做的就是這種事,李將軍不會不明白吧?”
李浩博神色黯然,這道理淺顯之極,他怎麽會不明白,司空不過是各個割據勢力之一,大梁方麵要想統一國家,那有不把司空滅掉地道理。
見他不說話,葉秋又道:“李將軍很愛護百姓,著實讓我欽佩,領兵打仗的將軍能做到這點的可不多,所以我說李將軍你要是真愛民如子,最好是能說服皇帝搬去大梁居住,我可保證他終身富貴,隻是帝號必須要除掉地,如果他答應了,那戰爭不就結束了嘛。”
李浩博苦笑道:“我哪有那麽大的本事,我也就在靈州城說了算,別的地方我可就不行了,皇帝哪能聽我的呢!”
葉秋道:“我想請你給皇帝帶個信去,我封他為司空王,在大梁給他建座王府,子孫永享富貴,怎麽樣?”
李浩博搖頭道:“請恕我不能從命。從今日起我便是一介百姓,再不過問國家之事,至於送信一事,還是請都元帥另尋他人吧!”說完他站起身,向葉秋一拱手,轉身出帳。
葉秋奇道:“咦,怎麽就這麽走了!李老兄。咱們再商量商量!”
誰知李浩博頭也不迴,大踏步走出兵營,營外有他的家人,套著馬車在等他。上了車,李浩博親自趕車離去。
嶽子風追出帳外。歎氣道:“我還以為他投降是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條路,沒想到竟錯怪了他!”
葉秋坐帳中並未出來,不過心下也是暗讚,真正為國為民的人還是有的,隻是碰上了卻不肯為我所用。發了一陣感慨。他召開了軍事會議。
對於下一步地作戰,將領們一致認為當以雷霆萬鈞之勢攻下興慶,然後派兵分路掃平黃河兩岸。再派兵占領西川國的土地,結束北方戰事。
葉秋深表讚同,他也不認為戰爭再拖下去有什麽好處,把司空的國都攻下後,北方隻需少量兵力就可掃平,中華統一的大業就完成了一大半,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剩下的南漢
了,別看南漢極弱。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想滅了它是最不容易地!
驃騎兵稍做休整便又重新上路,第二次向興慶方向起動,這次葉秋可不客氣了。騰出兵力來,他對沿途各處州府一律攻克。象一場大風樣刮向興慶。
司空朝廷得知西川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全都沒言語了,大臣們都知道國破之日不久,司空已經無力再與驃騎軍對抗了。朝中兩派中地主和派占了上風,不少大臣都勸皇帝向葉秋稱臣,主動做梁國的屬國,以此來保住李氏王朝。
司空皇帝李乾順召開朝會,對著下麵愁眉苦臉的大臣們問道:“各位愛卿,現在國家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你們有什麽好辦法救國,快快說與朕聽!”
大臣無一人說話,李乾順連連追問,這位老皇帝頭發都白了,葉秋帶給他的豈止是國家的動蕩,精神上他早就臨近崩潰,沒有哪個皇帝會願意當亡國之君,李乾順自然也不例外。
一名大臣出班奏道:“皇上,要不然你學學漢國地周佶,讓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咱們遷都甘州,以避兵災!”
把一隊隊的俘虜押往穀外,驃騎軍將領都興奮得滿臉通紅,都道自從參軍以來,以此仗打得最為痛快,徹底地消滅了西川國地殘餘勢力!
這一役,三十萬西川兵被分割消滅,死傷高達十八萬餘人,僅剩下十萬出頭的殘兵敗將,丞相西川昌和元帥西川兀術全部陣亡,西川國空有北方萬裏江山,卻再無人守衛,被梁國吞並隻是時間上的問題罷了!
沒收了西川兵的戰馬和兵器甲胄,葉秋留下一隊人馬把俘虜送到中原去,他自己則帶領大軍直撲靈州!發誓定要拔下這顆釘子!
雖然戰鬥一結束,葉秋就帶兵向靈州急趕,可無論他怎麽跑,西川兵戰敗的消息還是比他提前到了靈州城。李浩博一聽三十萬西川軍全軍覆沒,當時就傻了,包圍靈州城地驃騎軍去而複還,幾乎嚇得他肝膽欲碎而死!
李浩博知道大事已去,於是給打先鋒的嶽子風送信。嶽子風沒打下靈州,還被西川兵象趕兔子一樣趕得到處跑,心中早就氣憤無比,這迴他又做先鋒,想的就是要報那被追之仇,雖然追他的不是李浩博,但現在西川兵已滅,所以這筆帳理所應當的就轉到了靈州司空兵地頭上,隻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嶽大名將的公充!
接到李浩博的書信,嶽子風也不拆開,對手下將軍說道:“都元帥曾說過,所謂有骨氣地名將守城必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誓死保衛城池,要與城池共存亡,以博取好名聲,第二個階段是見打不過便說為了城中百姓著想,隻要我軍不殺害百姓,他就投降,第三個階段是投降後在我軍中大放蹶詞,說一頓能名垂青史的屁話,讓咱們佩服一番,隻要咱們一禮賢下士,他立馬就感動得痛哭流涕,歸順咱們,然後便平步青雲地升官發財!”
一名萬夫長道:“都元帥向來料事如神,他的理論是決不會錯的,不知這李浩博是否也是如此!”
嶽子風道:“還不知道,不過打開信看看就知道了,這就叫做洞察……這個嘛,那句成語怎麽說來著?”看了一眼在座的將軍,似乎沒一個人知道這成語,他隻好又道:“打開信看看吧。”
隨軍書辦打開書信,看了看,笑道:“這是第二個階段,他說隻要保住城中百姓不受兵災,他就願意投降!但不知他自己算不算城中百姓,如果算是的話,不受兵災他可劃算了,至少不會被砍頭!”
嶽子風點了點頭道:“迴信,就說本將軍同意了,隻要他能來我軍中請降,不殺百姓就不殺百姓。反正咱們也沒打算殺,他這話說了等於沒說。”
信送迴後,李浩博當即就出城了,驃騎軍的將軍很夠意思,同意他的請降,他心裏也是十分高興。李浩博沒有嶽子風想地那個樣子,他請降確實是為了百姓。並沒有為自己的前途考慮過,不是以靈州城為代價,為自己混個好官位。
來到嶽子風的兵營,李浩博沒穿盔甲,而是一身布衣麻鞋。做平民打扮。嶽子風跟葉秋久了,自然在做人方麵大有進步,他雖沒有倒履相迎,但假裝急著出迎,而沒戴帽子。一見李浩博。又是拉手又是拍肩,仿佛和李浩博認識了好多年一樣。
李浩博明知他是假裝,但看在眼裏也不免稍稍有那麽一絲感動。兩人步入大帳。分賓主落座,嶽子風道:“李將軍,我們要靈州城,是想把它劃入我國領土,至於城中百姓從此也就是我國百姓了,對於自己人我們是不會殺害的,所以你地一切擔心都是多餘地。你要歸順,還是談談你自己吧。你是想加入我軍,還是想當文官,做個地方留守?不用不好意思,事情既然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你隻管提要求。我會為你在都元帥麵前美言的。”
李浩博搖頭道:“如果是為了我自己,我是決不會投降地。既然嶽將軍答應了不掠奪百姓。那我也就沒什麽條件好提了。至於我自己,我想從此歸鄉務農,做個平頭百姓。”
嶽子風還當他是在假客氣,不由得笑道:“不必如此,你想要什麽盡管直說,咱們都是領兵的將軍,都是粗人,別學那些文官的酸毛病,吞吞吐吐的不爽快!”
見被誤會,李浩博剛要解釋,卻聽帳外人喊馬嘶,似有大部隊趕到。嶽子風一驚,起身問道:“怎麽迴事?”
一名驃騎兵進帳道:“將軍,都元帥到了。”
“啊,都元帥到了,這麽快,快快迎接!李將軍,請隨我一同迎接!”
李浩博也站起了身,嶽子風不說,他也想見見這位大名鼎鼎地都元帥。
還未等他們出帳,隻見帳簾一挑,葉秋進帳了。一進帳葉秋便哈哈一笑,道:“我聽外麵人說靈州的李將軍來了,便快馬加鞭地趕來相見,李將軍可不要怪我性急啊!”
李浩博躬身行了一禮,道:“都元帥說得哪裏話來,小將能與你相見,實是三生有幸啊!”
“請坐,別這麽客氣!”葉秋一指椅子,又道:“靈州百姓是沒事了,可興慶的百姓正翹首企盼等著戰爭結束哪!我整日為了百姓的生活擔心,頭發白了又黑,黑了又白,真是上火啊!”
李浩博微微一笑,心道:“早聽說這位都元帥說話沒正經,今日一見果然不假。”他道:“如果都元帥撤兵迴國,那這裏的戰事豈不是立即就會結束了。”
葉秋往正中地大椅上一坐,道:“就算我迴國了,那司空皇帝就不會對我發動戰爭了嗎?戰爭真能結束嗎?”
李浩博一呆,搖頭道:“暫時會和平,可過一段時間還是會打的。”
“這不就結了,我說的就是這個。要想真正得到和平,老百姓真能太太平平的過日子,國家就必須統一,我現在做的就是這種事,李將軍不會不明白吧?”
李浩博神色黯然,這道理淺顯之極,他怎麽會不明白,司空不過是各個割據勢力之一,大梁方麵要想統一國家,那有不把司空滅掉地道理。
見他不說話,葉秋又道:“李將軍很愛護百姓,著實讓我欽佩,領兵打仗的將軍能做到這點的可不多,所以我說李將軍你要是真愛民如子,最好是能說服皇帝搬去大梁居住,我可保證他終身富貴,隻是帝號必須要除掉地,如果他答應了,那戰爭不就結束了嘛。”
李浩博苦笑道:“我哪有那麽大的本事,我也就在靈州城說了算,別的地方我可就不行了,皇帝哪能聽我的呢!”
葉秋道:“我想請你給皇帝帶個信去,我封他為司空王,在大梁給他建座王府,子孫永享富貴,怎麽樣?”
李浩博搖頭道:“請恕我不能從命。從今日起我便是一介百姓,再不過問國家之事,至於送信一事,還是請都元帥另尋他人吧!”說完他站起身,向葉秋一拱手,轉身出帳。
葉秋奇道:“咦,怎麽就這麽走了!李老兄。咱們再商量商量!”
誰知李浩博頭也不迴,大踏步走出兵營,營外有他的家人,套著馬車在等他。上了車,李浩博親自趕車離去。
嶽子風追出帳外。歎氣道:“我還以為他投降是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條路,沒想到竟錯怪了他!”
葉秋坐帳中並未出來,不過心下也是暗讚,真正為國為民的人還是有的,隻是碰上了卻不肯為我所用。發了一陣感慨。他召開了軍事會議。
對於下一步地作戰,將領們一致認為當以雷霆萬鈞之勢攻下興慶,然後派兵分路掃平黃河兩岸。再派兵占領西川國的土地,結束北方戰事。
葉秋深表讚同,他也不認為戰爭再拖下去有什麽好處,把司空的國都攻下後,北方隻需少量兵力就可掃平,中華統一的大業就完成了一大半,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剩下的南漢
了,別看南漢極弱。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想滅了它是最不容易地!
驃騎兵稍做休整便又重新上路,第二次向興慶方向起動,這次葉秋可不客氣了。騰出兵力來,他對沿途各處州府一律攻克。象一場大風樣刮向興慶。
司空朝廷得知西川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全都沒言語了,大臣們都知道國破之日不久,司空已經無力再與驃騎軍對抗了。朝中兩派中地主和派占了上風,不少大臣都勸皇帝向葉秋稱臣,主動做梁國的屬國,以此來保住李氏王朝。
司空皇帝李乾順召開朝會,對著下麵愁眉苦臉的大臣們問道:“各位愛卿,現在國家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你們有什麽好辦法救國,快快說與朕聽!”
大臣無一人說話,李乾順連連追問,這位老皇帝頭發都白了,葉秋帶給他的豈止是國家的動蕩,精神上他早就臨近崩潰,沒有哪個皇帝會願意當亡國之君,李乾順自然也不例外。
一名大臣出班奏道:“皇上,要不然你學學漢國地周佶,讓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咱們遷都甘州,以避兵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