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多他雖時常出海,可每每都是在前往南半球的路上,北上迴國的生意都由同僚水尚承接。
畢竟洛鴻勳初來乍到,他心想立穩腳跟全心為商行才是緊要,絕不可能把一己私心放在首位。
再加上自當年十三行大火之後,行商損失慘重,多數轉去上海一帶投資,因而萬福商行幾乎斷了與廣州當地商人的經貿往來。
在這種情況下,洛鴻勳想要因公迴趟廣州都沒有機會。
可隨著萬福商行與江浙滬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尤其是李應泉同一廣州商人在上海合辦了太福紗廠且還涉足了金融業後,在一次水尚帶隊前往寧波洽談合作時,急缺助手的李應泉選擇了洛鴻勳協同前往上海。
這次李應泉會挑中洛鴻勳陪同其實是有原因的,隨著上海的開埠,越來越多的廣東人抵滬淘金,洛鴻勳通曉粵語,且英文也說的還算流利,因而才成了李應泉的不二人選。
還有一因素也很重要,就是洛鴻勳端正的品行,可日理萬機的李應泉是如何發現這一點的呢?
此事就發生在去上海的前幾天,去商行領了工錢的洛鴻勳欲要離開時,正巧碰上了下樓喊管事陶青蓮兌換錢幣的李應泉。
李應泉認為上海貨幣市場有些複雜,所以他每次出門前都在新加坡本土先將零錢換好,省得到那給大夥找麻煩。
而陶青蓮不知是真耳背還是故意裝聾做著他事,反正好半天他都沒個迴音,害的李應泉特意跑下樓來找人。
李應泉雖為萬福商行的大老板,身價已過百萬金,可平日裏卻十分節儉,連分毫都要計較。
樓梯下到一半的他定睛一看,瞧見洛鴻勳就在眼前,於是他心想自個就別去費力找陶青蓮了,幹脆讓洛鴻勳跑腿為自己兌換些散錢來。
不多時,闊步歸來的洛鴻勳把兌換迴來的三塊錢角子上交給了李應泉後,李應泉便打發他離開了。
又過了好一會,本未在意的李應泉準備離開時,剛要將辦公桌上的散錢收入囊中,可卻無意中發現,散錢好像比平日多了些。
咦?
這是為何?
李應泉弓著身,低下頭來仔細地數了數,一共竟有三十四角五十文,可平常陶青蓮每次兌迴來的都隻有三十角整。
精明的李應泉怎會想不出陶青蓮肯定是將尾數直接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雖就這點點散錢,也算不上什麽台麵上的大事,可通過對比李應泉當即發現了二人為人處世的顯著差別。
陶青蓮的行為他不想過多評論,可單就看洛鴻勳,對方確實是個誠實可靠的難得之人,再加上他已嶄露頭角,頗具才能,這樣的人若不委以重用,那他李應泉可就是有眼無珠的“昏君”也。
而洛鴻勳之所以這般堅守誠信,也並非絕對的本性使然,這其實與他年幼時受到過外公的良好教誨大為相關。
他深切地記得外公沈述堂給自己講過的這樣一則故事:
那時還未發跡的沈述堂途徑香山時,見天色已晚,就和挑夫一道進了客棧住宿。
客棧裏大多是趕路的生意人,第二天還未亮,眾人就起床趕路了。
而沈述堂和挑夫也不例外,一大早就出了門去。
勞累了一天後,到了傍晚二人照例又去客棧投宿。
疲倦的沈述堂打開了自己的包袱後,卻意外發現自己的舊衣服竟變成了綾羅綢緞,裏麵竟還夾了張三千兩白銀的銀票和一百五十兩紋銀。
起初,沈述堂以為是挑夫貪財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於是他直言向對方問了去。
可挑夫卻滿腹委屈地說道:“我們走的時候,房間裏就這一個包裹,我也不曉得這不是您的啊!”
沈述堂覺得挑夫說的也有幾分道理,若是對方當真貪財,這錢也不會落在自己手上。
因而他仔細地翻了翻包裹想要找到失主的信息,可找了半天卻也沒有發現蛛絲馬跡。
沈述堂雖十分疲乏,可心急如焚的他還是連夜兼程趕迴了原先住的那家客棧,打聽後方知,失主曾迴來尋找過這包裹,但此時卻早已不知了去向。
就這樣,沈述堂在那裏連連等了三天,仍不見失主迴來,而他自己還有急事在身,因而他隻好在客棧的牆板上寫下了認領的地址。
就這樣,一年過去了,意外的是,原先的失主竟又迴到了這家客棧住宿,看到了那則認領的消息後,失主很快便趕到了佛山找尋沈述堂。
沈述堂將原物歸還後,知曉這失主原是湖南的大商人,專做油運生意,對方見失物絲毫未動,於是十分闊綽地要留下三百兩白銀作為酬謝。
沈述堂做此事並不想索要報酬,於是他婉言謝絕後,極為真誠地那商人說道:“不是自己的東西,我沈某人絕對不能拿,這是為人之本。”
那商人聞後深受感觸,因而邀請沈述堂一起做起了生意來。
四年後,沈述堂已有所成,積攢了不少銀子。
繼而,又迴到了佛山的他建起了宅院,後來又慢慢做迴了老本行,成立了慶豐鍾表行。
這便是外公的成才之路。
當年外公跟他講完這故事後,曾鄭重地告訴過他:“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以誠為本。人無信不立,業無誠不興,我從不認為無奸不商這句話是對的,在我心裏,隻有講誠信的人才可走得長,走得遠,才能在這個世道立足。”
深受教誨的洛鴻勳從少年時起便形成了基本的價值觀,他堅信做人無論如何都得誠字當先。
畢竟洛鴻勳初來乍到,他心想立穩腳跟全心為商行才是緊要,絕不可能把一己私心放在首位。
再加上自當年十三行大火之後,行商損失慘重,多數轉去上海一帶投資,因而萬福商行幾乎斷了與廣州當地商人的經貿往來。
在這種情況下,洛鴻勳想要因公迴趟廣州都沒有機會。
可隨著萬福商行與江浙滬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尤其是李應泉同一廣州商人在上海合辦了太福紗廠且還涉足了金融業後,在一次水尚帶隊前往寧波洽談合作時,急缺助手的李應泉選擇了洛鴻勳協同前往上海。
這次李應泉會挑中洛鴻勳陪同其實是有原因的,隨著上海的開埠,越來越多的廣東人抵滬淘金,洛鴻勳通曉粵語,且英文也說的還算流利,因而才成了李應泉的不二人選。
還有一因素也很重要,就是洛鴻勳端正的品行,可日理萬機的李應泉是如何發現這一點的呢?
此事就發生在去上海的前幾天,去商行領了工錢的洛鴻勳欲要離開時,正巧碰上了下樓喊管事陶青蓮兌換錢幣的李應泉。
李應泉認為上海貨幣市場有些複雜,所以他每次出門前都在新加坡本土先將零錢換好,省得到那給大夥找麻煩。
而陶青蓮不知是真耳背還是故意裝聾做著他事,反正好半天他都沒個迴音,害的李應泉特意跑下樓來找人。
李應泉雖為萬福商行的大老板,身價已過百萬金,可平日裏卻十分節儉,連分毫都要計較。
樓梯下到一半的他定睛一看,瞧見洛鴻勳就在眼前,於是他心想自個就別去費力找陶青蓮了,幹脆讓洛鴻勳跑腿為自己兌換些散錢來。
不多時,闊步歸來的洛鴻勳把兌換迴來的三塊錢角子上交給了李應泉後,李應泉便打發他離開了。
又過了好一會,本未在意的李應泉準備離開時,剛要將辦公桌上的散錢收入囊中,可卻無意中發現,散錢好像比平日多了些。
咦?
這是為何?
李應泉弓著身,低下頭來仔細地數了數,一共竟有三十四角五十文,可平常陶青蓮每次兌迴來的都隻有三十角整。
精明的李應泉怎會想不出陶青蓮肯定是將尾數直接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雖就這點點散錢,也算不上什麽台麵上的大事,可通過對比李應泉當即發現了二人為人處世的顯著差別。
陶青蓮的行為他不想過多評論,可單就看洛鴻勳,對方確實是個誠實可靠的難得之人,再加上他已嶄露頭角,頗具才能,這樣的人若不委以重用,那他李應泉可就是有眼無珠的“昏君”也。
而洛鴻勳之所以這般堅守誠信,也並非絕對的本性使然,這其實與他年幼時受到過外公的良好教誨大為相關。
他深切地記得外公沈述堂給自己講過的這樣一則故事:
那時還未發跡的沈述堂途徑香山時,見天色已晚,就和挑夫一道進了客棧住宿。
客棧裏大多是趕路的生意人,第二天還未亮,眾人就起床趕路了。
而沈述堂和挑夫也不例外,一大早就出了門去。
勞累了一天後,到了傍晚二人照例又去客棧投宿。
疲倦的沈述堂打開了自己的包袱後,卻意外發現自己的舊衣服竟變成了綾羅綢緞,裏麵竟還夾了張三千兩白銀的銀票和一百五十兩紋銀。
起初,沈述堂以為是挑夫貪財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於是他直言向對方問了去。
可挑夫卻滿腹委屈地說道:“我們走的時候,房間裏就這一個包裹,我也不曉得這不是您的啊!”
沈述堂覺得挑夫說的也有幾分道理,若是對方當真貪財,這錢也不會落在自己手上。
因而他仔細地翻了翻包裹想要找到失主的信息,可找了半天卻也沒有發現蛛絲馬跡。
沈述堂雖十分疲乏,可心急如焚的他還是連夜兼程趕迴了原先住的那家客棧,打聽後方知,失主曾迴來尋找過這包裹,但此時卻早已不知了去向。
就這樣,沈述堂在那裏連連等了三天,仍不見失主迴來,而他自己還有急事在身,因而他隻好在客棧的牆板上寫下了認領的地址。
就這樣,一年過去了,意外的是,原先的失主竟又迴到了這家客棧住宿,看到了那則認領的消息後,失主很快便趕到了佛山找尋沈述堂。
沈述堂將原物歸還後,知曉這失主原是湖南的大商人,專做油運生意,對方見失物絲毫未動,於是十分闊綽地要留下三百兩白銀作為酬謝。
沈述堂做此事並不想索要報酬,於是他婉言謝絕後,極為真誠地那商人說道:“不是自己的東西,我沈某人絕對不能拿,這是為人之本。”
那商人聞後深受感觸,因而邀請沈述堂一起做起了生意來。
四年後,沈述堂已有所成,積攢了不少銀子。
繼而,又迴到了佛山的他建起了宅院,後來又慢慢做迴了老本行,成立了慶豐鍾表行。
這便是外公的成才之路。
當年外公跟他講完這故事後,曾鄭重地告訴過他:“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以誠為本。人無信不立,業無誠不興,我從不認為無奸不商這句話是對的,在我心裏,隻有講誠信的人才可走得長,走得遠,才能在這個世道立足。”
深受教誨的洛鴻勳從少年時起便形成了基本的價值觀,他堅信做人無論如何都得誠字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