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泣聲道:“長安路途遙遠,中間還隔著董卓,實不相瞞,公達已經來信跟我說過,他向陛下奏請送司空靈柩還鄉,未得迴應,又去尚書令王公府中相求,王公亦無辦法。”


    尚書令王公即是王允王子師。


    董卓入朝執掌朝政後,士人們大抵分成三撥,一撥對董卓嗤之以鼻,采取不合作甚至辭官的態度,比如北海相孔融;一部分則是反其道而行之,投到董卓身邊以為心腹,比如丞相府長史劉艾。


    但最聰明的做法,卻是一麵對董卓虛與委蛇,一麵留在朝中伺機而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幹的最漂亮的當是王允了。王允曾被張讓迫害,在黨人中地位很高,何進敗亡前後那段時間裏,他擔任河南尹,職權很大,因而董卓在洛陽立足後,就延攬王允,王允也順水推舟地來到董卓身邊。在表麵上,王允一味地聽從董卓,不管是廢立天子,亦或是對公卿大臣的任免,他始終與董卓站在一條線上,於是董卓就把王允當成是他的心腹,信任、重用之。


    所以在國都遷至長安,而董卓為了對付關東諸侯不能及時趕到的情況下,他便將朝政盡數交托給王允管理,王允不但是尚書令,還代替了楊彪,成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連王允都自認為搞不掂這件事,遑論其他人了。


    戲忠於是歎道:“可惜司空名高於世,竟不能靈柩返鄉,入土為安......文若,我來之前,許侯也寫信給了董卓,跟董卓說了這件事,希望能有所幫助,現在看來,亦是無用功了。”


    荀彧感慨道:“仲康對我荀家情深義重,屢次施以援手,真不知如何報答。”


    戲忠笑了笑,由衷而道:“文若,許侯以微末之身,能走到今日,有時運之故,卻也非全然依靠時運。以前你常說我是個有遠見的人,可伴隨許侯日久,我卻知道,如論‘遠見’,很多時候不論是我,還是郭奉孝,哪怕是你荀文若,也未必及得上許侯......許侯又是個重情義、明是非的人,這一點,想必文若也很清楚。罷了,不說這些,你還是好好休息吧,留得有用之身,日後才能報國恩,雪家恨。”


    戲忠點到為止,告辭離去,留下荀彧獨自在屋中,怔怔而坐,不知在想些什麽。


    雖然荀爽的靈柩不得返鄉,荀氏宗族還是決定要舉行一個簡單的葬禮,儀式性地下葬些荀爽以前穿過的衣服,置辦衣冠塚。戰亂之時,道路不平,但前來吊唁的各地士人仍有很多,約有數千人。數千人看似很多,然比起當年荀淑、陳寔等老牌名士的葬禮,因為各種原因,隆重性差距很大,隻說吊唁的人數,荀淑、陳寔等人去世時,各地來吊唁的人有好幾萬,可說是天下為之側目。


    參加葬禮的有潁川本土士人,有周邊各郡國的士人,更因為荀爽病故的時候位列三公,還有許多地方的州、郡、縣各級官吏或親自前來,或派代表過來吊唁。


    豫州一州裏,曹操與許褚自然是親自過來了,孔伷作為豫州刺史,按道理他是要親自來的,可因了身體不好,以及不願與許褚、曹操等人相見的緣故,遂派了從事武悌代表參加。


    其他州郡,袁紹、袁術、張邈等等都是派了代表過來,令許褚意外的是,徐州刺史陶謙、揚州刺史陳溫、青州刺史焦和等大吏也派了兒子、心腹等過來了。


    葬禮進行的時候,許褚帶著一幹重要文武到來,受到了荀氏的隆重接待,前來吊唁的士人皆感意外。可惜的是,因為荀彧太過繁忙,許褚沒有機會與他好好敘話,葬禮結束後,叮囑樊阿再留幾日觀察觀察荀緄的病情,便帶人返迴了陽翟。


    時間已至五月底,許褚跟曹操再次聚首商議進兵時間,就定在六月初。


    同時,許褚還提議此次討董的檄文,便由荀彧來執筆。


    曹操喜道:“如是荀文若出手,士族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勢必更加憤怒。”


    於是戲忠又主動請纓,再去一趟高陽裏找荀彧。與荀彧相見後說明來意,荀彧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荀彧起草書成後,戲忠帶著檄文返迴陽翟,請許褚、曹操過目。兩人看過後,當即決定傳檄天下。


    檄文的開頭,說的是:董卓禍亂天下,使天子被迫西遷,導致朝綱不整,山河日下,故而行虎牙將軍許褚、行奮威將軍曹操今以忠義起兵,以圖光複洛陽,再取長安,迎天子東歸。


    然後說的是:諸侯討董,群雄響應,本是以二袁為主,因此請求袁紹、袁術同舉義兵,許、曹二人願意聽從袁紹的安排,尊其為主。


    最後說的是:如今酸棗諸君雖已歸郡,但聽說其中仍舊不乏一心討董的忠良之士,而且還聽說如北平的公孫將軍,徐州的陶恭祖等豪傑厲兵秣馬,此前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為國盡忠的機會,甚為遺憾,所以許褚、曹操在潁川翹首以盼,希望他們也能到來,一起討伐董卓。


    荀彧寫的這篇檄文,看上去是一篇共邀群雄的文章,把大家夥都誇了一通,實際上卻隻誇了許褚、曹操,把其餘人等都罵了一頓。二袁跟酸棗諸公便不說了,公孫瓚跟陶謙兩個,明眼人早就看清楚了,他們從來就沒有加入討董戰局的意思,所謂的厲兵秣馬,也隻是為了自家壯大而做的努力罷了。


    檄文一出,四海皆驚。


    那些個看熱鬧的人興致勃勃,對許褚跟曹操連袁紹也一起罵的事‘讚不絕口’。如今世間有種說法已經傳開,諸侯討董,幾乎等若是袁紹討董,身為一路諸侯的許褚、曹操,在世人眼中等若是袁紹的附庸,可現在,附庸罵起了正主,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那些個人,自是興致勃勃,期待袁紹有什麽反應了。


    事實上,所有被‘指著鼻子罵了一通’的諸侯都很惱怒,卻也正像大家夥想的那樣,袁紹是最惱怒的那一個。他是聯軍的‘盟主’,可他的戰績天下人也都看在眼裏,龜縮在河內,無一兵一卒渡河,這還不說依附在他下麵的王匡被牛輔打了個大敗而歸。身為盟主,這點戰績確實拿不出手。


    收到檄文後,袁紹在帳中反複踱步,久久無言。


    帳中人才濟濟,有郭圖、荀諶、淳於瓊、辛評等潁川士人,有逢紀、許攸等南陽名士,還有王匡、鮑信、高幹、顏良、文醜等文武。


    這些人剛剛也都將檄文的內容看過,魏郡名士審配性素剛直,看到袁紹久久不語,急道:“明公,許、曹二君既然已傳檄天下,又雲推舉明公為主,依我看,明公不能等閑視之。”


    審配,字正南。他一向都是袁紹這個政治集團中的激進派,力主討董,此次許褚與曹操將又起兵,他便舊話重提,希望袁紹能老老實實地發兵渡河,與董卓打一仗。


    袁紹麵無表情地看了審配一眼,說道:“正南且坐下,容我三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虎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老陳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老陳醋並收藏虎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