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萬眾皆以為大中朝今後會徹底安生下來,全力恢複各地農經的時候,內閣大臣們也在商議著要裁撤一些兵馬,準備將精力全都投入到恢複各地經濟民生的事情上的時候,海軍方麵和海上貿易集團都提出來,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勢,要將台灣島拿下來,將盤踞在台灣島上的荷蘭人逐出台灣島的時候,肖天健卻在內閣會議上表示了反對的意見。
對於裁撤過剩的軍隊問題上,肖天健並未反對,經過這麽多年的南征北戰之後,大中軍也膨脹的非常厲害,經過粗略統計下來,各地的大中軍這幾年來,為了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力度,不斷的進行征兵,再加上不斷的收服各地的亂軍和明朝舊部,即便是大中軍一邊打一邊裁撤遣散閑雜人員和老弱殘兵,也使得大中軍到了天元三年夏季的時候,已經達到了空前的近百萬的數量了。
百萬大軍對於後世也許算不上太多,可是在這個時代,卻是一個恐怖的數字,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來說,即便是大中朝所轄人口已經過億,但是一百多個人養活一個兵還有十幾萬匹各種騾馬,對於新立的大中朝來說,無疑是一項非常沉重的負擔,何況現在大中朝也是處於百廢俱興的階段,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太多,而且肖天健一心一意要盡快打造出來一支強大的海軍,這海軍可是純燒錢的兵種,不裁撤掉大批陸師的話,無論如何也架不住這樣的消耗。
再加上當兵的基本上都是青壯年勞力,現在大中朝百廢俱興,大批撂荒農田需要重新複耕,因為前期農業因為天災戰禍遭受破壞嚴重,耕牛大批被殺掉,農耕更需要以人力為重,可是這麽多青壯被征做兵卒,這對於大中朝今後的複蘇也非常不利,所以裁撤各地陸師便必須要盡快展開。
所以肖天健也同意內閣大臣們提出的裁軍計劃,將現有的百萬大軍裁撤掉三成甚至於一半,令其卸甲歸田。
但是內閣大臣們提出的裁軍計劃,卻遭到了兵部上下的反對,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現如今各地剛剛平定,還有許多大明餘孽在蠢蠢欲動試圖複國,西北方麵還有李自成餘孽尚未盡數被討平,而且這些大中軍兵將之中,有許多人為大中朝出生入死,現在剛剛立國不久,便要將他們趕迴家,這麽大批的兵將一旦安置不好的話,便又會成為不穩定因素,使得剛剛稍稍平定下來的局勢重新糜爛。
而且永曆現在逃入緬甸,北方還有建奴和蒙古人的事情沒有解決,下一步肯定還要在北方動兵,所以眼下大批裁撤陸師並不合適。
對於軍方的態度彰顯出了文武之間的嚴重分歧和矛盾,這是一場博弈,而肖天健無疑便是這場文武之間的博弈的裁決者。
對此肖天健考慮再三,多次和內閣以及兵部方麵進行商量,但是最終肖天健還是下旨,對各地軍隊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編,但是對於裁撤兵馬數量,采取了分批裁撤的方式,在本年度也就是天元三年之內,各路兵馬現行整編裁撤兩成兵馬,將軍中一些老弱兵將先行裁撤,令其卸甲歸田。
當然這次裁軍也並非簡單的將這些兵將遣散迴家務農便拉倒了,對於裁撤兵將,肖天健要求給予厚待,特別是對那些有功的將士,更要給予厚撫,根據其軍階不同,給予數量不等的遣散費。
另外這些兵將遣散之後,要返迴原籍進行安置,各地官府要妥善對其進行安排,絕不容許出現讓兵將們一迴家便立即陷入到餓肚子的境地之中。
好在中國經過這次大變之後,原來各地被大明皇親國戚以及一些勳戚權貴大量兼並的土地,現如今已經基本上都被收歸了國有,這些土地除了可以安排原來大批的失地流民之外,還有不少的剩餘,故此撤編遣散兵將返迴原籍之後,可按照朝廷的要求,每人可根據田地的厚薄不同,獲取到數量不等的田地,作為他們今後養家糊口的基礎,而且朝廷對於這些遣散迴鄉的兵將,還給予免征兩年的特殊優待,盡可能的減少這些兵將們返鄉之後所產生出的不穩定因素。
另外大中軍之中,還有一大批情況比較特殊的人員,那就是這些年來俘獲的敵軍,因為擔心這些俘虜一旦遣散馬上變成流匪,所以這些俘虜們也多被編列為輔兵隨軍看管聽用。
對於這一批俘虜,自然不可能像大中軍兵將那樣得到厚待,但是就地遣散也不是辦法,肖天健便提出了一個建立建設兵團的想法,將這批俘虜調至一些邊境地區,準其將家人也帶上,一起前往這些偏遠之地進行編管屯耕。
北方因為天災戰禍的原因,原來邊境地區很多地方重新變成了荒蕪之地,對於土地的利用率遠沒有後世那樣的見縫插針般的密集,所以還有大量的荒地可供屯耕,可是既然是偏遠之地,生存條件肯定要相對惡劣一些,普通的民眾是不願意輕易便去這些地方落戶的,唯有通過強力政策,先將一些俘虜送到這些地方安置,帶到這些偏遠之地各種生存條件改善之後,方能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內地百姓移民,這個辦法也是對偏遠地區開發的一個不錯的辦法。
肖天健提出這個想法之後,立即便得到了文武兩方的支持,於是在天元三年下半年的時候,大中軍便開始了正式的裁軍。
一批批俘兵開始被拖家帶口的遣送往了各地的偏遠地區,而一些老弱殘兵也開始在領取到遣散費之後,逐步的返迴原籍接受安置,雖然這裁撤遣散這麽多兵將,對於大中朝來說,一下便要支出一大筆銀子,但是為了今後大中朝的長治久安,戶部方麵還是想辦法咬著牙將這筆錢撥了出來。
但是作為遣散人員,諸軍之中的那些在各地講武堂結業的學員兵們,卻被肖天健要求盡數保留了下來,這些人乃是肖天健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職業軍人,不同於一般招募的兵卒,他們每個人都接受過嚴苛的訓練,對於大中朝和肖天健都非常忠誠,戰場上表現的也非常勇敢,一旦將他們裁撤迴家,那可就讓肖天健心疼大了。
趁著這次南方平定和裁軍的機會,肖天健又一次對大中軍進行了一次結構性的調整,對大中朝各地軍隊進行了重新編列,按照原來大中軍推行的五五編製,對諸軍進行再一次的整編。
大中軍現在基本獨立作戰單位是師一級的作戰單位,每個陸軍師除了編入五個標準戰兵營之外,還另外編入一個師屬斥候連,一個師屬炮兵營,一個師屬輜兵營,一個師屬工兵連。
而一個營則下轄五個戰兵連,一個斥候小隊,一個營屬炮兵連,如此類推,使得一個整編師齊裝滿員的話,兵力達到一萬人左右。
另外在師一級的作戰單位之外,增設一個團一級的獨立作戰單位,通過裁撤一些部隊的同時,以留下的人員組成獨立騎兵團、獨立工兵團、獨立炮兵團、獨立輜兵團等獨立兵種的部隊,平時不編入作戰師,但是在戰時可隨時按照需要,將這些獨立團編入到作戰集團之中,作為補充和加強使用。
對於多出的人員進行裁撤,不足的人員進行以其他軍中裁撤之後留下的精兵進行補充,使之都達到齊裝滿員狀態。
原來大中軍共劃分成了四個鎮軍外加一個戰區,另外還有一個直屬近衛軍,這一次趁著整編的機會,肖天健又一次對大中軍進行了重新劃分。
取消鎮軍稱唿,並且效仿後世稱唿,將鎮軍改稱為軍區,成立西北軍區、中原軍區、北方軍區、西南軍區、東南軍區、遼東軍區以及一個近衛衛戍軍區,共七大軍區。
軍區長官的稱唿也改稱為軍區司令長官,下設一個參謀長直領一個軍區參謀部,另設兩個副司令長官,來構成軍區指揮係統,根據其作戰任務的強度不同,各轄四個到七個作戰師不等。
西北軍區還是主要負責陝西、山西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繼續由閻重喜擔綱。
北方軍區主要負責河北、宣大、山東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由刁正擔綱。
中原軍區主要負責河南、湖廣、南直隸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繼續由劉寶擔綱。
西南軍區則主要負責四川雲貴三省的防務,司令長官由李栓柱繼續擔綱。
東南軍區則主要負責浙江、福建、兩廣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由石冉擔綱。
遼東軍區則主要負責遼東一帶的軍務,司令長官由羅立擔綱,但是暫時遼東還被建奴控製,遼東軍區暫時駐於已經改稱為北平府的順天府和永平府,一部分暫時駐於山東登萊一帶,下一步大中軍勢必發動第二次北伐,光複遼東之地,遼東軍區方能移駐到遼東。
還有一個近衛衛戍軍區現在情況比較特殊,暫時駐在南直隸,負責拱衛現在的臨都南京,和中原軍區防地有所交叉,但是大中朝已經決定,今後會定都北京,所以今後衛戍軍區會隨著都城的遷都,也會移至北平府駐防,第一任司令長官由劉耀本擔綱。
至於其他跟著肖天健出身的陸師大將們,則基本上都出任了各軍區的副司令長官,但是因為趙二驢因為和李栓柱素有間隙,肖天健將其調至了東南軍區做了石冉的副手。
本來肖天健是想要讓羅汝才出任東南軍區司令長官的,這作為他對羅汝才這麽多年來,對他一直俯首帖耳鼎力支持的一種嘉獎,但是在年初攻打雲南之戰中,羅汝才卻在軍前得病,險一些丟了性命,雖然後來在一些名醫的努力下,保住了性命,但是身體卻大不如從前了,羅汝才自己也知道沒法繼續在軍中幹下去了,平定雲南之戰結束之後,羅汝才便主動請辭,要求迴鄉榮養。
於是肖天健隻好授羅汝才為定南伯,準其退出軍中,並在南京城授其一座大宅,作為他退役之後榮養之所,並且由大中朝終身供養,作為對羅汝才這些年來功勞的迴報,羅汝才欣然同意,就此退出了軍中,迴到了南京城榮養。
但是就在這次的大整編定下來之後不久,閻重喜也因為舊傷複發一病不起,無法繼續擔任西北軍區司令長官之職,於是也請辭退役,肖天健感念於閻重喜勞苦功高,準其退役,授其為三等平西公,在洛陽授其府邸,供其頤養,西北軍區司令長官則改由李淩風繼任。
除了陸師之外,海軍方麵也進行了整編,原本統一的海軍,以鬆江府長江口為界,劃分成了北方海師和南方海師兩個部分。
劉江出任海軍總司令長官,原海軍大將蕭如風出任北方海師司令長官,劉岩明出任南方海師司令長官。
原來海軍船隻和人員重新劃分,將一批兵將和船隻劃撥到了原本實力很弱的北方艦隊,大大擴充了北方艦隊的實力。
而北方艦隊的總部則沒有選在原本設施比較好的登州,而是被肖天健指定選在了浮山所,也就是後世的青島,另外船隊的駐地也選擇在了浮山所和威海衛以及登州三地,作為北方海師的主要靠泊補給基地。
至於南方海師的總部則設在了寧波府,船隊駐泊地則主要以舟山、溫州、泉州、廣州四地為主要停泊之地。
整個對軍隊整頓持續到天元三年年底才徹底結束,所有軍隊完成了整編和裁員以及換防等事務。
至於海軍方麵在平定海南島之後,提出的要出兵征討台灣,逐走霸占台灣的荷蘭人之事,肖天健暫時給壓了下去,原因無他,隻因為隨著南方諸省的平定之後,大中朝下一步用兵的重心要迅速朝北方傾斜,盡快解決盤踞在遼東的建奴,暫時肖天健不想兩線用兵,隻等解決了建奴這個大麻煩之後,他才會下手解決台灣甚至於琉球國乃至是呂宋的問題。
但是雖然南方諸省永曆之亂雖已平定,但是永曆帝朱由榔卻並未被大中軍擒獲,在大中軍攻占雲南的時候,朱由榔見勢不好便在一些死忠的隨扈之下,落荒逃入了緬甸,被緬甸王收留。
這件事令肖天健很是不喜,曆史上朱由榔也是逃到了緬甸,可是沒想到這一次他早於曆史十幾年的時間,卻還是沒有抓住朱由榔,於是肖天健著令李栓柱在平定雲南之後,派兵出征緬甸,對緬甸王施壓,迫使緬甸王交出朱由榔。
在天元三年底的時候,李栓柱派出了一支由兩個西南軍區的輕裝山地師從雲南出發,進入了緬甸,開始對緬甸王朝用兵,但是緬甸北方山林密布,氣候條件和道路條件相當惡劣,雖然大中軍入緬,但是這一場仗注定不會打的很順利,短時間之內估計不會取得太大的成效,但是肖天健認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作戰,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戰力,消耗太多的資源,遲早還是可以解決緬甸的問題的。
最起碼這一次西南軍區入緬作戰,也要將整個緬北給納入到大中朝的國土之中,逼迫緬甸王對大中朝俯首稱臣不可,但是這樣的小規模作戰,他就全權交給了李栓柱負責,至於他的精力,則開始再一次放在了北方。
(今天特別鳴謝毛毛將軍盆友的打賞!嗬嗬!)
對於裁撤過剩的軍隊問題上,肖天健並未反對,經過這麽多年的南征北戰之後,大中軍也膨脹的非常厲害,經過粗略統計下來,各地的大中軍這幾年來,為了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力度,不斷的進行征兵,再加上不斷的收服各地的亂軍和明朝舊部,即便是大中軍一邊打一邊裁撤遣散閑雜人員和老弱殘兵,也使得大中軍到了天元三年夏季的時候,已經達到了空前的近百萬的數量了。
百萬大軍對於後世也許算不上太多,可是在這個時代,卻是一個恐怖的數字,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來說,即便是大中朝所轄人口已經過億,但是一百多個人養活一個兵還有十幾萬匹各種騾馬,對於新立的大中朝來說,無疑是一項非常沉重的負擔,何況現在大中朝也是處於百廢俱興的階段,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太多,而且肖天健一心一意要盡快打造出來一支強大的海軍,這海軍可是純燒錢的兵種,不裁撤掉大批陸師的話,無論如何也架不住這樣的消耗。
再加上當兵的基本上都是青壯年勞力,現在大中朝百廢俱興,大批撂荒農田需要重新複耕,因為前期農業因為天災戰禍遭受破壞嚴重,耕牛大批被殺掉,農耕更需要以人力為重,可是這麽多青壯被征做兵卒,這對於大中朝今後的複蘇也非常不利,所以裁撤各地陸師便必須要盡快展開。
所以肖天健也同意內閣大臣們提出的裁軍計劃,將現有的百萬大軍裁撤掉三成甚至於一半,令其卸甲歸田。
但是內閣大臣們提出的裁軍計劃,卻遭到了兵部上下的反對,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現如今各地剛剛平定,還有許多大明餘孽在蠢蠢欲動試圖複國,西北方麵還有李自成餘孽尚未盡數被討平,而且這些大中軍兵將之中,有許多人為大中朝出生入死,現在剛剛立國不久,便要將他們趕迴家,這麽大批的兵將一旦安置不好的話,便又會成為不穩定因素,使得剛剛稍稍平定下來的局勢重新糜爛。
而且永曆現在逃入緬甸,北方還有建奴和蒙古人的事情沒有解決,下一步肯定還要在北方動兵,所以眼下大批裁撤陸師並不合適。
對於軍方的態度彰顯出了文武之間的嚴重分歧和矛盾,這是一場博弈,而肖天健無疑便是這場文武之間的博弈的裁決者。
對此肖天健考慮再三,多次和內閣以及兵部方麵進行商量,但是最終肖天健還是下旨,對各地軍隊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編,但是對於裁撤兵馬數量,采取了分批裁撤的方式,在本年度也就是天元三年之內,各路兵馬現行整編裁撤兩成兵馬,將軍中一些老弱兵將先行裁撤,令其卸甲歸田。
當然這次裁軍也並非簡單的將這些兵將遣散迴家務農便拉倒了,對於裁撤兵將,肖天健要求給予厚待,特別是對那些有功的將士,更要給予厚撫,根據其軍階不同,給予數量不等的遣散費。
另外這些兵將遣散之後,要返迴原籍進行安置,各地官府要妥善對其進行安排,絕不容許出現讓兵將們一迴家便立即陷入到餓肚子的境地之中。
好在中國經過這次大變之後,原來各地被大明皇親國戚以及一些勳戚權貴大量兼並的土地,現如今已經基本上都被收歸了國有,這些土地除了可以安排原來大批的失地流民之外,還有不少的剩餘,故此撤編遣散兵將返迴原籍之後,可按照朝廷的要求,每人可根據田地的厚薄不同,獲取到數量不等的田地,作為他們今後養家糊口的基礎,而且朝廷對於這些遣散迴鄉的兵將,還給予免征兩年的特殊優待,盡可能的減少這些兵將們返鄉之後所產生出的不穩定因素。
另外大中軍之中,還有一大批情況比較特殊的人員,那就是這些年來俘獲的敵軍,因為擔心這些俘虜一旦遣散馬上變成流匪,所以這些俘虜們也多被編列為輔兵隨軍看管聽用。
對於這一批俘虜,自然不可能像大中軍兵將那樣得到厚待,但是就地遣散也不是辦法,肖天健便提出了一個建立建設兵團的想法,將這批俘虜調至一些邊境地區,準其將家人也帶上,一起前往這些偏遠之地進行編管屯耕。
北方因為天災戰禍的原因,原來邊境地區很多地方重新變成了荒蕪之地,對於土地的利用率遠沒有後世那樣的見縫插針般的密集,所以還有大量的荒地可供屯耕,可是既然是偏遠之地,生存條件肯定要相對惡劣一些,普通的民眾是不願意輕易便去這些地方落戶的,唯有通過強力政策,先將一些俘虜送到這些地方安置,帶到這些偏遠之地各種生存條件改善之後,方能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內地百姓移民,這個辦法也是對偏遠地區開發的一個不錯的辦法。
肖天健提出這個想法之後,立即便得到了文武兩方的支持,於是在天元三年下半年的時候,大中軍便開始了正式的裁軍。
一批批俘兵開始被拖家帶口的遣送往了各地的偏遠地區,而一些老弱殘兵也開始在領取到遣散費之後,逐步的返迴原籍接受安置,雖然這裁撤遣散這麽多兵將,對於大中朝來說,一下便要支出一大筆銀子,但是為了今後大中朝的長治久安,戶部方麵還是想辦法咬著牙將這筆錢撥了出來。
但是作為遣散人員,諸軍之中的那些在各地講武堂結業的學員兵們,卻被肖天健要求盡數保留了下來,這些人乃是肖天健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職業軍人,不同於一般招募的兵卒,他們每個人都接受過嚴苛的訓練,對於大中朝和肖天健都非常忠誠,戰場上表現的也非常勇敢,一旦將他們裁撤迴家,那可就讓肖天健心疼大了。
趁著這次南方平定和裁軍的機會,肖天健又一次對大中軍進行了一次結構性的調整,對大中朝各地軍隊進行了重新編列,按照原來大中軍推行的五五編製,對諸軍進行再一次的整編。
大中軍現在基本獨立作戰單位是師一級的作戰單位,每個陸軍師除了編入五個標準戰兵營之外,還另外編入一個師屬斥候連,一個師屬炮兵營,一個師屬輜兵營,一個師屬工兵連。
而一個營則下轄五個戰兵連,一個斥候小隊,一個營屬炮兵連,如此類推,使得一個整編師齊裝滿員的話,兵力達到一萬人左右。
另外在師一級的作戰單位之外,增設一個團一級的獨立作戰單位,通過裁撤一些部隊的同時,以留下的人員組成獨立騎兵團、獨立工兵團、獨立炮兵團、獨立輜兵團等獨立兵種的部隊,平時不編入作戰師,但是在戰時可隨時按照需要,將這些獨立團編入到作戰集團之中,作為補充和加強使用。
對於多出的人員進行裁撤,不足的人員進行以其他軍中裁撤之後留下的精兵進行補充,使之都達到齊裝滿員狀態。
原來大中軍共劃分成了四個鎮軍外加一個戰區,另外還有一個直屬近衛軍,這一次趁著整編的機會,肖天健又一次對大中軍進行了重新劃分。
取消鎮軍稱唿,並且效仿後世稱唿,將鎮軍改稱為軍區,成立西北軍區、中原軍區、北方軍區、西南軍區、東南軍區、遼東軍區以及一個近衛衛戍軍區,共七大軍區。
軍區長官的稱唿也改稱為軍區司令長官,下設一個參謀長直領一個軍區參謀部,另設兩個副司令長官,來構成軍區指揮係統,根據其作戰任務的強度不同,各轄四個到七個作戰師不等。
西北軍區還是主要負責陝西、山西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繼續由閻重喜擔綱。
北方軍區主要負責河北、宣大、山東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由刁正擔綱。
中原軍區主要負責河南、湖廣、南直隸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繼續由劉寶擔綱。
西南軍區則主要負責四川雲貴三省的防務,司令長官由李栓柱繼續擔綱。
東南軍區則主要負責浙江、福建、兩廣一帶的防務,司令長官由石冉擔綱。
遼東軍區則主要負責遼東一帶的軍務,司令長官由羅立擔綱,但是暫時遼東還被建奴控製,遼東軍區暫時駐於已經改稱為北平府的順天府和永平府,一部分暫時駐於山東登萊一帶,下一步大中軍勢必發動第二次北伐,光複遼東之地,遼東軍區方能移駐到遼東。
還有一個近衛衛戍軍區現在情況比較特殊,暫時駐在南直隸,負責拱衛現在的臨都南京,和中原軍區防地有所交叉,但是大中朝已經決定,今後會定都北京,所以今後衛戍軍區會隨著都城的遷都,也會移至北平府駐防,第一任司令長官由劉耀本擔綱。
至於其他跟著肖天健出身的陸師大將們,則基本上都出任了各軍區的副司令長官,但是因為趙二驢因為和李栓柱素有間隙,肖天健將其調至了東南軍區做了石冉的副手。
本來肖天健是想要讓羅汝才出任東南軍區司令長官的,這作為他對羅汝才這麽多年來,對他一直俯首帖耳鼎力支持的一種嘉獎,但是在年初攻打雲南之戰中,羅汝才卻在軍前得病,險一些丟了性命,雖然後來在一些名醫的努力下,保住了性命,但是身體卻大不如從前了,羅汝才自己也知道沒法繼續在軍中幹下去了,平定雲南之戰結束之後,羅汝才便主動請辭,要求迴鄉榮養。
於是肖天健隻好授羅汝才為定南伯,準其退出軍中,並在南京城授其一座大宅,作為他退役之後榮養之所,並且由大中朝終身供養,作為對羅汝才這些年來功勞的迴報,羅汝才欣然同意,就此退出了軍中,迴到了南京城榮養。
但是就在這次的大整編定下來之後不久,閻重喜也因為舊傷複發一病不起,無法繼續擔任西北軍區司令長官之職,於是也請辭退役,肖天健感念於閻重喜勞苦功高,準其退役,授其為三等平西公,在洛陽授其府邸,供其頤養,西北軍區司令長官則改由李淩風繼任。
除了陸師之外,海軍方麵也進行了整編,原本統一的海軍,以鬆江府長江口為界,劃分成了北方海師和南方海師兩個部分。
劉江出任海軍總司令長官,原海軍大將蕭如風出任北方海師司令長官,劉岩明出任南方海師司令長官。
原來海軍船隻和人員重新劃分,將一批兵將和船隻劃撥到了原本實力很弱的北方艦隊,大大擴充了北方艦隊的實力。
而北方艦隊的總部則沒有選在原本設施比較好的登州,而是被肖天健指定選在了浮山所,也就是後世的青島,另外船隊的駐地也選擇在了浮山所和威海衛以及登州三地,作為北方海師的主要靠泊補給基地。
至於南方海師的總部則設在了寧波府,船隊駐泊地則主要以舟山、溫州、泉州、廣州四地為主要停泊之地。
整個對軍隊整頓持續到天元三年年底才徹底結束,所有軍隊完成了整編和裁員以及換防等事務。
至於海軍方麵在平定海南島之後,提出的要出兵征討台灣,逐走霸占台灣的荷蘭人之事,肖天健暫時給壓了下去,原因無他,隻因為隨著南方諸省的平定之後,大中朝下一步用兵的重心要迅速朝北方傾斜,盡快解決盤踞在遼東的建奴,暫時肖天健不想兩線用兵,隻等解決了建奴這個大麻煩之後,他才會下手解決台灣甚至於琉球國乃至是呂宋的問題。
但是雖然南方諸省永曆之亂雖已平定,但是永曆帝朱由榔卻並未被大中軍擒獲,在大中軍攻占雲南的時候,朱由榔見勢不好便在一些死忠的隨扈之下,落荒逃入了緬甸,被緬甸王收留。
這件事令肖天健很是不喜,曆史上朱由榔也是逃到了緬甸,可是沒想到這一次他早於曆史十幾年的時間,卻還是沒有抓住朱由榔,於是肖天健著令李栓柱在平定雲南之後,派兵出征緬甸,對緬甸王施壓,迫使緬甸王交出朱由榔。
在天元三年底的時候,李栓柱派出了一支由兩個西南軍區的輕裝山地師從雲南出發,進入了緬甸,開始對緬甸王朝用兵,但是緬甸北方山林密布,氣候條件和道路條件相當惡劣,雖然大中軍入緬,但是這一場仗注定不會打的很順利,短時間之內估計不會取得太大的成效,但是肖天健認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作戰,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戰力,消耗太多的資源,遲早還是可以解決緬甸的問題的。
最起碼這一次西南軍區入緬作戰,也要將整個緬北給納入到大中朝的國土之中,逼迫緬甸王對大中朝俯首稱臣不可,但是這樣的小規模作戰,他就全權交給了李栓柱負責,至於他的精力,則開始再一次放在了北方。
(今天特別鳴謝毛毛將軍盆友的打賞!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