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商一死,光祿大夫給事中張禹繼任丞相。


    張禹此人,屬於唯唯諾諾的學者型官員,他曾經教授過劉驁論語,劉驁即位後,張禹被賜爵關內侯,封光祿大夫,給事中,他奉行明哲保身之道,幾乎不參與朝堂爭鬥。所以,張禹繼任丞相,王鳳也喜聞樂見。


    但是,張禹得知要當丞相,心中大慌,誰不知道,現在的朝堂是王家人的,自己來做這個丞相,那不是在火坑上烤麽。因此,連忙上書請辭,希望劉驁不要折騰他這一把老骨頭。無奈劉驁找不到更好的人選,不允許張禹請辭。


    張禹勉強答應,在上任之初,就打定做個糊塗丞相,不該管的不管,不該問的不問,總之不要得罪了王家那些個大爺,求個平安即可。


    王鳳權勢日盛,連心腹杜欽都看不下去,他委婉地建議王鳳要以周公為榜樣,謙虛謹慎,不要過度張揚。可惜王鳳正是風頭最勁之時,哪聽得進去!


    劉驁的左右曾經向他舉薦光祿大夫劉向之子劉歆,說劉歆博聞強識有奇才。劉驁召見了劉歆,一番盤問下來,發現此子果然不同凡響,才識過人,想任命其為中常侍,希望他能常伴左右。


    劉驁命人將中常侍的官服取來,要當場拜官,這個時候,左右侍從爆出一句話,差點把劉驁從禦座上震暈,侍從們說道:“尚未告知大將軍。”


    劉驁氣道:“這等小事,還要得到大將軍的應允麽?”


    左右侍從們連忙跪下,對著劉驁磕頭如搗蒜,請求劉驁一定要告知大將軍,如果任由劉驁封官,他們就完了,大將軍會讓他們死都不知道怎麽死。


    劉驁實在被這些侍從弄得煩躁,好好的心情被此事攪得一塌糊塗,劉驁一擺擺手,說道:“罷了”,算是隻能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這個時候,劉驁才知道自己的舅舅能量有多大。不過,劉驁的心中除了生氣,卻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在他看來,舅舅是自家人,權勢再大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劉驁想得沒錯,王鳳不敢把他怎麽樣,其他人卻要倒黴了。


    劉驁即位十年,沒有子嗣,國無儲君,讓不少人興奮,也讓不少人憂慮。


    定陶王劉康便是其中一個興奮之人。


    劉康原為山陽王,後被劉驁改封為定陶王,定陶這個地方,誰都知道,可是與高祖劉邦很有淵源的地方,當年劉邦在這裏稱帝。


    可見,劉驁把劉康封在定陶,是頗有深意的。況且,劉康是先帝最為喜愛的兒子,當年若不是侍中史丹的那一席話,想必今日在位的會是劉康。


    事實上,劉驁確實有這個想法,他時不時透露出,若自己無繼嗣,就會封劉康為太子。


    陽朔元年(前24年),劉康入京後,劉驁賞賜甚重,他就在京城盤桓下來了,不再作迴封地的打算。


    劉康在京城盤桓,第一是為了與朝中官員交好,第二便是要親近皇上和太後,早日促使劉驁下定決心,立自己為太子,省得夜長夢多。


    劉康這麽一活動,長安城大都知道皇上有意立劉康為儲君的意思,結交劉康的顯貴趨之若鶩,甚至連王鳳的幾個弟弟都爭相攀附。


    這讓王鳳非常生氣。


    說起來,他的幾個親弟中,沒一個讓他省心的,他的親弟王譚更是與他不和,而反倒是他的堂弟王音,對王鳳死心塌地。


    王鳳決不允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人能蓋過他的風頭,哪怕他有著皇家血脈也不行!恰好這個時候,發生了日食,王鳳借題發揮。


    王鳳上急速進宮見到劉驁,諫道:“發生日食,是陰氣日盛的征兆。定陶王雖親,按禮應留在封國,而今他久留京師,有違漢家祖製。因此天象示警,陛下應速速遣其就國。”


    劉驁一聽,眼睛骨碌碌地轉個不停。他在思索,舅舅此話是什麽意思?要說日食跟定陶王有關係,打死他都不信。本朝天象如家常便飯,他都已經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


    不過,劉驁轉念一想,舅舅如此說道,那就說明他二人不和,如果繼續把定陶王留在京師,恐怕到時候麻煩更多。


    見劉驁犯難,王鳳又是一陣催促。


    劉驁拗不過王鳳的意思,最終同意了王鳳的建議。


    一紙遣文頒發到定陶王府中,定陶王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大哥不是說要他一直留在京城陪他的麽?怎麽這麽快要他迴封國?不行,得進宮麵聖問清楚才是。


    他匆匆進宮問明緣由,從劉驁的口中得知這是大將軍王鳳的意思。


    劉康深恨王鳳,卻仍然無可奈何,他知道即便是皇上,現在也違拗不了王鳳,所以隻能揮淚向劉驁辭行。


    劉康這一走,一年半後,便帶著他的儲君夢死於鬱鬱寡歡之中。


    王鳳鬥敗了王商,趕走了定陶王,可以說長安城裏上至劉驁,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王鳳竟然有了種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氣勢。


    即便是氣勢如此之盛,還是有人不信邪,非要去觸他的黴頭。


    此人姓王,單名一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今山東泰安)人也。先以文學為官,後遷至諫大夫,左曹中郎將。


    王章是個性格剛烈,敢於直諫的人,當年石顯專權,他就敢上書駭奏石顯。結果石顯倒打一耙,王章獲罪免官。王章因此聲名大盛。直到劉驁即位,王章複為諫大夫,遷司隸校尉。王章雷厲風行,不怕得罪人,不少達官顯貴都忌憚他。


    王鳳初掌權柄,需要人才,於是特意拉攏王章,舉薦其為京兆尹。


    王章雖然受了王鳳的恩惠,卻從來沒真心歸附過王鳳,相反他十分厭煩王鳳的囂張霸道。定陶王被王鳳趕走的事情,讓王章忍無可忍。


    以前,王鳳鬥死王尊,放任族人,倒也平常,哪個權臣不是如此。隻是王鳳現在連皇室都不放在眼裏,真不知哪天,會騎在皇上頭上。


    定陶王一走,王章便上密奏彈劾王鳳,奏章中指明大將軍把日食歸咎於定陶王,是無中生有,這是他想專權啊。


    奏章中列出王鳳的種種不堪,每一件都能讓王鳳死無葬身之地。


    這封奏章到了劉驁的手中,劉驁雖說有點震驚,但卻沒有憤怒,他也知道舅舅有些過分,可畢竟是親舅舅,真要撕破臉皮,恐怕太後都不會答應。


    當然,他也知道,王章是個忠臣,是為了漢家江山,說出了這番話。


    他召來王章,一時感慨道:“若不是京兆尹直言,我聽不到國家大計。況且隻有賢能者才了解賢能者,請你試為朕找一位能夠輔政的人。”


    王章大喜,說道:“信都王劉興舅,琅邪太守馮野王,忠誠正直,又富於謀略,可勘大任。”


    劉驁對馮野王的賢名早有耳聞,如今王章舉薦,自然要想個辦法重用才是。


    沒想到,劉驁與王章的這番對話一字不落地落在了侍中王音的耳中。


    他急忙跑到大將軍府,把事情跟王鳳說明,王鳳聽完,竟然癱在那裏,嘴裏喃喃道,“完了,完了”,儼然沒有大將軍大司馬那寵辱不驚的氣度。


    杜欽獻上一計:“大將軍你要搬出府邸,一麵上書請辭,措辭一定要懇切,一麵將消息傳於太後。如此,將軍可保無虞。”


    王鳳依計行事,劉驁在接到王鳳的奏書後,不免動搖起來,接著太後又為王鳳的事情流淚,不肯進食。


    這讓劉驁左右為難,他從小就與王鳳親近,現在王鳳不肯上班。朝中一大攤子事沒人料理,太後又不肯進食,他竟然有了種天塌地陷的感覺。


    劉驁生性最怕麻煩。如今的麻煩簡直快要了他的命,他召來王鳳,好言勸慰,封賞王鳳,希望他不要有其他念頭,朕沒有那個意思。


    王鳳得到外甥的保證,自然不再擔心,又搬迴了大將軍府。


    幾乎所有人都斷定,王章要倒黴了。


    王章確實要倒黴了,王鳳本來就是個睚眥必報的人,而且王鳳對王章還有提拔之恩,如今王章竟然恩將仇報,王鳳怎會讓王章繼續活在這個世上。


    很快,王章就被下獄治罪,罪名是“比上夷狄,欲絕繼嗣之端;背畔天子,私為定陶王。”


    王章死於獄中,家產抄沒,妻兒發配。


    王章死得太快,王鳳似乎還沒過足癮。


    他又遷怒與此事毫無關係的琅琊太守馮野王,馮野王得知,竟然擔憂的病了,三個月後,馮野王向朝廷請了病假,得到劉驁的批準。


    王鳳想起這個馮野王就來氣,於是命手下禦史中丞彈劾馮野王其帶病歸家,執虎符越界,有奉詔不敬之罪。


    你不得不佩服王鳳的厲害,連雞蛋裏都能挑出骨頭。


    杜欽見馮野王無緣無故就要倒黴,起了惜才之心,連忙勸阻王鳳,表示馮野王執虎符歸家,這是有例子可循的,不是什麽大事。


    可王鳳一心想找馮野王的晦氣,沒有聽勸。


    倒黴的馮野王最終丟掉了烏紗帽。


    王鳳一麵打擊異己,一麵鞏固自己的陣營。


    陽朔二年(前23年),禦史大夫張忠病死,王鳳提拔自己的心腹堂弟王音為禦史大夫。


    王鳳的權勢已經超過了古往今來的任何一個權臣。各郡國守相,刺史,借出自王鳳門下,王家各兄弟都是搜羅門人,一時間士民皆以攀附王家為榮。


    當王家族人爭相以豪奢攀比時,在王氏家族一處陳舊的宅子中,一個長相平凡,青衣粗布的年輕人卻一直在認真地讀著先賢文章,彷佛外麵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他今年二十出頭,父親是新哀都侯王曼。王曼是當朝太後王政君的弟弟,在王家八子中排行老二,可惜沒等到王家發跡,便死了。因此王曼一支後人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恩惠,甚至在族人中都抬不起頭來。


    王莽是王曼的次子,因父親,兄長早逝,他靠叔父們的接濟長大,而且小小年紀,就擔負著養活自己一門的重任。


    王莽小小年紀,便學得分外謙恭有禮,他博聞強識,禮賢下士。對待族中長輩,同輩更是非常恭敬,甚至可以說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所以王莽雖說沒什麽官位,但是王家各位長輩對王莽都很有好感,隻待王莽年紀再大些,便會給他個閑官做做。


    王莽知道,王氏子弟眾多,伯父,叔父們子孫眾多,他們即便是對自己有好感,但絕非會看重自己,他在夾縫中小心翼翼的生存,他勤學苦讀,日夜不倦,在滿天星辰的幽靜夜晚,他不僅一次的告誡自己,“王莽,一定要善忍,能忍,愛忍,隻有忍,才能一飛衝天,揚名天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