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83節:東征朝鮮


    ------------


    朝鮮成為王國,是在武王伐紂時,由紂王的叔父箕子成為第一代國君。漢初,燕王盧綰叛逃至匈奴,他的部將衛滿則率部進入朝鮮,公元前194年,衛滿建立衛氏朝鮮。那時候,衛滿便與當時的惠帝朝達成協議,朝鮮為漢的藩屬外臣。


    現任國王衛右渠,是衛滿之孫。


    朝鮮王衛右渠得知劉徹的震怒,後悔不已。


    劉徹本就有意找茬,現在好了,有個名正言順的茬讓劉徹找著了。


    涉何有錯在先,自然由漢廷處理,劉徹不處理,你上書爭辯就是,現在你帶兵越境,而且擅殺一個地方大員,這不等於公然藐視朝廷,藐視他劉徹麽?


    誰都知道,劉徹可是不好惹的。


    匈奴敗在他手上,西羌被他征服,南越,東越,西南夷都被他踏平。


    朝鮮,在劉徹眼裏,不過是個彈丸之地,以前因為工作忙,劉徹照顧不過來,現在剛好空閑,派人來關心一下,沒想到這彈丸小國不領情,還殺我大臣,這還了得?你朝鮮還是不是我的臣子?這成何體統?


    劉徹認為,教訓他們,已經刻不容緩!


    劉徹下發募兵令的同時,也在思索著統軍的將領。


    今年雖無戰事,不過,劉徹可用的將領實在不多,西羌,東越,南越剛剛鬧出亂子,他能打的將軍們都參與那裏的維穩工作。要將他們抽調出來東征,不利於穩定。況且,兵源和糧餉也是個大問題。


    衛青雖然賦閑在家,但劉徹出於一己之私是斷然不會讓他再帶兵出征的。


    經過一番思索後,他終於作出了決定,西線,北線的將領不能動,由參與平定南越東越的將領樓船將軍楊仆領兵出渤海,太原人校尉荀彘任左將軍出遼東,水陸並進。


    樓船將軍楊仆,任樓船將軍之前,一直在關外監督各地諸侯,因為工作做得出色,被劉徹任為樓船將軍,隨後出征南越,東越,屢立戰功,受封“關外侯”。


    “關外侯”算是劉徹的一項新發明,劉徹的解釋是關內侯太多了,你出身在關外,就去做個“關外侯”,足見劉徹對他的另眼相看。


    在征南越時,他的戰艦高十丈,沿江而行,對叛軍造成極大的殺傷。


    如今,他受命東征,劉徹對他有足夠的信心。


    劉徹給了他五萬將士,不過這五萬將士死囚就占了一大片,劉徹希望他能帶一窩熊兵打出大漢的威風和氣勢。


    朝鮮王衛右渠也不是個孬種,他得知漢軍大舉來犯,雖然心驚,可並未慌張,他下令各地嚴加防守,而且暗中排兵布陣,做好了該做的一切。


    “來吧,劉徹,我等著你。”


    楊仆已率兵進入齊地,他身先士卒,親率先鋒軍七千人先行渡海,而餘下部隊後幾日出發。


    楊仆有這個勇氣,一則是為了試探虛實,二是鼓舞士氣。三軍出征,將帥用命,比任何的口號都有用。


    對於朝鮮這個國家,楊仆了解的並不多,他無法確知他們的水戰如何,陸戰如何,兵力多少,將領狀況。


    但楊仆是個經驗十足的將領,他知道戰場上最危險的就是睜眼一抹黑,遼東乃極寒之地,士兵們有不少是死囚,有不少人沒拿過刀,更別說下海,後麵還得殺人。


    他的想法很樸實,以前鋒軍打前瞻,趁朝鮮人不備,拖住他們,爾後大部隊上岸,如果前鋒軍勝了,大部隊也不用傷筋動骨,如果前鋒軍敗了,主力尚在,他可以從戰場上獲取有利於指揮的第一手的情報。


    左將軍荀彘得知楊仆水軍已下海,也下達了向渡過浿水(鴨綠江)的命令。


    衛右渠實際不知道漢軍是水陸並進,除了漢軍已發兵來犯,他沒有更多的情報,因此他將兵力集中在陸路險隘。


    所以在荀彘渡河遭遇抵抗時,楊仆的水軍卻一帆風順。


    俗話說,舟行一日,馬跑三天。


    楊仆還是先於荀彘與衛右渠的大軍接上了火。


    楊仆一路攻擊前進,很快到達王險城(平壤)。


    衛右渠多日的準備發揮了作用,雖然楊仆的水軍恍若天降,但在初次的交鋒,楊仆一點便宜沒占著。


    戰局不如楊仆的料想順利,楊仆頓感臉上無光。遂孤注一擲,把全部兵力壓上城池。


    然而,他忽略了一個事實。


    守衛王城的必然是朝鮮的精銳,而他的部隊隻不過是臨時拚湊的,而且遠來勞頓,兵力不多,又飄揚過海。


    一個精疲力竭,一個以逸待勞。


    王險城的工事也特別地堅固。


    楊仆的將士們在一輪輪的攻城倒下去。


    楊仆殺紅了眼,局麵十分不利,仍然沒有下令退兵。或許在他的眼裏,倒下去的本是該死之人,又何必吝惜。


    朝鮮各地的勤王之師不斷地加入戰鬥,城內的軍民同仇敵愾。


    隨著戰局的拖延,楊仆逐漸麵臨寡不敵眾的局麵。


    楊仆終於撐不住了,他極不甘心地下令撤兵,說是撤,其實是逃。


    他逃進了深山,堅守待援。


    左將軍荀彘的進軍也不順利,一路的騷擾不斷,與朝鮮的大軍幾次大戰,也是毫無便宜可占。


    看來衛右渠真有兩下子。


    楊仆一連鑽了十多天山溝溝,待局勢稍微緩和一些,他才狼狽的鑽了出來,收集殘卒,準備來日再戰。


    長安。


    劉徹將朝鮮的戰報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這不是在打他的耳刮子麽?連一個小小的朝鮮都拿不下來。燕國將軍的後代果然剽悍,有兩下子。


    遠征不奏效,劉徹的兵是再也發不出去,將也沒法子調。這個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西線戰事又起,樓蘭在匈奴挑唆下,斬殺漢使,而且西域諸國最近也不是很聽話。


    劉徹已經把趙破奴等將領派了出去,所以幾乎是無將可派,無兵可拍。


    劉徹打起了政治牌,既然兵事不利,倒不如勸降朝鮮。從衛右渠的表現看,這位仁兄是個聰明人,應該能想到其中的厲害。


    劉徹指定衛山前往朝鮮。


    衛右渠見到了使臣衛山,知道了衛山的來意,他當即表示願意請降。衛右渠的確是個聰明人,他一時激情殺人,釀成大錯,雖然前些日子打了幾場勝仗,但是他也清楚,一直打下去,吃虧的還是自己。


    為了表示誠意,衛右渠派出太子奉上五千匹戰馬及若幹軍糧,前往漢軍營請降。


    雙方本著友好的心態準備著和平的儀式。


    可是意外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朝鮮方麵有誠意,有禮品,卻因為戒心太重做錯了一件事。


    朝鮮在帶了大量禮物的同時,還帶了兵,數量也不少,有一萬多,而且是全副武裝。


    衛山和荀彘一看這架勢,這哪像來請降的,倒像來打架的。


    他馬上傳令朝鮮太子,不得帶兵前來。


    朝鮮太子聽到這個命令,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他下了個命令,有詐,後撤。


    衛山和荀彘為戳穿朝鮮人的陰謀鬆了一口氣。


    衛山迴朝複命,劉徹得知來龍去脈,大罵衛山無知,壞了他的好事,下令將此人斬首。


    事已至此,劉徹發出詔令,命荀彘立即進兵,務必踏平朝鮮。


    荀彘得了劉徹的死命令,因此掉頭急進,朝鮮人措不及防,紛紛丟關逃命,不日又抵達朝鮮王險城。


    荀彘圍攻王險城西北,一輪輪的攻擊卻始終沒有打開一個缺口。


    而楊仆卻是想攻攻不了,他的部下多為囚徒,經過上一次大敗,士氣極其低落,哪怕你拿馬鞭抽,那刀砍,他們也不敢攻城。所以楊仆改變了策略,圍而不打,順便和談。


    看到楊仆的水軍如此窩囊,荀彘急成了苦瓜臉。他的燕代兵雖然驍勇善戰,可是麵對這城高池深的王險城,也是力不從心啊。


    荀彘數次催促楊仆進攻。


    楊仆給的都是苦瓜臉,他的迴複是我以和談為主,你要打,我也不攔。甚至於幾次楊仆嫌荀彘催戰催得煩,他便答應一起出擊,然而在相約出擊的日子裏,楊仆放了荀彘的鴿子。


    荀彘很生氣,楊仆這是明擺著違抗皇命,自作主張啊。


    後來,荀彘見實在攻不下城,也偷偷派人入城勸降朝鮮,不過條件是得向他荀彘投降。


    但朝鮮方麵拒絕了,理由是他們傾向於投降楊仆。


    荀彘懷疑楊仆有私通朝鮮謀反的意思,於是,也不敢隨意出兵。


    王險城的局勢突然十分微妙,朝鮮有意投降,因為擔心荀彘不幹,於是不動。荀彘懷疑朝鮮與楊仆有密謀,因此也不敢動。楊仆則一直動不了。


    這樣的局麵讓長安的劉徹一頭霧水。


    一座城,居然能圍幾個月,難道他們想留在那裏過年?


    為了弄清楚情況,他派出濟南太守公孫遂去前線了解情況。


    公孫遂到達後,荀彘就對他表示,“王險城之所以拿不下來,全是因為楊仆不如期會戰。”


    公孫遂聽信了荀彘。


    他與荀彘自作聰明地定下一個套子,就等楊仆來踩。


    楊仆接到欽差大臣的命令,到荀彘帳中會談軍情。楊仆前腳剛進去,公孫遂就下令將楊仆綁了。


    楊仆一頭霧水,想問個明白,口卻被塞住了,公孫遂的意思很明白,你有話到長安跟皇上說去。


    公孫遂又自作聰明地令荀彘接管楊仆軍。而他則帶著穿上囚服的楊仆迴長安領賞去了。


    公孫遂的心頭是激動的,因為他為皇上立了一大功。而劉徹向來是個賞罰分明的君主,他認定賞是免不了的。


    可是,他錯了。


    劉徹是個賞罰分明的君主不錯,可是,他自有自己的賞罰標準,他的賞罰標準豈是做臣子可以窺探的。


    公孫遂做的事有利戰事,卻不利於皇權,如果哪個使臣都敢隨意處置他任命的將領,那還要他這個皇上幹什麽。所以,公孫遂做對了事,卻必須死。


    楊仆將過減功,貶為庶民。


    至於朝鮮戰場,既然荀彘任統帥已成事實,那就讓他安心破城。


    荀彘手頭上有了足夠的兵力,便加緊攻城。


    衛右渠的壓力一日甚是一日,但現在的他,徹底拋棄了投降的念頭。從上一次請降來看,他認定漢朝是沒有誠意的。一旦他請降,恐怕就是他的死期。


    衛右渠不降,卻急壞了一直堅持投降的朝鮮大臣們。


    睜眼瞎也看得出來,荀彘不滅了王險城,是不會罷休的。這樣打下去,城中遲早要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何必要陪著衛右渠陪葬呢?他們雖生活在外藩,本就是漢朝的子民。


    所以,在圍攻數月後,荀彘看到了效果,朝鮮國幾個重量級的大臣投降了。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已被圍了一年之久的王險城終於有了轉機,衛右渠被他的大臣尼溪相參所殺,尼溪相參及其黨羽出城投降。


    荀彘正準備領軍入城,卻見城門再次關閉,城頭上又立著一個滿副戎裝的人,此人名叫成已,是個徹頭徹尾的主戰派。


    荀彘很憤怒,他雖然憤怒,卻很理智。


    他摸透了城內軍民的心裏,朝鮮國王新喪,如果用狂攻可能會激起他們再一次同仇敵愾的士氣,所以,攻城不如攻心。


    他派出了衛右渠長子衛長和另外一位大臣的兒子路最潛入城中,勸服軍人百姓放棄抵抗,早日脫離苦海。


    城內軍民這一年過得太辛苦了,現在國王也死了,王公貴族都投降了,他們自然不會再給成已賣命。


    荀彘得以看準時機,衝入城中,殺掉成已。


    衛氏朝鮮,亡。


    劉徹將朝鮮劃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