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46節:主父偃2


    ------------


    四十幾歲的主父偃混得不成人樣,連父母兄弟都討厭他。他實在沒臉在老家呆下去,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好死不如賴活著。


    窮困潦倒的主父偃決定再一次離開家鄉,而他這一次的目的地變成了長安,應該說,主父偃做了一個很正確的決定,長安乃天子腳下,魚龍混雜,各方神聖雲集,像主父偃這種滿腹經綸的人找一個識貨的買主還是有可能的,再者,長安商市發達,即便找不到伯樂,哪怕擺個地攤給人寫字做點小生意也能混口飯吃,總不至於在齊國受窩囊氣。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到了長安,想方設法見到了衛青,這時的衛青並不是出名的人物,不過因為國舅爺的身份,自然也是長安炙手可熱的人物。


    主父偃的運氣著實不錯,他的坎坷經曆得到了衛青的同情,而且幾番交談下來,衛青確定主父偃是個肚子裏有貨的人物。


    衛青收留了主父偃,準備等待合適的時機向劉徹推薦他。


    有了衛青的賞識和承諾,主父偃似乎看到了走向人臣的金光大道,這不正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夢想麽,如果有朝一日他飛黃騰達,他必定得讓那些曾經看不起他的人還以顏色。


    主父偃就是在這樣的期待下整日做著黃粱美夢,美夢雖美,不過殘酷的現實卻有如一盆冷水澆到了他的頭上。


    衛青幾次三番向劉徹推薦主父偃,得到的結果是沒有任何結果。


    這樣的結果的確讓主父偃鬱悶不已,不過能在衛青這棵大樹下乘蔭納涼,也總比迴老家挨別人白眼強。


    主父偃繼續留在了衛青府上,等待著屬於他的時機。


    同以往一樣,主父偃幾乎沒能交上什麽朋友,而且屢招白眼,他說話直爽刻薄,善於詭辯,常常把人說得麵紅耳赤,卻又不能以理服人。


    不過好在衛青對他沒有壞印象,他才能有口飽飯吃,要不然,主父偃先生定然又要卷鋪蓋走人了。


    元朔元年(前128年),主父偃在衛青府上的第六個年頭,此時的衛青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衛司令。


    衛司令成了名將,說話有了分量,然而成名後的衛司令並沒有給主父偃的境遇帶來了徹底的改觀。


    當然,這也怪不得衛司令,畢竟衛司令剛剛打了一次勝仗,已經受了皇上不少的封賞,若是現在舉薦主父偃,免不了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嫌疑,這也不符合衛司令謹慎低調的做人風格。況且,衛司令是武將,而他主父偃恰恰最不擅長的就是用兵打仗,讓他動動嘴和筆還遊刃有餘,讓他提著腦袋上前線,那是一百個都不樂意。


    眼看如日中天的衛司令都無法給予自己實現夢想的機會,主父偃終於按捺不住,花了幾天的時間,奮筆疾書,成就一篇切中時弊的奏疏。


    事實證明,主父偃的文章水平的確不錯,正好落到劉徹的心窩裏頭了,特別是文中所說九事之中的諫伐匈奴,對劉徹來說,那是錦上添花之筆,可以用來封一封反戰派大臣的口。


    換句話說,主父偃的文章讓劉徹看到了他的價值。


    一直以來,劉徹都有不能完全掌控朝廷的感覺,他冥思苦想,最終得出了丞相權力過於強大的原因,朝中大小事務,丞相必定要經受,這個朝廷似乎不是圍著他轉,而是圍著丞相在轉。


    這對於劉徹是完全無法忍受的,可你怎麽辦呢,丞相是自古以來的職位,可以說,自從有了天子,就有了丞相,你總不能廢了丞相,自己來當,什麽活都自己來幹,這也不太現實。不廢不行,廢了也不行,對於皇帝來說,這是個天大的難題。殘忍一點的皇帝會采用經常換人做丞相來解決這個難題,善良一點的皇帝則隻能慢慢地忍著。


    劉徹自然不算善良之輩,他不但經常換丞相,而且他還想出了一個奇招來拆解丞相的權力。


    他創立了內朝,所謂內朝,自然是相對於外朝三公九卿的正式官員係統而言的,相比較外朝,內朝官員並無固定職位,他們可以說是天子的顧問,也可以說是天子的賓客,他們職位不高,卻可以討論國家大事,也可以提出諫言。


    內朝官最高職位者為大司馬,其餘可以是郎官,謁者,大夫,侍中,常侍等等。別看他們有些人不起眼,竟成了劉徹最為倚重的智囊團,不知不覺間,丞相一幫人就成了隻需遵照旨意執行的機器人。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這種情形發展到後來,丞相開始變成阿諛奉承之輩和擺設,丞相的權力在削弱,危險係數卻在升高,再往後人人談丞相色變,有的官員一聽到劉徹要任命自己做丞相,嚇得慌了神,跪著哭著向劉徹求情,哪怕磕一百個響頭也要劉徹收迴成命--求您老別讓我做丞相,我消受不起啊。


    劉徹能將一個自古以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弄成燙手的山芋,也算創新之舉。


    主父偃可謂撞了大運,他在合適的時機找到了合適的買主,之前劉徹沒把他們放在心上,是因為劉徹的目光主要在國際社會,現在出現了衛青這樣優秀的將領,他自然就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駕馭群臣之上。


    所以此時此刻,像主父偃這種有貨的智謀人士,有多少他就要收多少。


    劉徹急切地下詔接見上書言事的謀士,除主父偃之外,同時上書的嚴安,徐樂也得到了應有的禮遇。


    嚴安偏向於文學,與漢賦才子司馬相如頗有交情,而徐樂則隻知道他創造了“土崩瓦解”這個詞匯後,平生已無可考了。


    三人之中的主父偃最得賞識,乃至於一年四次升遷,曆任郎中,謁者,中郎,中大夫,很快成為劉徹跟前的紅人。


    主父偃的得寵也不光是能說會道,劉徹見過的能說會道之人無數,主父偃若隻會耍嘴皮子,肯定會被劉徹拋棄,之前的董偃便是前車之鑒。


    主父偃在成為郎中後不久,就為劉徹獻上一策,讓劉徹心花怒放,這條策略解決了劉徹的祖輩幾代為之困擾頭疼的問題,而且他的父親甚至差點在這個問題上栽了跟頭。


    但是有了主父偃的妙計,問題在劉徹手上徹底化解了。


    主父偃的妙計正是天下聞名的推恩令。


    推恩令其實很簡單,他隻是稍微改變了分封的製度,即諸侯國主在分封子弟的時候,所有子弟都應該獲得分封,而不能隻有繼承人獲得分封。


    這麽簡單的辦法,稍微留點心或許很多人都能想出來,不過,卻讓主父偃想到了,加上他的妙筆,推恩令有著非常符合人理常倫的理由。它能解決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問題,又能獲得大多數人的擁護,感念起劉徹的恩德,真是一舉兩得,妙!真是妙!


    有著如此頭腦的主父偃,想不得寵都難。


    果然,此令一出,所有非諸侯國繼承人都歡欣雀躍,以前隻有王國太子,侯國世子有繼承權,現在大家都有繼承權,這樣的好事能不擁護麽?


    劉徹的心頭大患被一道簡單的令旨給解決了,正如主父偃在奏疏所表達的一樣,推恩令能將大國化小,小國化了,還能收拾人心,最終化解諸侯王造反登天的美夢。


    主父偃因推恩令成為長安城炙手可熱的人物,他職任中大夫,府前便已賓客盈門,其中有不少帶著重金而來。主父偃四十歲前窮怕了,可謂來者不拒,隻要值錢,什麽都收,什麽都要。


    元朔二年(前127年),時值衛司令奇兵收複河套之地,主父偃建議設立朔方郡,在眾多諫言放棄河套蠻荒之地的公卿中顯得尤為刺眼,不過,主父偃的動議再一次打動了劉徹,劉徹再一次采納了主父偃的諫言,而這一次,讓劉徹再一次認識到了主父偃的水平。


    同年夏天,主父偃再上一策,策中說明皇上可將天下豪傑及不安分的人都遷徙到茂陵,一來便於控製,二來減少不穩定因素。


    這條建議仍然得到了劉徹的讚同。說幹就幹,劉徹正式下令,各郡核實豪傑和亂民名單,擇日遷往茂陵。


    在這份名單中,有一個名字,十分特殊,大俠郭解。此人乃江湖人士,與主父偃本無多大關係,但鑒於郭大俠與主父先生死於同一人之口,我們還是來認識一下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