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36節:衛青從戎


    ------------


    元光六年(前129年),劉徹來到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年份。


    在這一年中,劉徹終於看到了實現祖父輩遺誌的希望,一個不世出的將領將為這個時代打上深刻的烙印。


    劉徹就任皇帝以來的十幾年來的工作成績,實在不敢恭維,這時的他,與他後來的光輝形象格格不入,他像個稚嫩的孩子,蹣跚學步,緩慢前行。


    十年終於磨成一劍,漢武大帝要亮劍出鞘,用弓與劍,血與火來鍛造自己的時代。


    這一年,匈奴大舉入侵,反匈大戰就此拉開帷幕。


    劉徹的朝廷不乏人才,更不乏能打惡仗硬仗的將領。李廣,程不識,韓安國,青年將領公孫賀等個個都是戰場好手,然而,四年前馬邑之謀的失敗讓劉徹看到了問題所在。


    他需要一個能打勝仗的統帥。


    他曾經把這個希望寄托在韓安國身上,韓安國老成謀國,精於計算,可是攻擊心不足。他也曾把希望寄托在李廣身上,可是這個李廣,任邊地太守那幾年,確實讓匈奴聞風喪膽,但問題在於,此兄運氣不是特別好,而且自侍勇武,上了戰場經常殺紅眼,而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悲劇會成為李廣悲劇命運的根源。


    我們知道,在馬邑之謀失敗後,劉徹揣摩到了用將的規律,也磨練了識人的本領。


    劉徹是個聰明人,失敗隻能讓他的目光更銳利。


    當郎舅建章監衛青出現在他的眼前時,他就隱約感到這個同樣年輕的郎舅有著不同常人的秉性。


    衛青沉默寡言,但他的眼神裏卻透露著一股堅定,這也難怪他能在被劉嫖綁架之後,迴來之時不見慌亂,更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即便隻是小小的建章宮監,有著日益寵貴的姐姐,他仍能禮賢下士,一絲不苟,更重要的是,衛青同他姐姐一樣,他能與人為善,待人真誠。


    在劉徹看來,郎舅衛青已經具備了統帥的所有條件,他所缺少的隻是戰火的曆練。


    現在機會來了。


    劉徹鄭重其事地把邊關的緊急奏報在朝堂上宣示。


    他向以此激起滿朝文武對於敵人的憤慨,從而形成一股巨大的戰爭動力。


    然而,大臣們的反應無異於劉徹頭上的一盆冷水。不少人認為,主動尋找匈奴作戰簡直是癡人說夢,馬邑之謀無功而返的鬧劇還曆曆在目呢。再則,匈奴人入侵又不是一天兩天了,日子還不是照樣過。


    劉徹早已預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一如往年,在匈奴問題上,和親似乎成了朝廷的共識。


    劉徹明白,要扭轉局麵,必須要用戰場上的勝利說話。


    劉徹最終決定力排眾議,打。


    大臣們見皇帝下了決心,也不敢不知死活地起來打岔。


    說打容易,難在怎麽打?


    是分兵迎擊,還是集中兵力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誰可為將?


    前一個問題可以說不算問題,匈奴人一向神出鬼沒,蹤跡難尋,要尋找它決戰恐怕比打贏它還困難,所以,毫無疑問,隻能分兵迎敵。


    至於將領人選,劉徹心中早已有了名單,討論不過是走個流程而已。


    驍騎將軍李廣領兵一萬出雁門,輕車將軍公孫賀領兵一萬出雲中,車騎將軍衛青領兵一萬出上穀,騎將軍公孫敖領兵一萬出代郡。


    劉徹很快宣布了自己的任命。


    但是聽到這個任命,大臣們還是愕然了,如此重要的戰役,統帥隻有李廣,公孫賀是老麵孔。李廣自然毫無疑義,年輕的公孫賀雖然略顯稚嫩,但好歹在戰場上遛過幾迴,見過幾個匈奴人,馬馬虎虎過得去。可後麵兩位就讓人捉摸不透,衛青,公孫敖並無軍旅經驗,據說連人都沒殺過,居然做了將領,實在是有點荒唐。


    不過,大臣們轉念一想,咱們這皇上從小就折騰慣了,現在國泰民安,無事可做,肯定把皇上憋壞了,再說,衛青也算外戚新貴,皇上有意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也不難理解。既然如此,那就讓皇上再折騰一迴。


    不少大臣料定此次一定會重蹈馬邑之謀的覆轍,無功而返,但卻沒有諫阻,他們盤算著應該等到壞消息傳來,再諫言不遲。那樣既可以撫慰皇上的情緒,又能達到目的,豈不更妙?


    他們或許不會想到,誰也不會擁有這個機會!


    因為,車騎將軍衛青從接到任命之時起,就決心堵住他們的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