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29節:竇嬰與田蚡5
------------
灌夫被抓,讓竇嬰陷入了極度的愧疚之中。
若不是他力邀灌夫去丞相府喝喜酒,也不至於惹出這種事,稀泥不但沒和成,卻把矛盾激發了出來。
竇嬰是個明白人,他從田蚡此次大動幹戈上看出端倪,灌夫要想活著出來,絕非易事,光一個大不敬就可以誅他九族,況且灌夫的家族屢有犯法。
“難哪,難哪!”竇嬰自言自語的嗟歎,連他的夫人進入書房都沒有發覺。
竇嬰夫人端上一碗參湯遞到竇嬰的跟前,竇嬰接過來,遞到嘴邊,輕輕吹了吹冒著的熱氣,慢慢咽下,才喝一口,卻又放了下來,重重地歎了口氣。
竇嬰夫人見狀,不無憂慮地勸道:“灌將軍得罪了丞相,忤逆了太後家,怎麽還要去救?”
竇嬰看了妻子一眼,他從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深深的憂慮與害怕,他知道她在想什麽,他也明白,妻子的擔心不無道理,一旦出手相救,就等於說與當朝太後和丞相結了仇,即便這次能僥幸救出灌夫,可下次呢?以田蚡的個性,隻要他在位,付出代價隻是遲早的事情。
可竇嬰知道,這些都不足以成為他明哲保身的理由,況且灌夫之事因他而起,灌夫能在他落魄時仍然不離左右,以知己相伴,如此交情,他怎能袖手旁觀?
竇嬰不忍見著夫人眼淚打轉的樣子,那樣會讓他心軟,他緩緩說道:“一個侯爵,丟了就丟了。我怎能獨生,而令灌仲儒(灌夫字)獨死?”
聽到這句話,竇嬰夫人心裏咯噔一下,想來她的夫君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他現在無官無職,唯有一個侯爵在身,如果這也失去了…竇嬰夫人不願意繼續想下去,她也知道一旦他決定的事情誰也改變不了,她所能做的隻能是祈禱上蒼能保佑他們一大家子平平安安則好。
她悄悄地抹了抹眼淚,收拾湯盂,轉身退了出去,並輕輕地帶上房門。
竇嬰斜眼送走妻子的背影,心底無端生出一絲惆悵,他自嘲地搖了搖頭,暗自嗟歎,“竇嬰啊,竇嬰,你真是老了,竟然也會有婦人之仁。要是在年輕的時候,哪會有這樣的顧慮!”
那微微的惆悵稍縱即逝後,他拿起筆,毅然寫起了已略顯生疏的奏疏。
寥寥數百字,竇嬰卻幾度停筆,幾度起身,幾度重寫。
在官場混了大半輩子的竇嬰心裏清楚的很,這篇折子一旦遞上去,就意味著他跟田蚡公開決裂了。
但是,竇嬰也顧不上了,士為知己者死尚且可以,而他現在無官無職,事情不妙最多丟掉個侯爵,救人總不至於把命丟上了。
寫好奏折,竇嬰就整戴好衣冠,鑽進馬車,急向未央宮而去。
宮中的劉徹正準備去禦膳房用膳,卻聽著侍者來報竇嬰有事要求見陛下。
劉徹已是好些日子沒有見過竇嬰了,這位先帝的重臣,曾經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一直都受到劉徹的敬重。
劉徹把竇嬰宣到禦膳房,為了表示敬重,給他賜宴。
當竇嬰站在劉徹麵前時,劉徹發覺竇嬰明顯的老了。
竇嬰記不清已經多久沒有受到皇上如此的禮遇了,他雖然感動,但並未把正事給落下,他把自己的奏疏呈上,表示灌夫罪不致死,丞相似乎有公報私仇的嫌疑。
年輕的劉徹比以前老道了許多,他沒有立即表態。
說實話,說他舅舅有公報私仇的嫌疑,他相信,經過多年的曆練,劉徹已經有了一雙識人看人的火眼金睛,他舅舅是那塊料,他心知肚明;說灌夫不足死,他也相信,這個人憨直,惹事的能力也是一流,即便如此,還不至於到要殺要剮的地步。
這件事看似臣下的私人糾紛,或許事情並不如想象的簡單。劉徹對他這個丞相舅舅並不滿意,種種跡象表明,田蚡對功名利祿的興趣大過國事政事,要不是背後有王太後幫他撐著,劉徹早就摘了他的綬帶。
劉徹邊用膳邊思索,在與竇嬰有一句沒一句的閑聊中,劉徹終於有了自己的決定,他讓人傳下話去,擇日東宮廷辯!
竇嬰對劉徹的決定有些不理解,這不是把矛盾更加公開化了嗎?他趁夜麵聖的目的就是想秘密地把事情點到為止,希望皇上能親自過問,讓田蚡自己把灌夫放了。一旦去東宮廷辯,事情就沒那麽簡單了,太後的態度不好說,她會不會影響灌夫最終的判決呢?
竇嬰發了一會兒怔,他想說些什麽,卻欲言又止,考慮到自己身無半職,皇上能親自接見賜宴已是天大的恩寵,說多了反倒於己不利。
從未央宮出來,竇嬰的直覺告訴他,劉徹對灌夫的事情有他自己的想法。
但是,不管劉徹的目的是什麽,竇嬰至少可以肯定一件好消息,皇上並沒有袒護丞相的意思,如此一來,他目前還剩一件事可以做,找出田蚡公報私仇的證據。
幾日之後,大臣們帶著疑惑陸陸續續到了長樂宮殿中。
自從劉徹登基以來,除了太後壽辰,節日,在東宮舉行大規模朝會的次數並不多,而這次既不是節日,更不是壽誕,大張旗鼓煞有介事地在這裏召開朝會,更為奇怪的是,連多年不奉朝請的竇嬰都出現在大殿上,的確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是不是有什麽大事發生了?”有人問道。
“不可能吧,最近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哪來的大事?”有人答道。
大殿上彌漫著狐疑與詭異的氛圍,除了竇嬰,所有人都不明就裏,惴惴不安。
一聲“太後,皇上駕到”的高唿,殿內頓時安靜了下來,劉徹扶著太後在禦座右側坐下,而後自己也盤膝而坐。
劉徹用銳利的目光將大殿掃了一遍,頓時一臉肅穆。
劉徹如此的表情更加重了臣子們的不安。
隻聽劉徹說道,“今日廷辯,為灌夫一事!”
話音剛落,眾人頓時鬆了口氣,田蚡打了個激靈。
他不明白,好外甥陛下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麽藥,灌夫不是已經定罪了嗎?何必廷辯?對於這樣一個犯法如吃飯的莽夫,何必為他弄出如此大的動靜!
田蚡不明白,但諾大的朝堂,還是有明眼人的。
禦史大夫韓安國就一眼識破了劉徹的目的,皇上對丞相不滿意看來不是空穴來風,他故意擺出這麽大的架勢把太後請過來,無非就是想讓她老人家看看他弟弟的德性,為以後的換相找由頭。
韓安國若有所思,廷爭大戲還未開始,他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答案。
事實上,劉徹此舉不僅是要讓太後看看丞相的水平,更要借此告訴所有人,朕不會偏袒任何人,哪怕他是朕的舅舅!這天下是朕的天下。
在一片肅穆中,田蚡顯得有些慌亂,當他一眼看到似乎早有準備的竇嬰,他一下子全明白了。
------------
灌夫被抓,讓竇嬰陷入了極度的愧疚之中。
若不是他力邀灌夫去丞相府喝喜酒,也不至於惹出這種事,稀泥不但沒和成,卻把矛盾激發了出來。
竇嬰是個明白人,他從田蚡此次大動幹戈上看出端倪,灌夫要想活著出來,絕非易事,光一個大不敬就可以誅他九族,況且灌夫的家族屢有犯法。
“難哪,難哪!”竇嬰自言自語的嗟歎,連他的夫人進入書房都沒有發覺。
竇嬰夫人端上一碗參湯遞到竇嬰的跟前,竇嬰接過來,遞到嘴邊,輕輕吹了吹冒著的熱氣,慢慢咽下,才喝一口,卻又放了下來,重重地歎了口氣。
竇嬰夫人見狀,不無憂慮地勸道:“灌將軍得罪了丞相,忤逆了太後家,怎麽還要去救?”
竇嬰看了妻子一眼,他從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深深的憂慮與害怕,他知道她在想什麽,他也明白,妻子的擔心不無道理,一旦出手相救,就等於說與當朝太後和丞相結了仇,即便這次能僥幸救出灌夫,可下次呢?以田蚡的個性,隻要他在位,付出代價隻是遲早的事情。
可竇嬰知道,這些都不足以成為他明哲保身的理由,況且灌夫之事因他而起,灌夫能在他落魄時仍然不離左右,以知己相伴,如此交情,他怎能袖手旁觀?
竇嬰不忍見著夫人眼淚打轉的樣子,那樣會讓他心軟,他緩緩說道:“一個侯爵,丟了就丟了。我怎能獨生,而令灌仲儒(灌夫字)獨死?”
聽到這句話,竇嬰夫人心裏咯噔一下,想來她的夫君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他現在無官無職,唯有一個侯爵在身,如果這也失去了…竇嬰夫人不願意繼續想下去,她也知道一旦他決定的事情誰也改變不了,她所能做的隻能是祈禱上蒼能保佑他們一大家子平平安安則好。
她悄悄地抹了抹眼淚,收拾湯盂,轉身退了出去,並輕輕地帶上房門。
竇嬰斜眼送走妻子的背影,心底無端生出一絲惆悵,他自嘲地搖了搖頭,暗自嗟歎,“竇嬰啊,竇嬰,你真是老了,竟然也會有婦人之仁。要是在年輕的時候,哪會有這樣的顧慮!”
那微微的惆悵稍縱即逝後,他拿起筆,毅然寫起了已略顯生疏的奏疏。
寥寥數百字,竇嬰卻幾度停筆,幾度起身,幾度重寫。
在官場混了大半輩子的竇嬰心裏清楚的很,這篇折子一旦遞上去,就意味著他跟田蚡公開決裂了。
但是,竇嬰也顧不上了,士為知己者死尚且可以,而他現在無官無職,事情不妙最多丟掉個侯爵,救人總不至於把命丟上了。
寫好奏折,竇嬰就整戴好衣冠,鑽進馬車,急向未央宮而去。
宮中的劉徹正準備去禦膳房用膳,卻聽著侍者來報竇嬰有事要求見陛下。
劉徹已是好些日子沒有見過竇嬰了,這位先帝的重臣,曾經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一直都受到劉徹的敬重。
劉徹把竇嬰宣到禦膳房,為了表示敬重,給他賜宴。
當竇嬰站在劉徹麵前時,劉徹發覺竇嬰明顯的老了。
竇嬰記不清已經多久沒有受到皇上如此的禮遇了,他雖然感動,但並未把正事給落下,他把自己的奏疏呈上,表示灌夫罪不致死,丞相似乎有公報私仇的嫌疑。
年輕的劉徹比以前老道了許多,他沒有立即表態。
說實話,說他舅舅有公報私仇的嫌疑,他相信,經過多年的曆練,劉徹已經有了一雙識人看人的火眼金睛,他舅舅是那塊料,他心知肚明;說灌夫不足死,他也相信,這個人憨直,惹事的能力也是一流,即便如此,還不至於到要殺要剮的地步。
這件事看似臣下的私人糾紛,或許事情並不如想象的簡單。劉徹對他這個丞相舅舅並不滿意,種種跡象表明,田蚡對功名利祿的興趣大過國事政事,要不是背後有王太後幫他撐著,劉徹早就摘了他的綬帶。
劉徹邊用膳邊思索,在與竇嬰有一句沒一句的閑聊中,劉徹終於有了自己的決定,他讓人傳下話去,擇日東宮廷辯!
竇嬰對劉徹的決定有些不理解,這不是把矛盾更加公開化了嗎?他趁夜麵聖的目的就是想秘密地把事情點到為止,希望皇上能親自過問,讓田蚡自己把灌夫放了。一旦去東宮廷辯,事情就沒那麽簡單了,太後的態度不好說,她會不會影響灌夫最終的判決呢?
竇嬰發了一會兒怔,他想說些什麽,卻欲言又止,考慮到自己身無半職,皇上能親自接見賜宴已是天大的恩寵,說多了反倒於己不利。
從未央宮出來,竇嬰的直覺告訴他,劉徹對灌夫的事情有他自己的想法。
但是,不管劉徹的目的是什麽,竇嬰至少可以肯定一件好消息,皇上並沒有袒護丞相的意思,如此一來,他目前還剩一件事可以做,找出田蚡公報私仇的證據。
幾日之後,大臣們帶著疑惑陸陸續續到了長樂宮殿中。
自從劉徹登基以來,除了太後壽辰,節日,在東宮舉行大規模朝會的次數並不多,而這次既不是節日,更不是壽誕,大張旗鼓煞有介事地在這裏召開朝會,更為奇怪的是,連多年不奉朝請的竇嬰都出現在大殿上,的確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是不是有什麽大事發生了?”有人問道。
“不可能吧,最近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哪來的大事?”有人答道。
大殿上彌漫著狐疑與詭異的氛圍,除了竇嬰,所有人都不明就裏,惴惴不安。
一聲“太後,皇上駕到”的高唿,殿內頓時安靜了下來,劉徹扶著太後在禦座右側坐下,而後自己也盤膝而坐。
劉徹用銳利的目光將大殿掃了一遍,頓時一臉肅穆。
劉徹如此的表情更加重了臣子們的不安。
隻聽劉徹說道,“今日廷辯,為灌夫一事!”
話音剛落,眾人頓時鬆了口氣,田蚡打了個激靈。
他不明白,好外甥陛下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麽藥,灌夫不是已經定罪了嗎?何必廷辯?對於這樣一個犯法如吃飯的莽夫,何必為他弄出如此大的動靜!
田蚡不明白,但諾大的朝堂,還是有明眼人的。
禦史大夫韓安國就一眼識破了劉徹的目的,皇上對丞相不滿意看來不是空穴來風,他故意擺出這麽大的架勢把太後請過來,無非就是想讓她老人家看看他弟弟的德性,為以後的換相找由頭。
韓安國若有所思,廷爭大戲還未開始,他就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答案。
事實上,劉徹此舉不僅是要讓太後看看丞相的水平,更要借此告訴所有人,朕不會偏袒任何人,哪怕他是朕的舅舅!這天下是朕的天下。
在一片肅穆中,田蚡顯得有些慌亂,當他一眼看到似乎早有準備的竇嬰,他一下子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