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九月,冒頓率四十萬之眾南下,圍攻韓國都城馬邑。
韓王信在馬邑城頭望見威風凜凜的匈奴騎兵,不免暗暗捏了把汗。以他多年的戰場經驗,他可以斷定憑著手上的這點兵馬,根本無法抵禦匈奴鐵騎。
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同時派出使者向朝廷求救。
劉邦接到邊關急報,認為匈奴不過是塞外的野蠻部族,並未過於重視,且長安與馬邑相距千裏,而且天氣漸寒,派出的大軍並非精銳之師,因此行軍並不迅速。
韓王信堅守不出,挨一日是一日,匈奴若久攻不下定然退兵。但冒頓摸透了韓王信的心理,沒等多久他就下令攻城,匈奴軍隊氣勢如虹,任憑馬邑城再堅固,也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韓王信見朝廷大軍遲遲不來,而匈奴攻勢越來越猛,這樣下去,遲早得城破遭屠,因此他決定不稟報劉邦,擅自向匈奴求和。
朝廷大軍行至中途的時候,就已經得知韓王信跟匈奴和談的消息,漢將認為此事事關重大,急令全軍停止前進,同時遣使報告朝廷。
劉邦得知韓王信擅自跟冒頓議和後,不禁勃然大怒,他最近疑心病發作,經常捕風捉影,認為諸侯王不老實,和談的消息更是加深了他對韓王信的懷疑。劉邦馬上派使者快馬趕到馬邑斥責韓王信:為什麽不等命令,擅自求和?朕要提醒你,此生死存亡之時,求死則勇,求生則廢,你怎麽可以邊打邊求和呢?
韓王信受了責罵,知道劉邦已經起了疑心,之前劉邦把自己的封地北遷就是不信任的表示,現在非常時期,百口莫辯,這樣下去,除了戰死,活著也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韓王信心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還不如投降匈奴,誰當主子不是主子呢?再則,匈奴鐵騎如此勇猛,漢軍也不一定是對手,說不定不久後中原會變成匈奴人的天下。
韓王信在堅守一個月後,打開城門將馬邑獻給冒頓,正式投降匈奴,冒頓接受了韓王信的投降,並以極大的魄力重用韓王信,命令他為前軍,匈奴軍隨後,向太原方向攻擊前進。
匈奴大軍在韓王信軍的幫助下,沿路大肆搶掠。
劉邦得到韓王信投降匈奴的消息,已是怒不可竭,再得知匈奴在國土內燒殺搶掠,更是大怒。
公元前201年十月(漢高祖七年),劉邦率領三十二萬人馬禦駕親征,準備打擊匈奴的囂張氣焰。
漢朝這一次幾乎是空國而去的,謀臣良將幾乎一個都沒落下,當然除了韓信,張良。劉邦希望此次親征能一舉打垮匈奴,一勞永逸的解決邊防問題,順便趁此機會解決韓王信,把燕代之地的政權牢牢地抓在劉氏家族的手裏。
漢軍分三路前鋒軍分別進擊,為主力部隊掃除障礙,以待與匈奴主力決戰。
漢軍第一路前鋒在周勃的帶領下於銅鞮(今山西沁縣)遭遇韓王信的部隊,一場廝殺,韓王信一退再退,最後敗退迴馬邑。漢軍第二路前鋒是灌嬰率領的輕騎,灌嬰部早已千裏奔襲先行抵達馬邑,並清除了馬邑周圍的反軍及匈奴部分軍隊,等韓王信一敗逃迴來,灌嬰以輕騎出擊,擊散韓王信的部隊,韓將王喜做了刀下鬼。漢軍的第三路部隊於樊噲的帶領下至霍人縣出雲中郡,意欲截斷匈奴歸路。
韓王信一敗再敗,心下慌亂,急忙向部下問計,部將曼邱成,王黃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他們建議尋訪趙國王室後裔,立其為國主,用其做擋箭牌。
大軍壓境,找個擋箭牌也得找個實力強點的,他們反而找了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趙氏後裔,彷佛有了這個擋箭牌自己就可以安全了。如此幼稚,焉能不敗?
韓王信派人向駐紮在上穀的冒頓求救。冒頓得知漢軍三路前鋒軍的節節勝利,意識到漢軍並不容易對付,盡管不少部將萌生退意,但冒頓並未動搖,他在探知漢軍主力人馬正往晉陽進發後,反複思索,並數次查看了附近的地形,當他看到不遠處的白登山時,頓時哈哈大笑。
就是這了!就是這了!劉邦,你要敢來,這裏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冒頓心想。
冒頓將精銳騎兵隱藏起來,留下老弱殘兵在明處,為了引誘劉邦進入伏擊圈,冒頓派左右賢王領弱軍一路攻擊劉邦主力軍團,按冒頓的命令,隻許敗不許勝。
冒頓在單於帳中烤著爐火,喝著熱騰騰的馬奶酒,不斷派人探查著漢軍的動向,現在萬事俱備,就等著漢軍一腳踏進陷阱了。
劉邦率大軍在晉陽駐紮。
此時正是寒冬十月,大雪紛飛,十分寒冷,漢軍士兵凍得皮開肉綻,手足僵硬,而且加之遠來勞頓,士氣十分低落。
為了安全起見,劉邦並未馬上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而是派出大批使者去探查匈奴的動向。這是大漢朝與匈奴的第一次正麵戰爭,對國運有著直接的關係,劉邦雖說有必勝的信心,但也不敢過於大意。
劉邦深知,如果能解決這個豺狼一樣的遊牧民族,就可以為新生的國家提供休養生息的環境,如果無法解決,它便會像陰魂一樣纏著大漢的現在和未來。
劉邦突然有點理解秦始皇了。以前在民間時,自己經常罵秦始皇暴君,罵他勞民傷財,征發數百萬人修築長城,可是他現在有點理解了,秦始皇把罪責攬在了自己的頭上,卻把安寧留給了後人。秦始皇的難處,也隻有站在他的高度才能理解啊!
這也許就是身為帝王的悲哀!
派出去的使者迴來報告:匈奴軍隊老弱,而且後繼不足,可以打,打則必勝!
當第一個人這樣說的時候,劉邦還有點不信,心想:如果匈奴真有這麽弱,韓王信也算久經戰陣的老將,怎會懼怕他們?看來韓王信早就有謀反之心了。
後麵迴來的使者迴來描述匈奴的情況,大致與前麵相當。劉邦半信半疑,還是下令全軍前進。到達廣武的時候,他有點心虛拿不準,於是,決定派任職不久的奉春君劉敬(還記得他吧,婁敬)再去查看一番。
劉敬去了一趟,迴來報告劉邦,他的所見所聞跟所有使者的報告是一樣的,但他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匈奴是誘敵之計,不能打!
劉邦不解。
劉敬說道:兩國交戰,必會顯示其武力,現在一路上都是老弱的匈奴士兵,這不是很反常嗎?臣料定這是匈奴的誘敵之計!
應當說,劉敬是非常有水平的,他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他雖然以一言獲官,但他確實有做官的水平,而水平是蓋不住的。
劉邦當然明白劉敬的話有道理,但他還是把劉敬一頓臭罵,並將他囚禁在廣武,揚言迴來再收拾他。
以劉邦的風格,他是不會因為臣子的諫言不合適而囚禁臣子的,但這次卻反常的大發雷霆,倒是咄咄怪事!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漢軍這一路上的士氣過於低落,如果再有不利於己方的言論,必然更加影響士氣。而且,他對匈奴不太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看不起,他認為,即便是中了匈奴的誘敵之計,漢軍也能輕而易舉的突破。
劉邦再一次為他的輕敵付出了代價。
漢軍一路向上穀方向進發,劉邦輕騎部隊率先到達了平城。
突然,伏兵四出,箭如雨下,夏侯嬰率部用盾牌死死頂住匈奴的第一波攻擊,箭雨停後,匈奴發動了第二波的攻勢,這一次可沒那麽好對付,匈奴出動了他最強悍的部隊--鐵騎。一時之間,萬馬奔騰,大地震顫,冒頓率匈奴的精銳鐵騎衝殺了過來,漢軍不免陣腳大亂。
漢軍也算是久經戰陣的老練之師,雖無還手之力,但也還有招架之功。
可是,匈奴騎兵過於勇猛並且他們以逸待勞,漢軍則遠來疲敝,一會兒的功夫,漢軍就損失慘重。眼看就要潰敗,陳平建議劉邦下令部隊向白登山撤退,同時命令夏侯嬰帶領一部分部隊就地建起木柵欄陣,阻止匈奴騎兵的衝擊。在白登山上,匈奴的騎兵優勢將無法展開,漢軍可以暫時擺托困境。
漢軍建起的木柵欄陣起了效果,匈奴騎兵被阻隔在陣外,漢軍主力後撤贏得了時間。冒頓見騎兵受阻,複令弓箭手發動流矢攻擊,夏侯嬰隻能率部邊打邊退,經過浴血奮戰,才後撤入白登山。匈奴士兵跟進入山,漢軍主力早已占據有利地形,匈奴的追兵數次被打下山,但漢軍亦不敢向山下衝擊,隻能扼險據守。於是,冒頓改變策略,停止攻擊,分兵將白登山圍了個水泄不通。
漢軍退入山中,正要歇一口氣,突然山穀中又是一陣殺聲,匈奴伏兵從山穀中殺出,原來冒頓早已料到漢軍若退入白登山,必會從山穀中突圍,便預先在山穀中埋下伏兵,將漢軍困在白登山上不能動彈。
漢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這時候的劉邦才意識到劉敬的金玉良言,如果世上真有後悔藥,劉邦會毫不猶豫地喝它一壺,可惜現在後悔也晚了,他就像陷進陷阱中的獵物,就等著冒頓來宰割。
雖然情勢危急,但劉邦並沒有完全的絕望,他在戰場上失敗過無數次,無數次他都能爬起來,而且越活越好,當年彭城大戰也不比這次好,他都挨過去了!他相信這一次也一樣能挨過去!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他麵對的不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項羽,而是狡猾的冒頓。冒頓堪稱一個完美的敵人,他心思縝密,勇武過人,他有著絕對忠誠,指哪打哪的草原鐵騎,他殘忍無情,連父親妻子都敢殺,還能期待他大發慈悲放過劉邦嗎?
不可能!
匈奴鐵騎把漢軍逼到了山中後,冒頓下令圍而不攻,截斷漢軍水源,同時派部隊截住援軍的來路,然後大帳一搭,生火做飯,做出一副常住不走的樣子,意欲將劉邦困死在白登山上。
劉邦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召來臣屬,商議突圍之策,大家抓耳撓絲,除了強突之外也想不出有什麽好辦法,連一向機靈的陳平也一時無策,這時候,劉邦開始懷念起張良來了。
要是子房在這裏,或許他能有好辦法。劉邦心裏感歎道。
如果不盡快想辦法突圍出去,漢軍很快就要斷糧斷水,到時候匈奴人再進攻,漢軍就要全軍覆沒。大臣們說道。
無奈之下,劉邦命令諸將組織突圍,可是每次都被匈奴人給攆了迴來。
此時此刻,劉邦才真正意識到,那個他一直看不起的蠻族領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敵人!
嚴冬十月,天氣十分寒冷,漢軍被困在白登山上,多挨一日就少一份希望。
糧食越來越少,水也越來越少!
如果再沒有辦法,隻怕不用匈奴上山,漢軍也會被活活餓死,渴死。
在這種境況下,劉邦除了祈禱天佑大漢之外,所做的事情就隻有等,等待援軍的到來,等待奇跡的出現。他突然發現,他似乎就要陷入絕境,目前的事態甚至比當年彭城大敗的境況更加糟糕。那時候,他對他的對手,有著非常深的了解,可是現在,他麵臨的對手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這個對手還會出什麽牌,他一無所知。
因為無知所以恐懼!
所有人都在苦思突破之策,所有人的內心在這狹小的山區內變得焦躁不堪。
一天,
兩天,
三天…
山下匈奴士兵們的呐喊聲,激動聲,嘲笑聲成了每個漢軍將士的夢魘,真不知道這些剽悍的胡族是從哪裏鑽出來的,他們個個英勇善戰,個個剽悍異常,他們就像專為戰爭而生的魔鬼一般,令人膽寒。
這些天來,陳平也是徹夜無眠,他深感自己身上的責任。張良不在了,他這個護軍中尉便是大漢王朝的第一謀臣,如果在此危難關頭,他都拿不出主意來,那麽皇上還可以倚賴誰呢?而他自己,必將成為千古罪人。
陳平深信天無絕人之路,更無完美之敵。
陳平秘密派出了不少喬裝的探子查探著匈奴部隊的所有細枝末節,查探著冒頓及其身邊的細枝末節。
功夫不負有心人。
陳平終於找到了突破渾似鋼人般的冒頓的辦法,那就是他的閼氏。冒頓新立的閼氏,深受冒頓寵愛,所以他每次出征必帶著她!
陳平想出辦法的那一刻,漢軍已在白登山苦挨了七天七夜。
女人的嫉妒。
事實證明,往往男人辦不到的事情,女人可以辦到。往往在前台搞不定的事,可以走後院。
婦女能頂半邊天,由來已久。
這個時候,劉邦已經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陳平把自己的計策告訴了劉邦。
世上最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錢沒花了。金銀珠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劉邦決定,不管明天是死是活,也要拿出軍中所有的金銀珠寶,甚至把自己帽子上的夜明珠都摘了下來給陳平去活動。
白登山腳下單於大帳。
霧色蒼茫。
一位持有漢朝使節符的使臣走到軍營外,對門人說道:請通報一聲,我是漢使,想見閼氏夫人。
邊說邊隱蔽的給門人遞上了一錠金元寶。門人收了禮金,自然樂得通報。
閼氏聽說漢使來找她,本打算不見。她見單於還醉酒未醒,恐怕耽誤大事,於是屏退左右,在內帳召見漢使。
漢使獻上各種金銀珠寶,閼氏頓時眼睛發亮。漢使見閼氏高興,又獻上一幅美女圖,閼氏不解。漢使對閼氏說道:“這是我主想送給單於的美女,但考慮到閼氏與我主素無仇怨,先令本使來知會閼氏娘娘一聲,如果單於繼續圍困,我主必將送此美女與單於,到那時候,閥氏之地位就保不住了……”
閼氏頓時心中一驚,心想自己剛得寵於單於不久,若是被人爭寵,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了,於是低聲道:大使,那我當如何做是好?
閼氏娘娘,隻需照我所說轉告單於,單於必將退兵,那娘娘就可以保住您的地位。
為了避免自己地位不保,閼氏答應為漢軍諫言。
等冒頓醒後,閼氏對冒頓說道:單於,你還有心思睡覺?剛才有人來報,漢朝已派大軍,正火速前來救援。
單於笑道:漢軍有何可懼?
單於真是好自信,漢帝被困在此七日七夜,漢朝定會傾盡全力拚死來救,而我軍遠離本土,立足未穩,糧草物資用一日便少一日,怎可持續?
冒頓聽後,仔細想想,這話倒也不假。
而且七天過去了,韓王信的部隊還沒有如約到達,若是那家夥跟漢朝合起夥來坑自己,那情況可就不妙,到那時壓力可想而知,即便是四十萬鐵騎也不容易取勝。另外,冒頓派人四處查看了漢朝的情況,發現這個國家根本沒有想象的富庶,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焦土一片,哪來的金銀珠寶?哪來的美女如雲?
遊牧民族向來對於定居生活是不感冒的,讓他們在沒有草地和牛羊的地方生活,還不如殺了他們。要知道,冒頓是來搶劫的,不是來殺人的,雖然往往搶劫的時候一般會附帶殺人,但能不殺就不殺,白浪費力氣還背個壞名聲,太不劃算了。這算是搶劫行業的行規,說好聽點這也叫道義。
江湖有江湖的道義,國家有國家的道義。
甭管什麽道義,精明的冒頓是不會做這虧本的買賣的。
冒頓思前想後,再加上愛妃的煽風點火,冒頓在籌劃好自己的退路後,同意放漢軍一條生路。第二天,冒頓下令,撤開一角,放漢軍下山。
漢軍士兵見匈奴撤圍,都歡唿了起來。
劉邦怕冒頓後悔,趕緊命令全軍迅速下山撤退,而且必須做到井然有序,以防匈奴偷襲。
天降大霧,視野不清。匈奴見漢軍將士眾多,而且又井然有序,也不敢上去揀點便宜。
被圍了七天七夜的劉邦總算撿迴了一條老命,他的失敗記錄上又重重地添了一筆。
漢朝與匈奴的第一迴合較量,以漢朝的完敗收場。
韓王信在馬邑城頭望見威風凜凜的匈奴騎兵,不免暗暗捏了把汗。以他多年的戰場經驗,他可以斷定憑著手上的這點兵馬,根本無法抵禦匈奴鐵騎。
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同時派出使者向朝廷求救。
劉邦接到邊關急報,認為匈奴不過是塞外的野蠻部族,並未過於重視,且長安與馬邑相距千裏,而且天氣漸寒,派出的大軍並非精銳之師,因此行軍並不迅速。
韓王信堅守不出,挨一日是一日,匈奴若久攻不下定然退兵。但冒頓摸透了韓王信的心理,沒等多久他就下令攻城,匈奴軍隊氣勢如虹,任憑馬邑城再堅固,也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韓王信見朝廷大軍遲遲不來,而匈奴攻勢越來越猛,這樣下去,遲早得城破遭屠,因此他決定不稟報劉邦,擅自向匈奴求和。
朝廷大軍行至中途的時候,就已經得知韓王信跟匈奴和談的消息,漢將認為此事事關重大,急令全軍停止前進,同時遣使報告朝廷。
劉邦得知韓王信擅自跟冒頓議和後,不禁勃然大怒,他最近疑心病發作,經常捕風捉影,認為諸侯王不老實,和談的消息更是加深了他對韓王信的懷疑。劉邦馬上派使者快馬趕到馬邑斥責韓王信:為什麽不等命令,擅自求和?朕要提醒你,此生死存亡之時,求死則勇,求生則廢,你怎麽可以邊打邊求和呢?
韓王信受了責罵,知道劉邦已經起了疑心,之前劉邦把自己的封地北遷就是不信任的表示,現在非常時期,百口莫辯,這樣下去,除了戰死,活著也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韓王信心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還不如投降匈奴,誰當主子不是主子呢?再則,匈奴鐵騎如此勇猛,漢軍也不一定是對手,說不定不久後中原會變成匈奴人的天下。
韓王信在堅守一個月後,打開城門將馬邑獻給冒頓,正式投降匈奴,冒頓接受了韓王信的投降,並以極大的魄力重用韓王信,命令他為前軍,匈奴軍隨後,向太原方向攻擊前進。
匈奴大軍在韓王信軍的幫助下,沿路大肆搶掠。
劉邦得到韓王信投降匈奴的消息,已是怒不可竭,再得知匈奴在國土內燒殺搶掠,更是大怒。
公元前201年十月(漢高祖七年),劉邦率領三十二萬人馬禦駕親征,準備打擊匈奴的囂張氣焰。
漢朝這一次幾乎是空國而去的,謀臣良將幾乎一個都沒落下,當然除了韓信,張良。劉邦希望此次親征能一舉打垮匈奴,一勞永逸的解決邊防問題,順便趁此機會解決韓王信,把燕代之地的政權牢牢地抓在劉氏家族的手裏。
漢軍分三路前鋒軍分別進擊,為主力部隊掃除障礙,以待與匈奴主力決戰。
漢軍第一路前鋒在周勃的帶領下於銅鞮(今山西沁縣)遭遇韓王信的部隊,一場廝殺,韓王信一退再退,最後敗退迴馬邑。漢軍第二路前鋒是灌嬰率領的輕騎,灌嬰部早已千裏奔襲先行抵達馬邑,並清除了馬邑周圍的反軍及匈奴部分軍隊,等韓王信一敗逃迴來,灌嬰以輕騎出擊,擊散韓王信的部隊,韓將王喜做了刀下鬼。漢軍的第三路部隊於樊噲的帶領下至霍人縣出雲中郡,意欲截斷匈奴歸路。
韓王信一敗再敗,心下慌亂,急忙向部下問計,部將曼邱成,王黃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他們建議尋訪趙國王室後裔,立其為國主,用其做擋箭牌。
大軍壓境,找個擋箭牌也得找個實力強點的,他們反而找了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趙氏後裔,彷佛有了這個擋箭牌自己就可以安全了。如此幼稚,焉能不敗?
韓王信派人向駐紮在上穀的冒頓求救。冒頓得知漢軍三路前鋒軍的節節勝利,意識到漢軍並不容易對付,盡管不少部將萌生退意,但冒頓並未動搖,他在探知漢軍主力人馬正往晉陽進發後,反複思索,並數次查看了附近的地形,當他看到不遠處的白登山時,頓時哈哈大笑。
就是這了!就是這了!劉邦,你要敢來,這裏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冒頓心想。
冒頓將精銳騎兵隱藏起來,留下老弱殘兵在明處,為了引誘劉邦進入伏擊圈,冒頓派左右賢王領弱軍一路攻擊劉邦主力軍團,按冒頓的命令,隻許敗不許勝。
冒頓在單於帳中烤著爐火,喝著熱騰騰的馬奶酒,不斷派人探查著漢軍的動向,現在萬事俱備,就等著漢軍一腳踏進陷阱了。
劉邦率大軍在晉陽駐紮。
此時正是寒冬十月,大雪紛飛,十分寒冷,漢軍士兵凍得皮開肉綻,手足僵硬,而且加之遠來勞頓,士氣十分低落。
為了安全起見,劉邦並未馬上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而是派出大批使者去探查匈奴的動向。這是大漢朝與匈奴的第一次正麵戰爭,對國運有著直接的關係,劉邦雖說有必勝的信心,但也不敢過於大意。
劉邦深知,如果能解決這個豺狼一樣的遊牧民族,就可以為新生的國家提供休養生息的環境,如果無法解決,它便會像陰魂一樣纏著大漢的現在和未來。
劉邦突然有點理解秦始皇了。以前在民間時,自己經常罵秦始皇暴君,罵他勞民傷財,征發數百萬人修築長城,可是他現在有點理解了,秦始皇把罪責攬在了自己的頭上,卻把安寧留給了後人。秦始皇的難處,也隻有站在他的高度才能理解啊!
這也許就是身為帝王的悲哀!
派出去的使者迴來報告:匈奴軍隊老弱,而且後繼不足,可以打,打則必勝!
當第一個人這樣說的時候,劉邦還有點不信,心想:如果匈奴真有這麽弱,韓王信也算久經戰陣的老將,怎會懼怕他們?看來韓王信早就有謀反之心了。
後麵迴來的使者迴來描述匈奴的情況,大致與前麵相當。劉邦半信半疑,還是下令全軍前進。到達廣武的時候,他有點心虛拿不準,於是,決定派任職不久的奉春君劉敬(還記得他吧,婁敬)再去查看一番。
劉敬去了一趟,迴來報告劉邦,他的所見所聞跟所有使者的報告是一樣的,但他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匈奴是誘敵之計,不能打!
劉邦不解。
劉敬說道:兩國交戰,必會顯示其武力,現在一路上都是老弱的匈奴士兵,這不是很反常嗎?臣料定這是匈奴的誘敵之計!
應當說,劉敬是非常有水平的,他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他雖然以一言獲官,但他確實有做官的水平,而水平是蓋不住的。
劉邦當然明白劉敬的話有道理,但他還是把劉敬一頓臭罵,並將他囚禁在廣武,揚言迴來再收拾他。
以劉邦的風格,他是不會因為臣子的諫言不合適而囚禁臣子的,但這次卻反常的大發雷霆,倒是咄咄怪事!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漢軍這一路上的士氣過於低落,如果再有不利於己方的言論,必然更加影響士氣。而且,他對匈奴不太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看不起,他認為,即便是中了匈奴的誘敵之計,漢軍也能輕而易舉的突破。
劉邦再一次為他的輕敵付出了代價。
漢軍一路向上穀方向進發,劉邦輕騎部隊率先到達了平城。
突然,伏兵四出,箭如雨下,夏侯嬰率部用盾牌死死頂住匈奴的第一波攻擊,箭雨停後,匈奴發動了第二波的攻勢,這一次可沒那麽好對付,匈奴出動了他最強悍的部隊--鐵騎。一時之間,萬馬奔騰,大地震顫,冒頓率匈奴的精銳鐵騎衝殺了過來,漢軍不免陣腳大亂。
漢軍也算是久經戰陣的老練之師,雖無還手之力,但也還有招架之功。
可是,匈奴騎兵過於勇猛並且他們以逸待勞,漢軍則遠來疲敝,一會兒的功夫,漢軍就損失慘重。眼看就要潰敗,陳平建議劉邦下令部隊向白登山撤退,同時命令夏侯嬰帶領一部分部隊就地建起木柵欄陣,阻止匈奴騎兵的衝擊。在白登山上,匈奴的騎兵優勢將無法展開,漢軍可以暫時擺托困境。
漢軍建起的木柵欄陣起了效果,匈奴騎兵被阻隔在陣外,漢軍主力後撤贏得了時間。冒頓見騎兵受阻,複令弓箭手發動流矢攻擊,夏侯嬰隻能率部邊打邊退,經過浴血奮戰,才後撤入白登山。匈奴士兵跟進入山,漢軍主力早已占據有利地形,匈奴的追兵數次被打下山,但漢軍亦不敢向山下衝擊,隻能扼險據守。於是,冒頓改變策略,停止攻擊,分兵將白登山圍了個水泄不通。
漢軍退入山中,正要歇一口氣,突然山穀中又是一陣殺聲,匈奴伏兵從山穀中殺出,原來冒頓早已料到漢軍若退入白登山,必會從山穀中突圍,便預先在山穀中埋下伏兵,將漢軍困在白登山上不能動彈。
漢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這時候的劉邦才意識到劉敬的金玉良言,如果世上真有後悔藥,劉邦會毫不猶豫地喝它一壺,可惜現在後悔也晚了,他就像陷進陷阱中的獵物,就等著冒頓來宰割。
雖然情勢危急,但劉邦並沒有完全的絕望,他在戰場上失敗過無數次,無數次他都能爬起來,而且越活越好,當年彭城大戰也不比這次好,他都挨過去了!他相信這一次也一樣能挨過去!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他麵對的不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項羽,而是狡猾的冒頓。冒頓堪稱一個完美的敵人,他心思縝密,勇武過人,他有著絕對忠誠,指哪打哪的草原鐵騎,他殘忍無情,連父親妻子都敢殺,還能期待他大發慈悲放過劉邦嗎?
不可能!
匈奴鐵騎把漢軍逼到了山中後,冒頓下令圍而不攻,截斷漢軍水源,同時派部隊截住援軍的來路,然後大帳一搭,生火做飯,做出一副常住不走的樣子,意欲將劉邦困死在白登山上。
劉邦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召來臣屬,商議突圍之策,大家抓耳撓絲,除了強突之外也想不出有什麽好辦法,連一向機靈的陳平也一時無策,這時候,劉邦開始懷念起張良來了。
要是子房在這裏,或許他能有好辦法。劉邦心裏感歎道。
如果不盡快想辦法突圍出去,漢軍很快就要斷糧斷水,到時候匈奴人再進攻,漢軍就要全軍覆沒。大臣們說道。
無奈之下,劉邦命令諸將組織突圍,可是每次都被匈奴人給攆了迴來。
此時此刻,劉邦才真正意識到,那個他一直看不起的蠻族領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敵人!
嚴冬十月,天氣十分寒冷,漢軍被困在白登山上,多挨一日就少一份希望。
糧食越來越少,水也越來越少!
如果再沒有辦法,隻怕不用匈奴上山,漢軍也會被活活餓死,渴死。
在這種境況下,劉邦除了祈禱天佑大漢之外,所做的事情就隻有等,等待援軍的到來,等待奇跡的出現。他突然發現,他似乎就要陷入絕境,目前的事態甚至比當年彭城大敗的境況更加糟糕。那時候,他對他的對手,有著非常深的了解,可是現在,他麵臨的對手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這個對手還會出什麽牌,他一無所知。
因為無知所以恐懼!
所有人都在苦思突破之策,所有人的內心在這狹小的山區內變得焦躁不堪。
一天,
兩天,
三天…
山下匈奴士兵們的呐喊聲,激動聲,嘲笑聲成了每個漢軍將士的夢魘,真不知道這些剽悍的胡族是從哪裏鑽出來的,他們個個英勇善戰,個個剽悍異常,他們就像專為戰爭而生的魔鬼一般,令人膽寒。
這些天來,陳平也是徹夜無眠,他深感自己身上的責任。張良不在了,他這個護軍中尉便是大漢王朝的第一謀臣,如果在此危難關頭,他都拿不出主意來,那麽皇上還可以倚賴誰呢?而他自己,必將成為千古罪人。
陳平深信天無絕人之路,更無完美之敵。
陳平秘密派出了不少喬裝的探子查探著匈奴部隊的所有細枝末節,查探著冒頓及其身邊的細枝末節。
功夫不負有心人。
陳平終於找到了突破渾似鋼人般的冒頓的辦法,那就是他的閼氏。冒頓新立的閼氏,深受冒頓寵愛,所以他每次出征必帶著她!
陳平想出辦法的那一刻,漢軍已在白登山苦挨了七天七夜。
女人的嫉妒。
事實證明,往往男人辦不到的事情,女人可以辦到。往往在前台搞不定的事,可以走後院。
婦女能頂半邊天,由來已久。
這個時候,劉邦已經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陳平把自己的計策告訴了劉邦。
世上最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錢沒花了。金銀珠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劉邦決定,不管明天是死是活,也要拿出軍中所有的金銀珠寶,甚至把自己帽子上的夜明珠都摘了下來給陳平去活動。
白登山腳下單於大帳。
霧色蒼茫。
一位持有漢朝使節符的使臣走到軍營外,對門人說道:請通報一聲,我是漢使,想見閼氏夫人。
邊說邊隱蔽的給門人遞上了一錠金元寶。門人收了禮金,自然樂得通報。
閼氏聽說漢使來找她,本打算不見。她見單於還醉酒未醒,恐怕耽誤大事,於是屏退左右,在內帳召見漢使。
漢使獻上各種金銀珠寶,閼氏頓時眼睛發亮。漢使見閼氏高興,又獻上一幅美女圖,閼氏不解。漢使對閼氏說道:“這是我主想送給單於的美女,但考慮到閼氏與我主素無仇怨,先令本使來知會閼氏娘娘一聲,如果單於繼續圍困,我主必將送此美女與單於,到那時候,閥氏之地位就保不住了……”
閼氏頓時心中一驚,心想自己剛得寵於單於不久,若是被人爭寵,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了,於是低聲道:大使,那我當如何做是好?
閼氏娘娘,隻需照我所說轉告單於,單於必將退兵,那娘娘就可以保住您的地位。
為了避免自己地位不保,閼氏答應為漢軍諫言。
等冒頓醒後,閼氏對冒頓說道:單於,你還有心思睡覺?剛才有人來報,漢朝已派大軍,正火速前來救援。
單於笑道:漢軍有何可懼?
單於真是好自信,漢帝被困在此七日七夜,漢朝定會傾盡全力拚死來救,而我軍遠離本土,立足未穩,糧草物資用一日便少一日,怎可持續?
冒頓聽後,仔細想想,這話倒也不假。
而且七天過去了,韓王信的部隊還沒有如約到達,若是那家夥跟漢朝合起夥來坑自己,那情況可就不妙,到那時壓力可想而知,即便是四十萬鐵騎也不容易取勝。另外,冒頓派人四處查看了漢朝的情況,發現這個國家根本沒有想象的富庶,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焦土一片,哪來的金銀珠寶?哪來的美女如雲?
遊牧民族向來對於定居生活是不感冒的,讓他們在沒有草地和牛羊的地方生活,還不如殺了他們。要知道,冒頓是來搶劫的,不是來殺人的,雖然往往搶劫的時候一般會附帶殺人,但能不殺就不殺,白浪費力氣還背個壞名聲,太不劃算了。這算是搶劫行業的行規,說好聽點這也叫道義。
江湖有江湖的道義,國家有國家的道義。
甭管什麽道義,精明的冒頓是不會做這虧本的買賣的。
冒頓思前想後,再加上愛妃的煽風點火,冒頓在籌劃好自己的退路後,同意放漢軍一條生路。第二天,冒頓下令,撤開一角,放漢軍下山。
漢軍士兵見匈奴撤圍,都歡唿了起來。
劉邦怕冒頓後悔,趕緊命令全軍迅速下山撤退,而且必須做到井然有序,以防匈奴偷襲。
天降大霧,視野不清。匈奴見漢軍將士眾多,而且又井然有序,也不敢上去揀點便宜。
被圍了七天七夜的劉邦總算撿迴了一條老命,他的失敗記錄上又重重地添了一筆。
漢朝與匈奴的第一迴合較量,以漢朝的完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