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捷報傳到滎陽,劉邦大喜。


    隨同捷報傳來的,有功勞簿,還有韓信為張耳請封為趙王的文書。


    這封請封書貌似合情合理,其實隱藏著一個不愉快的信號,它讓劉邦心裏有點不舒服。


    張耳封什麽王,自有寡人定奪,你韓信湊什麽熱鬧?劉邦心想。


    劉邦雖說心裏覺得有些便扭,但還是同意了,不同意也沒辦法。


    韓信與劉邦的關係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


    一個月後,又傳來好消息,隨何忽悠團不負眾望,大功告成,英布反楚降漢。要知道,英布部隊的戰鬥力是威震天下的,他的加盟使漢軍的軍力提升了不小的檔次。


    而彭越早就跟劉邦眉來眼去,所以很爽快地歸附了劉邦。


    至此,張良的重用三雄的戰略構想宣告完成。


    雖然滎陽一線仍然很苦,但漢軍在大局麵上漸漸好轉。


    楚軍高層對形勢的微妙變化也有所察覺,於是,加快了進攻的節奏,發動了一浪高過一浪的進攻狂潮。


    這麽一來,劉邦在滎陽的日子更加痛苦。糧道被時不時切斷,士兵們經常食不果腹。


    酈食其見此情形,給劉邦出了個主意,這個主意還沒來得及付諸實施就被斷定為餿主意,既然是餿主意,而且沒實施,那就跟廢話差不多,本來連記述都沒必要,但經典史籍中都是白紙黑字記得一清二楚,而且資治通鑒裏還特別附上一大段評論,因此,可以斷定,這不是廢話。


    酈食其建議劉邦複立六國,封六國後人,團結六國的力量一起進攻楚國。


    病急亂投醫,劉邦想都沒想,就同意了,命令酈老頭趕緊去刻六國大印,準備分封。


    酈生前腳剛走,張良後腳進來,而且是剛剛從外麵辦完事趕迴來。


    來得好巧,要是來晚一步,就可能釀成大錯。


    劉邦這個人好就好在,有什麽大的決策,基本上不會獨占決策權,而是能問問別人的意見,特別是張良的意見。


    於是,他把剛才酈生的建議轉告張良。


    沒想到,張良一聽,臉色都變了,說道:這絕對是餿主意!


    劉邦很迷惑!


    他馬上拿起席上的筷子給劉邦比劃起來,之所以說是餿主意,理由有八條。概括起來就一個意思:漢軍實力尙弱,複立六國後人會削弱自己的力量,樹立新的對手,六國後人人脈極深,淵源極廣,很多六國的遺老遺少們還對他們念念不忘,到時候,即使把項羽打敗了,六國要是不聽話,不是又得頭疼?時代在變,以前行得通的做法現在行不通了。


    劉邦聽完後,馬上噴飯,原以為這是招妙棋,沒想到竟是個賠本的買賣,於是背後把酈生狂罵一通,下令取消先前的命令。


    乍看下來,確實是件小事,然而小事卻隱含著大的道理。


    酈食其腦袋中的分封製思想代表著當時的一種思潮,新生的思想家張良曾經因為秦王朝的迅速敗亡而否定郡縣製,認同分封製,但在不斷地失望與鬥爭中,他終於明白過來:迴到完全的分封製不可行。


    所以說,酈食其和張良的不同意見代表著兩種不同思潮的鬥爭,歸根到底代表著兩種製度的鬥爭。


    眾所周知,封建,封建,即是封土建國的意思。分封製下,諸侯國名義上歸屬天子,但天子與諸侯國是各自為政的。


    西周時,天子有話語權,還能號令諸侯,諸侯國出於道義還是規規矩矩,該朝拜還得朝拜,該納貢也還得納貢,東周以後,諸侯國日益強盛,周室日益衰微,周天子成了擺設,成了工具!


    周代分封製的惡果最終把社會送入爭戰不止的春秋戰國時代。


    這個時代,名義上還有個周天子,實際上天子已經淪為可有可無的角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曾為要不要實行分封製而召開過大型研討會,最後始皇帝力排眾議,全麵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


    秦朝滅亡後,項羽搞迴分封製,沒過多久,天下又大亂。


    短時間內,政權更迭迅速,製度換來換去。天下大亂,表麵上有很多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實質上還是歸根於兩種社會製度的鬥爭,套用很政治的語言來表述:舊勢力是不會甘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


    因為本文不是政論文,這裏就不做過多地分析。


    總而言之,舊勢力的陰魂一時之內不會散去,製度鬥爭也將繼續纏繞著大漢王朝而蹣跚前行,在這場鬥爭中,無數人將為之頭破血流,粉身碎骨,漢王朝也將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