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幻想過自己親手推翻一個王朝麽?


    我沒有想過,早年的劉邦也沒有想過。


    四十八歲之前,他是個浪子,他的出現有上帝的安排,也有自身的努力,曆史給了他這個機遇。那時候,有很多人擁有這個機遇,比如陳勝,比如項梁,比如項羽,但是這個機遇最終被劉邦幸運的逮到了。


    後來唐代黃巢有首詩寫道: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同樣是去覆滅一個王朝,同樣是攻打一個地方,黃巢的花沒開,劉邦的花開了,雖然沒有衝天香,更沒有黃金甲,黃巢功敗垂成,而劉邦卻功成名就。那是為什麽呢?


    秦朝****,老百姓苦不堪言,這在大眾心理上必然需要一位救世主;而劉邦用他的才智和幸運偶然地完成了這一個使命。如果沒有劉邦,還會有趙邦,李邦。


    用哲學的辯證法來說,劉邦的成功是偶然和必然的傑作。


    不管是運氣也好,實力也好,劉邦都做到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他給一個黑暗的時代劃上了句話。


    黑夜給了他一雙黑色的眼睛,他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光明還在遠方,同誌仍需努力。


    但同誌們好像變得有點不太努力。


    劉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收下了傳國玉璽,有不少將領基於斬草除根的想法,建議劉邦把秦王子嬰殺掉,劉邦沒有同意,他寬恕了子嬰。他對殺人實在提不起太大的興趣,這也是老百姓愛戴他的原因。


    那時候有大選,候選人是劉邦與項羽,你會把選票給誰?


    在個人魅力上,我會毫不猶豫地投給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項羽,但要選誰管我這小老百姓的生活,我會毫不猶豫投給劉邦。小小老百姓,需要的是充實的肚皮,自由自在的生活,安全和諧的社會,而不需要那動不動就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沒有說項羽一定做不到,他有可能做到,我沒有勇氣給他這個機會,有些錯誤犯了一次,再也沒有第二次。


    秦王朝終於入土為安,此時此刻,劉邦無法抑製自己心中的激動。不光他激動,整支軍隊都非常激動。激動起來,就會稍微的出格。將領們比打仗還忙了,要問忙什麽?兩個字,打劫。


    他們中很多人前半輩子因為窮,吃過很多的苦頭,所以財富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再也不想吃沒錢的虧了,哪怕自己沒命享受,也要留給子孫後代,免得他們糟自己一樣的罪。這種念頭很偉大卻又很自私。


    秦王朝滅亡在自己手上,鹹陽是何等的富庶,此時不撈,更待何時?所謂不搶白不搶,自己手下雄兵數萬,怕誰呢?一個王朝被推翻的標誌之一就是財富迅速的變換主人。


    舊富人被打倒了,新富人起來了。


    舊富人大多是秦朝的皇親貴族,朝廷官員。


    幹掉這些人是起義的目的之一!他們的財富便理所當然也應該被剝奪。


    在哄搶的人群中,有一個人很冷靜,很明智。


    他沒有去有錢人的府邸發財,而是去了丞相府找書籍。


    他腦子是不是有病?


    沒病!


    蕭何明白他要找的東西是真正的無價之寶。他要找的是書籍,這些書籍不是普通的書籍,而是秦朝關於國家地理,人口,要塞,強弱等等之類的文獻圖籍。隻能說,蕭何天生就是個當丞相的料。


    沛公真的應該謝謝蕭何。


    劉邦入了鹹陽,到了秦朝宮殿,頓時眼都花了。


    沒想到宮殿如此雄偉,到處是雕龍畫鳳,迴廊榭台,各種花色的帷帳,各種奇珍異寶,看得人真是眼花繚亂。更讓劉邦開心的是那些嬌滴滴的美女宮娥,個個是風姿綽約,美麗無比,劉邦真的看呆了,心裏癢癢的,麵對著這些前所未見的珍寶,他左瞧瞧,右摸摸,愛不釋手,再看看那些美女,更是心旌蕩漾,心想自從起兵以來,跟呂雉是聚少離多,而且呂雉的容顏慢慢老去,哪及這些宮女十分之一,自然欲念叢生。


    於是,為了免於被人打擾,他發布諭令大家暫時不要打擾他,他要休息。


    諭令說得很委婉,大臣們卻心知肚明。劉邦在鹹陽皇宮左擁右抱,享盡溫柔。


    那些女子為了性命,依舊強顏歡笑。


    在她們眼裏,隻要不丟掉性命,換誰做主子都一樣。


    劉邦在宮裏快活如神仙,在宮外的樊噲,張良等人卻等得實在不耐煩。見劉邦這麽久不出來,樊噲首先闖了進去(每次都很及時),一眼瞅見劉邦正與宮女們打得火熱,樊噲也不迴避,劈頭便問:“您是想要得天下呢,還是想做個富家翁?”


    平時從諫如流的劉邦這次竟然臉色很難看。念在親戚的情況下,他並沒有反駁,而是一言不發的坐在床邊。樊噲不依不撓,繼續說道:“您一進入秦宮,就被迷惑住了嗎?看看秦宮的華麗,這就是它滅亡的原因啊,你要這種東西幹嗎?還是請速迴霸上軍營,不要留在宮裏頭。”


    劉邦很不高興,但也不好發作,說道:“我隻是有點困,想在這留宿。”


    劉邦摟著左右嬌滴滴的美人,實在不想離開這個溫柔鄉。


    這個時候,張良進來了,一看劉邦那萬般不舍,千般不願的樣子,也皺了下眉頭,他的語氣很和緩,說道:“秦朝無道,您才能到這裏,既然是為天下掃除****,那就該奉行儉樸,現在您剛剛入秦,就開始享樂,這是‘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您還是聽樊噲的吧。”


    張良雖然說得跟樊噲同一個意思,但是聽著就是讓人舒服,讓人如沐春風。他了解劉邦,劉邦好酒色,很大度,很隨意,他也明理,隻要是能說得令他信服,他一定會接受。如果像樊噲一樣,一進來便大喊大叫,你該這樣,不該那樣,這樣會怎樣,那樣會怎樣!任誰都聽得不舒服。這樣下去,誰是領導?


    同樣的話,在不同的人嘴裏講出來效果就是不同。


    當然也怪不得樊噲,他是武將,幹粗活。張良是文臣,幹細活。就像一個公司裏,做技術的跟做市場的,兩種類型的人,你可以隨時隨地感覺到他們說話的不同。


    說話,真的是門藝術。掌握這門藝術,不敢說縱橫天下,卻也能左右逢源,四通八達。無論文臣武將,無論做技術的還是做市場的,誰能掌握到火候,前程無憂矣。


    劉邦在張良的勸阻下,欣然離開秦宮,返迴軍中,駐軍霸上(今西安市東)。


    過了個把月,劉邦在霸上開了次會,這次會議不是軍事會議,卻比任何軍事會議都更有意義。


    劉邦把秦國各縣的父老,豪傑都召來,頒布了項法令,“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便是很著名的約法三章,短短隻言片語,卻有著極大的威力。


    戰亂年代,人的性命如草芥,偷盜沒人管,傷人沒人管,殺人也沒人管。老百姓惶惶不可終日,沒有一絲安全感。唯一的慰藉隻能是向上蒼祈禱死的時候少點痛苦,能上天堂,而不是下地獄。


    不要覺得很誇張,事實本如此。看曆史的時候總是看著將帥鬥智鬥勇,一會兒奇計屢出,一會兒反敗為勝,好不過癮。誰曾想過,此時此刻,老百姓過得怎麽樣?老百姓的苦楚幾乎淹沒在那些能臣良將的身影中了。


    還是那句話:戰爭年代,最苦的是老百姓。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時代注定長久不了,就像現在一樁沒有安全感的婚姻注定要變質一般。


    約法三章之所以意義重大,是因為它恰好順應民心,給了老百姓安全感。


    不管誰當權,在老百姓看來,誰能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就支持誰擁戴誰?誰要踐踏自己的生命財產就反抗誰打倒誰?


    劉邦能,那當然就擁戴就支持。秦朝不能,那就打倒就反抗。


    老百姓高興極了,盼了多少年,總算盼來了這麽個救星,紛紛拿出雞鴨牛羊來犒賞將士。劉邦推辭不收,說道,現在大家生活都不好,糧食也不多,不忍心讓你們破費。


    見到劉邦這麽寬仁,秦國的老百姓很高興也很感動,自從商鞅變法一來,幾百年了,秦人雖然武功卓著,卻形成了好勇鬥狠,睚眥必報的風俗,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他們越發的真心愛戴劉邦,唯恐他不肯當關中王。


    好人哪,劉邦才是真真正正為老百姓打江山的人。他做了幾十年的小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生活艱辛,也知道柴米油鹽不容易,普通人家討個老婆都不容易,更別說生活。正因為他知道,所以他心疼,正因為他心疼,所以他不忍,正因為他不忍,所以他寬仁。


    沛公啊,真的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誰說他無賴,誰說他粗魯,誰說他弱小?


    他是靠了誰誰誰,才擁有天下,但歸根到底,他靠的是他自己,靠的是自己那顆滿懷仁義的心。


    他是仁者,一個曠古絕今的仁者。


    大愛無疆,仁者無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