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景業五年冬,春秋寒露重,有人悲,有人喜,有人愁,數不盡悲苦哀愁,道不盡人間風流。
這一年冬,北莽百萬鐵騎南下懷朔、北幽、青武、宣化四州,而後趁西流大都督皇甫出兵援助四州,後防空虛之際,十萬鐵騎南下西流,殺青狼將軍薛穿雲,重創龍蛇起陸棠無愁,滾滾洪流雪崩,最終卻是十萬人去,一萬人歸,煌煌北莽十萬騎,铩羽而歸。
相傳,那日,西流關火映南天,有鳳浴火而生,風嘯九天,北莽始敗。
這一年冬,大先生下英賢山,一路向北,一言而過鬼門關,一劍城外斬佛陀,一刀九霄敗狂徒,劍氣萬裏退東鶴;而後大先生獨身萬劍斬半聖,一掌萬世開太平,一人雙手屠萬騎,一劍無邪敗慕容。
整衣冠,入龍城,拜女帝,見金龍,內聖外王書生誌,劍氣衝霄意氣重,不墮聖賢仙人名,擒得九天一金龍。
相傳,那日,大先生出城南歸,本來殘陽高懸的天空,忽然淅淅瀝瀝地下起小雨,有雷聲陣陣,南北西東,唐莽楚魏,春秋四國皆如是,人無言而心哀戚。
相傳,聖人隕,而天地同悲。
這一年冬,北莽女帝以雷霆手段,殺了她的幾個叔伯姐弟,揪出了一係列意圖謀反的大臣貴族,並向北兼並了數十個弱小部族,擴地百裏。但北莽大王子於西流關外損失九萬大軍,女帝大怒,貶大王子於九幽台,靜思己過,三年不能出宮。
這一年冬,東唐包括太傅、大理寺卿、兵部尚書、戶部侍郎等在內的大小官員共三十六人被匿名舉報貪贓枉法,或結黨營私,或收受賄賂,一時朝廷內外民心怨憤,皇帝震怒,斥責有司將其下獄,詳加盤查。
據悉,退朝後,皇帝屏退宮女左右,將屋內所有的東西砸了個粉碎,就連他最寵愛的蕊妃前去相勸,也被用茶杯在額頭上砸出了一道鮮血淋漓的口子。
第二日,坊間傳言,這被下獄的三十六人中,有半數為兵部尚書的心腹或安插在各地的探子,而兵部尚書,則是皇帝的心腹。
一時間,東唐皇帝縱容心腹貪贓枉法、迫害百姓的汙名傳遍全國,民怨沸騰,皇帝雖責有司令各地嚴查傳播消息之人,禁止百姓談論相關事宜,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始終收效甚微,百姓相見,道路以目。
這一年冬,西魏武王命千秋王曹廣和武威王魏煌各領兵五萬陳兵唐楚邊境,厲兵秣馬,雖未有異動,但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一年冬,南楚皇帝廣開言路,征召天下讀書人和有識之士,並於聚賢閣親自接見,與其紅爐煮酒,賞菊觀梅,暢談天下國事。酒罷,當場授予十數人官職,其餘未能授職者,楚王著令他們進入稷下學宮學習,並贈一書一劍,寓意書言誌,劍衛國。世人皆言:楚有三千士,提筆可當百萬兵。
這一年冬,西流城外英賢書院發生大火,火光衝天,山下村民救之不急,登山後,整個英賢書院和書樓早已被付之一炬,其中無一人生還。
這一年冬,西流關外來了三輛馬車,趁夜接走了寧子逸、洛溪言和趙千山,就連給他們相互道別的時間也沒留。
這一年冬,楚傾幽沒有參加唐書城為她舉辦的慶功大會,隻留了一封信,乘月翩然影無蹤。
這一年冬,一個少年,負橫刀,踏風雪,麵向南,歸家園。
夜,西流城。
西流城的夜晚,風寒雪重,本來比別的地界要清冷幾分,但今晚卻是個例外,城中燈火闌珊,熱鬧紛繁,街上行人穿梭不息,瓦肆酒館裏人滿為患,好似除夕一般。
北莽退兵,西流無恙,數月來積壓在人們心底裏的苦悶憂懼得以釋放,所以今夜的西流城,顯得格外喜慶和熱鬧。劫後餘生的百姓,舉杯相慶,彈冠相祝,嬉鬧歡笑聲布滿大街小巷,釋放著內心的喜悅和興奮。
然而,城裏的燈火闌珊,城裏的熱鬧紛繁,城裏的歡聲笑語,始終在城裏,到了城外,就隻剩下嗚咽如鬼泣的寂寥和漠然。
城裏,城外,就像兩個世界,或者說,它們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就像西流關和西流城。
西流關裏,今夜注定是活者的悲傷,酒入愁腸愁更愁,對月獨酌無相親;而西流城裏,卻是徹夜的歡聲笑語,沒有幾個人,會記得西流關戰死的大唐男兒。就像沒幾個人會記得,城外英賢山上,那裏曾有一個英賢書院,那裏曾有一個大先生,孤身入北莽,一人戰一國。
至少今夜,西流城裏,沒幾個人會記得。
城裏笑,城外哭,如是而已。
城外英賢山的小道上,一個單薄孤寂的身影正踽踽行來,與漆黑的夜空融為一體。
山道狹窄,霜雪滿地,沒了大先生的吩咐,沒了那個跛腳早起的老人,沒了四個少年嬉笑間揮舞掃帚的身影,山道已經徹底被風雪落葉掩覆,甚至已經分不清哪裏有路?哪裏沒路?
但少年的腳步卻很穩,每一步都能準確地落在山道的台階上,每一步都能在崎嶇不平的青石台階上找到相對安穩的落腳點,一步一步,很穩,很緩。
穩,是因為這條山道,這山道上的每一個台階,少年都太過熟悉;緩,是因為這裏承載著太多美好的迴憶,有著太多的不舍和眷戀。
曾記得,山畔小路,有儒衫先生,有跛腳大叔,牽著一個小孩,一路行,一路禮樂詩書與春秋;
曾記得,山畔小路,有四個少年,相互嬉鬧玩耍,一路行,一路歡聲笑語兄弟情;
現如今,往事知多少,一路行,一路孤寂無人伴。
來到山頂時,已是子時,夜色正濃。
山,還是原來的英賢山;但山頂,卻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
被大火焚燒後的英賢書院,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沒了學堂,沒了桌椅,沒了廚房,沒了書樓,隻餘風雪掩覆下的殘垣斷壁和若隱若現的焦黑,刺目而猙獰。
望著眼前的斷壁殘垣,陌生,卻又熟悉。
憶往昔,前院朗朗讀書聲,後院嫋嫋炊煙白;
院裏清茶杏花香,後山書樓雀鳥鳴;
風景如畫有人家,山澗笑語青衫新。
然而,現在卻是風重雪寒,滿山殘垣斷壁荒涼地。
熟悉的東西已不再,熟悉的人,也不再,彈指間,物是人已非。
少年探出雙手,掠過風雪,撫過斷壁殘垣,拂過記憶深處那曾經的溫馨寧靜和快樂,現在隻剩下令人窒息的冰冷和孤寂。
少年抬頭,仿似怕眸中的眼淚掉下來,咧咧嘴,扯出一個酸澀淒苦的笑容:
“先生,我迴來了!”
這一年冬,北莽百萬鐵騎南下懷朔、北幽、青武、宣化四州,而後趁西流大都督皇甫出兵援助四州,後防空虛之際,十萬鐵騎南下西流,殺青狼將軍薛穿雲,重創龍蛇起陸棠無愁,滾滾洪流雪崩,最終卻是十萬人去,一萬人歸,煌煌北莽十萬騎,铩羽而歸。
相傳,那日,西流關火映南天,有鳳浴火而生,風嘯九天,北莽始敗。
這一年冬,大先生下英賢山,一路向北,一言而過鬼門關,一劍城外斬佛陀,一刀九霄敗狂徒,劍氣萬裏退東鶴;而後大先生獨身萬劍斬半聖,一掌萬世開太平,一人雙手屠萬騎,一劍無邪敗慕容。
整衣冠,入龍城,拜女帝,見金龍,內聖外王書生誌,劍氣衝霄意氣重,不墮聖賢仙人名,擒得九天一金龍。
相傳,那日,大先生出城南歸,本來殘陽高懸的天空,忽然淅淅瀝瀝地下起小雨,有雷聲陣陣,南北西東,唐莽楚魏,春秋四國皆如是,人無言而心哀戚。
相傳,聖人隕,而天地同悲。
這一年冬,北莽女帝以雷霆手段,殺了她的幾個叔伯姐弟,揪出了一係列意圖謀反的大臣貴族,並向北兼並了數十個弱小部族,擴地百裏。但北莽大王子於西流關外損失九萬大軍,女帝大怒,貶大王子於九幽台,靜思己過,三年不能出宮。
這一年冬,東唐包括太傅、大理寺卿、兵部尚書、戶部侍郎等在內的大小官員共三十六人被匿名舉報貪贓枉法,或結黨營私,或收受賄賂,一時朝廷內外民心怨憤,皇帝震怒,斥責有司將其下獄,詳加盤查。
據悉,退朝後,皇帝屏退宮女左右,將屋內所有的東西砸了個粉碎,就連他最寵愛的蕊妃前去相勸,也被用茶杯在額頭上砸出了一道鮮血淋漓的口子。
第二日,坊間傳言,這被下獄的三十六人中,有半數為兵部尚書的心腹或安插在各地的探子,而兵部尚書,則是皇帝的心腹。
一時間,東唐皇帝縱容心腹貪贓枉法、迫害百姓的汙名傳遍全國,民怨沸騰,皇帝雖責有司令各地嚴查傳播消息之人,禁止百姓談論相關事宜,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始終收效甚微,百姓相見,道路以目。
這一年冬,西魏武王命千秋王曹廣和武威王魏煌各領兵五萬陳兵唐楚邊境,厲兵秣馬,雖未有異動,但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一年冬,南楚皇帝廣開言路,征召天下讀書人和有識之士,並於聚賢閣親自接見,與其紅爐煮酒,賞菊觀梅,暢談天下國事。酒罷,當場授予十數人官職,其餘未能授職者,楚王著令他們進入稷下學宮學習,並贈一書一劍,寓意書言誌,劍衛國。世人皆言:楚有三千士,提筆可當百萬兵。
這一年冬,西流城外英賢書院發生大火,火光衝天,山下村民救之不急,登山後,整個英賢書院和書樓早已被付之一炬,其中無一人生還。
這一年冬,西流關外來了三輛馬車,趁夜接走了寧子逸、洛溪言和趙千山,就連給他們相互道別的時間也沒留。
這一年冬,楚傾幽沒有參加唐書城為她舉辦的慶功大會,隻留了一封信,乘月翩然影無蹤。
這一年冬,一個少年,負橫刀,踏風雪,麵向南,歸家園。
夜,西流城。
西流城的夜晚,風寒雪重,本來比別的地界要清冷幾分,但今晚卻是個例外,城中燈火闌珊,熱鬧紛繁,街上行人穿梭不息,瓦肆酒館裏人滿為患,好似除夕一般。
北莽退兵,西流無恙,數月來積壓在人們心底裏的苦悶憂懼得以釋放,所以今夜的西流城,顯得格外喜慶和熱鬧。劫後餘生的百姓,舉杯相慶,彈冠相祝,嬉鬧歡笑聲布滿大街小巷,釋放著內心的喜悅和興奮。
然而,城裏的燈火闌珊,城裏的熱鬧紛繁,城裏的歡聲笑語,始終在城裏,到了城外,就隻剩下嗚咽如鬼泣的寂寥和漠然。
城裏,城外,就像兩個世界,或者說,它們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就像西流關和西流城。
西流關裏,今夜注定是活者的悲傷,酒入愁腸愁更愁,對月獨酌無相親;而西流城裏,卻是徹夜的歡聲笑語,沒有幾個人,會記得西流關戰死的大唐男兒。就像沒幾個人會記得,城外英賢山上,那裏曾有一個英賢書院,那裏曾有一個大先生,孤身入北莽,一人戰一國。
至少今夜,西流城裏,沒幾個人會記得。
城裏笑,城外哭,如是而已。
城外英賢山的小道上,一個單薄孤寂的身影正踽踽行來,與漆黑的夜空融為一體。
山道狹窄,霜雪滿地,沒了大先生的吩咐,沒了那個跛腳早起的老人,沒了四個少年嬉笑間揮舞掃帚的身影,山道已經徹底被風雪落葉掩覆,甚至已經分不清哪裏有路?哪裏沒路?
但少年的腳步卻很穩,每一步都能準確地落在山道的台階上,每一步都能在崎嶇不平的青石台階上找到相對安穩的落腳點,一步一步,很穩,很緩。
穩,是因為這條山道,這山道上的每一個台階,少年都太過熟悉;緩,是因為這裏承載著太多美好的迴憶,有著太多的不舍和眷戀。
曾記得,山畔小路,有儒衫先生,有跛腳大叔,牽著一個小孩,一路行,一路禮樂詩書與春秋;
曾記得,山畔小路,有四個少年,相互嬉鬧玩耍,一路行,一路歡聲笑語兄弟情;
現如今,往事知多少,一路行,一路孤寂無人伴。
來到山頂時,已是子時,夜色正濃。
山,還是原來的英賢山;但山頂,卻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
被大火焚燒後的英賢書院,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沒了學堂,沒了桌椅,沒了廚房,沒了書樓,隻餘風雪掩覆下的殘垣斷壁和若隱若現的焦黑,刺目而猙獰。
望著眼前的斷壁殘垣,陌生,卻又熟悉。
憶往昔,前院朗朗讀書聲,後院嫋嫋炊煙白;
院裏清茶杏花香,後山書樓雀鳥鳴;
風景如畫有人家,山澗笑語青衫新。
然而,現在卻是風重雪寒,滿山殘垣斷壁荒涼地。
熟悉的東西已不再,熟悉的人,也不再,彈指間,物是人已非。
少年探出雙手,掠過風雪,撫過斷壁殘垣,拂過記憶深處那曾經的溫馨寧靜和快樂,現在隻剩下令人窒息的冰冷和孤寂。
少年抬頭,仿似怕眸中的眼淚掉下來,咧咧嘴,扯出一個酸澀淒苦的笑容:
“先生,我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