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霞漫天,山色如熾,天地萬裏之遙,仿似都染上了一層焰火,輕輕籠著遠處的青山、綠水和人家,在人間,卻勝似在人間。


    躺在山澗清溪的青石上,耳畔有清泉泠泠之音,眸中則是雲霞萬裏之焰,唐笑風從懷中取出亡老送的書籍,細細的品讀了起來。


    亡老送的書籍,隻是一本粗線訂縫的普通書籍,但卻又不是一本普通的書籍,準確而言,它是一本秘笈。


    秘笈者,功法典籍也!


    書樓中有很多功法典籍,但大都藏在二樓,唐笑風小時候由於身有殘缺,無法修行練武,所以縱然看過很多武功典籍,除了幾套鍛體煉骨的拳法比較熟稔外,其他大都是不求甚解,從沒有仔細研讀過。


    坐擁金山而不自知,若被江湖上那些為一本普通功法典籍就打得你死我活的小人物知道,少不得一通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數落罵咧。


    亡老送給唐笑風的武學典籍是一本刀法秘笈,準確而言,其並非一本真正的刀法秘笈,僅是一本關於刀法介紹的典籍,從刀的形製、刀的特性,到習練刀法的細節和訣竅,再到一些自己的感悟。整本書,沒有一式完整的刀法,都是最基礎的東西。


    但這偏偏就是他最需要的東西,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裏,做人的道理,亦即習武的道理。高屋建瓴固然好,但小橋小路,就未必不能萬丈高樓平地起。


    當年名符其實的武道魁首宋東陽,也隻不過是小家族出來的小人物,在當年濟濟人才的江湖上,向來隻能敬陪末座,沒什麽名師指點教導,別人比武打架賺聲名,他就屁顛跟在後麵拾人牙慧,打磨基礎武道;偏偏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卻厚積薄發,一路行來如坦途大道,將當年各門各派的天驕之子生生甩在了身後,望其項背而不得。


    說實話,山下雜貨鋪內先後與雷虎、假宋三鬥智鬥勇,唐笑風著實感覺自己的應敵手段有些單薄,現在既然他已經踏入武道之途,也是時候學一些東西防身應敵了。而這本刀法基礎書籍,正是雪中送炭。


    書籍名為《山水甲子習刀錄》,山水是一個人的名字,甲子則是練刀的年頭,所以這本書是一個名叫山水的人六十年來習刀練刀的心得。


    對於山水所述練刀基礎心得,亡老頗有讚譽,而對於其所著《山水刀法》,亡老卻是嗤之以鼻。在書籍的最後一頁上,寫著亡老的一句評語:山水刀法,愚人為之,狗屁不通,不可取也。唯其習刀基礎、心得可借鑒一二!所以,這本《山水甲子習刀錄》隻有前半部分,沒有後半部分


    書中自有故事,讀《山水甲子習刀錄》,就像是看一本人物自傳,從小時候的識刀、握刀、練刀,到青年時江湖遊曆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再到晚年隱居時的以刀為友、著書立作。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完整的人生,在霞光與月色的交融中,短短走完了一程。


    不過,對於唐笑風而言,這個旅程,方才剛剛開始。


    看別人的刀,練自己的刀,如果隻看不練,永遠隻會是別人的東西。正如當年無所憑依,一路從江湖過河卒子成長為江湖蛟龍的宋東陽歎笑道:“高屋建瓴也好,拾人牙慧也罷!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用在手裏,才能算是自己的。”


    看、記二字,歸於一,也就是個用,也就是個練,無所謂其他矣。


    唐笑風站起身子,伸了伸懶腰,將《山水甲子習刀錄》揣進懷中,提起身邊的柴刀,準備到樹林裏砍一棵樹,雕一把刀。


    練刀,首先要有一把刀。書中描述了各種各樣的刀,重的、輕的,直的、彎的,奇的、正的,單的、雙的,應有盡有,雖然書中言及習武練刀,不滯於物,但依唐笑風的想法,首先得有物,才能不滯於物。


    雖然書院裏有現成的刀兵武器,但唐笑風有他自己的打算。書中描述習刀,可放可收,控製入微。而控製一途,在一些精巧技法諸如石雕、木雕、瓷雕上最見功夫,書中山水曾言,有刀法宗師提百斤巨刃於雞蛋上雕字刻畫,易如反掌間。


    當時唐笑風看到這一故事時,先是不敢置信,隨後是沉默,再然後覺得自己也應該試試。當然,試試的對象不是雞蛋,先不說自己有沒有那個本事,單就是雞蛋而言,英賢書院也沒幾顆。


    所以唐笑風打算雕琢幾柄木刀,既可以鍛煉手上控製功夫,恰巧他自己也需要一柄。


    唐笑風用的雕刻器具,是身邊砍柴的柴刀,砍斫削刮,很快,一把似模似樣的長刀便出現在他手中。


    掂了掂,唐笑風頗為滿意地點點頭。木刀的樣式是仿照大唐邊軍的製式佩刀橫刀雕刻的,三指刀身,直刃,簡潔剽悍。這是大唐邊軍最常用的佩刀,戰場之上梟首分屍,如摧朽木,威力驚人。


    橫刀本是軍旅所用,適宜於大規模群戰,再者而言,唐王朝限製江湖中人佩橫刀、挎直鞘,所以江湖上很少能見到以製式橫刀作為武器的江湖俠客。不過橫刀作為大唐王朝的象征,江湖人莫不以擁有一把橫刀為傲,所以江湖上的能工巧匠,依製式橫刀,稍加改動,或微彎曲,或稍加寬,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仿製橫刀,更適宜於江湖人拚殺搏鬥,雖也言其橫刀,但畢竟與軍旅製式橫刀有所差別,並不為朝廷禁止。


    第一把雕刻橫刀,除了橫刀簡潔易雕之外,還在於少年的私心。身處英賢書院,雖已不見古之英賢祠,亦不知英賢之名,但自從他懂事起,大先生、邵大叔便時常給他講述當年抵魏拒莽的英賢事跡,講述那些為國捐軀的西流邊軍,一柄橫刀,祭奠千載英魂,一柄橫刀,敬英雄與兒郎。


    第二柄刀,唐笑風準備雕刻一柄彎刀,亦即所謂的莽刀。北莽為大唐世代之敵,西流關外,每年都有數次或大或小的衝突,死於大唐橫刀下的北莽騎兵不計其數,飲恨於北莽彎刀之下的大唐邊軍亦如星難述。北莽彎刀,彎如滿月刃似霜,便於馬上砍殺,削筋斷骨,如斫柴草。彎刀也是江湖上常見的武器,知其刀而知其人,世人皆謂:一柄莽彎刀,愁煞江南江北郎。


    第三柄刀,是一柄狼刀,也就是所謂的魏刀。西魏邊軍所配之刀,刀柄狼首,口吞利刃,寬身直刃,刀首微環,霸氣剽悍,利於砍殺。魏人地處西寒之地,百姓剽悍勇猛,力大無窮,狼刀也多合其秉性,霸氣剽悍。戰場之上,狼刀揮舞,有摧山斷嶽之勢,如是瘋魔。與魏國交戰時,凡死於狼刀之下的甲士,皆無全屍。


    第四柄刀,名為繡月刀,即所謂的楚刀。楚國地處南方,亦謂之南楚,交壤於唐、魏,遠離北莽,無兵燹戰火之憂,國內文風鼎盛。所以楚刀考究,結合了橫刀之悍,彎刀之詭,狼刀之霸,鑄就繡月刀。既有繡月之名,繡月刀自然十分漂亮美觀,三指刀身,刃微曲,通體炫紋雕琢,古樸自然,說是一件工藝品,亦不足為過。然而,就是這樣的工藝品,百年前魏國趁楚帝病危之際,出兵意圖侵吞楚國,但八萬魏軍,魂葬魏楚邊境拒鹿關下,未入楚國半步。四萬繡月刀,刀刀鳴響驚天雷:繡月刀出驚魂語,刀刀可敵百萬師。


    四柄刀,四個國家,雕出一世春秋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刀試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知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知笑並收藏刀試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