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州雍縣,李鄴站在高處,注視著下麵官道上忙碌的民夫。


    此時是二月中旬,唐直道已經在二月初恢複動工了,從前年開始動工的唐直道已經修建了一年半,完工了近一半,關中段完工了九成,隴右段完工了六成,現在主要是河西段在修建。


    唐直道並非重建一條官道,而是在拓寬平整現有的官道,這樣工程量就會少很多,唐直道同樣也不是一條道路,它還有各個支道,就像長江一樣,除了幹流,兩側還有無數支流,連接著各個縣城。


    東水西路是李鄴即位後的兩大戰略工程之一,和滅國工程是相輔相成。


    滅國之戰並不是頭腦發熱,曆史上的安史之亂後,唐朝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盛唐的氣象。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損失太大,財政來源枯竭,割據的藩鎮和吐蕃入侵就像兩個巨大的出血口,朝廷為了維護統治和軍隊,不得不竭澤而漁,普通百姓掙紮在生死線上,就仿佛失去了水份軀體,隻剩下枯朽和衰敗,哪裏還有半點生機勃勃的盛唐氣象。


    李鄴即位後,麵臨著同樣的問題,安史之亂帶來的千瘡百孔和整個大唐的衰敗,怎麽才能恢複大唐生機,一般統治者想到的辦法就是盡快結束戰爭,降稅減賦,與民休養生息,重新對土地進行分配。


    這也是李鄴同樣在做的事情,但和曆史上統治者不同的是,李鄴還在利用強大的唐朝武力征討四鄰,掠奪財富,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補血方式,能使大唐財政迅速改善,還能留下積蓄。


    比如迴紇交付了一千萬隻羊,才把可汗和十萬軍隊贖迴去,一千萬隻羊意味著什麽,一隻羊兩貫錢,那就是兩千萬貫錢的財富,相當於朝廷一年半的財政收入。


    唐朝的朝臣們都是飽讀聖賢書的鴻儒之士,他們卻一個個睜隻眼閉隻眼放任李鄴派大軍東討西征,就是因為滅國之戰能帶迴來天量的財富,能夠迅速改善財政,補貼財政,老百姓才能降稅減賦,休養生息,大唐才能盡快恢複元氣。


    在現實和道德理念麵前,他們更偏向於現實。


    而東水西路工程則是真正的利國利民,把征討得來的財富用修建工事辦法分配給百姓,以長安為中心,長安以西修建唐直道,它不僅僅是連通西域,縮短統治中心和西域邊疆的通行時間,有力鞏固唐朝朝廷對邊疆的統治。


    其次就是把隴右河西的帶動起來,交通更加便捷,物資流通更加快速。


    而長安以東則是拓寬並疏浚水道,重點就是天寶渠、三門峽和丹灞水道,還有現在正在進行開鑿的西漢水水道,連通西漢水和嘉陵江,再通過丹灞水道,便打通了長安到巴蜀的水路運輸。


    所以東路西水工程一直得到滿朝文武的支持,雖然剛開始有不少大臣擔心財政無法支撐,但隨著源源不斷的財富從境外湧入,現在再也沒有人擔心財力不足,同時開始了唐直道工程的支線建設。


    目前李鄴正在視察的唐直道就是雍縣支道,從雍縣修建一條五十裏長的直道連接上唐直道主幹。


    雍縣動員了三萬民夫,準備用三個月時間修好這條長約五十裏的直道。


    之所以隻要三個月,那是因為在原來官道的基礎上翻新修建,工程量就小了很多,這期間商人們隻能走從前已經廢棄的官道,或者走水道。


    工地上人聲嘈雜,民夫正在鋪設碎石,一名官員給李鄴介紹道:“陛下,這些碎石來源於附近山石開采,現在用火雷開采,要比以前人工鑿采容易得多。”


    李鄴點點頭,“下麵壓實了嗎?”


    “當然壓實了,在鋪設碎石之前肯定要做好,把路麵鋪設平整,然後用巨大石碾來迴碾壓,才能鋪設碎石,最後上麵再鋪設一層熟土。”


    李鄴沉思片刻,又問旁邊陪同的戶部侍郎楊慎餘道:“之前談好修路負擔是地方一半,朝廷一半,他們的財力來源是什麽?”


    楊慎餘躬身道:“迴稟陛下,這條直道計劃四十萬貫,主要是工錢,朝廷補貼了二十萬貫,雍縣自己要拿出二十萬貫,一方麵是百姓和地方豪門大戶捐錢,另外官府拿出三萬頭健牛賣給各地商人。”


    “雍縣能拿出三萬頭健牛?”


    楊慎餘點點頭,“縣官府有三座大型養牛牧場,圈養牛在十萬頭左右,還有兩百萬隻羊,原本屬於一個姓曹的大商人,他的兩個兒子都死在安祿山叛亂中,也沒有孫子,曹姓商人死後,牛場無人繼承,就收歸官府了,一半歸縣衙,一半歸州衙。”


    李鄴迴頭對陪同的州縣笑道:“朕還還是第一次知道雍縣官府有三座大牧場,看來在岐州做官是肥差啊!”


    岐州刺史武煥元嚇得臉色大變,連忙躬身解釋道:“迴稟陛下,禦史每年都會來監察,臣等不敢有非分之念。”


    李鄴微微笑道:“至少羊肉很便宜,吃得滿口流油,上任兩年就長胖了,怎麽不是肥差?”


    眾人都笑了起來,幾名官員連忙道:“陛下說得沒錯,雍縣的羊肉價格比長安便宜三成,很多長安人都會來雍縣吃羊。”


    李鄴笑道:“今晚就在雍縣休息一夜,好好吃一頓羊肉,朕自己掏錢,不用你們請客!”


    其實李鄴知道,地方官員不可能沒有好處,一般而言,貓膩就在損耗上麵,養牛羊總會有夭折病死吧!這就是損耗,比如十萬頭牛損耗百分之五,那就是五千頭牛,可以賣一大筆錢,不走公帳,上上下下都有好處。


    李鄴當然清楚這一點,但水至清則無魚,官員沒有好處,他們就不會賣力做事,明明可以養十萬牛的牧場,因為沒有好處,可能最後隻養了兩三萬頭牛。


    官場就是這樣,任何事情隻要不做得過份,能把握住一個度,那基本上不會有事。


    就像三座牛場,官員們利用損耗來撈好處,其他地方官府也是利用官倉糧食損耗撈好處,這些都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假如縣令把牛場私貪了,其他地方官員把官田私貪了,那就觸犯紅線了,不被抓才怪。


    所以當官能力很重要,但情商也同樣重要,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知道紅線在哪裏?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明朝初年某地發生水災,朝廷撥來三萬石救濟糧,縣官發現米的質量不錯,都是新米,他就把三萬石新米換成三萬石陳米,縣官吃了幾百貫的差價,三萬石陳米發放給了災民,災民可不管什麽新米陳米,拿到救濟糧,個個感激萬分,縣官還刻意留了幾百石新米沒換,放在倉庫內備查。


    後來朱元璋派禦史來核查,發放糧食數量完全正確,留下的存糧也沒有問題,災民們歌頌縣官為青天,禦史就迴複朱元璋,所查官員為上上好評,龍顏大悅,縣官由此升為州官。


    災民滿意,皇帝滿意,官員也滿意,皆大歡喜,這就是高情商的官員,在朱元璋的剝皮年代把握住了一個度,不貪本錢,過手油水。


    當然,到了康乾盛世,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又是另外一迴事了。


    在雍縣住了一夜,吃了一頓羊肉,自然是地方官府請客,記在公帳上。


    次日一早,李鄴在數百騎兵的護衛下,帶著寵妃楊玉環離開雍縣繼續北上,沿著另一條正在修建的官道前往麟遊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藏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月並收藏藏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