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李鄴和家人坐上了二十幾輛馬車,還有數百名女護衛和侍女跟隨,浩浩蕩蕩遷徙去大明宮,他們走城牆夾道,基本上不會擾民。
他們的行李和財物早在前幾天就提前搬過去了。
以後興慶宮也不會空關,李鄴打算把它給父親李岱和母親裴三娘居住。
大明宮和太極宮共有宮女兩千五百人,其中大明宮兩千人,太極宮五百人,太極宮主要是無家可歸的老宮妃們居住,一共有七十餘人,老宮妃們也有例錢,很多人還有店鋪,有五百名宮女服侍她們。
還有數千名年邁的白頭宮女也住在太極宮,她們也是無家可去,李鄴對她們不錯,準許她們住在掖庭宮養老,每人每月有兩鬥米,一斤鹽,還有五百文錢。
另外還有三百多名宦官,主要打雜做粗活。
大明宮的宮女和宦官全部上都是天寶十四年後進宮的新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洛陽人,這就保證了楊玉環不用再戴麵具,也不用擔心被誰認出,可以自由自在生活。
李鄴在半年前對皇宮的宮女宦官進行了重大改革,說起來,宮女和宦官其實也是奴隸的一種,一進宮門深入海,想出來就不知何年何月了。
李鄴對這些宮女實行了三項改革,第一,進宮有年限,二十歲之前必須離宮迴家嫁人,不允許三四十歲的未嫁老宮女出現了,即使需要一些有經驗的宮女管事,也是出嫁後再返聘迴來。
第二是簽約製,皇宮的宮女也和大戶人家的侍女一樣,進宮簽約,每天有工錢,期滿後迴家。
第三是禁宦,良家子弟不準再閹割為宦,
這三條規定出來,爭議很大,支持者有,反對者有,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反對者主要以皇族和權貴為住,認為這有損皇家威嚴。
但支持者大多卻是朝廷職官,職官們比較務實,天寶年間,皇宮的開支僅次於軍費,每年金額之巨,令朝廷不堪重負,但又沒有人敢說。
唐明皇擁有四萬多宮人,數百名後妃,吃穿住用,還有脂粉錢、出行錢、燈油錢、省親錢、各地珍饈,四時蔬果,還有梨園供養、教坊供養、皇宮大修,平時的養護等等,還有每個月妃子和宮女的例錢。
更要命還有天子經常大手筆賞賜、各種酒宴揮霍等等等,每年的支出都在數百萬貫,唐朝財政基本上就是被李隆基的驕奢揮霍給拖垮了。
所以李鄴執政後,他就要吸取教訓了,對宮女實行招聘製後,宮女就是請來的侍女丫鬟,每天百文工錢,一個月才三貫錢,兩千五百名宮女,一個月七千五百貫錢,然後最多就是吃飯和衣服的福利,其他都沒有了。
一年下來,皇宮每年的開支也就十幾萬貫,二十萬貫不到,比起唐玄宗的每年數百萬貫,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哪怕肅宗已經很節儉了,每年還要百萬貫的開銷,主要就是要養一大批人。
到了李鄴這裏,他不養了,大家拿工錢做事,頂層製度一變,從前皇宮開銷的無底洞,就變成淺水池,朝廷怎麽可能不歡迎,
還有禁宦令,李鄴和朝廷一拍即合,吸取閹黨專權的慘痛教訓,從根子上把宦官禁止了,現在的宦官可以繼續用,但新的就不會再有了。
招收宦官目的主要一些重活女人做不了,但實際上招募健婦一樣能做,唐朝的健婦個個體格強壯,力大無窮,一般男子根本打不過她們。
所以大明宮的兩千名宮女中,健婦就有五百人,她們做飯、抬重物,幹粗活,樣樣精通。
還大明宮的安全,外圍是內衛負責,宮內有五百名武藝高強的女護衛,尤其龍首原的居住區,女護衛就有三百人,還有一個公孫大娘坐鎮,她和十名徒弟專門對付頂級高手。
從前大明宮的安全由侍衛負責,前後招募了近萬名侍衛,每個月的俸祿福利開支都要七八萬貫,實際上最沒有意義,侍衛們每天無所事事,就是簡單的巡邏站崗,真正來了刺客,他們起不到半點作用。
所以把侍衛裁掉,每年可省百萬貫錢。
還有李鄴的一萬親衛騎兵,他們現在改製為龍武軍,負責皇城安全。
頂層製度設計的最大好處,就是李鄴的子孫不敢亂改了,最多是動一些小手腳,比如增加一點人數,增加點工錢,最多也就這樣。
內宮總管是趙保忠,是名老宦官,他之前是興慶宮的總管,現在跟著過來,成為內宮總管,但他主要負責太極宮。
而大明宮這邊是副總管吳大娘,她是李鄴目前的內宅管家,獨孤明月非常喜歡她,堅持要把她帶走,李鄴索性就封她為內宮副總管。
大明宮占地很大,後宮居住區主要集中在太液池東南的龍首原上,這裏的宮殿群占地幾百畝,主要由六大宮殿區組成,蓬萊殿、紫宸殿、綾綺殿、浴堂殿、宣微殿、溫室殿,每個殿都是一組建築群。
這裏麵紫宸殿是天子便殿,是天子的禦書房所在,也叫內朝,天子處理政務,召集重臣商議軍國大事,以及天子中午休息,都在紫宸殿。
紫宸殿北麵是皇後的蓬萊殿,天子的內書房也在這裏。
如果大臣有事夜裏求見,那就不能走正門,而是要從西麵的右銀台門進來,穿過翰林院到麟德殿。
麟德殿是天子夜裏處理政務並接見大臣的地方,那裏也有座書房,是天子的外書房。
而其他四處宮殿區就是嬪妃們的住地了。
楊玉環和清羽的關係不錯,兩人住在浴堂殿,沈璃和獨孤太微住在綾綺殿,還有一個沈珍珠比較獨立,她帶著兒子和木大娘住在溫室殿。
沈珍珠被封為良媛,不過她對身份地位已經不看重了,她隻想要兒子,找一個地方安安靜靜撫養兒子。
李鄴把她帶到大明宮,也主要是不想讓自己兒子成為私生子。
木大娘則隨遇而安,隻要給她一個念佛的地方,她住哪裏都行,所以溫室殿不遠就是明德寺,這是一座尼姑寺院,主要供奉觀音菩薩,這讓木大娘十分歡喜。
李鄴帶著家人搬到了大明宮,他並沒有休息,家人各自去收拾自己的住處。
他又迴到了自己朝房,他的朝房就在紫宸殿,但不在李隆基和李亨的禦書房,而是在外麵的一座院子裏。
他迴到朝房坐下,杜佑躬身道:“剛才韋相國說有要事求見。”
李鄴點點頭,“宣他來見!”
李鄴喝了口熱茶,又翻了翻桌案上的奏折,其中一份奏折引起了他的興趣。
是工部上了一本奏折,工部在平州發現了安祿山的鐵礦和冶煉地。
李鄴仔細看奏折所附地圖,果然是後世的遷安,礦石船運載鐵礦石沿著欒水南下,到千金冶城進行冶煉。
安祿山軍隊裝備十分精良,他最精銳的拽落河騎兵清一色的鐵盔鐵甲,連戰馬也披有鐵甲。
他的兵器一部分是朝廷輸送,一部分是自己打造,更重要他養軍隊主要靠開礦煉鐵,賣到河北各地,獲得大量利潤。
以前的高句麗人就是專門給他采礦煉鐵。
平州便是後世的唐山,著名的鋼鐵之城,盛產煤和鐵,曆史悠久,尤其遷安鐵礦埋藏淺、品相高、儲量大,易於開采,成為全國的四大鐵礦。
工部的意思,就是想大量開采遷安鐵礦,那裏同時產煤,直接用煤來煉鐵就方便了。
用煤炭煉鐵,到宋朝時才全麵推廣,唐朝時是部分用煤冶煉,大部分還是用木柴,但木柴消耗太大,煉一千斤生鐵要八千斤木材,所以唐朝森林砍伐得非常嚴重。
李鄴當政後,他強力推行了三個轉變,一個木器向鐵器轉變,一個木燃料向煤燃料轉變,再有一個便是麻向棉的轉變。
這時,李鄴想到一個問題,他過兩年準備去天竺攫取鐵礦,肯定要在當地煉成生鐵後再運走,但天竺有煤嗎?
好像有不少,而且都是露天煤礦,但品質比較差,不過可以試一試,如果不行就把礦石運到南洋冶煉,蘇門答臘島上就有高品質的煤礦。
不過古人有言,‘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
意思就是背著柴禾到百裏外去賣,運糧食去千裏外售賣,獲得的微薄利潤連運費都不夠,得不償失。
所以把鐵礦石運到南洋去冶煉,確實有點得不償失,還是要想辦法在天竺本地冶煉。
這時,從事在門口稟報,“韋相國來了!”
“請他進來!”
李鄴隨手在工部的奏折上畫了一個圓圈,表示準奏。
奏折放到籃子裏,還要記室參軍杜佑蓋攝政王印後才能生效。
這時,韋見素匆匆進來,躬身行禮,“參見殿下!”
“相國免禮,請坐!”
韋見素坐下笑道:“殿下今天喬遷新居,感覺如何?”
李鄴笑著擺擺手,“我還沒有感受呢,估計差不多吧!和興慶宮沒有什麽區別。”
“人多了,規矩恐怕也會多一點。”
“這個倒是!”
“另外,我們所有官員都希望殿下多納嬪妃,殿下這一脈太薄弱了,對社稷不利啊!”
李鄴點點頭,“這個慢慢來吧!不急這一時。”
韋見素取出一份奏折遞給李鄴,笑道:“這是政事堂草擬的六個年號,最終的年號由殿下決定。”
年號當然有表達的深意,像武則天的年號經常換,其實就代表了不同的含義。
李鄴之前已經向政事堂表達了自己的意念,‘吉慶呈新,中興社稷’,年號就要根據這個意義來決定。
李鄴打開奏折看了看,一共五個備選年號,嘉慶、嘉興、仁和、天興、隆慶,他一眼就看中了‘嘉興’,雖然這是一個地名,但卻也是他最理想的年號。
(本章完)
他們的行李和財物早在前幾天就提前搬過去了。
以後興慶宮也不會空關,李鄴打算把它給父親李岱和母親裴三娘居住。
大明宮和太極宮共有宮女兩千五百人,其中大明宮兩千人,太極宮五百人,太極宮主要是無家可歸的老宮妃們居住,一共有七十餘人,老宮妃們也有例錢,很多人還有店鋪,有五百名宮女服侍她們。
還有數千名年邁的白頭宮女也住在太極宮,她們也是無家可去,李鄴對她們不錯,準許她們住在掖庭宮養老,每人每月有兩鬥米,一斤鹽,還有五百文錢。
另外還有三百多名宦官,主要打雜做粗活。
大明宮的宮女和宦官全部上都是天寶十四年後進宮的新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洛陽人,這就保證了楊玉環不用再戴麵具,也不用擔心被誰認出,可以自由自在生活。
李鄴在半年前對皇宮的宮女宦官進行了重大改革,說起來,宮女和宦官其實也是奴隸的一種,一進宮門深入海,想出來就不知何年何月了。
李鄴對這些宮女實行了三項改革,第一,進宮有年限,二十歲之前必須離宮迴家嫁人,不允許三四十歲的未嫁老宮女出現了,即使需要一些有經驗的宮女管事,也是出嫁後再返聘迴來。
第二是簽約製,皇宮的宮女也和大戶人家的侍女一樣,進宮簽約,每天有工錢,期滿後迴家。
第三是禁宦,良家子弟不準再閹割為宦,
這三條規定出來,爭議很大,支持者有,反對者有,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反對者主要以皇族和權貴為住,認為這有損皇家威嚴。
但支持者大多卻是朝廷職官,職官們比較務實,天寶年間,皇宮的開支僅次於軍費,每年金額之巨,令朝廷不堪重負,但又沒有人敢說。
唐明皇擁有四萬多宮人,數百名後妃,吃穿住用,還有脂粉錢、出行錢、燈油錢、省親錢、各地珍饈,四時蔬果,還有梨園供養、教坊供養、皇宮大修,平時的養護等等,還有每個月妃子和宮女的例錢。
更要命還有天子經常大手筆賞賜、各種酒宴揮霍等等等,每年的支出都在數百萬貫,唐朝財政基本上就是被李隆基的驕奢揮霍給拖垮了。
所以李鄴執政後,他就要吸取教訓了,對宮女實行招聘製後,宮女就是請來的侍女丫鬟,每天百文工錢,一個月才三貫錢,兩千五百名宮女,一個月七千五百貫錢,然後最多就是吃飯和衣服的福利,其他都沒有了。
一年下來,皇宮每年的開支也就十幾萬貫,二十萬貫不到,比起唐玄宗的每年數百萬貫,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哪怕肅宗已經很節儉了,每年還要百萬貫的開銷,主要就是要養一大批人。
到了李鄴這裏,他不養了,大家拿工錢做事,頂層製度一變,從前皇宮開銷的無底洞,就變成淺水池,朝廷怎麽可能不歡迎,
還有禁宦令,李鄴和朝廷一拍即合,吸取閹黨專權的慘痛教訓,從根子上把宦官禁止了,現在的宦官可以繼續用,但新的就不會再有了。
招收宦官目的主要一些重活女人做不了,但實際上招募健婦一樣能做,唐朝的健婦個個體格強壯,力大無窮,一般男子根本打不過她們。
所以大明宮的兩千名宮女中,健婦就有五百人,她們做飯、抬重物,幹粗活,樣樣精通。
還大明宮的安全,外圍是內衛負責,宮內有五百名武藝高強的女護衛,尤其龍首原的居住區,女護衛就有三百人,還有一個公孫大娘坐鎮,她和十名徒弟專門對付頂級高手。
從前大明宮的安全由侍衛負責,前後招募了近萬名侍衛,每個月的俸祿福利開支都要七八萬貫,實際上最沒有意義,侍衛們每天無所事事,就是簡單的巡邏站崗,真正來了刺客,他們起不到半點作用。
所以把侍衛裁掉,每年可省百萬貫錢。
還有李鄴的一萬親衛騎兵,他們現在改製為龍武軍,負責皇城安全。
頂層製度設計的最大好處,就是李鄴的子孫不敢亂改了,最多是動一些小手腳,比如增加一點人數,增加點工錢,最多也就這樣。
內宮總管是趙保忠,是名老宦官,他之前是興慶宮的總管,現在跟著過來,成為內宮總管,但他主要負責太極宮。
而大明宮這邊是副總管吳大娘,她是李鄴目前的內宅管家,獨孤明月非常喜歡她,堅持要把她帶走,李鄴索性就封她為內宮副總管。
大明宮占地很大,後宮居住區主要集中在太液池東南的龍首原上,這裏的宮殿群占地幾百畝,主要由六大宮殿區組成,蓬萊殿、紫宸殿、綾綺殿、浴堂殿、宣微殿、溫室殿,每個殿都是一組建築群。
這裏麵紫宸殿是天子便殿,是天子的禦書房所在,也叫內朝,天子處理政務,召集重臣商議軍國大事,以及天子中午休息,都在紫宸殿。
紫宸殿北麵是皇後的蓬萊殿,天子的內書房也在這裏。
如果大臣有事夜裏求見,那就不能走正門,而是要從西麵的右銀台門進來,穿過翰林院到麟德殿。
麟德殿是天子夜裏處理政務並接見大臣的地方,那裏也有座書房,是天子的外書房。
而其他四處宮殿區就是嬪妃們的住地了。
楊玉環和清羽的關係不錯,兩人住在浴堂殿,沈璃和獨孤太微住在綾綺殿,還有一個沈珍珠比較獨立,她帶著兒子和木大娘住在溫室殿。
沈珍珠被封為良媛,不過她對身份地位已經不看重了,她隻想要兒子,找一個地方安安靜靜撫養兒子。
李鄴把她帶到大明宮,也主要是不想讓自己兒子成為私生子。
木大娘則隨遇而安,隻要給她一個念佛的地方,她住哪裏都行,所以溫室殿不遠就是明德寺,這是一座尼姑寺院,主要供奉觀音菩薩,這讓木大娘十分歡喜。
李鄴帶著家人搬到了大明宮,他並沒有休息,家人各自去收拾自己的住處。
他又迴到了自己朝房,他的朝房就在紫宸殿,但不在李隆基和李亨的禦書房,而是在外麵的一座院子裏。
他迴到朝房坐下,杜佑躬身道:“剛才韋相國說有要事求見。”
李鄴點點頭,“宣他來見!”
李鄴喝了口熱茶,又翻了翻桌案上的奏折,其中一份奏折引起了他的興趣。
是工部上了一本奏折,工部在平州發現了安祿山的鐵礦和冶煉地。
李鄴仔細看奏折所附地圖,果然是後世的遷安,礦石船運載鐵礦石沿著欒水南下,到千金冶城進行冶煉。
安祿山軍隊裝備十分精良,他最精銳的拽落河騎兵清一色的鐵盔鐵甲,連戰馬也披有鐵甲。
他的兵器一部分是朝廷輸送,一部分是自己打造,更重要他養軍隊主要靠開礦煉鐵,賣到河北各地,獲得大量利潤。
以前的高句麗人就是專門給他采礦煉鐵。
平州便是後世的唐山,著名的鋼鐵之城,盛產煤和鐵,曆史悠久,尤其遷安鐵礦埋藏淺、品相高、儲量大,易於開采,成為全國的四大鐵礦。
工部的意思,就是想大量開采遷安鐵礦,那裏同時產煤,直接用煤來煉鐵就方便了。
用煤炭煉鐵,到宋朝時才全麵推廣,唐朝時是部分用煤冶煉,大部分還是用木柴,但木柴消耗太大,煉一千斤生鐵要八千斤木材,所以唐朝森林砍伐得非常嚴重。
李鄴當政後,他強力推行了三個轉變,一個木器向鐵器轉變,一個木燃料向煤燃料轉變,再有一個便是麻向棉的轉變。
這時,李鄴想到一個問題,他過兩年準備去天竺攫取鐵礦,肯定要在當地煉成生鐵後再運走,但天竺有煤嗎?
好像有不少,而且都是露天煤礦,但品質比較差,不過可以試一試,如果不行就把礦石運到南洋冶煉,蘇門答臘島上就有高品質的煤礦。
不過古人有言,‘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
意思就是背著柴禾到百裏外去賣,運糧食去千裏外售賣,獲得的微薄利潤連運費都不夠,得不償失。
所以把鐵礦石運到南洋去冶煉,確實有點得不償失,還是要想辦法在天竺本地冶煉。
這時,從事在門口稟報,“韋相國來了!”
“請他進來!”
李鄴隨手在工部的奏折上畫了一個圓圈,表示準奏。
奏折放到籃子裏,還要記室參軍杜佑蓋攝政王印後才能生效。
這時,韋見素匆匆進來,躬身行禮,“參見殿下!”
“相國免禮,請坐!”
韋見素坐下笑道:“殿下今天喬遷新居,感覺如何?”
李鄴笑著擺擺手,“我還沒有感受呢,估計差不多吧!和興慶宮沒有什麽區別。”
“人多了,規矩恐怕也會多一點。”
“這個倒是!”
“另外,我們所有官員都希望殿下多納嬪妃,殿下這一脈太薄弱了,對社稷不利啊!”
李鄴點點頭,“這個慢慢來吧!不急這一時。”
韋見素取出一份奏折遞給李鄴,笑道:“這是政事堂草擬的六個年號,最終的年號由殿下決定。”
年號當然有表達的深意,像武則天的年號經常換,其實就代表了不同的含義。
李鄴之前已經向政事堂表達了自己的意念,‘吉慶呈新,中興社稷’,年號就要根據這個意義來決定。
李鄴打開奏折看了看,一共五個備選年號,嘉慶、嘉興、仁和、天興、隆慶,他一眼就看中了‘嘉興’,雖然這是一個地名,但卻也是他最理想的年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