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禁喃喃自語道:“羨慕你近距離接觸女神……”
李媛不耐煩的翻個白眼,抬手就是一暴栗,疼得我齜牙咧嘴。
“還不趕緊給我寫!”
唉……苦命的我……
郭嘉和張春華隨意嘮嗑幾句,一看李媛,好像沒見過女人一樣直勾勾的盯著張春華看,心裏不由得冒出一個念頭:這李媛莫不是個磨鏡吧?
“這位小娘子就是李媛嗎?”張春華笑意盈盈。
“咳咳……正是。”郭嘉迴道,同時用手肘戳李媛的腰。見李媛沒反應,郭嘉用力撞了一下。
李媛“啊”的一聲,迴過神來,用手揉腰,不滿的瞪著郭嘉。郭嘉隻當沒看見,隻是眼神在張春華和李媛身上不停來迴。李媛不好意思的撓頭,給張春華見禮。
張春華唇角輕勾,道:“夫君才被曹丞相叫走,應該過一會兒就會迴來。兩位請進吧。”
“多謝夫人款待。”
“謝謝夫人款待。”
張春華帶著李媛郭嘉二人走進客廳。
一位婢女端上果饌,三人先是聊了一會兒,聊著聊著就剩李媛和張春華的聲音了。一方麵郭嘉插不上嘴,另一方麵他也不怎麽想加入女孩子間的話題,隻在一旁靜靜的聽著。
李媛很喜歡和張春華聊天。邊聊邊想,這位婦人才思敏捷,且有智計,配司馬懿卻是很好的。
很快司馬懿迴來了。三人看到司馬懿進來,都起身相迎。司馬懿道:“你們太多禮了。想來你們見過麵。那我就不介紹了。”
李媛笑道:“其實你再介紹一遍也沒關係,我們是不會介意的。”
一句話把三人逗樂了。張春華道:“那我就去教李媛娘子歌舞了。娘子跟我來吧。”說完,起身示意李媛跟她一起走。
郭嘉待她倆走後,想起張春華門口時的眼神變化,不懷好意的笑道:“司馬郎君昨夜過得可好呀?”
“我覺得你還是先關心下李媛比較好吧?”司馬懿不鹹不淡的迴應。
兩個大男人似乎想到了什麽,抬起頭,大眼瞪小眼。
一路上隻聽見李媛嘰嘰喳喳的聲音,問各種奇怪的問題。張春華的耐性很好,有的問題她會解答,不知道的也會報以微笑。
兩人走進一間大屋,李媛好奇的看著屋子裏的東西,東邊擺著兩床古琴,和一塊大得像棺材板的琴,西邊放著一麵大鼓,大鼓周圍有六麵小鼓。鼓的右邊放著一架像箏的琴。
李媛走到“棺材板”琴麵前,打量一番,問道:“夫人,這是什麽琴呀?”
“那叫瑟。”
我寫到這裏,實在忍不住問李媛:“瑟長得像棺材板?”
“說你沒文化呢,你就是沒文化。”李媛邊比劃邊道,“瑟體積很大的,我當時在張春華家筆畫了下瑟的長度,比我還長呢。”
這麽說好像能接受的樣子?我腦補下比李媛還長的瑟,好像是有點像棺材板?
“好了,你繼續寫。不會的等你寫完我再教你。”
我調整下坐姿,繼續打字。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這首詩裏,就寫出了瑟的琴弦數量。張春華家的這床瑟,正是五十弦。
“可我記得……瑟好像是二十五弦啊?那這床五十弦的瑟……”
張春華走到李媛身邊,伸手摸弦,溫聲細語的道:“這是我夫君專門為我做的。”
李媛恍然大悟,感情這是司馬懿送給張春華的禮物呢!不過為啥自己有種被塞狗糧的感覺?
張春華又指著旁邊的古琴,道:“這是我和夫君的琴。有時無聊,我們就合奏。”
李媛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不怎麽餓了。張春華牌狗糧,好吃又美味,兩袋管飽!你值得擁有!趕緊購買吧!
李媛晃到鼓旁邊,問道:“鼓是用來敲的嗎?敲也不是放在地上敲啊?”
“是放在地上敲。不過不是用槌敲,是用腳敲。”
哈?用腳敲的鼓?
張春華笑意盈盈:“這是我練習盤鼓舞用的。”
張春華這麽一說,李媛頓時想起來,她以前看過趙明明老師演的《漢宮飛燕》,裏麵出現過這種舞,後來,又有一位飾演趙飛燕的演員也跳過這支舞。
這就是跳盤鼓舞的道具啊!在電視上見到和親眼見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李媛圍著鼓轉了一圈,心裏冒出上去試試的念頭。
不過自己上去跳的話……不知道這裏有沒有法律規定不得噪聲擾民。
張春華走過來,指著旁邊的琴,對李媛道:“這是二十五弦的瑟。”
“看上去像箏。”
“和箏還是有區別的。”說到這裏,張春華問,“娘子先學琴還是先學舞?”
李媛迴想自己的任務內容,一是演奏《鳳求凰》前半部分,二是會舞蹈基本功。前者還好,後者讓李媛摸不著頭腦,基本功是指基本動作還是啥?
想了半天,李媛才道:“我想先學琴。”
“好的。”張春華一口答應,拉著李媛來到兩床古琴前,指著其中一床,道,“小娘子如不嫌棄,就用我的吧。”
“怎麽會?我開心還來不及呢。”李媛笑嘻嘻的坐下,道,“夫人,我以前都沒學過,夫人能講給我聽嗎?”
“這是當然。”張春華微笑著坐下,道,“小娘子請看,我和夫君的琴叫仲尼式琴。還有其他外形的琴,我家沒有,聽聞小娘子學成後要遊曆四方,在別的地方可以看看其他式樣的琴。”
原來仲尼式是古琴的外形名稱,聽張春華的話,還有其他外形的琴。李媛覺得有些可惜,自己無緣得見其他式樣的琴。
“小娘子請看,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寬約六寸,厚約二寸。”
李媛小心翼翼的抱起琴,耳聽張春華道:“我和夫君的琴不是整木做的,是由桐木麵板和梓木底板膠合而成,然後髹(第一聲,xiu即用漆塗在器物上)漆。寬的那頭叫琴頭,窄的那頭叫琴尾。”
張春華看著觀察古琴的李媛,問道:“小娘子有什麽發現沒?”
李媛把琴放在桌上,指著琴麵上十三個白點問道:“這個是什麽?”
“這叫‘徽’,象征十二個月,最大的那顆代表閏月。”
李媛歪著頭道:“是不是彈琴的時候也會用上徽?”
“沒錯,徽是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標誌。同一根弦,按在不同的徽位上,音色也不同。”
這個李媛知道,小時候玩遊戲,把尺子一端放在桌麵壓住,另一端懸空晃動。懸空的長短不同,聲音也不同。也許徽位的原理就是這個。
“那這個又叫什麽呢?”李媛指著琴頭旁邊的木頭,問道。
張春華溫和的笑了笑:“這個叫‘嶽山’,架弦用,是琴最高的地方。嶽山旁邊的,叫‘承露’,琴弦從這裏穿過係好。”
“你看。”張春華指著琴尾的木頭,道,“這個叫‘龍齦’,也是架弦用的。”
“龍齦旁邊有花紋誒。還挺好看的。”
“這叫‘冠角’,又叫‘焦尾’,是裝飾用的。”
李媛側頭看著張春華,問道:“焦尾是說焦尾琴嗎?”
“蔡大家製焦尾琴,無人不曉。我們附庸風雅,也把這個叫‘焦尾’了。”
李媛不禁失笑:感情蔡邕拿燒著的木頭做琴的事傳得這麽快了,好像在追星啊。
“小娘子還有其他想問的嗎?”
“有有有!”李媛忙不迭點頭,小心翼翼的將琴翻個身,指著大小兩個槽,道,“這個叫什麽?”
“大的叫‘龍池’,小的叫‘鳳沼’,聲音從這裏傳出。”
這就是出音孔吧?原來古琴有兩個出音孔啊!可琴頭這邊七個柱子是什麽東西?
張春華順著李媛的視線看去,道:“這叫‘琴軫’,是調弦用的。你看琴頭旁邊的這兩塊,這叫‘護軫’。顧名思義,就是保護琴軫的。”
李媛注意到琴頭有塊凹下去的地方,問道:“這裏叫什麽?”
“這叫‘鳳眼’。”
李媛再次將手中的琴觀察一遍。七根琴弦靠徽位的最粗,最下麵的弦最細。它們從承露開始,經過嶽山、龍齦,轉向琴底兩個柱子。
李媛指著兩個柱子問道:“這兩個又是什麽?”
張春華微微一笑,道:“這叫‘雁足’。你還有什麽發現嗎?”
李媛抱著琴想了一會兒,搖搖頭。
張春華笑道:“那我告訴你吧。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琴尾也有一個暗槽,叫‘韻沼’。和龍池、鳳沼相對應的地方,各有一個對應的木條,叫‘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的東西叫‘天柱’,靠尾一側的叫‘地柱’。”
李媛抱琴對著光線看,怎麽也找不到納音、舌穴、音池的位置。
“想看到納音,得把琴拆了才能看到。”張春華的語調非常清冷。
李媛對著張春華麵前的琴,將自己的琴放在桌上擺好。琴尾在左邊,琴頭在右邊,要懸空,把琴軫露出來。琴身不能放在桌子正中央,應當朝自己這邊靠近些,想來是為了方便彈奏。
李媛不耐煩的翻個白眼,抬手就是一暴栗,疼得我齜牙咧嘴。
“還不趕緊給我寫!”
唉……苦命的我……
郭嘉和張春華隨意嘮嗑幾句,一看李媛,好像沒見過女人一樣直勾勾的盯著張春華看,心裏不由得冒出一個念頭:這李媛莫不是個磨鏡吧?
“這位小娘子就是李媛嗎?”張春華笑意盈盈。
“咳咳……正是。”郭嘉迴道,同時用手肘戳李媛的腰。見李媛沒反應,郭嘉用力撞了一下。
李媛“啊”的一聲,迴過神來,用手揉腰,不滿的瞪著郭嘉。郭嘉隻當沒看見,隻是眼神在張春華和李媛身上不停來迴。李媛不好意思的撓頭,給張春華見禮。
張春華唇角輕勾,道:“夫君才被曹丞相叫走,應該過一會兒就會迴來。兩位請進吧。”
“多謝夫人款待。”
“謝謝夫人款待。”
張春華帶著李媛郭嘉二人走進客廳。
一位婢女端上果饌,三人先是聊了一會兒,聊著聊著就剩李媛和張春華的聲音了。一方麵郭嘉插不上嘴,另一方麵他也不怎麽想加入女孩子間的話題,隻在一旁靜靜的聽著。
李媛很喜歡和張春華聊天。邊聊邊想,這位婦人才思敏捷,且有智計,配司馬懿卻是很好的。
很快司馬懿迴來了。三人看到司馬懿進來,都起身相迎。司馬懿道:“你們太多禮了。想來你們見過麵。那我就不介紹了。”
李媛笑道:“其實你再介紹一遍也沒關係,我們是不會介意的。”
一句話把三人逗樂了。張春華道:“那我就去教李媛娘子歌舞了。娘子跟我來吧。”說完,起身示意李媛跟她一起走。
郭嘉待她倆走後,想起張春華門口時的眼神變化,不懷好意的笑道:“司馬郎君昨夜過得可好呀?”
“我覺得你還是先關心下李媛比較好吧?”司馬懿不鹹不淡的迴應。
兩個大男人似乎想到了什麽,抬起頭,大眼瞪小眼。
一路上隻聽見李媛嘰嘰喳喳的聲音,問各種奇怪的問題。張春華的耐性很好,有的問題她會解答,不知道的也會報以微笑。
兩人走進一間大屋,李媛好奇的看著屋子裏的東西,東邊擺著兩床古琴,和一塊大得像棺材板的琴,西邊放著一麵大鼓,大鼓周圍有六麵小鼓。鼓的右邊放著一架像箏的琴。
李媛走到“棺材板”琴麵前,打量一番,問道:“夫人,這是什麽琴呀?”
“那叫瑟。”
我寫到這裏,實在忍不住問李媛:“瑟長得像棺材板?”
“說你沒文化呢,你就是沒文化。”李媛邊比劃邊道,“瑟體積很大的,我當時在張春華家筆畫了下瑟的長度,比我還長呢。”
這麽說好像能接受的樣子?我腦補下比李媛還長的瑟,好像是有點像棺材板?
“好了,你繼續寫。不會的等你寫完我再教你。”
我調整下坐姿,繼續打字。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這首詩裏,就寫出了瑟的琴弦數量。張春華家的這床瑟,正是五十弦。
“可我記得……瑟好像是二十五弦啊?那這床五十弦的瑟……”
張春華走到李媛身邊,伸手摸弦,溫聲細語的道:“這是我夫君專門為我做的。”
李媛恍然大悟,感情這是司馬懿送給張春華的禮物呢!不過為啥自己有種被塞狗糧的感覺?
張春華又指著旁邊的古琴,道:“這是我和夫君的琴。有時無聊,我們就合奏。”
李媛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不怎麽餓了。張春華牌狗糧,好吃又美味,兩袋管飽!你值得擁有!趕緊購買吧!
李媛晃到鼓旁邊,問道:“鼓是用來敲的嗎?敲也不是放在地上敲啊?”
“是放在地上敲。不過不是用槌敲,是用腳敲。”
哈?用腳敲的鼓?
張春華笑意盈盈:“這是我練習盤鼓舞用的。”
張春華這麽一說,李媛頓時想起來,她以前看過趙明明老師演的《漢宮飛燕》,裏麵出現過這種舞,後來,又有一位飾演趙飛燕的演員也跳過這支舞。
這就是跳盤鼓舞的道具啊!在電視上見到和親眼見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李媛圍著鼓轉了一圈,心裏冒出上去試試的念頭。
不過自己上去跳的話……不知道這裏有沒有法律規定不得噪聲擾民。
張春華走過來,指著旁邊的琴,對李媛道:“這是二十五弦的瑟。”
“看上去像箏。”
“和箏還是有區別的。”說到這裏,張春華問,“娘子先學琴還是先學舞?”
李媛迴想自己的任務內容,一是演奏《鳳求凰》前半部分,二是會舞蹈基本功。前者還好,後者讓李媛摸不著頭腦,基本功是指基本動作還是啥?
想了半天,李媛才道:“我想先學琴。”
“好的。”張春華一口答應,拉著李媛來到兩床古琴前,指著其中一床,道,“小娘子如不嫌棄,就用我的吧。”
“怎麽會?我開心還來不及呢。”李媛笑嘻嘻的坐下,道,“夫人,我以前都沒學過,夫人能講給我聽嗎?”
“這是當然。”張春華微笑著坐下,道,“小娘子請看,我和夫君的琴叫仲尼式琴。還有其他外形的琴,我家沒有,聽聞小娘子學成後要遊曆四方,在別的地方可以看看其他式樣的琴。”
原來仲尼式是古琴的外形名稱,聽張春華的話,還有其他外形的琴。李媛覺得有些可惜,自己無緣得見其他式樣的琴。
“小娘子請看,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寬約六寸,厚約二寸。”
李媛小心翼翼的抱起琴,耳聽張春華道:“我和夫君的琴不是整木做的,是由桐木麵板和梓木底板膠合而成,然後髹(第一聲,xiu即用漆塗在器物上)漆。寬的那頭叫琴頭,窄的那頭叫琴尾。”
張春華看著觀察古琴的李媛,問道:“小娘子有什麽發現沒?”
李媛把琴放在桌上,指著琴麵上十三個白點問道:“這個是什麽?”
“這叫‘徽’,象征十二個月,最大的那顆代表閏月。”
李媛歪著頭道:“是不是彈琴的時候也會用上徽?”
“沒錯,徽是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標誌。同一根弦,按在不同的徽位上,音色也不同。”
這個李媛知道,小時候玩遊戲,把尺子一端放在桌麵壓住,另一端懸空晃動。懸空的長短不同,聲音也不同。也許徽位的原理就是這個。
“那這個又叫什麽呢?”李媛指著琴頭旁邊的木頭,問道。
張春華溫和的笑了笑:“這個叫‘嶽山’,架弦用,是琴最高的地方。嶽山旁邊的,叫‘承露’,琴弦從這裏穿過係好。”
“你看。”張春華指著琴尾的木頭,道,“這個叫‘龍齦’,也是架弦用的。”
“龍齦旁邊有花紋誒。還挺好看的。”
“這叫‘冠角’,又叫‘焦尾’,是裝飾用的。”
李媛側頭看著張春華,問道:“焦尾是說焦尾琴嗎?”
“蔡大家製焦尾琴,無人不曉。我們附庸風雅,也把這個叫‘焦尾’了。”
李媛不禁失笑:感情蔡邕拿燒著的木頭做琴的事傳得這麽快了,好像在追星啊。
“小娘子還有其他想問的嗎?”
“有有有!”李媛忙不迭點頭,小心翼翼的將琴翻個身,指著大小兩個槽,道,“這個叫什麽?”
“大的叫‘龍池’,小的叫‘鳳沼’,聲音從這裏傳出。”
這就是出音孔吧?原來古琴有兩個出音孔啊!可琴頭這邊七個柱子是什麽東西?
張春華順著李媛的視線看去,道:“這叫‘琴軫’,是調弦用的。你看琴頭旁邊的這兩塊,這叫‘護軫’。顧名思義,就是保護琴軫的。”
李媛注意到琴頭有塊凹下去的地方,問道:“這裏叫什麽?”
“這叫‘鳳眼’。”
李媛再次將手中的琴觀察一遍。七根琴弦靠徽位的最粗,最下麵的弦最細。它們從承露開始,經過嶽山、龍齦,轉向琴底兩個柱子。
李媛指著兩個柱子問道:“這兩個又是什麽?”
張春華微微一笑,道:“這叫‘雁足’。你還有什麽發現嗎?”
李媛抱著琴想了一會兒,搖搖頭。
張春華笑道:“那我告訴你吧。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琴尾也有一個暗槽,叫‘韻沼’。和龍池、鳳沼相對應的地方,各有一個對應的木條,叫‘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的東西叫‘天柱’,靠尾一側的叫‘地柱’。”
李媛抱琴對著光線看,怎麽也找不到納音、舌穴、音池的位置。
“想看到納音,得把琴拆了才能看到。”張春華的語調非常清冷。
李媛對著張春華麵前的琴,將自己的琴放在桌上擺好。琴尾在左邊,琴頭在右邊,要懸空,把琴軫露出來。琴身不能放在桌子正中央,應當朝自己這邊靠近些,想來是為了方便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