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大山之中的防禦,平原上的防禦就簡單了很多。


    從出了護羌城開始,五裏一座烽塞,它在這片平原上是由Z字型走動的,或者說S型更合適。


    三百裏的防線,共有六十餘座烽塞,加上大山中的六十座,河湟地區的湟河流域共有近一百三十座烽塞。


    平常時期,每座烽塞中隻有一名將士執勤,而戰時是兩人,分別輪換,防止出現意外。


    他們的任務就是在發現敵情之時,點燃烽塞,隨後一個傳一個,警示後方的大軍,以及朝廷。


    而長城上那每隔一段距離出現的垛口,也是這麽一個作用,要不了幾個時辰就能傳遍整個北疆。


    白日裏點的是狼煙,濃煙滾滾,而夜晚點的是草木,火光衝天。


    而此地的烽塞,每個烽塞都能夠清晰的看到前方三十裏的其餘烽塞,這裏麵是有等級存在的。


    若是三十裏,也就是六塞一傳,就代表著小股敵軍。


    若是二十裏,四塞一傳,就代表著兵馬過萬。


    若是十裏,兩塞一傳,就代表著敵方大軍壓境。


    若是五裏,一塞一傳,就代表著情況到了最危機的時刻。


    而這一套製度就是河湟這邊的製度,並不適合北疆。


    北疆等地地域遼闊,情況自然有了變化。


    至於後麵的烽塞,通過前方的觀察可以判斷是幾塞一傳,但是最開始的時候是怎麽判斷的?


    用眼睛看,用耳朵聽。


    最前方基本都是四塞並行,點燃幾座就是幾傳,而且還會吹響號角聲。


    而這就是河湟這片地區的烽塞製度。


    至於湟水沿岸平原上的堡壘防禦製度,十裏一小堡,駐騎兵百人,三十裏一大堡,駐騎兵二百人。


    共有十個大堡,二十個小堡,兵馬四千人。


    他們的任務就是抵禦敵軍,拖慢敵軍的速度,給後方的護羌城爭取支援,或者防禦的時間。


    隨後依仗著堡壘,像一個釘子一樣紮在哪兒,讓敵人不拔掉這些釘子,不敢前進。


    他們的力量不是很強大,但是他們的防禦很強,對於羌人這些野蠻騎兵來說,很麻煩。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拔起來非常的費事,但是你不拔,又怕被掏屁股,那能怎麽辦,拔唄。


    而這每隔十裏就一個,會嚴重的拖慢他們的速度。


    而如果敵方兵馬眾多,可以派小部慢慢拔,大部直達護羌城,那大山中的那些步兵就派上了用場。


    就算你羌人知道他們是步兵,但是這也是一個威脅,而大山中的軍堡,對他們來說,拔起來要比平原上的艱難太多了。


    而大山中兩道防線中間的那一段空檔地域並未修建的原因就是得不償失,劃不來啊!


    雖然修建完了以後,羌人進攻的難度就會大大的增加,成倍的增加。


    而你羌人的敵人是誰?


    是大漢啊!


    大漢要的是防禦嗎?


    不,要的是進攻!


    而前線大山中的那三座大軍堡,二十四座小軍堡,以及平原上的這些堡壘,說到底啊,隻有一個作用。


    除了拖慢速度,給後方應對時間以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磨,磨掉羌人的有生力量。


    防禦有著護羌城和五堡就夠了。


    但其實,他們就算是被羌人大軍團團圍住了,隻要他們能夠守住軍堡不失,他們的安全性還是很大的。


    平原上的很危險,但是大山中的倒不是很危險。


    因為軍堡中常年存著足夠三月食用的糧草與水源,以及眾多的箭矢器械。


    就算是他們被大軍團團圍住了,沒有幾個月時間,羌人也拿不下來。


    因為地形優勢的緣故,你隻能派小股的騎兵慢慢的磨。


    至於火攻水攻病毒啥的,那更是不現實。


    病毒的話,帶著瘟疫的死馬死羊,你就算帶上了山,那麽高的堡牆,你也扔不上去。


    而且羌人要比大漢更害怕這種東西,別忘了他們是遊牧民族,弄不好牛羊一死一大片。


    所以羌人玩不來病毒,隻有大漠的匈奴,往水源裏扔死馬死羊自己發酵玩這一套,他們也不會接觸。


    而水攻,軍堡在山頭,哪來的水。


    至於火攻,一座座的土山,放火燒山不現實。


    至於搬東西上去,你除非一次性大量全搬上去,而小股兵馬,肯定搬不上去那麽多。


    而你放下再去搬,軍堡將士出來直接給你一把火燒了。


    至於有人守護,你小股兵馬也守不住啊。


    所以羌人是拿他們沒辦法的,自從這堡壘修建完了以後,羌人試驗了幾次,現在每次進攻,都當是看不見它們。


    啃又啃不下來,那還能咋辦?


    反正你步兵又攔不住來去自如的我們,所以就無視了他們。


    嗯,李息試驗了很多次,確實是攔不住他們。


    所以這十來年羌人進攻,一般都是騎兵直接衝進前線之外的湟中義從部搶些東西,或者派出小股兵馬走大河那邊進攻一下。


    河湟地區,有湟自然就有河。


    這邊呢就是湟水地區,雖然也有著大山,但是湟河衝刷出的平原也有著不少,所以這邊要比那邊情況好多了。


    至於湟水南方的大河區域,也就是黃河上遊,那邊是真正的山高溝深。


    雖然在大河兩旁也有著一些肥沃的平原,但是比湟河這邊要小多了。


    而羌人一直就是主攻的就是湟河區域這邊,因為那邊的情況太複雜了。


    蜿蜒崎嶇的黃河,地勢複雜的山頭,讓行軍非常的艱難。


    最主要的是,即將進入大漢的那一片區域,那差不多算是真正的天塹。


    黃河把一條山脈攔腰斬斷,現如今兩側都是懸崖峭壁,大河兩側都是黃泥灘,也沒有後世的衝刷出的那麽平坦,根本不能走,所以很好防禦。


    羌人就算是啃湟河這邊的硬骨頭,也不會去那邊,但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在那邊設置了兩座千人的堡壘應對羌人的襲擊。


    羌人大軍過不來,萬騎以下兩座堡壘就能夠阻攔住。


    就算是大軍真的前來,借助著天塹也能守一段日子,足夠隴西郡和武都郡派兵支援。


    所以,大河那邊並不是主戰場,次戰場基本都算不上,曆次大戰,隻有一個戰場,那就是湟河這邊。


    而湟河這邊,這整個的三百裏防線的護羌站所,占據了這片的一個小平原。


    若是再往西走,南側一直是大山,而穿過差不多一百五十裏距離,由湟河衝刷的一段狹長小平原穀道,就到達了湟中義從占據一片歪曲的十字型大平原。


    這片平原是一片肥沃的草場,溫度適宜,氣候適宜,也是後世西寧的所在地。


    而從這片大平原的中心點出發,順著十字型的南部突出往南偏西方向走,不到百裏就會到達湟中。


    等到了湟中以後,再往西偏南方向走,一直走差不多三百五十裏,就會到達大名鼎鼎的西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青海湖。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仙海,也有另一個名字,叫做瑤池。


    相傳,周穆王就是在此‘瑤池’找到了西王母。


    而就在西海正北方的這片肥沃的草原上,也就是日後的剛察,居住著羌人中的先零羌部落。


    這個部落是自從元鼎大漢和羌人的大戰過後,大漢主要的羌人部落敵人。


    因為他們離的最近,占據著肥沃的草原,部落中的情況最好,也算是最強大的幾個部落之一。


    雖然比以前要不如了,但是要比湟中義從部強大不少。


    而其餘的羌人部落,大大小小的少說也有兩三百個,大的五六萬、七八萬人口,小的幾千人,甚至百人、數十人都是一個部落。


    而且他們還都有著自己的曆史沿革。


    而他們主要分布在以西海為起點,像正西以及正南綿延過去,長長的這兩道上。


    正西一直綿延過去,最遠的都抵達了西域,而正南的綿延過去,最遠的到達了西南密林,蜀地邊疆大量的分布。


    還有靠近天竺那邊的高原之上的唐秏等羌人。


    而在此之前呢,大漢主要把羌人分為兩種,實在是部落太多沒法分,所以就分為了東羌以及西羌。


    而東羌,那時候是主要居住在上郡、安定等地,西羌主要居住在隴西、天水、武都、武威等地。


    而後麵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老霍直接打通了河西,不光是趕走了匈奴,也趕走了羌人。


    而東羌人,與內地漢人雜居,慢慢的進入了封建社會,像湟中義從裏的羌人,就是東羌人。


    羌人匈奴人和中原其實都是同一個血脈,隻不過一部分部落走向了中原,慢慢的努力發展,成為了農耕文明。


    而一部分不願走出,文明停滯不前,就是一直的遊牧民族。


    隨後因為文化差異,製度差異等等一係列因素,以及農耕與遊牧這天生的敵對關係成為了敵人。


    而西羌人就被趕迴了河湟地區,隨後元鼎的一場大戰,甚至差不多都算是趕出了河湟地區。


    而現在的這些先零羌、封養羌、牢姐羌、鍾羌、白狼等等,都是西羌。


    現在的這些敵對羌人幾乎全部都是西羌,所以稱唿他們西羌沒錯,羌人也沒錯。


    而羌人他們自己是不這麽叫的,他們隻稱唿部落名稱,西羌是大漢給他們的稱唿。


    霍嬗估計,這次的敵人依舊是這些老對手。


    雖然他們已經差不多落寞了,但是新的大部落還未崛起,他們的實力依舊不容小覷。


    ………


    感謝讀者大大的打賞:


    照大江1,100幣!


    感謝!!!(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道小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道小明並收藏漢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