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看著近走著遠,好不容易趕到發現那隊人的地方,已經過了半個多小時。我心裏惦記著一個人,腦子亂糟糟的混成一團漿糊,一路跑得磕磕絆絆,小腿被橫突的岩石蹭了幾道血口子,火辣辣的,心髒更像是塞了團火,燒得焦躁。
一路趕來,我始終有個疑惑。此時雖是寒冬,地麵堅硬,可是沿途根本沒有看到任何人的腳印,那堆人就像是憑空出現在山間,又憑空消失一般。
月餅見我喘得厲害,示意我簡單休息,自己調開手機的電筒功能,照著四周尋找線索。
我本著“不休息好怎麽探險”的懶漢原則,一屁股坐了塊岩石準備歇口氣。哪曾想石頭不結實,直接讓我坐塌了一角,結結實實墩在地上,碎石子差點把盆骨硌裂了。
“跟你說了多少次,減個肥就能改變人生。”月餅慢悠悠地舉著手機,照著山路邊的枯樹。
我老臉一紅也沒空搭腔,右手撐著地準備起身。正所謂“人倒黴喝涼水都塞牙”,手掌陷進一個地窩子裏,身體失去平衡,左手連忙扶著地麵,結果又是一個坑,我直接連泥帶水來了個撲街。
“坑爹啊!”我惱羞成怒喊了一聲,兩手摁著坑正要起身,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手指摸著坑的形狀,忍不住“咦”了一聲。
“咦?”月餅從樹枝上摘下一叢東西。
“月餅,照照這裏。”
光線所及之處,地麵有兩個距離將近一米的圓窩,看輪廓類似桃子,頂端分瓣,突出兩個尖角,整體看上去很像加菲貓那張胖臉,應該是某種動物的腳印。
月餅順著腳印向前照去,地麵果然有一排或深或淺的相同印痕,一直延伸到山路拐角處。我此時也看清了月餅手裏的東西,是一簇白色絨毛,聞著有淡淡腥膻味兒。
我恍然中冒出個大悟,難怪一路沒看見人的腳印。我們一直認為那隊“人”走山路,所以一直尋找人的腳印,這種圓窩即使看到,也主觀排除了腳印的可能性。
“還好不是人獒、狼人什麽的。”我剛鬆了口氣,突然從心裏泛起一層更深的恐懼!
留下這種腳印的到底是什麽東西?
“馬蹄印?”
“人醜就要多讀書。”月餅撚著絨毛聞了聞,“馬是奇蹄類,這明顯是偶蹄類,應該是牛或者羊。”
我沒心思和月餅鬥嘴,隻覺得如果這是一群直立行走的牛羊,比人獒、狼人更難接受,頓時整個人都不好了。細想倒也有幾分道理,黃金家族本就是遊牧民族,說不定整出什麽幺蛾子,用什麽馴獸術讓牛羊兩條腿兒走路。
可是這和她有什麽關係呢?
月餅拍了張蹄印的照片:“她會薩滿巫術。古代巫醫不分,巫術是醫術的一種。”
我敲著腦袋,試圖讓思路清晰,心裏卻翻騰著同樣一句話:“她是醫族?她怎麽可能是醫族?”
月餅啞著嗓子,眼神有些疲憊:“還記得牛頭馬麵的傳說麽?”
月餅的話如同一瓶冰水注入血管,我渾身冰冷!
“牛頭馬麵”源自於《楞嚴經》卷八,“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麵羅刹,手持槍矛,驅入城內,向無間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牛頭馬麵”是中國佛教、道教的兩個陰間的角色,負責捉拿陽壽終結的亡魂到地府審判,又稱為“勾魂使者”。
然而關於牛頭馬麵,在民間有個更淒涼的恐怖傳說——
西漢年間,遼東半島有牛、馬兩姓村落,世代為耕地、水源紛爭不休,村民死傷無數,世代下來,兩村人丁凋落。雙方族長眼看這麽打下去不是辦法,便劃河為界,在河邊宰殺一牛一馬,立下了“牛馬兩族老死不相往來,否則必受天譴”的詛咒,這才罷休。
光陰苒荏,歲月如梭,黑發送白頭,村前草枯榮。上幾代的恩怨,隨著村民們老去死亡,早已隨著潺潺河水遠逝。唯有那個可笑的詛咒,根深蒂固地銘刻在兩村人的心裏。
又過了幾十年,兩村中間的河畔,來了一個說書人,蓋草廬住了下來,逢年過節進村說書。他書說得精彩,還有一手好醫術,常給村民免費看病祛邪,深受兩村人愛戴。隻是說書人有個奇怪的規矩,看病時需緊閉大門,病人不得說出如何治療。
久而久之,村民私下裏聊天,說書人是精通薩滿巫術的出馬仙,能通鬼神,對他自然是愈發敬重。
閑暇時,說書人喜歡坐在河邊的樹蔭裏喝茶乘涼,兩村的孩子圍在樹下,聽他講些稀奇古怪的故事。隻是孩子們都記著長輩的叮囑,都是同村挨著坐,絕不和鄰村往來,彼此間豎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馬家有一個小女孩,特別愛聽書,即使一個人,每天也要跳過水坑,繞過小村,用充滿鄉音的口吻央求說書人多說幾段。說書人總會摸著她的小腦袋,皺紋裏滿是慈祥的笑容,笑嗬嗬地講著故事。
小女孩沒有注意到,每次她歪著小腦袋聽書的時候,有個牛家的小男孩,躲在樹後麵偷偷地看著她,眼神裏全是愛戀。
一晃幾年過去了,聽書的孩子們早已聽膩了那些故事,再也不來。唯有那個小女孩,出落成長發及腰。明眸皓齒的半大姑娘,依然每天蹦蹦跳跳地跑到大樹下聽書。其實,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從樹影裏看到了小男孩。少女的羞澀萌動著一種異樣的情愫,她分不清到底是為了聽書,還是為了看到小男孩怯怯的影子。隻是每天看不到那條小小的影子,她心裏就像缺了點什麽。
而且,她也知道,小男孩每天都會遠遠跟著她,直到她走進村裏,小男孩才癡癡地傻站半天,放心迴村。她會躲在村裏的屋後,又酸又甜地望著小男孩遠去的背影,很久很久……
隻是,他不說,她一個姑娘家,怎麽會主動開口?
或許,在很久以前,兩個孩子第一次聽書,相視一霎的眼神,就已經把彼此放進了一見鍾情的心裏。
說書人怎能不明白兩個孩子的心事?他原本就是出馬仙,生性灑脫,自然不把兩族誓言放在心上。這天,小女孩聽他說書,他講到一半,“哈哈”一笑,揚長而去:“情到深處自然來,是孽是緣何須怪。小娃娃,你們倆天天拿我這個老不死當幌子,該見麵了。剩下的時間留給你們年輕人吧!”
小女孩嬌羞了臉,手指絞著長發,臉紅得像熟透的柿子:“你在麽?”
小男孩怯怯懦懦地走出樹影:“在。”
小女孩“噗嗤”笑了:“你好呆哦。”
小男孩抓著亂蓬蓬的頭發,傻笑著:“我帶你去山上玩好不好?”
愛情,很自然地蓬勃生長,如同山野間開放的野花,野蠻茁壯。
山間,留下了他們的笑聲;田野,印下了他們的腳印。他在河邊,用泥巴捏了一座城,發誓將來要娶她進門;她靠著他的肩膀,入迷地守著他,小小地打著盹兒。
他會突然醒來,學著說書人的口吻,豁著牙的發音還不穩,給她講著自己編的故事。
她拍著巴掌:“你要為我講一輩子書哦。”
他很認真地點頭,兩張稚嫩的嘴唇,還不會親吻,隻是輕輕碰觸。
她問:“你姓牛,我姓馬,咱們之間是什麽關係?”
他說:“風馬牛,不相及嘛。”
“不許胡說!”她捂住他的嘴。
那一刻,恆立在兩族之間的狗屁,統統滾蛋!
他們沒有察覺,一雙妒忌的眼睛,久久注視……
一路趕來,我始終有個疑惑。此時雖是寒冬,地麵堅硬,可是沿途根本沒有看到任何人的腳印,那堆人就像是憑空出現在山間,又憑空消失一般。
月餅見我喘得厲害,示意我簡單休息,自己調開手機的電筒功能,照著四周尋找線索。
我本著“不休息好怎麽探險”的懶漢原則,一屁股坐了塊岩石準備歇口氣。哪曾想石頭不結實,直接讓我坐塌了一角,結結實實墩在地上,碎石子差點把盆骨硌裂了。
“跟你說了多少次,減個肥就能改變人生。”月餅慢悠悠地舉著手機,照著山路邊的枯樹。
我老臉一紅也沒空搭腔,右手撐著地準備起身。正所謂“人倒黴喝涼水都塞牙”,手掌陷進一個地窩子裏,身體失去平衡,左手連忙扶著地麵,結果又是一個坑,我直接連泥帶水來了個撲街。
“坑爹啊!”我惱羞成怒喊了一聲,兩手摁著坑正要起身,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手指摸著坑的形狀,忍不住“咦”了一聲。
“咦?”月餅從樹枝上摘下一叢東西。
“月餅,照照這裏。”
光線所及之處,地麵有兩個距離將近一米的圓窩,看輪廓類似桃子,頂端分瓣,突出兩個尖角,整體看上去很像加菲貓那張胖臉,應該是某種動物的腳印。
月餅順著腳印向前照去,地麵果然有一排或深或淺的相同印痕,一直延伸到山路拐角處。我此時也看清了月餅手裏的東西,是一簇白色絨毛,聞著有淡淡腥膻味兒。
我恍然中冒出個大悟,難怪一路沒看見人的腳印。我們一直認為那隊“人”走山路,所以一直尋找人的腳印,這種圓窩即使看到,也主觀排除了腳印的可能性。
“還好不是人獒、狼人什麽的。”我剛鬆了口氣,突然從心裏泛起一層更深的恐懼!
留下這種腳印的到底是什麽東西?
“馬蹄印?”
“人醜就要多讀書。”月餅撚著絨毛聞了聞,“馬是奇蹄類,這明顯是偶蹄類,應該是牛或者羊。”
我沒心思和月餅鬥嘴,隻覺得如果這是一群直立行走的牛羊,比人獒、狼人更難接受,頓時整個人都不好了。細想倒也有幾分道理,黃金家族本就是遊牧民族,說不定整出什麽幺蛾子,用什麽馴獸術讓牛羊兩條腿兒走路。
可是這和她有什麽關係呢?
月餅拍了張蹄印的照片:“她會薩滿巫術。古代巫醫不分,巫術是醫術的一種。”
我敲著腦袋,試圖讓思路清晰,心裏卻翻騰著同樣一句話:“她是醫族?她怎麽可能是醫族?”
月餅啞著嗓子,眼神有些疲憊:“還記得牛頭馬麵的傳說麽?”
月餅的話如同一瓶冰水注入血管,我渾身冰冷!
“牛頭馬麵”源自於《楞嚴經》卷八,“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麵羅刹,手持槍矛,驅入城內,向無間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牛頭馬麵”是中國佛教、道教的兩個陰間的角色,負責捉拿陽壽終結的亡魂到地府審判,又稱為“勾魂使者”。
然而關於牛頭馬麵,在民間有個更淒涼的恐怖傳說——
西漢年間,遼東半島有牛、馬兩姓村落,世代為耕地、水源紛爭不休,村民死傷無數,世代下來,兩村人丁凋落。雙方族長眼看這麽打下去不是辦法,便劃河為界,在河邊宰殺一牛一馬,立下了“牛馬兩族老死不相往來,否則必受天譴”的詛咒,這才罷休。
光陰苒荏,歲月如梭,黑發送白頭,村前草枯榮。上幾代的恩怨,隨著村民們老去死亡,早已隨著潺潺河水遠逝。唯有那個可笑的詛咒,根深蒂固地銘刻在兩村人的心裏。
又過了幾十年,兩村中間的河畔,來了一個說書人,蓋草廬住了下來,逢年過節進村說書。他書說得精彩,還有一手好醫術,常給村民免費看病祛邪,深受兩村人愛戴。隻是說書人有個奇怪的規矩,看病時需緊閉大門,病人不得說出如何治療。
久而久之,村民私下裏聊天,說書人是精通薩滿巫術的出馬仙,能通鬼神,對他自然是愈發敬重。
閑暇時,說書人喜歡坐在河邊的樹蔭裏喝茶乘涼,兩村的孩子圍在樹下,聽他講些稀奇古怪的故事。隻是孩子們都記著長輩的叮囑,都是同村挨著坐,絕不和鄰村往來,彼此間豎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馬家有一個小女孩,特別愛聽書,即使一個人,每天也要跳過水坑,繞過小村,用充滿鄉音的口吻央求說書人多說幾段。說書人總會摸著她的小腦袋,皺紋裏滿是慈祥的笑容,笑嗬嗬地講著故事。
小女孩沒有注意到,每次她歪著小腦袋聽書的時候,有個牛家的小男孩,躲在樹後麵偷偷地看著她,眼神裏全是愛戀。
一晃幾年過去了,聽書的孩子們早已聽膩了那些故事,再也不來。唯有那個小女孩,出落成長發及腰。明眸皓齒的半大姑娘,依然每天蹦蹦跳跳地跑到大樹下聽書。其實,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從樹影裏看到了小男孩。少女的羞澀萌動著一種異樣的情愫,她分不清到底是為了聽書,還是為了看到小男孩怯怯的影子。隻是每天看不到那條小小的影子,她心裏就像缺了點什麽。
而且,她也知道,小男孩每天都會遠遠跟著她,直到她走進村裏,小男孩才癡癡地傻站半天,放心迴村。她會躲在村裏的屋後,又酸又甜地望著小男孩遠去的背影,很久很久……
隻是,他不說,她一個姑娘家,怎麽會主動開口?
或許,在很久以前,兩個孩子第一次聽書,相視一霎的眼神,就已經把彼此放進了一見鍾情的心裏。
說書人怎能不明白兩個孩子的心事?他原本就是出馬仙,生性灑脫,自然不把兩族誓言放在心上。這天,小女孩聽他說書,他講到一半,“哈哈”一笑,揚長而去:“情到深處自然來,是孽是緣何須怪。小娃娃,你們倆天天拿我這個老不死當幌子,該見麵了。剩下的時間留給你們年輕人吧!”
小女孩嬌羞了臉,手指絞著長發,臉紅得像熟透的柿子:“你在麽?”
小男孩怯怯懦懦地走出樹影:“在。”
小女孩“噗嗤”笑了:“你好呆哦。”
小男孩抓著亂蓬蓬的頭發,傻笑著:“我帶你去山上玩好不好?”
愛情,很自然地蓬勃生長,如同山野間開放的野花,野蠻茁壯。
山間,留下了他們的笑聲;田野,印下了他們的腳印。他在河邊,用泥巴捏了一座城,發誓將來要娶她進門;她靠著他的肩膀,入迷地守著他,小小地打著盹兒。
他會突然醒來,學著說書人的口吻,豁著牙的發音還不穩,給她講著自己編的故事。
她拍著巴掌:“你要為我講一輩子書哦。”
他很認真地點頭,兩張稚嫩的嘴唇,還不會親吻,隻是輕輕碰觸。
她問:“你姓牛,我姓馬,咱們之間是什麽關係?”
他說:“風馬牛,不相及嘛。”
“不許胡說!”她捂住他的嘴。
那一刻,恆立在兩族之間的狗屁,統統滾蛋!
他們沒有察覺,一雙妒忌的眼睛,久久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