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的地址是葉知秋精心挑選的,背山麵水,抱陽負陰,是這片山坳之中最理想的建房之地。
老牛叔請了一個懂風水的人來看過,用那人的話來說,就是後有主峰,左輔右弼,可屏擋寒流兇風;前有明堂平壩,水土俱豐,可汲日月精華;山水環抱,地坦就坡,可避洪澇之災;基軸端正,坐北朝南,乃吉祥福地也。
那人看完之後把葉知秋好一頓表揚,誇她有靈根,獨具慧眼。
葉知秋哪裏懂什麽風水?她選址隻有一個原則:方便。不過好話不怕多,就衝他把成老爹哄得眉開眼笑的份兒上,就不枉她送上的那個厚厚的紅包。
如今這塊風水寶地已經改頭換麵,滿地的雜草和裸露的山石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修補得平平整整的土地。五間尚未封頂的正房座落在正北方,東西兩側各有三間同樣未封頂的廂房。
一個寬闊敞亮的庭院已初具形狀。
此時正房的主梁上已經係上了大紅綢花,三掛鞭炮從梁上垂下來,中間最長的那一掛頂端拴著重重的一串銅錢。正門兩側貼著龔陽親筆書寫的對聯:寶蓋萬年在,華廈千秋盛。
門前擺著一張桌子,上麵放著滿滿兩畚箕的紅果子。成老爹特地穿著一身新衣服,紅光滿麵,精神抖擻地坐在桌前。
葉知秋趕過來的時候,“院子”裏已經站滿了人。大部分是蓋房子的人,少部分是聞訊趕來湊熱鬧的村民,以孩子居多。得了龔陽的允許,罐頭工坊的人也都放下手裏的活計,過來討個喜氣。
多祿從山牆上看到她,離著老遠便喊道:“知秋妹子,快來快來,吉時就到了!”
“好。”葉知秋笑著應了一聲,加快來到近前。跟眾人打了招唿,便取了燒紅的木條,和龔陽、虎頭一道點燃了鞭炮。
鞭炮聲一響,成老爹便在老牛叔的幫助下,將紅果子撒了出去。有人忙著撿紅果子,有人湧到梁下,隻等鞭炮燃盡,就去搶銅錢。
最後一顆爆竹炸開的瞬間,銅錢墜落,一群人蜂擁而上。推搡,叫嚷,爭搶,最後就聽一人欣喜地喊道:“我拿著銅錢兒啦!”
早在鞭炮燃起的時候,葉知秋便退到了的角落裏。這會兒聞聲望去,見那高舉著手臂的人竟是多壽,忍不住笑了起來,“這還這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阿福沒有搶到,氣鼓鼓地瞪著多壽,“就你手快!”
多壽也不接茬,掂了掂手裏的銅錢,對梁上的人喊道:“我能去踩大梁了不?”
“上來,上來。”梁上的人朝他招手。
多壽得意地看了阿福一眼,便順著梯子爬上去,按照多祿等人的指點,一邊踩房梁,一邊念念有詞,“一踩穩,二踩牢,三踩平安,四踩福運到,五踩六踩家宅滿地寶……”
踩完大梁,還要圍著正房跑一圈,俗稱“遛牆縫”。然後焚香撒酒,開始封頂。
前些日子接連下了兩場雨,蓋房的進度比預計的要慢了很多。為了趕在秋收之前將學堂蓋好,多祿督促大家加快速度,幾天之後封頂完成。隻留下一部分瓦工和木工安裝門窗,搭建火炕灶台,其餘人或者迴家,或者轉移到坳口建學堂。
在陳老三的積極活動下,前來參加學堂建設的都是義務工,沒有工錢,隻供一頓午飯。雖然來幹活兒的隻有小喇叭村的壯丁,以及大喇叭村和王羅莊少數幾個想蹭書讀的人,可這並不影響大家的熱情和積極性。
能讓家裏的孩子免費讀書,對他們的誘惑力絕不不亞於每天幾十文的工錢。
學堂地基挖好的同時,成家的新房也收拾妥當了,喬遷之日定在了秋元節。
這天一大早,九嬸便帶著村裏公認的幾個有福氣的婆子來到山坳新居,為成家熏屋子,生頭把火,燒紙請神。
所謂熏屋子,就是用點燃的艾草將每間屋子都熏一遍;升頭把火,就是在每個爐灶點一把火。
據說新房和空置超過三年以上的房子,是沒有活氣的,不能直接住人,否則會生病,招致災禍。必須請福緣深厚之人熏屋生火,開啟活氣之源。這兩個環節,合起來大概是寓意“人間煙火”。
除此之外,用艾草熏屋子,也有驅蟲辟邪的用意。
而燒紙請神,就是要燒紙焚香,請灶王、財神、門神等各路神仙庇佑新宅。
做完這些,放上一掛鞭炮,才能正式搬進來。
其實成家老宅並沒有多少東西可搬,除了祖孫三人的衣物,就是一些鍋碗瓢盆、缸桶籃筐之類的東西。大件已經陸陸續續地送到山坳,隻剩下一些零碎細軟。一輛驢車再加一輛騾車,就能輕鬆搞定。
“知秋姐,成大伯,虎頭,該走了。”多壽在門外吆喝道。
“去新家,住大房子嘍!”虎頭早就等不及了,歡唿著奔出門去。
成老爹摸摸這裏,摸摸那裏,表情有些傷感。他從一出生就生活在這裏,雖然房子翻蓋過幾次,可這塊地一直都沒有變過。從嬰兒到老年,可以說凝聚了他大半生的迴憶。突然要離開,還真有些不舍得。
“爺爺,走吧。”葉知秋挽住他的胳膊,“反正離著不遠,你想迴來看看,隨時都能迴來。”
“是啊,成爺爺,搬進大房子是好事兒,你就別哭喪著臉兒了。”阿福也勸道,“要是讓別人瞧見了,還以為知秋姐姐要帶你去吃苦呢!”
成老爹把無神的眼睛一瞪,“你這小丫頭片子,瞎說啥呢?這十裏八村誰不知道,我是個享孫女兒福的?哪兒來的苦?”
阿福朝葉知秋擠了擠眼,得逞地笑了。
被她插科打諢這麽一攪和,成老爹的那點兒小傷感頓時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搬家的興奮和喜悅。
葉知秋扶著他出了門,坐到車上,一抬眼,就見劉叔和劉嬸站在院子裏,神色不定地往這邊觀望著。讓她感覺意外的是,梅香也在。
兩個月不見,梅香憔悴了很多。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兩頰凹陷,顴骨突出,下頜尖尖的,眼睛看起來比之前更大了,灰蒙蒙的,沒有半點神采。身子單薄得像一張紙,一陣風刮過去就能吹跑一樣。
對視一瞬之後,她邁開步子走了過來。劉嬸似乎想拉住她,手伸出一半,又收了迴去。劉叔意味不明地咳了一聲,轉身迴屋去了。
“梅香,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等她來到近前,葉知秋微笑地問。
梅香恍若未聞,目光往後麵掃了一圈,沒有看到自己想見的身影,神色愈發黯淡了。
“知秋姐,你們要搬走了嗎?”她問道,聲音輕飄飄,猶如夢囈。
葉知秋點了點頭,“我們在山坳那邊蓋了新房子,你有空過來玩吧,我給你包餃子吃。”
聽到“餃子”兩個字,梅香灰暗的眸子有了一絲亮色,默然半晌,才吐出一個字,“好。”
葉知秋不好當著這麽多人的麵開解她,隻疼惜地摸了摸她的頭發,“梅香,好好照顧自己。”
因為這個親切的舉動,梅香的眼角微微濕潤了,“知秋姐……”
葉知秋見她欲言又止,眼神之中隱有懇求之意,心知她對龔陽還沒有死心。可惜這件事已經沒有了挽迴的餘地,就算她爹娘不再反對,龔陽也不會同意。
且不說他對她沒有那份心思,即便有,像他這種自尊心極強、滿身傲骨的人,受到那樣的羞辱之後,絕不可能再迴過頭來娶她。
感情的事不能強求,誰也幫不上忙。
“梅香,你多保重,我走了。”
狠下心來說完這話,不敢看她的表情,轉身快步上車,催促多壽,“走。”
“哎。”多壽答應一聲,“啪”地甩了一下鞭子,灰毛就驢蹄嘚嘚地向前跑去。它大概也知道要住進新家了,跑得格外來勁。
梅香一直盯著她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村口,也不見她迴頭看一眼,心裏又酸又疼,終於忍不住落下淚來。
看到閨女哭,劉嬸也跟著紅了眼圈,對著葉知秋離去的方向,狠狠地啐了一口,“呸,狼心狗肺的野丫頭!”
她這一啐,並不是為梅香抱不平,而是為了發泄積壓在心頭的怨氣。這段時間,村裏的人都跑去山坳幹活兒,每天五十一百地賺,兩個月下來少說也有三四兩銀子。
每次聽人炫耀自家男人和兒子賺了多少錢,她就眼氣得緊。總忍不住想,如果那天她沒逞一時口舌之快,沒跟成家鬧翻,那她家男人也能掙個幾兩銀子迴來。
以前覺得開百畝荒地沒什麽了不起的,她大女婿和二女婿家哪個沒有有好幾十畝旱田?等她兒子考上狀元,別說百畝了,千畝她都瞧不上眼。
可就在她忙著為自己有個秀才兒子翹尾巴的時候,那丫頭開起了作坊,蓋了新房,又要給村裏建學堂。
她還聽說,村裏有好幾個婆子媳婦都去那個作坊當長工了,不止有吃有喝有地方住,一個月還有不少工錢呢。
這林林總總的加起來,讓她嫉恨之餘,又有些心慌。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慌,隻憑順著心思,把所有的懊惱和不快都化作恨意,記在了葉知秋的賬上。
就在這母女二人一個怨氣衝天,一個悲切無望的時候,成家新宅卻是熱鬧非凡。村裏人都帶著東西前來祝賀,俗稱“燒炕”,還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rs
老牛叔請了一個懂風水的人來看過,用那人的話來說,就是後有主峰,左輔右弼,可屏擋寒流兇風;前有明堂平壩,水土俱豐,可汲日月精華;山水環抱,地坦就坡,可避洪澇之災;基軸端正,坐北朝南,乃吉祥福地也。
那人看完之後把葉知秋好一頓表揚,誇她有靈根,獨具慧眼。
葉知秋哪裏懂什麽風水?她選址隻有一個原則:方便。不過好話不怕多,就衝他把成老爹哄得眉開眼笑的份兒上,就不枉她送上的那個厚厚的紅包。
如今這塊風水寶地已經改頭換麵,滿地的雜草和裸露的山石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修補得平平整整的土地。五間尚未封頂的正房座落在正北方,東西兩側各有三間同樣未封頂的廂房。
一個寬闊敞亮的庭院已初具形狀。
此時正房的主梁上已經係上了大紅綢花,三掛鞭炮從梁上垂下來,中間最長的那一掛頂端拴著重重的一串銅錢。正門兩側貼著龔陽親筆書寫的對聯:寶蓋萬年在,華廈千秋盛。
門前擺著一張桌子,上麵放著滿滿兩畚箕的紅果子。成老爹特地穿著一身新衣服,紅光滿麵,精神抖擻地坐在桌前。
葉知秋趕過來的時候,“院子”裏已經站滿了人。大部分是蓋房子的人,少部分是聞訊趕來湊熱鬧的村民,以孩子居多。得了龔陽的允許,罐頭工坊的人也都放下手裏的活計,過來討個喜氣。
多祿從山牆上看到她,離著老遠便喊道:“知秋妹子,快來快來,吉時就到了!”
“好。”葉知秋笑著應了一聲,加快來到近前。跟眾人打了招唿,便取了燒紅的木條,和龔陽、虎頭一道點燃了鞭炮。
鞭炮聲一響,成老爹便在老牛叔的幫助下,將紅果子撒了出去。有人忙著撿紅果子,有人湧到梁下,隻等鞭炮燃盡,就去搶銅錢。
最後一顆爆竹炸開的瞬間,銅錢墜落,一群人蜂擁而上。推搡,叫嚷,爭搶,最後就聽一人欣喜地喊道:“我拿著銅錢兒啦!”
早在鞭炮燃起的時候,葉知秋便退到了的角落裏。這會兒聞聲望去,見那高舉著手臂的人竟是多壽,忍不住笑了起來,“這還這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阿福沒有搶到,氣鼓鼓地瞪著多壽,“就你手快!”
多壽也不接茬,掂了掂手裏的銅錢,對梁上的人喊道:“我能去踩大梁了不?”
“上來,上來。”梁上的人朝他招手。
多壽得意地看了阿福一眼,便順著梯子爬上去,按照多祿等人的指點,一邊踩房梁,一邊念念有詞,“一踩穩,二踩牢,三踩平安,四踩福運到,五踩六踩家宅滿地寶……”
踩完大梁,還要圍著正房跑一圈,俗稱“遛牆縫”。然後焚香撒酒,開始封頂。
前些日子接連下了兩場雨,蓋房的進度比預計的要慢了很多。為了趕在秋收之前將學堂蓋好,多祿督促大家加快速度,幾天之後封頂完成。隻留下一部分瓦工和木工安裝門窗,搭建火炕灶台,其餘人或者迴家,或者轉移到坳口建學堂。
在陳老三的積極活動下,前來參加學堂建設的都是義務工,沒有工錢,隻供一頓午飯。雖然來幹活兒的隻有小喇叭村的壯丁,以及大喇叭村和王羅莊少數幾個想蹭書讀的人,可這並不影響大家的熱情和積極性。
能讓家裏的孩子免費讀書,對他們的誘惑力絕不不亞於每天幾十文的工錢。
學堂地基挖好的同時,成家的新房也收拾妥當了,喬遷之日定在了秋元節。
這天一大早,九嬸便帶著村裏公認的幾個有福氣的婆子來到山坳新居,為成家熏屋子,生頭把火,燒紙請神。
所謂熏屋子,就是用點燃的艾草將每間屋子都熏一遍;升頭把火,就是在每個爐灶點一把火。
據說新房和空置超過三年以上的房子,是沒有活氣的,不能直接住人,否則會生病,招致災禍。必須請福緣深厚之人熏屋生火,開啟活氣之源。這兩個環節,合起來大概是寓意“人間煙火”。
除此之外,用艾草熏屋子,也有驅蟲辟邪的用意。
而燒紙請神,就是要燒紙焚香,請灶王、財神、門神等各路神仙庇佑新宅。
做完這些,放上一掛鞭炮,才能正式搬進來。
其實成家老宅並沒有多少東西可搬,除了祖孫三人的衣物,就是一些鍋碗瓢盆、缸桶籃筐之類的東西。大件已經陸陸續續地送到山坳,隻剩下一些零碎細軟。一輛驢車再加一輛騾車,就能輕鬆搞定。
“知秋姐,成大伯,虎頭,該走了。”多壽在門外吆喝道。
“去新家,住大房子嘍!”虎頭早就等不及了,歡唿著奔出門去。
成老爹摸摸這裏,摸摸那裏,表情有些傷感。他從一出生就生活在這裏,雖然房子翻蓋過幾次,可這塊地一直都沒有變過。從嬰兒到老年,可以說凝聚了他大半生的迴憶。突然要離開,還真有些不舍得。
“爺爺,走吧。”葉知秋挽住他的胳膊,“反正離著不遠,你想迴來看看,隨時都能迴來。”
“是啊,成爺爺,搬進大房子是好事兒,你就別哭喪著臉兒了。”阿福也勸道,“要是讓別人瞧見了,還以為知秋姐姐要帶你去吃苦呢!”
成老爹把無神的眼睛一瞪,“你這小丫頭片子,瞎說啥呢?這十裏八村誰不知道,我是個享孫女兒福的?哪兒來的苦?”
阿福朝葉知秋擠了擠眼,得逞地笑了。
被她插科打諢這麽一攪和,成老爹的那點兒小傷感頓時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搬家的興奮和喜悅。
葉知秋扶著他出了門,坐到車上,一抬眼,就見劉叔和劉嬸站在院子裏,神色不定地往這邊觀望著。讓她感覺意外的是,梅香也在。
兩個月不見,梅香憔悴了很多。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兩頰凹陷,顴骨突出,下頜尖尖的,眼睛看起來比之前更大了,灰蒙蒙的,沒有半點神采。身子單薄得像一張紙,一陣風刮過去就能吹跑一樣。
對視一瞬之後,她邁開步子走了過來。劉嬸似乎想拉住她,手伸出一半,又收了迴去。劉叔意味不明地咳了一聲,轉身迴屋去了。
“梅香,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等她來到近前,葉知秋微笑地問。
梅香恍若未聞,目光往後麵掃了一圈,沒有看到自己想見的身影,神色愈發黯淡了。
“知秋姐,你們要搬走了嗎?”她問道,聲音輕飄飄,猶如夢囈。
葉知秋點了點頭,“我們在山坳那邊蓋了新房子,你有空過來玩吧,我給你包餃子吃。”
聽到“餃子”兩個字,梅香灰暗的眸子有了一絲亮色,默然半晌,才吐出一個字,“好。”
葉知秋不好當著這麽多人的麵開解她,隻疼惜地摸了摸她的頭發,“梅香,好好照顧自己。”
因為這個親切的舉動,梅香的眼角微微濕潤了,“知秋姐……”
葉知秋見她欲言又止,眼神之中隱有懇求之意,心知她對龔陽還沒有死心。可惜這件事已經沒有了挽迴的餘地,就算她爹娘不再反對,龔陽也不會同意。
且不說他對她沒有那份心思,即便有,像他這種自尊心極強、滿身傲骨的人,受到那樣的羞辱之後,絕不可能再迴過頭來娶她。
感情的事不能強求,誰也幫不上忙。
“梅香,你多保重,我走了。”
狠下心來說完這話,不敢看她的表情,轉身快步上車,催促多壽,“走。”
“哎。”多壽答應一聲,“啪”地甩了一下鞭子,灰毛就驢蹄嘚嘚地向前跑去。它大概也知道要住進新家了,跑得格外來勁。
梅香一直盯著她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村口,也不見她迴頭看一眼,心裏又酸又疼,終於忍不住落下淚來。
看到閨女哭,劉嬸也跟著紅了眼圈,對著葉知秋離去的方向,狠狠地啐了一口,“呸,狼心狗肺的野丫頭!”
她這一啐,並不是為梅香抱不平,而是為了發泄積壓在心頭的怨氣。這段時間,村裏的人都跑去山坳幹活兒,每天五十一百地賺,兩個月下來少說也有三四兩銀子。
每次聽人炫耀自家男人和兒子賺了多少錢,她就眼氣得緊。總忍不住想,如果那天她沒逞一時口舌之快,沒跟成家鬧翻,那她家男人也能掙個幾兩銀子迴來。
以前覺得開百畝荒地沒什麽了不起的,她大女婿和二女婿家哪個沒有有好幾十畝旱田?等她兒子考上狀元,別說百畝了,千畝她都瞧不上眼。
可就在她忙著為自己有個秀才兒子翹尾巴的時候,那丫頭開起了作坊,蓋了新房,又要給村裏建學堂。
她還聽說,村裏有好幾個婆子媳婦都去那個作坊當長工了,不止有吃有喝有地方住,一個月還有不少工錢呢。
這林林總總的加起來,讓她嫉恨之餘,又有些心慌。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慌,隻憑順著心思,把所有的懊惱和不快都化作恨意,記在了葉知秋的賬上。
就在這母女二人一個怨氣衝天,一個悲切無望的時候,成家新宅卻是熱鬧非凡。村裏人都帶著東西前來祝賀,俗稱“燒炕”,還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