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2章:寶貝,媽媽帶你飛(七)
白欣韻的這個舉動,被同事們暗中嘲笑了好一陣,隻道她是窮途末路了,竟然想出這麽一個混招,所有人都在等著看她的笑話。
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這種邀稿的感謝信,隻會招募到一些業餘文學愛好者,這類作者的寫作水平普遍不高,投稿的過稿率極低,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浪費編輯審稿的精力和時間。
編輯這個職業,在外行人眼裏很神秘,也很受人尊敬,畢竟天天跟文學打交道的人,總會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
然而,等白欣韻真正入了這一行之後,才發現編輯這個職業水很深,絕對沒有人們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相互之間的競爭很激烈,
往往為了一個優秀的作者,編輯之間爭鬥地很厲害,給對方暗中下絆子,那是常有的事,隻是大家心照不宣罷了。
每一個資深編輯手下,都有幾個文筆不錯的作者,不然根本沒法在這個行業裏混下去。
然而,真正有實力的作者,除非腦子進水了,才會找剛入行的萌新,當自己的編輯。
一個雜誌社的資源就這麽多,資深編輯可以為作者爭取更多的利益,至少在申請稿費的時候,絕對比新編輯要有話語權。
就算有作者想換雜誌刊,他們一般也隻會選擇資深編輯的郵箱進行投稿,是以編輯這一行,想混出個名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次,在《讀者周刊》上寫了這樣一封邀稿的感謝信,白欣韻是報著試一試的心態,隻要能從這些投稿的作者中,發現一兩個有潛力的後備人才,她也就心滿意足了。
事後,她的郵箱都差點被投稿郵件擠爆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與同事們預料的情況差不多。
直到看到問心投給她的三篇小故事,白欣韻感到眼光一亮,有種自己撿到寶的感覺,心裏比中了六合彩還要高興,當即便自信滿滿的將這三篇文章拿給主編審核。
主編仔細看了一遍,沒多想便點頭通過了,還特意叮囑白欣韻,要與這個作者搞好關係,爭取把她留住。
並且指點白欣韻,以這個作者的文風,隻怕是某位知名作者新開的小號,她能碰到這種好事,算是撞大運了。
隻要這位作者能定期投稿,她在雜誌社的業績就不用擔心了,至於,怎麽才能將這個作者留下,那就要看白欣韻的本事了。
得到主編提點後,白欣韻心裏就一直在琢磨,怎麽去跟問心套近乎,能讓她定期向雜誌社投稿。
隻是,白欣韻怎麽也不會想到,不用她去拉關係,問心原本就打算每個月向雜誌社投稿,從中賺稿費。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真是妙不可言!
從此,開啟了兩人長達幾十年的友誼。
剛好雜誌刊近期準備搞一次‘新文風’征文大賽,讓《讀者周刊》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更能留住讀者。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無論那個行業都必需不斷創新,為自己輸送新鮮血液,不然就會被市場慢慢淘汰掉。
得到這個消息後,白欣韻立即想到了問心,她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這個作者拉近關係。
隻要雙方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合作關係,將來再想找她約稿的時候,也就不會這樣難以啟齒了。
在電話裏,白欣韻先是對問心的文筆,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再將‘新文風’征文大賽的參賽要求大概講述了一遍,然後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向問心提出了邀稿的請求。
誰知,聽完她的請求後,問心二話不說便答應了,讓白欣韻有種伯樂遇上千裏馬,天上掉餡餅砸在自己身上的感覺。
問心這種爽快利落的性格,立即引得了白欣韻的好感,決定以後隻要有機會,一定盡自己最大努力,為她爭取更多更好的資源,不辜負她對自己的信任。
其實,問心的想法很簡單,主要是這次雜誌社給出的條件很吸引人,對現在以賺錢為首要目標的她,怎麽可能放過這樣的機會。
這次的征文活動,要求作者投稿一篇五萬字左右的短篇小說,隻要通過審核,在《讀者周刊》上連載,將以千字三十跟作者進行結算稿費。
征文活動結束後,將由讀者評選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優秀獎五名。
雜誌社分別獎勵,一等獎一千元、二等獎八百元、三等獎五百元、優秀獎二百元,並且邀請這些獲獎作者成為《讀者周刊》的駐站作者,將來稿費可以根據比賽成績作出相應的調整。
問心粗粗算了一下,光是稿費就有一千五,還不算獎金,在取得好成績後,還可以跟雜誌社重新協商稿費。
更何況,這類征文大賽,可以在很程度上提升作者的名氣,對問心來說,這是一種長線投資,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畢竟,在網絡文學還沒有興起的時代,雜誌社每個月的稿費,才是她最穩定的經濟來源。
有這麽多的好處,問心怎麽可能會輕易錯過,心裏很感謝初星編輯對她認可,提供給自己一個這麽重要的消息。
對作者來說,跟對一個編輯比什麽都重要,問心對白欣韻的印象非常不錯,決定對她‘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以此來感謝她的知遇之恩。
不知不覺,一顆友誼的種子,在彼此心裏種下,將來必會開出繁花似錦,結出累累碩果。
與白欣韻結束通話後,問心放下手中的工作,開始考慮寫個什麽樣的故事,去參加這次征文活動。
問心很清楚,現在她還沒有自我放飛的資本,寫出的作品必須適合大眾讀者的喜好,畢竟最後的投票權,掌握在讀者的手中。
想要獲得好成績,就不能脫離群眾,一篇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作品,才能在投票環節,為自己拉到好票數,這次問心打算寫一篇走心的故事。
在腦海裏,接連構思了幾個小故事,都因為不夠感人,被問心否定掉。
《讀者周刊》的讀者,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們更成熟、更理性,想要打動他們,寫出來的東西必須貼近生活,才能讓他們能有代入感。
第一次出現卡文現象,問心感覺腦子有些亂,讓她靜不下心來寫東西,幹脆關掉電腦,出去走走,換換腦子。
去超市買了點日用品和食材,問心走在大街上,看著身邊錯肩而過的路人,川流不息的車輛,這是一個正在高速發展位麵。
路過一個小區門口,問心看到花壇邊上圍著一大堆人,從裏麵傳來一個老婦人撕心裂肺的哭聲。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心停了下來,想看看這裏出了什麽事,有沒有自己能幫的上的。
不一會,警車來了,從車裏下來了兩位警察,
圍觀的路人趕緊讓開道,讓警察進去辦案,希望警察能幫到那位老婦人。
通過警察與老婦人的對話,問心弄清楚了事情的始末。
一個小時前,老婦人從幼兒園將自己三歲的小孫女接迴來,走到小區門口的時候,碰到兩個問路的行人。
熱心的為兩人指了路,老婦人迴過頭一看,發現小孫女不見了。
原本以為小孩子貪玩,又已經到了家門口,她應該跑進去找小朋友玩了,老婦人沒多想,趕緊追進去尋找。
哪知,老婦人裏裏外外找了好幾圈,就連小區裏認識的人,都幫著她仔細找了一遍,還是沒有看到孩子的蹤影。
這時候,老婦人真慌了,突然意識到,剛才她多半碰到了拐孩子的團夥,在鄰居們的幫助下報了警。
這個時代,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社會治安也有些亂,向這類走丟小孩子的事情時有發生。
因為小區外沒有攝像頭,警察做好記錄後,留下了聯係彼此的聯係方式,安慰了老婦人幾句便離開了。
警察離開後,老婦人坐在花壇邊上,跟鄰居和路人哭訴道:如果找不迴小孫女,她也不活了,她沒辦法麵對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婦。
看著這一幕,問心感觸很深,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因為那些拐賣兒童的人渣,從此失去了歡顏。
這個老婦人將永遠活在自責中,她的兒子與兒媳婦,極有可能因為這事,夫妻失和,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問心摸了摸自己的小肚子,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此時她知道這次征文活動,自己要寫什麽了。
迴到家,問心放下手中的東西,打開電腦,思如泉湧,很快就將一個故事的大綱寫好了。
這篇《尋找迴家的路》,講述一個小女孩從小被拐賣到一個偏遠山區,養父養母買她的目的,是想把她養大後,讓她嫁給自己弱智的兒子。
小女孩子無意中得知了真相,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命運,一心想離開這裏,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在她十一歲的時候,碰到一個進山收藥材的個體戶,小女孩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他,並懇請他帶自己離開這裏。
個體戶很同情小女孩的遭遇,在他離開的時候,將小女孩偷偷藏在貨物,帶她離開了這個貧窮的小山村。
白欣韻的這個舉動,被同事們暗中嘲笑了好一陣,隻道她是窮途末路了,竟然想出這麽一個混招,所有人都在等著看她的笑話。
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這種邀稿的感謝信,隻會招募到一些業餘文學愛好者,這類作者的寫作水平普遍不高,投稿的過稿率極低,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浪費編輯審稿的精力和時間。
編輯這個職業,在外行人眼裏很神秘,也很受人尊敬,畢竟天天跟文學打交道的人,總會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
然而,等白欣韻真正入了這一行之後,才發現編輯這個職業水很深,絕對沒有人們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相互之間的競爭很激烈,
往往為了一個優秀的作者,編輯之間爭鬥地很厲害,給對方暗中下絆子,那是常有的事,隻是大家心照不宣罷了。
每一個資深編輯手下,都有幾個文筆不錯的作者,不然根本沒法在這個行業裏混下去。
然而,真正有實力的作者,除非腦子進水了,才會找剛入行的萌新,當自己的編輯。
一個雜誌社的資源就這麽多,資深編輯可以為作者爭取更多的利益,至少在申請稿費的時候,絕對比新編輯要有話語權。
就算有作者想換雜誌刊,他們一般也隻會選擇資深編輯的郵箱進行投稿,是以編輯這一行,想混出個名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次,在《讀者周刊》上寫了這樣一封邀稿的感謝信,白欣韻是報著試一試的心態,隻要能從這些投稿的作者中,發現一兩個有潛力的後備人才,她也就心滿意足了。
事後,她的郵箱都差點被投稿郵件擠爆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與同事們預料的情況差不多。
直到看到問心投給她的三篇小故事,白欣韻感到眼光一亮,有種自己撿到寶的感覺,心裏比中了六合彩還要高興,當即便自信滿滿的將這三篇文章拿給主編審核。
主編仔細看了一遍,沒多想便點頭通過了,還特意叮囑白欣韻,要與這個作者搞好關係,爭取把她留住。
並且指點白欣韻,以這個作者的文風,隻怕是某位知名作者新開的小號,她能碰到這種好事,算是撞大運了。
隻要這位作者能定期投稿,她在雜誌社的業績就不用擔心了,至於,怎麽才能將這個作者留下,那就要看白欣韻的本事了。
得到主編提點後,白欣韻心裏就一直在琢磨,怎麽去跟問心套近乎,能讓她定期向雜誌社投稿。
隻是,白欣韻怎麽也不會想到,不用她去拉關係,問心原本就打算每個月向雜誌社投稿,從中賺稿費。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真是妙不可言!
從此,開啟了兩人長達幾十年的友誼。
剛好雜誌刊近期準備搞一次‘新文風’征文大賽,讓《讀者周刊》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更能留住讀者。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無論那個行業都必需不斷創新,為自己輸送新鮮血液,不然就會被市場慢慢淘汰掉。
得到這個消息後,白欣韻立即想到了問心,她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這個作者拉近關係。
隻要雙方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合作關係,將來再想找她約稿的時候,也就不會這樣難以啟齒了。
在電話裏,白欣韻先是對問心的文筆,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再將‘新文風’征文大賽的參賽要求大概講述了一遍,然後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向問心提出了邀稿的請求。
誰知,聽完她的請求後,問心二話不說便答應了,讓白欣韻有種伯樂遇上千裏馬,天上掉餡餅砸在自己身上的感覺。
問心這種爽快利落的性格,立即引得了白欣韻的好感,決定以後隻要有機會,一定盡自己最大努力,為她爭取更多更好的資源,不辜負她對自己的信任。
其實,問心的想法很簡單,主要是這次雜誌社給出的條件很吸引人,對現在以賺錢為首要目標的她,怎麽可能放過這樣的機會。
這次的征文活動,要求作者投稿一篇五萬字左右的短篇小說,隻要通過審核,在《讀者周刊》上連載,將以千字三十跟作者進行結算稿費。
征文活動結束後,將由讀者評選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優秀獎五名。
雜誌社分別獎勵,一等獎一千元、二等獎八百元、三等獎五百元、優秀獎二百元,並且邀請這些獲獎作者成為《讀者周刊》的駐站作者,將來稿費可以根據比賽成績作出相應的調整。
問心粗粗算了一下,光是稿費就有一千五,還不算獎金,在取得好成績後,還可以跟雜誌社重新協商稿費。
更何況,這類征文大賽,可以在很程度上提升作者的名氣,對問心來說,這是一種長線投資,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畢竟,在網絡文學還沒有興起的時代,雜誌社每個月的稿費,才是她最穩定的經濟來源。
有這麽多的好處,問心怎麽可能會輕易錯過,心裏很感謝初星編輯對她認可,提供給自己一個這麽重要的消息。
對作者來說,跟對一個編輯比什麽都重要,問心對白欣韻的印象非常不錯,決定對她‘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以此來感謝她的知遇之恩。
不知不覺,一顆友誼的種子,在彼此心裏種下,將來必會開出繁花似錦,結出累累碩果。
與白欣韻結束通話後,問心放下手中的工作,開始考慮寫個什麽樣的故事,去參加這次征文活動。
問心很清楚,現在她還沒有自我放飛的資本,寫出的作品必須適合大眾讀者的喜好,畢竟最後的投票權,掌握在讀者的手中。
想要獲得好成績,就不能脫離群眾,一篇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作品,才能在投票環節,為自己拉到好票數,這次問心打算寫一篇走心的故事。
在腦海裏,接連構思了幾個小故事,都因為不夠感人,被問心否定掉。
《讀者周刊》的讀者,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們更成熟、更理性,想要打動他們,寫出來的東西必須貼近生活,才能讓他們能有代入感。
第一次出現卡文現象,問心感覺腦子有些亂,讓她靜不下心來寫東西,幹脆關掉電腦,出去走走,換換腦子。
去超市買了點日用品和食材,問心走在大街上,看著身邊錯肩而過的路人,川流不息的車輛,這是一個正在高速發展位麵。
路過一個小區門口,問心看到花壇邊上圍著一大堆人,從裏麵傳來一個老婦人撕心裂肺的哭聲。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心停了下來,想看看這裏出了什麽事,有沒有自己能幫的上的。
不一會,警車來了,從車裏下來了兩位警察,
圍觀的路人趕緊讓開道,讓警察進去辦案,希望警察能幫到那位老婦人。
通過警察與老婦人的對話,問心弄清楚了事情的始末。
一個小時前,老婦人從幼兒園將自己三歲的小孫女接迴來,走到小區門口的時候,碰到兩個問路的行人。
熱心的為兩人指了路,老婦人迴過頭一看,發現小孫女不見了。
原本以為小孩子貪玩,又已經到了家門口,她應該跑進去找小朋友玩了,老婦人沒多想,趕緊追進去尋找。
哪知,老婦人裏裏外外找了好幾圈,就連小區裏認識的人,都幫著她仔細找了一遍,還是沒有看到孩子的蹤影。
這時候,老婦人真慌了,突然意識到,剛才她多半碰到了拐孩子的團夥,在鄰居們的幫助下報了警。
這個時代,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社會治安也有些亂,向這類走丟小孩子的事情時有發生。
因為小區外沒有攝像頭,警察做好記錄後,留下了聯係彼此的聯係方式,安慰了老婦人幾句便離開了。
警察離開後,老婦人坐在花壇邊上,跟鄰居和路人哭訴道:如果找不迴小孫女,她也不活了,她沒辦法麵對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婦。
看著這一幕,問心感觸很深,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因為那些拐賣兒童的人渣,從此失去了歡顏。
這個老婦人將永遠活在自責中,她的兒子與兒媳婦,極有可能因為這事,夫妻失和,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問心摸了摸自己的小肚子,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此時她知道這次征文活動,自己要寫什麽了。
迴到家,問心放下手中的東西,打開電腦,思如泉湧,很快就將一個故事的大綱寫好了。
這篇《尋找迴家的路》,講述一個小女孩從小被拐賣到一個偏遠山區,養父養母買她的目的,是想把她養大後,讓她嫁給自己弱智的兒子。
小女孩子無意中得知了真相,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命運,一心想離開這裏,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在她十一歲的時候,碰到一個進山收藥材的個體戶,小女孩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他,並懇請他帶自己離開這裏。
個體戶很同情小女孩的遭遇,在他離開的時候,將小女孩偷偷藏在貨物,帶她離開了這個貧窮的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