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其實分新舊兩城。


    舊城在北,新城在南。


    舊城位於楚郢都舊址附近,秦漢相繼修。關羽鎮荊州時,曾大修此城,不過也不算大,城周十餘裏。


    朱然鎮江陵時,修江陵新城,離長江很近,自此為魏晉重鎮,舊城改曰「紀南城」。


    紀南城有守軍,共三千人,其中兩千算是比較能打的部隊,另外一千則是流民丁壯,訓練不過兩年,以為郡兵,也還湊合。


    江陵城守軍稍多,差不多是四千精兵、數百丁壯。


    當然,江陵附近還有水師營寨,隻不過現在人不多了,被調走了。


    江陵是重鎮。


    晉初,荊州主官或治襄陽,或鎮江陵。渡江以後,不常理。


    王敦把家安在武昌,但他人時而在襄陽,時而在江夏。


    陶侃把家安在江陵,治所也設在此地,但他人主要在武昌或夏口,因為他現在還兼領刺史之職。


    簡單來說,江陵是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武昌或夏口是軍事中心。


    如今大戰方起,陶侃幾乎日夜蹲在夏口、楊口一線。


    至於江陵和紀南城,則留給參軍陶斌(陶侃之子)、南郡太守陶臻(陶侃之侄)守禦一一紀南城也是現在南郡的治所。


    堂兄弟兩個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派信使進行了聯絡,然後進行了一番部署。


    最重要的事情是聯絡各地的豪強十一月初八,江陵西北的湖泊沙洲中,黃和喝完酒後,將瓷碗摔碎於地,大喝道:「漢時我家祖上以江賊破英布,得封侯。今又有何不敢?跟我上。」


    說罷,套上皮甲,當先登上一艘船隻。


    千餘人緊隨其後,紛紛登上各艘船隻,


    黃氏族人站在高樓上,靜靜看著族人部曲的遠去。


    整整一千五百將士,算是他們江陵黃氏的老底子了。大軍壓境之際,不退反進,對得起陶公了。


    船隊沿著漳水(非河北漳水)北上,速度不緊不慢,但浩浩蕩蕩,氣勢雄渾。


    向北行了一天後,他們甚至看到了幾名四處遊弋的梁軍騎兵。


    這些騎兵也是大膽,竟然在岸邊遠遠跟著,時不時破口大罵一番。


    船上之人也跟著罵,各自用出最惡毒的語言,問候祖宗十八代,非常熱鬧。


    唯一的遺憾,大概就是雙方都聽不懂對方在罵什麽吧。


    船行兩日之後,已可遠遠看到遠方地平線上的當陽城。


    此城離河道還是有點距離的,看著近,走過去其實不近。


    黃和沒有管他們,而是度入了一片蘆葦蕩中。


    北邊數裏外,有一位他的結義兄弟,正好去會一會。船停他家塢堡附近的湖池中就是了,順便討要點幹糧,如果能說服他一起北上,那就更好了。


    邵兵好大膽,深入這麽遠,正好去尋一尋其有無運糧的車隊,如果能成功突襲,恐能發一筆大財。


    戰術就是這麽個戰術。


    邵賊不可能到處都是騎兵、甲士、精銳,他總有戰力贏弱的丁壯,以有心算無心,總有機會的。


    江陵黃氏如此,華容胡氏也在稍晚時候接到了命令。


    他們選派了千名部曲,攜帶刀盾弓槍,向北越過楊水,進入雲夢澤與沔水之間的湖沼區內。


    其間有幾個水寨,非官府所設,乃百姓自發聚集形成。


    洲中開圩田種地,河湖中捕撈魚蝦,往來全靠船隻,外地人很難知道他們的所在。如果能藏身其中,驟然殺出,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或有斬獲。


    大山之中的臨沮縣河浦碼頭上,縣令正在給龐腸送行。


    數十縣兵全交給他了,幾個豪族也聚了三四百兵,作為襄陽龐氏的分支,龐腸自己湊了百餘宗黨,外加一千丁壯,總計一千五百餘人,翻越山嶺,先借宿於相熟土族莊園中,再順漳水而出,步行北上。


    在南郡這片土地上,陶氏的命令還是很好使的。


    本地豪族也不太懂外間的事情,陶公之子下令,那就打好了。反正也不要他們正麵衝殺,隻是襲擾敵軍輻重部伍罷了。


    如果敵軍人多勢眾或看著比較能打,那就不上。


    如果敵軍人少或看看就是田舍夫丁壯,那就上他們好歹經常奉命出征,有過戰爭經驗,不信打不過那些丁壯。


    實在不行,也可以利用熟悉地理的優勢偷襲嘛,吃了敗仗也容易逃掉,


    地方上全是給他們提供幫助的人。


    陶氏堂兄弟其實做出了正確的應對。


    如果換個終日服散縱酒又沒甚本事的士族子弟,可能已經慌了,甚至棄城而逃也不無可能。


    他倆製定的戰術,其實就是縮微版的陶侃的戰術,也是吳人一貫以來的戰術,畢竟北人騎馬、南人乘舟嘛。


    而在真正的北地,當然也有同樣的戰術:草原騎兵不斷後撤,拉長你的補給線,再繞後奔襲,掐斷糧道、截殺信使,動搖全軍。


    這就是人類。他們總會想盡一切辦法利用智慧、工具乃至周邊的山川地理,並長期總結,形成自己的打法一一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文明水平。


    ******


    南郡豪族幫助陶侃,襄陽豪族就是另一種畫風了。


    前氏投降了,那麽怎能沒有蔡氏呢?這不合理啊。


    蔡氏確實投降了,不過沒人在乎他們了,大貓小貓兩三隻而已。


    蔡家遭受重創,那得從王如說起了。


    當初王如率軍禍亂襄陽,就曾經攻上「蔡洲」


    所謂蔡洲,就是沔水中的一個沙洲,或者說島嶼,位於峴山東南十裏。


    因為漢末蔡瑁降曹,故蔡家混得很不錯,雖然家勢在魏晉有逐漸走低的趨勢。


    但因為祖上的餘蔭,整個蔡洲島都是他們的,蔡家在島上起了豪宅,開辟田地,據說鼎盛時光婢妾就有數百個。


    不過王如之亂時,蔡洲這個「休閑療養」勝地被一鍋端。島和房子還在,人卻沒了—


    王如之亂被平定後,蔡家支脈族人從外地返迴,先發誓蔡家永不與姓王的結婚,然後開始爭搶主脈被屠戮一空後留下的遺產。但沒用了,仆婢沒了、糧食沒了、曆代積累的財富沒了,一切隻能從頭做起。


    可惜時代沒有給他們機會。


    因為蔡洲極其重要的位置,如今島上來了不少兵卒,試圖阻止吳人水師北上。


    這不是杞人憂天。


    沔水下遊確實有比較窄的河段,但襄陽以東這一片卻非常寬闊。


    曹操下荊州時,蔡瑁在此編練水軍一一說實話,漢江能練個雞兒水軍,


    曹孟德水師先天發育不良,即便沒那場火也要敗。


    如今島上來了許多步兵,甚至還有數百騎登島,宿於郊野,準備隨時衝擊登島的普國水陸兵馬。


    步兵以千餘府兵為主,外加差不多同樣數量的部曲。


    但人數肯定不太夠,於是又調附近的豪族兵馬上島。


    高陽池(習家池)的習氏出動了五百兵。


    這個家族乃荊土豪族,有佳園池,山簡鎮荊州時就喜歡到他家玩,「每出嬉遊,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


    習氏的姻親龐氏也派人來了。


    這個家族是龐德公、龐統後人,不過現在也不太行了。


    龐渙(龐德公之孫、龐山民之子、龐統從侄、諸葛亮外甥)在晉太康年間任太守,後來氣得不想幹了,離了這窮山惡水,迴老家閑居。


    龐渙之後,龐氏族人多在郡縣曆職,很難超脫出襄陽本地了,有點向地方小士族滑落的苗頭。


    普梁交兵多年,龐氏損失不輕,更無起勢的可能。


    如今被抓了差,雖不情願,但未必沒有借機重振家門的念頭。


    這三家之外,還有幾家,總共湊了三千丁壯,於島上成守。


    這一日,晉軍水師衝破都縣方向的阻截,二十多艘船逆流而上,大薄蔡洲。


    島上箭矢飛來飛去,密密麻麻。


    瑕樓龍驟府部曲將史仙站在牆頭,看看己方兵士被船上密集的箭矢射得站不住腳,紛紛潰退時,勃然大怒。


    不過他也沒太好的辦法。


    若吳人敢與他到河南廝殺,自會讓他領教厲害,可惜這裏是河中沙洲,


    又是另一種打法了。


    「擒賊將!」


    「殺賊兵!」


    河灘之上,一群吳兵奮勇下水,在舟船弓弩的掩護下,衝向沙洲。


    不知道什麽時候,岸邊的蘆葦蕩被引燃了,大火衝天而起,部分衝得太快的吳兵在火中大聲慘叫著。


    剩下的人果斷換了處地方,繼續嚐試登陸。


    河麵之上,戰艦將一根根木樁拔起。


    他們在此清理好幾天了,時至今日,終於清理了正中央一部分河道。


    隆隆鼓聲之中,兩艘船隻當先而上,不過還沒走多遠,就發出一陣刺耳的刮擦聲。


    片刻之後,船上的吳兵開始四處奔走,大唿小叫。


    船底破開了大洞,河水洶湧而入,瞬間就傾斜了起來。


    蔡洲上的守兵齊聲高唿,士氣大振,高唿道:」「吳人盡成魚鱉矣!」


    吳兵臉色難看地跳入水中,遊向身後的其他艦船,慢慢被救起。


    晉軍水師將領無奈,令船隊暫且退後,屯於開闊水麵,同時想方設法調集了數艘小船,逆水而上,往襄陽而去。


    2


    4


    趟雷。


    誰能想到,梁人竟然在河底釘了充滿尖刺的木樁呢?


    這招還是當年東吳拿來對付晉國水師的,隻不過事先泄密,讓人家知道了。


    鄧嶽在襄陽城頭靜靜看著。


    水師船隊離他們就隻有十裏,但始終衝不過來。


    派上蔡洲的陸兵先勝後敗,擊破了當麵的襄陽豪族兵,不過很快被一幫身披重鎧的府兵給衝得狼狽而逃,直到被水師艦船遮護住才活得一命。


    戰事激烈無比,殺聲直衝雲霄。


    他有心派兵出城廝殺接應,但之前嚐試過一次,折損了數百兵馬,便不太敢了。


    這場戰爭的走勢,愈發讓人撲朔迷離了。


    「府君,有人射上來一封信。」幕僚匆匆而至,低聲說道。


    「不看。」鄧嶽一把推開了他。


    幕僚汕汕而笑,將信件藏入袖中。


    鄧嶽看了他一眼,冷哼一聲。


    此人姓楊,就是襄陽本地人。甚至他的家都能在城頭看到一一蔡洲以西的河對岸有湖,名「洄湖」,長數裏,水色常綠,漢末楊儀居上洄,楊居下洄,便是襄陽楊家了。


    梁軍殺來時,一部分楊氏族人避入城中,留守祖宅的人則據塢堡而降。


    鄧嶽懷疑城內的楊氏族人也要跟著降,尤其是在此人撿迴來一封信後。


    他還不願降,心裏麵對陶公的敬意還沒消耗幹淨。


    今日水師出現在蔡洲附近,也讓他多了幾分信心。


    楊姓幕僚則心中冷笑。


    鄧嶽還是說一套做一套。


    若真不想降,何必如此悍悍作態?


    待過些時日,找個機會讓他人再提一次就是了,不信鄧嶽不動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末長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晉末長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