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是有些意外的,單看外表和舉止,壓根不會覺得安歌是那種有野心的女子。說野心或許又不大準確,或者應當用希望一展抱負以及不甘平凡來形容?
而對女子最為包容的,也莫過於潭州了。
如此看來,安歌基本是可信的,哪怕不排除故意如此言語麻痹的可能,但可能性不大。至少,她在口言‘玉郎’的時候,不自覺的會露出幾分柔意。看得出安歌並非隻是看重孫玉的身份和未來可能性,當中還是有幾分感情的。
按照周少瑜的想法,其實也和安歌自己所述的差不多,若是可行,最好莫過於先行臥底於蕭姽嫿那邊,若是用的好了,效果絕對上佳。但這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孫玉必須立得足夠的功勞才行。
而問題是,安歌為避免風險,暗中掌控之下,直接讓孫玉以及一眾親信出了襄陽城,此舉固然更加安全,但同樣也意味著能以立功。屆時蕭姽嫿為安撫荊州,或許會看重孫玉的身份,但基本也隻會封個虛名而不會有實權。想要實權可以,功勞呢?
對於周少瑜的這個疑問,安歌淡然的先行吐出兩個字:“舊部。”
“玉郎先父掌兵數年,人脈親信甚廣,其為人雖有些粗鄙,卻身先士卒善待將士,深得將士擁戴,願為其效死著無數。這數年間,新老交替,曾陸續遣返兩批老卒,若玉郎有難,且其亡父死因有待深究傳言流傳,此等境地之下召集一番,何愁麾下無人?”
安歌顯然早已經有了全盤打算。
“襄陽乃孫守仁之根基,防守重地不容有失,若想在此處謀得功勞,即便成功,自身也是損傷慘重。既如此,不若另辟他處。當初孫守義掌江夏水軍,其威名名噪一時,坐鎮江夏,使得偌大雲夢澤水賊了無蹤跡,不像現在這般,雲夢澤幾乎成為水賊的後花園。
其當初遣返舊部,大多乃現今江夏、義陽兩郡人士,若於江夏起事,更是方便召集。此外江夏水軍將領雖換,但士卒未改,若玉郎以及曾經江夏水軍一應將領同時出麵,不敢說全部,能有一半以上策反應當不是問題,畢竟這些士卒一開始皆由孫守義統帥。
還有,孫玉雖輕,但其父亡故並不久遠,威名尚存,借此威而入雲夢澤,軟硬兼施,壓迫之下再許以好處,想必湊一軍水賊組成的軍隊應當不難。
如此,江夏可下。而江夏若得,襄陽東有公主征伐,後有玉郎起事,加之南北牽製,孫守仁必敗無疑!周公子以為然否?”
還真是,有夠優秀啊。周少瑜忍不住拍了拍手掌,讚道:“當真精彩!不過,若大梁出兵相救,又待如何?”
江夏郡與徽州接壤,若高玉瑤真要出兵救援孫守仁,那麽江夏首當其衝,其壓力可想而知,一個不好,便是大敗空空而歸。
“卻也無妨。”安歌自信道:“大梁水師雖強,卻乃海上之軍。而江夏水師是為江河水軍,奴雖不懂兵,卻也知曉,江河之軍入海,必定束手束腳無法適應,反之亦然。我等以逸待勞坐擁地利,江夏江河水道繁多,若時間太長或許的確無甚把握,然隻需拖延即可,隻待大長公主攻破襄陽,自會發兵來援。”
其實還有其他因素,但因為簡單,也就沒有必要說出來。
荊州挨著徽州不假,可高玉瑤也沒必要派重兵防衛荊州不是,徽州之兵,基本都集中北邊防衛豫州,考慮到火鳳曾攻破徽州,那麽此處的駐軍自然是不能輕易動彈的。是以就算高玉瑤想要出兵相助,一時半會也趕不過來,誰讓兩州交接之處,壓根就沒安排什麽兵力呢,隻能從更遠的地方另外集結征調了。
這一來二去的,等大梁軍隊當真趕來,說不得荊州大局已定也說不準。就算尚未拿下,估摸著也基本接近尾聲,拖延些許時日即可,壓根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而那時候,若是一切順利,孫玉當掌幾萬大軍且坐擁江夏郡甚至更多地盤。或許沒有直接參與攻打襄陽城,但此舉帶來的影響巨大,功勞自然是小不得。
再說了,就算無功又如何?有兵又有地盤,單憑這一點,蕭姽嫿就不會隨隨便便的對待,哪怕為了穩妥將孫玉調往他處,掌管地盤也絕不會太小。
如此一來,一開始掌一地實權的目標也就達成了,隻要當真不出現反複,此等臥底,實在讓人歡喜。
“軍師之才啊……”周少瑜再次讚歎了一下,曾幾何時,自己可是缺軍師的很,好容易將辛憲英給弄來,也因為年歲原因需要成長,近兩年才真正逐漸發揮才能。不想現在才出現的安歌竟也有這方麵的本事,這般全局謀劃,委實有點厲害。
仔細一想,似乎也不對,人家又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自然是早就在了,隻不過不知道這號人物而已,就算知道,也斷不會知曉這方麵的才能。
一想到這妹子以前還是中意自己來的,莫名有點小鬱悶,早知如此……
算了,還是不假設了,沒意義。
“實不敢當如此讚譽,小女不才,若非辛祭酒提點,奴也不會有今日之想法。”安歌趕緊謙虛道。
“辛祭酒?”周少瑜一愣,隨即反應過來是指辛憲英,軍師祭酒麽,雖然辛憲英身上壓根就沒這個職銜,不過此處顯然是一種尊稱。
原來安歌加入善懷閣之後,不知怎的居然和辛憲英搭上了線且挺聊的來,期間書信不斷。這麽說的話,安歌算是辛憲英的徒弟也不算過分。
眨眨眼,話說迴來,辛憲英算是自己正兒八經的徒弟,那麽辛憲英的徒弟安歌……
我也是有徒孫的人了?而且還是個漂亮妹子!
有了這層關係,可信程度自然就更高了,天地君親師,古代背景之下,尊師重道,師徒的關係可不一般。哪怕安歌其實並沒有真正拜師,可也算有師徒之實了。
可惜這次辛憲英沒來,不然指不定來個惡趣味真讓安歌來個拜師禮然後喊自己一聲師公啥的,多好玩。
當然了,現在就算是辛憲英,也基本不喊師傅了,憑白小一輩,多不自在,都不好和姐妹相處了。若是周少瑜是那種死古板,辛憲英也隻能認了,老老實實繼續喊師傅,可周少瑜其實並不那麽在乎,那麽何必那麽老實,總歸心裏保持尊重便可以了。
密談還在繼續,眼下再次入冬,已然不是打仗的時機,便是蕭姽嫿也是不急,爭取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支持,總歸來年開春必定是要攻打荊州的。
總的來說,因為氣候,天下如今基本暫時太平,嗯,唯獨除卻東北方……
阿史那忽沁貪心不足,最終兵敗。以現有的實力,連幽州乃至燕城都不要了,直接退迴了草原。一敗再敗之下,阿史那忽沁的威信進一步下跌,不僅如此,其自身實力也同時有所削弱。自然而然的,對於草原諸部的掌控力度自然也就下降。
此消彼長,原本攝於阿史那的壓力不敢與阿依努爾有太多接觸的部族,也紛紛冒頭趕往市口,這讓市口進一步繁華起來,每天的交易量上漲迅速。這座新建的城池,娛樂方麵愈發完善,簡直不要太賺錢。
若是以前,阿依努爾少不得借此機會拉攏部族趁機對抗阿史那,然而現在麽……
急啥?
隻要入了咱市口,這些部落的人再想徹底斷開那就難咯。不大恰當的例子,看過了d高清無修的大片,誰還有興趣去看像素塊組成的東西。
整個市口基本要啥有啥,隻要你帶的東西足夠,大抵都能買到。更重要的是,好玩啊!各種娛樂項目目不接暇,來了就不想走了,可惜不走不行,沒辦法,花錢太厲害,總有花光的時候。
不過沒關係,迴去繼續攢,攢夠來再來。
老一輩還好,年輕的,一個個欲罷不能。影響委實大的很,市口儼然都快成為他們心中的聖地了。長此以往下去,還怕影響不了人?
至於阿史那再次崛起……還是先應付完那所謂的金人再說吧。
沒錯,這兩方果然打起來了,哪怕天寒地凍都沒停下。金人繳獲了許多戰馬,甚至騎軍威力的他們自然想要多加練習以及放牧繁衍進一步增加戰馬。
這也就意味著需要草場,且越是肥美越好。草場去哪裏弄?自然是草原啦。可是你說阿史那忽沁樂意不樂意?在他看來,壞他大事者,壓根就是這些夷人!不然的話,他早就俘虜了大梁太後以及皇帝,並且南下征討攻城掠地,建立千古大業。
丫丫呸的,真以為咱就一點實力沒了不成?以為好欺負?還想來占我的草場?一個字,打!必須打!反正以現在的實力,再想南征,基本無望。
這般情緒之下,阿史那忽沁的脾性也愈發暴戾。
反正在阿依努爾看來,坐等他自取滅亡即可,到時她自可憑借市口積攢聲望順勢而起,將可汗之位重新攬入阿史德家族。既如此,何必非得絞盡腦汁拉攏各部族還辛辛苦苦去打仗了。
隻是無論是阿史那忽沁還是阿依努爾,到底還是低估了金人。或許目前阿史那忽沁和金人打的難解難分各有勝負,但長久下來,阿史那忽沁必敗。
無他,逐漸失去草原掌控的阿史那忽沁,隻會越打越窮,而金人,算是受了阿史那忽沁的啟發,再次兵進新羅!而這一迴,搶到多少都是他們的,完全不用上繳大部分。
就新羅國那微弱的戰力,改名完顏德的黑野豬壓根沒放在心上,隨便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弱旅’就開赴過去開搶。不但搶糧食財物,還搶人,總歸見啥搶啥,所向披靡。
哦,至於完顏德這個名字,天知道他怎麽想到完顏這個姓的,至於德,也是其偶然間聽到一句話,‘自古天下有德者而居之’,於是果斷改為德,意為進取天下。
好吧,反正是沒看出來這家夥哪裏有德。
這天下間,怕也隻有周少瑜對現在的金人保持足夠的警戒心了吧。隻不過此時也是力有未逮,總不能大老遠的從並州發兵進攻東北吧,未免太得不償失。
且因為阿史那忽沁徹底退出幽州,如今並州方麵如今的主要事宜,便是駐軍過去把守,無任何壓力之下,姑且先占了再說。比如徐妙錦和李秀寧,如今就已經坐鎮在了燕城。
另一方麵,火鳳也重新開始占據冀州,不占不行了,麾下人口太多,而地盤太少。每每一想到糧草問題,火鳳就頭疼無比,眼下抓緊時間占據,來年再加緊遷徙一部分人口迴去,趕上春耕播種,之後的壓力也要小傷許多。值得慶幸的是,如今高玉瑤已經不再待在曆城,自然冀州與青州搭界之處的大梁駐軍也大幅減少,不然火鳳還當真不敢隨意重新占據冀州。
大梁,京師金陵。
高玉瑤以雷霆手段鎮壓的皇室宗親,可以說此時朝外朝內,基本已無任何反對之聲。因高漸申留下遺言,讓高玉瑤莫要追究朝中文武之責,對此高玉瑤從善如流果不深究。哪怕後來以其他理由或貶或罷一些大臣,至少也不會像以前那般直接抄家滅族啊。就這,就足以讓文武感激了。
額,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誰讓高玉瑤以前殺大臣殺太多了呢,真當背地裏那句‘抄家太後’是浪得虛名?
按理說,已經徹徹底底把持朝政大權在握的高玉瑤,理應頻繁露麵親自理政才是。然而實際卻是,這一段時間高玉瑤都深居淺出甚少露麵,朝中一應奏折,皆由大臣批閱過後再送入宮內讓高玉瑤親自閱覽。為此,高玉瑤還稍稍改製了一番,丞相不再是單獨一人,而是直接設置了七人,各有分工統管不說,一應政務也全由七人共同處理。
為何如此卻是叫人猜不透,不過不妨礙士林人士大喜。瞧瞧,除了這位太後的確強勢了點,以現在的情況,多像文人們所追求的垂拱而治?
如果說一開始許多人隻是因為強壓之下不得不服,那麽現在,好嘛,都開始主動唱讚歌了都。
隻是外人誰也不知道的是,此時的高玉瑤,卻是不斷撫摸著肚子,笑容輕柔……
而對女子最為包容的,也莫過於潭州了。
如此看來,安歌基本是可信的,哪怕不排除故意如此言語麻痹的可能,但可能性不大。至少,她在口言‘玉郎’的時候,不自覺的會露出幾分柔意。看得出安歌並非隻是看重孫玉的身份和未來可能性,當中還是有幾分感情的。
按照周少瑜的想法,其實也和安歌自己所述的差不多,若是可行,最好莫過於先行臥底於蕭姽嫿那邊,若是用的好了,效果絕對上佳。但這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孫玉必須立得足夠的功勞才行。
而問題是,安歌為避免風險,暗中掌控之下,直接讓孫玉以及一眾親信出了襄陽城,此舉固然更加安全,但同樣也意味著能以立功。屆時蕭姽嫿為安撫荊州,或許會看重孫玉的身份,但基本也隻會封個虛名而不會有實權。想要實權可以,功勞呢?
對於周少瑜的這個疑問,安歌淡然的先行吐出兩個字:“舊部。”
“玉郎先父掌兵數年,人脈親信甚廣,其為人雖有些粗鄙,卻身先士卒善待將士,深得將士擁戴,願為其效死著無數。這數年間,新老交替,曾陸續遣返兩批老卒,若玉郎有難,且其亡父死因有待深究傳言流傳,此等境地之下召集一番,何愁麾下無人?”
安歌顯然早已經有了全盤打算。
“襄陽乃孫守仁之根基,防守重地不容有失,若想在此處謀得功勞,即便成功,自身也是損傷慘重。既如此,不若另辟他處。當初孫守義掌江夏水軍,其威名名噪一時,坐鎮江夏,使得偌大雲夢澤水賊了無蹤跡,不像現在這般,雲夢澤幾乎成為水賊的後花園。
其當初遣返舊部,大多乃現今江夏、義陽兩郡人士,若於江夏起事,更是方便召集。此外江夏水軍將領雖換,但士卒未改,若玉郎以及曾經江夏水軍一應將領同時出麵,不敢說全部,能有一半以上策反應當不是問題,畢竟這些士卒一開始皆由孫守義統帥。
還有,孫玉雖輕,但其父亡故並不久遠,威名尚存,借此威而入雲夢澤,軟硬兼施,壓迫之下再許以好處,想必湊一軍水賊組成的軍隊應當不難。
如此,江夏可下。而江夏若得,襄陽東有公主征伐,後有玉郎起事,加之南北牽製,孫守仁必敗無疑!周公子以為然否?”
還真是,有夠優秀啊。周少瑜忍不住拍了拍手掌,讚道:“當真精彩!不過,若大梁出兵相救,又待如何?”
江夏郡與徽州接壤,若高玉瑤真要出兵救援孫守仁,那麽江夏首當其衝,其壓力可想而知,一個不好,便是大敗空空而歸。
“卻也無妨。”安歌自信道:“大梁水師雖強,卻乃海上之軍。而江夏水師是為江河水軍,奴雖不懂兵,卻也知曉,江河之軍入海,必定束手束腳無法適應,反之亦然。我等以逸待勞坐擁地利,江夏江河水道繁多,若時間太長或許的確無甚把握,然隻需拖延即可,隻待大長公主攻破襄陽,自會發兵來援。”
其實還有其他因素,但因為簡單,也就沒有必要說出來。
荊州挨著徽州不假,可高玉瑤也沒必要派重兵防衛荊州不是,徽州之兵,基本都集中北邊防衛豫州,考慮到火鳳曾攻破徽州,那麽此處的駐軍自然是不能輕易動彈的。是以就算高玉瑤想要出兵相助,一時半會也趕不過來,誰讓兩州交接之處,壓根就沒安排什麽兵力呢,隻能從更遠的地方另外集結征調了。
這一來二去的,等大梁軍隊當真趕來,說不得荊州大局已定也說不準。就算尚未拿下,估摸著也基本接近尾聲,拖延些許時日即可,壓根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而那時候,若是一切順利,孫玉當掌幾萬大軍且坐擁江夏郡甚至更多地盤。或許沒有直接參與攻打襄陽城,但此舉帶來的影響巨大,功勞自然是小不得。
再說了,就算無功又如何?有兵又有地盤,單憑這一點,蕭姽嫿就不會隨隨便便的對待,哪怕為了穩妥將孫玉調往他處,掌管地盤也絕不會太小。
如此一來,一開始掌一地實權的目標也就達成了,隻要當真不出現反複,此等臥底,實在讓人歡喜。
“軍師之才啊……”周少瑜再次讚歎了一下,曾幾何時,自己可是缺軍師的很,好容易將辛憲英給弄來,也因為年歲原因需要成長,近兩年才真正逐漸發揮才能。不想現在才出現的安歌竟也有這方麵的本事,這般全局謀劃,委實有點厲害。
仔細一想,似乎也不對,人家又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自然是早就在了,隻不過不知道這號人物而已,就算知道,也斷不會知曉這方麵的才能。
一想到這妹子以前還是中意自己來的,莫名有點小鬱悶,早知如此……
算了,還是不假設了,沒意義。
“實不敢當如此讚譽,小女不才,若非辛祭酒提點,奴也不會有今日之想法。”安歌趕緊謙虛道。
“辛祭酒?”周少瑜一愣,隨即反應過來是指辛憲英,軍師祭酒麽,雖然辛憲英身上壓根就沒這個職銜,不過此處顯然是一種尊稱。
原來安歌加入善懷閣之後,不知怎的居然和辛憲英搭上了線且挺聊的來,期間書信不斷。這麽說的話,安歌算是辛憲英的徒弟也不算過分。
眨眨眼,話說迴來,辛憲英算是自己正兒八經的徒弟,那麽辛憲英的徒弟安歌……
我也是有徒孫的人了?而且還是個漂亮妹子!
有了這層關係,可信程度自然就更高了,天地君親師,古代背景之下,尊師重道,師徒的關係可不一般。哪怕安歌其實並沒有真正拜師,可也算有師徒之實了。
可惜這次辛憲英沒來,不然指不定來個惡趣味真讓安歌來個拜師禮然後喊自己一聲師公啥的,多好玩。
當然了,現在就算是辛憲英,也基本不喊師傅了,憑白小一輩,多不自在,都不好和姐妹相處了。若是周少瑜是那種死古板,辛憲英也隻能認了,老老實實繼續喊師傅,可周少瑜其實並不那麽在乎,那麽何必那麽老實,總歸心裏保持尊重便可以了。
密談還在繼續,眼下再次入冬,已然不是打仗的時機,便是蕭姽嫿也是不急,爭取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支持,總歸來年開春必定是要攻打荊州的。
總的來說,因為氣候,天下如今基本暫時太平,嗯,唯獨除卻東北方……
阿史那忽沁貪心不足,最終兵敗。以現有的實力,連幽州乃至燕城都不要了,直接退迴了草原。一敗再敗之下,阿史那忽沁的威信進一步下跌,不僅如此,其自身實力也同時有所削弱。自然而然的,對於草原諸部的掌控力度自然也就下降。
此消彼長,原本攝於阿史那的壓力不敢與阿依努爾有太多接觸的部族,也紛紛冒頭趕往市口,這讓市口進一步繁華起來,每天的交易量上漲迅速。這座新建的城池,娛樂方麵愈發完善,簡直不要太賺錢。
若是以前,阿依努爾少不得借此機會拉攏部族趁機對抗阿史那,然而現在麽……
急啥?
隻要入了咱市口,這些部落的人再想徹底斷開那就難咯。不大恰當的例子,看過了d高清無修的大片,誰還有興趣去看像素塊組成的東西。
整個市口基本要啥有啥,隻要你帶的東西足夠,大抵都能買到。更重要的是,好玩啊!各種娛樂項目目不接暇,來了就不想走了,可惜不走不行,沒辦法,花錢太厲害,總有花光的時候。
不過沒關係,迴去繼續攢,攢夠來再來。
老一輩還好,年輕的,一個個欲罷不能。影響委實大的很,市口儼然都快成為他們心中的聖地了。長此以往下去,還怕影響不了人?
至於阿史那再次崛起……還是先應付完那所謂的金人再說吧。
沒錯,這兩方果然打起來了,哪怕天寒地凍都沒停下。金人繳獲了許多戰馬,甚至騎軍威力的他們自然想要多加練習以及放牧繁衍進一步增加戰馬。
這也就意味著需要草場,且越是肥美越好。草場去哪裏弄?自然是草原啦。可是你說阿史那忽沁樂意不樂意?在他看來,壞他大事者,壓根就是這些夷人!不然的話,他早就俘虜了大梁太後以及皇帝,並且南下征討攻城掠地,建立千古大業。
丫丫呸的,真以為咱就一點實力沒了不成?以為好欺負?還想來占我的草場?一個字,打!必須打!反正以現在的實力,再想南征,基本無望。
這般情緒之下,阿史那忽沁的脾性也愈發暴戾。
反正在阿依努爾看來,坐等他自取滅亡即可,到時她自可憑借市口積攢聲望順勢而起,將可汗之位重新攬入阿史德家族。既如此,何必非得絞盡腦汁拉攏各部族還辛辛苦苦去打仗了。
隻是無論是阿史那忽沁還是阿依努爾,到底還是低估了金人。或許目前阿史那忽沁和金人打的難解難分各有勝負,但長久下來,阿史那忽沁必敗。
無他,逐漸失去草原掌控的阿史那忽沁,隻會越打越窮,而金人,算是受了阿史那忽沁的啟發,再次兵進新羅!而這一迴,搶到多少都是他們的,完全不用上繳大部分。
就新羅國那微弱的戰力,改名完顏德的黑野豬壓根沒放在心上,隨便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弱旅’就開赴過去開搶。不但搶糧食財物,還搶人,總歸見啥搶啥,所向披靡。
哦,至於完顏德這個名字,天知道他怎麽想到完顏這個姓的,至於德,也是其偶然間聽到一句話,‘自古天下有德者而居之’,於是果斷改為德,意為進取天下。
好吧,反正是沒看出來這家夥哪裏有德。
這天下間,怕也隻有周少瑜對現在的金人保持足夠的警戒心了吧。隻不過此時也是力有未逮,總不能大老遠的從並州發兵進攻東北吧,未免太得不償失。
且因為阿史那忽沁徹底退出幽州,如今並州方麵如今的主要事宜,便是駐軍過去把守,無任何壓力之下,姑且先占了再說。比如徐妙錦和李秀寧,如今就已經坐鎮在了燕城。
另一方麵,火鳳也重新開始占據冀州,不占不行了,麾下人口太多,而地盤太少。每每一想到糧草問題,火鳳就頭疼無比,眼下抓緊時間占據,來年再加緊遷徙一部分人口迴去,趕上春耕播種,之後的壓力也要小傷許多。值得慶幸的是,如今高玉瑤已經不再待在曆城,自然冀州與青州搭界之處的大梁駐軍也大幅減少,不然火鳳還當真不敢隨意重新占據冀州。
大梁,京師金陵。
高玉瑤以雷霆手段鎮壓的皇室宗親,可以說此時朝外朝內,基本已無任何反對之聲。因高漸申留下遺言,讓高玉瑤莫要追究朝中文武之責,對此高玉瑤從善如流果不深究。哪怕後來以其他理由或貶或罷一些大臣,至少也不會像以前那般直接抄家滅族啊。就這,就足以讓文武感激了。
額,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誰讓高玉瑤以前殺大臣殺太多了呢,真當背地裏那句‘抄家太後’是浪得虛名?
按理說,已經徹徹底底把持朝政大權在握的高玉瑤,理應頻繁露麵親自理政才是。然而實際卻是,這一段時間高玉瑤都深居淺出甚少露麵,朝中一應奏折,皆由大臣批閱過後再送入宮內讓高玉瑤親自閱覽。為此,高玉瑤還稍稍改製了一番,丞相不再是單獨一人,而是直接設置了七人,各有分工統管不說,一應政務也全由七人共同處理。
為何如此卻是叫人猜不透,不過不妨礙士林人士大喜。瞧瞧,除了這位太後的確強勢了點,以現在的情況,多像文人們所追求的垂拱而治?
如果說一開始許多人隻是因為強壓之下不得不服,那麽現在,好嘛,都開始主動唱讚歌了都。
隻是外人誰也不知道的是,此時的高玉瑤,卻是不斷撫摸著肚子,笑容輕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