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難練,若是要求弓馬都要嫻熟,更是難上加難,即便到了現在,仍舊有不少人壓根不怎麽會弓箭。
當初為了最快時間練出一支勉強能用的騎軍,周少瑜還特地在人口南遷的時候,命令所有士卒始終不得下馬,若不是以身作則,待遇也還可以,以及發現問題發現的找,如此強度的訓練早就嘩變了。
不過那支人數為三千的騎軍放在了潭州,交由了李秀寧帶領,現在李秀寧跑過來了,也就轉交給了梁紅玉,莫看潭州還有一個建櫧縣沒拿下來,但老實說,壓根就沒打算打。
打仗會死人,後續影響也會不小,隻要不去碰她,建櫧縣自己就會亂起來。
先前無論是鳳姬還是秦翰,都有嚐試前去勸降,然並卵,人家已經決定死磕到底了。
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因愛生恨?百合無限好隻是生不了?總之這感情還是夠熾烈的。
不過她自己的意思,不代表所有人的意思。
建櫧縣現在很尷尬,潭州的局勢自不用提,而贛州也明晃晃的反了,打的還是魏國的旗號,這就很尷尬了。秦以柳可以做到和他們聯盟,但是讓她帶著地盤人馬投效,那是想也別想。
為啥?因為前朝衰敗跟魏國的關係太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秦家以前就是在揚州帶軍的,不但負責駐軍,連水軍也是。
本來周少瑜一聽水軍還挺高興,委實水軍將領太不好找。
奈何秦家這都過去多少年了,哪有那條件學習水軍去,沒傳幾代就給棄了,隻保留了陸戰戰法練兵之類。
總之,秦以柳是當時臨危受命,這才去的建櫧縣,這才多久,固然憑借身邊培養的一些忠心人發動兵變奪了權,可士卒那會那麽樂意。
本來是聽命於潭王府,現在潭王府沒了,聽周少瑜的也不錯,誰不知他仁名,可這會兒聽個莫名其妙女子的命令算怎麽迴事。
若說從前還有著潭王側妃的名頭,可鳳姬的女兒身一曝光,秦以柳的名頭也就變成了笑話。
這種狀態若是打過去,最開始的或許還有些困難,畢竟各種形式不明,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建櫧縣的士氣算是跌到了低穀,一打一個準。
但考慮到是潭州的地界,這種沒必要的戰可以不打就不打,既然如此,那就晾著吧,遲早就發生變故的,也不怕秦以柳有事,畢竟側妃名頭是沒了,可到底是秦翰的女兒不是,人家現在在周少瑜那裏混的好好的呢。
也不對,表麵上來說,應當歸屬於高秀君麾下?畢竟周少瑜是並州牧來著。
說來也尷尬,高秀君就算得了朝廷認可,可那也隻限於誠徽州,若是潭王身份沒被揭穿仍舊還在,還能說代管,可這親王位都已經廢了。而朝廷方麵又沒有做別的什麽反應,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就跟默認似的,啥反應沒有。
誠徽州自不必說,對於大梁已經徹底沒感覺了,而後來遷徙的那一大波也基本沒什麽好感,本來潭州還是有認可度的,不過一件件事情發生,然後善懷閣再一宣傳,嘖嘖嘖,對於善懷閣,潭州就跟大本營似的,還怕宣傳不出一些效果來?
大戰開啟,不少富人舉家搬遷,結果這會兒大多有搬迴來了,至於理由則五花八門,大抵無非是非本地人,沒人脈,受欺負雲雲。總之大梁到了現在也早就爛了根子,閻王好惹小鬼難纏嘛。
然後大梁的不作為,很有一種讓潭州百姓覺得被拋棄的既視感,此外加上既然如今理事的是諸位善懷閣的大家,雖說女兒身有違常理,但也不是那麽難接受。
一來善懷閣名氣擺在這,萬家生佛的存在。二來就是鳳姬打的好底子了,不敢說多好,但起碼不壞,真比起來,比直接歸大梁管轄的時候要好的多,問題來啦,鳳姬不也是女子麽,不也挺好的。
當然,以上都隻是添頭,真正的殺招當然還是出自於政策。
一句永不收賦,就已經讓大家夥給笑翻了。
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
不管用用做啥吧,對於百姓而言肯定是個負擔,現在突然就少一個,就好像你在後世突然說每月憑白送你兩千零花錢,霧草,這麽好?
這玩意還是跟‘我大清’學的,某皇帝一句永不加賦,甭管那些爭議不爭議的,但的確很有嚼頭。而李清照她們推行的,壓根不是嚼頭,並沒有想辦法從其他地方用別的方式找補,而是實打實的實惠。
原因很簡單,要從商稅上下手,不然憑啥收那些貧苦老百姓的錢卻白白富了這些不能來就富得流油的家夥。
收不到上來?沒可能的,就看下不下本是做了。
開玩笑,周少瑜可是當過大明錦衣衛百戶之人,雖然時間很短,但內裏的情況卻弄的很清楚,一個百戶所管著一片街區,或許末期時候錦衣衛不行了,可欺負欺負來頭一般的商戶還是可以的吧,不交點孝敬出來,你想安穩?
既然這都受的上來,憑啥弄成國有幾收不上來了,貓膩肯定會有,但怎麽也比這些可憐吧啦的農業稅強。
免賦還是第一步,等到時候穩了,田地的稅都不是什麽問題。
至於說商人受不了加稅的政策,這就要提出相應的扶持策略。總歸不會是什麽輕鬆活,好在如今占下潭州之後,總歸還有人願意來投,或許仍舊缺身居大才者,但眼下妹子也不少,集思廣益,也在一點點逐漸完善嚐試。
一路趕路,周少瑜瞎七八糟的將南邊的事情大致捋了一遍,大感有一群貼心妹子太安逸。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哪怕如今有方宏、秦翰等人效力,等還是缺人才啊,說到底,這兩位年歲都不小了,尤其方宏,天知道還能活多久,就更如今安歇在巫縣的許老似的,已經徹底沒那精力再出麵做事了。
正這般想著,就見前方約莫十幾個道家打扮的男子攔在的路中央……
(本章完)
當初為了最快時間練出一支勉強能用的騎軍,周少瑜還特地在人口南遷的時候,命令所有士卒始終不得下馬,若不是以身作則,待遇也還可以,以及發現問題發現的找,如此強度的訓練早就嘩變了。
不過那支人數為三千的騎軍放在了潭州,交由了李秀寧帶領,現在李秀寧跑過來了,也就轉交給了梁紅玉,莫看潭州還有一個建櫧縣沒拿下來,但老實說,壓根就沒打算打。
打仗會死人,後續影響也會不小,隻要不去碰她,建櫧縣自己就會亂起來。
先前無論是鳳姬還是秦翰,都有嚐試前去勸降,然並卵,人家已經決定死磕到底了。
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因愛生恨?百合無限好隻是生不了?總之這感情還是夠熾烈的。
不過她自己的意思,不代表所有人的意思。
建櫧縣現在很尷尬,潭州的局勢自不用提,而贛州也明晃晃的反了,打的還是魏國的旗號,這就很尷尬了。秦以柳可以做到和他們聯盟,但是讓她帶著地盤人馬投效,那是想也別想。
為啥?因為前朝衰敗跟魏國的關係太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秦家以前就是在揚州帶軍的,不但負責駐軍,連水軍也是。
本來周少瑜一聽水軍還挺高興,委實水軍將領太不好找。
奈何秦家這都過去多少年了,哪有那條件學習水軍去,沒傳幾代就給棄了,隻保留了陸戰戰法練兵之類。
總之,秦以柳是當時臨危受命,這才去的建櫧縣,這才多久,固然憑借身邊培養的一些忠心人發動兵變奪了權,可士卒那會那麽樂意。
本來是聽命於潭王府,現在潭王府沒了,聽周少瑜的也不錯,誰不知他仁名,可這會兒聽個莫名其妙女子的命令算怎麽迴事。
若說從前還有著潭王側妃的名頭,可鳳姬的女兒身一曝光,秦以柳的名頭也就變成了笑話。
這種狀態若是打過去,最開始的或許還有些困難,畢竟各種形式不明,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建櫧縣的士氣算是跌到了低穀,一打一個準。
但考慮到是潭州的地界,這種沒必要的戰可以不打就不打,既然如此,那就晾著吧,遲早就發生變故的,也不怕秦以柳有事,畢竟側妃名頭是沒了,可到底是秦翰的女兒不是,人家現在在周少瑜那裏混的好好的呢。
也不對,表麵上來說,應當歸屬於高秀君麾下?畢竟周少瑜是並州牧來著。
說來也尷尬,高秀君就算得了朝廷認可,可那也隻限於誠徽州,若是潭王身份沒被揭穿仍舊還在,還能說代管,可這親王位都已經廢了。而朝廷方麵又沒有做別的什麽反應,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就跟默認似的,啥反應沒有。
誠徽州自不必說,對於大梁已經徹底沒感覺了,而後來遷徙的那一大波也基本沒什麽好感,本來潭州還是有認可度的,不過一件件事情發生,然後善懷閣再一宣傳,嘖嘖嘖,對於善懷閣,潭州就跟大本營似的,還怕宣傳不出一些效果來?
大戰開啟,不少富人舉家搬遷,結果這會兒大多有搬迴來了,至於理由則五花八門,大抵無非是非本地人,沒人脈,受欺負雲雲。總之大梁到了現在也早就爛了根子,閻王好惹小鬼難纏嘛。
然後大梁的不作為,很有一種讓潭州百姓覺得被拋棄的既視感,此外加上既然如今理事的是諸位善懷閣的大家,雖說女兒身有違常理,但也不是那麽難接受。
一來善懷閣名氣擺在這,萬家生佛的存在。二來就是鳳姬打的好底子了,不敢說多好,但起碼不壞,真比起來,比直接歸大梁管轄的時候要好的多,問題來啦,鳳姬不也是女子麽,不也挺好的。
當然,以上都隻是添頭,真正的殺招當然還是出自於政策。
一句永不收賦,就已經讓大家夥給笑翻了。
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
不管用用做啥吧,對於百姓而言肯定是個負擔,現在突然就少一個,就好像你在後世突然說每月憑白送你兩千零花錢,霧草,這麽好?
這玩意還是跟‘我大清’學的,某皇帝一句永不加賦,甭管那些爭議不爭議的,但的確很有嚼頭。而李清照她們推行的,壓根不是嚼頭,並沒有想辦法從其他地方用別的方式找補,而是實打實的實惠。
原因很簡單,要從商稅上下手,不然憑啥收那些貧苦老百姓的錢卻白白富了這些不能來就富得流油的家夥。
收不到上來?沒可能的,就看下不下本是做了。
開玩笑,周少瑜可是當過大明錦衣衛百戶之人,雖然時間很短,但內裏的情況卻弄的很清楚,一個百戶所管著一片街區,或許末期時候錦衣衛不行了,可欺負欺負來頭一般的商戶還是可以的吧,不交點孝敬出來,你想安穩?
既然這都受的上來,憑啥弄成國有幾收不上來了,貓膩肯定會有,但怎麽也比這些可憐吧啦的農業稅強。
免賦還是第一步,等到時候穩了,田地的稅都不是什麽問題。
至於說商人受不了加稅的政策,這就要提出相應的扶持策略。總歸不會是什麽輕鬆活,好在如今占下潭州之後,總歸還有人願意來投,或許仍舊缺身居大才者,但眼下妹子也不少,集思廣益,也在一點點逐漸完善嚐試。
一路趕路,周少瑜瞎七八糟的將南邊的事情大致捋了一遍,大感有一群貼心妹子太安逸。
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哪怕如今有方宏、秦翰等人效力,等還是缺人才啊,說到底,這兩位年歲都不小了,尤其方宏,天知道還能活多久,就更如今安歇在巫縣的許老似的,已經徹底沒那精力再出麵做事了。
正這般想著,就見前方約莫十幾個道家打扮的男子攔在的路中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