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子討論他的儒家,人家最擅長甚至壓根就是開宗立派的存在,你隨便說個後來曆史上延伸出來的觀點出來,人家即便不同意,但肯定也能很快速度冒出n個想法,將這條‘延伸’的過程啊什麽全部給思量個七七八八。
這般的情況,周少瑜可不敢再和他談儒家了,老實說,儒家的思想最終的目標還是不錯的,教化萬民,禮儀治國,然而到底太過理想化,人人成聖?可能麽。
且不說人的心性變化,單說各個民族人種之類,總歸存在敵對關係,你知禮守禮了,人家不跟你來這套嘛,曆史上的朝代,養了多少白眼狼?大量的財物財寶灑出去,得到的是表麵臣服,而且還是臨時的,轉過身立馬派兵來搶掠。
而放在春秋就更不適用了,先前已經說過,這是個已經禮樂崩壞的年代,國與國之間不再彬彬有禮,侵略也愈發的直白,整個周朝,分封加上自己自立的國家不下百個,而現在隻剩不過是十幾二十個罷了,其中單單楚國就滅了四十餘國。
而名義上的周朝天子大王,居於洛陽住的小小的地盤,早就已經敗落,隻不過是個名義上的存在,且不說周國的士卒戰力低下,甚至於權利都沒在周王的手上,更悲催。
諸侯各自為戰,多的是自立為王的。
這還是春秋末期,等三家分晉到了戰國,正式邁入爾虞我詐互相吞並的時代,儒家的思想就更加不適用了。
為何?因為孔子的觀念,更重要一條便是恢複周禮禮製,好家夥,隨便舉個例子,拿楚國來說,咱都自己給自己封王了,擺明了沒把周朝放眼裏,你讓我低下腦袋向周朝效忠然後一切仿古?開玩笑麽不是。
完全不可能的,別的不說,單單楚國巫祝橫行,信仰之人極多,勢力大到連楚王都有忌憚一二的地步,真講究個複周禮,把巫祝之說廢了,信不信分分鍾全國大亂。
所以儒家明明出現與春秋,其學徒也不少,但偏生到了漢朝才遍地開花正式邁入巔峰做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步?擺明了這年代壓根就不適用麽,全國都沒有統一的聲音不是。
至於說秦朝,好吧,人家用的是法家,以法家改革,使秦國國力迅速大漲,並製定了一係列的有效政策,比如秦朝軍功有二十級爵位,隻要你立功,哪怕你出身再低,你就有往上爬的可能,至於儒?嗯,就算我守禮了,你告訴我好處在哪?
單從實際的自身利益出發,別說高層了,就算底層百姓對儒家都不會感興趣,誰不想過好日子,誰不想做人上人,飯都吃不飽了,你跟我講禮,吃飽了撐的?
而且周禮繁雜無比,真要往死了學,學他個十來年也就是個皮毛,駭人麽不是。
所以說,就算始皇坑儒了,以當時的環境而言,壓根不會有多少人有感覺,開玩笑,秦朝宰的人還少麽。再說了,就算漢朝後來獨尊儒術了,可先期用的也是黃老之學,推翻秦朝那是各種因素加起來的,和儒家也沒什麽關係,這不就結了,所以說坑儒放在暴政裏頭的話,未免忒牽強?可誰讓後來儒家獨霸上千年呢。
不過總歸有的它的好處,與法相比,禮或許沒有它的強製性和懲戒性,但也是一種道德上的束縛,而且對於封建社會來說,其後來演變成的忠君思想,建立以皇帝為主的絕對權威存在,也是實實在在受高層所喜的。
扯遠了,這裏頭變遷多了去了,這時候孔子都還在呢,儒家還是個雛形,信不信你把孟子講出來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孔子麵前說道一句,人家孔子會說你大逆不道?
至於提出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其思想也是結合韓非的‘三綱’思想,以及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提出了大一統、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的理論,好麽,儒家法家道家大結合,在孔子看來妥妥的麵目全非。
所以這天啊,沒法聊,因為真聊起來,周少瑜說的的確是儒家沒錯,可和孔子的想法差遠了。另一方麵,也就是怕暴露太多信息,從而引起孔子的重視,然後思索推論,從而進一步完善他的理論,那影響就忒大了點。
但轉念一想,似有所獲。
李清照提出過,接著儒家的殼子,重新製定它內裏的內容,周少瑜沒打算在大梁搞什麽民主變革,這玩意難度忒大,一來不僅僅是需要教育普及,而且也需要生產力以及科技的飛速發展,疆域這麽大,你連個電話都沒有,玩民主不怕玩脫了?
那麽殼子裏頭忠君思想可絕對要保留的,以華夏曆史為例,固然出了不好狗腿漢奸,但以身殉國者的死忠也大有人在。別管人家私底下為官如何,起碼大義上沒差。
此外對內要強調民族團結性。而對外,雖不至於完全徹底的排外,但起碼要堅決,並保留一定的兼容性,民族大團結嘛,事實證明這是可行的麽。
至於其他的,慢慢考慮,人家董仲舒的做法,不也基本就等同以儒家為主作成一個大殼,然後兼容別的學說麽。人家做的,周少瑜自然也做的,隻不過相對儒家內容保留少一些或者不為主罷了。
周少瑜覺得這樣挺好,起碼不用和大梁天下的儒生為敵了。
目前隻發展誠徽州,而此地的特殊情況,培養對儒家沒感覺的人才也沒什麽難度,可以後呢?比如占據潭州,廢除儒家重開新學,不說當地儒生會惹出什麽亂子,起碼天下各地都會出現不小的譴責聲。
而大梁朝廷中的高層,不僅自身出身儒家,且迫於壓力,不想發兵也肯定會立刻發兵討伐,這和周少瑜定下的穩紮穩打的策略不相符,別到時候好容易占據個潭州,就算守住了,卻給打個稀巴爛,何必呢。
雖說和孔子的聊天沒有多大的收獲,當然了,並非直接對話也有不小的關係,你不能指望薇能翻譯的多好,比如人家孔子將個故事,那麽薇的翻譯,肯定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來,肯定會有所出入的。
總之直接上沒收獲,但間接卻有,想想曆史上儒家的變化,周少瑜已經正式確定了李清照的建議,儒就儒吧,沒什麽不好的,何況是借用個大殼子。
此外,也不是沒有收獲的,一群人隻是被困,並且沒有足夠的吃食,但不代表他們沒帶其他的東西,事實上,這群人正常來說日子過的挺不錯,畢竟孔子的教習是有教無類,弟子什麽身份都有,其中自然不缺少商人。
而值得一提的是,與範蠡一般有著商祖被後世供奉存在的端木賜,這位也是一位經商的高手,此人有雄辯之才,也是儒商的鼻祖,乃孔子諸弟子中的首富,身價高的很,有他資助,小日子舒坦的很,什麽都不缺,光馬車都好多輛,可是放了不少遊曆各國收集而來甚至他們自己編寫刻錄的書籍,雖說隻是一家之言,但絕對具有研究價值,起碼李清照她們,肯定會愛不釋手。
一行人困了好幾天,饑腸轆轆好不可憐,周少瑜的到來而且一直陪同到最後,讓他們不再愁吃,嗯,這是周少瑜事先將糧食袋放在馬上,不然都不好解釋。考慮到外出行走,糧食絕對是最合適的硬通貨,周少瑜可沒少帶。
雖說是幾十號人,可不過就是三兩天罷了,又能吃去多少,等到端木賜帶著楚國搬來的救兵,孔子一行解除被困窘境的時候,自然也就到了告辭之時,人家好心好意而來,總不能空手而走麽,於是你一本我一本,周少瑜可沒少收書籍。
隻可惜沒時間和端木賜聊上一聊,對於這家夥,周少瑜還是挺有好感的。沒法子,人家雖然搬來救兵,但終究不是楚國地界,自然要快些走,他們是南下楚國,而周少瑜卻要北上,方向完全相反。
“告辭,後會有期。”其中子路看似客氣的道別,但立刻頭也不迴的立刻開溜,見著這一幕,不單是周少瑜,其他所有人都樂了。
作為孔子門下個人武力值最高的存在,劍術是相當拿得出手的,然而這幾天,被薇給虐慘了,壓根沒有還手之力,好家夥,若是輸給周少瑜也就算了,偏生輸給一個少女,臉熱啊。雖說心裏頭沒啥具體的意見和想法,可終究是不好意思麽不是。
偏生薇還很給周少瑜抬麵子,說她都打不過,又如何有能力與周少瑜過招呢?嗯,這話誤解性太大,讓大夥都以為周少瑜是位劍術大家,不過此刻周少瑜還不曉得此事,因為薇壓根就沒給翻譯這些,子路跑來切磋,是奔著周少瑜的,然後薇自己就給攔下了。不明就裏的周少瑜還以為就是找薇切磋劍法呢。
“嘖,後悔了,早知道應該忽悠他們一下的。”看著孔子一行漸行漸遠的身影,周少瑜一摸下巴,大唿後悔。
“嗯?”少女薇眨眨眼,表示沒聽懂。
周少瑜擺擺手也沒解釋。首先周少瑜出現的時機很到位,正是人家受困之時,很容易就能與之親近博得好感,有了這個前提,某些附加環節方麵操作一下,關係肯定更加的親近,鬧不好能忽悠來更多的東西。
比如,孔子好周禮,對周禮的禮儀製度以及階層什麽的十分推崇,而這些製度的製定,皆出自一人之手,便是商末周初的周公旦,此人被評價為: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而這時候,姓氏的來源還不像後世那般那麽繁雜,此刻的姓氏來源還挺簡單,最起碼周這個姓的由來還不多,若是周少瑜自稱一下,說是周公旦之後,然後表現的再有禮一些,接著對於什麽嫡長繼承製啊,井田製啊什麽的政策推崇一番,保準被孔子視作一路人,多送點書籍什麽,也沒什麽不可能。
可惜人家走都走了,現在馬後炮還有啥用,算了唄。
離開陳蔡,往上走便是宋國,這個國家其實有點作孽,無他,幾乎被黑出翔來,咱們可以說到幾個後世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比如,拔苗助長!嗯,宋國人幹的。再比如,守株待兔!嗯,還是宋國人幹的。
什麽?不知道這些故事?嗯,你確定你是華夏人?
以上兩個屬於耳熟能詳的那種,而其他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都是各種表示宋國人很蠢,下到農民富商,哪怕是大夫,都很蠢!
好嘛,好歹人家也出過宋襄公當過霸主的麽,怎麽就被黑的這麽慘,想不通啊。
當年周朝滅商,但以當時的禮法,勝利者不能讓以前的貴族宗祀滅絕,於是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而在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給滅咯,緊接著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國號宋。
所以才會說,宋國是殷商的延續,或者,它被黑的原因和這個也有關係?嘛,誰知道呢。
此外,孔子也是殷商之後,其祖先也是宋國人。
第一代孔氏為宋國大司馬孔父嘉,因為封地在孔,故而稱孔氏,而孔父嘉是微子啟弟弟微仲的後代,到了第五代世孫叔梁紇,也就是孔子的父親,因為逃難跑到了魯國。
好麽,等於說,孔子身上流的,還是商朝王室的血脈,隻不過是分支罷了,偏深人家是周公旦的死忠粉,對周禮推崇的無以複加,跟誰說理去。
而殷商是極為信鬼神的存在,宋國也極其完好的保留這一點,雖然當初的甲骨文傳承基本已經斷了,隻有極少數大巫才能看懂些許,但是就連這個,也變成一種祭祀或者祈禱之用的存在了,宋國麽,就是先鬼而後禮的存在,可見其對鬼神已經相信到什麽程度。
麵對這般的情況,周少瑜覺得有樂子可玩,果斷操著一口從妲己那學來的殷商口音,薇擔任翻譯和神侍,開啟騙吃騙喝之旅,哦不,騙吃騙喝能有啥騙頭,多來點書籍孤本什麽的才是正理!
(本章完)
這般的情況,周少瑜可不敢再和他談儒家了,老實說,儒家的思想最終的目標還是不錯的,教化萬民,禮儀治國,然而到底太過理想化,人人成聖?可能麽。
且不說人的心性變化,單說各個民族人種之類,總歸存在敵對關係,你知禮守禮了,人家不跟你來這套嘛,曆史上的朝代,養了多少白眼狼?大量的財物財寶灑出去,得到的是表麵臣服,而且還是臨時的,轉過身立馬派兵來搶掠。
而放在春秋就更不適用了,先前已經說過,這是個已經禮樂崩壞的年代,國與國之間不再彬彬有禮,侵略也愈發的直白,整個周朝,分封加上自己自立的國家不下百個,而現在隻剩不過是十幾二十個罷了,其中單單楚國就滅了四十餘國。
而名義上的周朝天子大王,居於洛陽住的小小的地盤,早就已經敗落,隻不過是個名義上的存在,且不說周國的士卒戰力低下,甚至於權利都沒在周王的手上,更悲催。
諸侯各自為戰,多的是自立為王的。
這還是春秋末期,等三家分晉到了戰國,正式邁入爾虞我詐互相吞並的時代,儒家的思想就更加不適用了。
為何?因為孔子的觀念,更重要一條便是恢複周禮禮製,好家夥,隨便舉個例子,拿楚國來說,咱都自己給自己封王了,擺明了沒把周朝放眼裏,你讓我低下腦袋向周朝效忠然後一切仿古?開玩笑麽不是。
完全不可能的,別的不說,單單楚國巫祝橫行,信仰之人極多,勢力大到連楚王都有忌憚一二的地步,真講究個複周禮,把巫祝之說廢了,信不信分分鍾全國大亂。
所以儒家明明出現與春秋,其學徒也不少,但偏生到了漢朝才遍地開花正式邁入巔峰做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步?擺明了這年代壓根就不適用麽,全國都沒有統一的聲音不是。
至於說秦朝,好吧,人家用的是法家,以法家改革,使秦國國力迅速大漲,並製定了一係列的有效政策,比如秦朝軍功有二十級爵位,隻要你立功,哪怕你出身再低,你就有往上爬的可能,至於儒?嗯,就算我守禮了,你告訴我好處在哪?
單從實際的自身利益出發,別說高層了,就算底層百姓對儒家都不會感興趣,誰不想過好日子,誰不想做人上人,飯都吃不飽了,你跟我講禮,吃飽了撐的?
而且周禮繁雜無比,真要往死了學,學他個十來年也就是個皮毛,駭人麽不是。
所以說,就算始皇坑儒了,以當時的環境而言,壓根不會有多少人有感覺,開玩笑,秦朝宰的人還少麽。再說了,就算漢朝後來獨尊儒術了,可先期用的也是黃老之學,推翻秦朝那是各種因素加起來的,和儒家也沒什麽關係,這不就結了,所以說坑儒放在暴政裏頭的話,未免忒牽強?可誰讓後來儒家獨霸上千年呢。
不過總歸有的它的好處,與法相比,禮或許沒有它的強製性和懲戒性,但也是一種道德上的束縛,而且對於封建社會來說,其後來演變成的忠君思想,建立以皇帝為主的絕對權威存在,也是實實在在受高層所喜的。
扯遠了,這裏頭變遷多了去了,這時候孔子都還在呢,儒家還是個雛形,信不信你把孟子講出來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孔子麵前說道一句,人家孔子會說你大逆不道?
至於提出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其思想也是結合韓非的‘三綱’思想,以及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提出了大一統、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的理論,好麽,儒家法家道家大結合,在孔子看來妥妥的麵目全非。
所以這天啊,沒法聊,因為真聊起來,周少瑜說的的確是儒家沒錯,可和孔子的想法差遠了。另一方麵,也就是怕暴露太多信息,從而引起孔子的重視,然後思索推論,從而進一步完善他的理論,那影響就忒大了點。
但轉念一想,似有所獲。
李清照提出過,接著儒家的殼子,重新製定它內裏的內容,周少瑜沒打算在大梁搞什麽民主變革,這玩意難度忒大,一來不僅僅是需要教育普及,而且也需要生產力以及科技的飛速發展,疆域這麽大,你連個電話都沒有,玩民主不怕玩脫了?
那麽殼子裏頭忠君思想可絕對要保留的,以華夏曆史為例,固然出了不好狗腿漢奸,但以身殉國者的死忠也大有人在。別管人家私底下為官如何,起碼大義上沒差。
此外對內要強調民族團結性。而對外,雖不至於完全徹底的排外,但起碼要堅決,並保留一定的兼容性,民族大團結嘛,事實證明這是可行的麽。
至於其他的,慢慢考慮,人家董仲舒的做法,不也基本就等同以儒家為主作成一個大殼,然後兼容別的學說麽。人家做的,周少瑜自然也做的,隻不過相對儒家內容保留少一些或者不為主罷了。
周少瑜覺得這樣挺好,起碼不用和大梁天下的儒生為敵了。
目前隻發展誠徽州,而此地的特殊情況,培養對儒家沒感覺的人才也沒什麽難度,可以後呢?比如占據潭州,廢除儒家重開新學,不說當地儒生會惹出什麽亂子,起碼天下各地都會出現不小的譴責聲。
而大梁朝廷中的高層,不僅自身出身儒家,且迫於壓力,不想發兵也肯定會立刻發兵討伐,這和周少瑜定下的穩紮穩打的策略不相符,別到時候好容易占據個潭州,就算守住了,卻給打個稀巴爛,何必呢。
雖說和孔子的聊天沒有多大的收獲,當然了,並非直接對話也有不小的關係,你不能指望薇能翻譯的多好,比如人家孔子將個故事,那麽薇的翻譯,肯定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來,肯定會有所出入的。
總之直接上沒收獲,但間接卻有,想想曆史上儒家的變化,周少瑜已經正式確定了李清照的建議,儒就儒吧,沒什麽不好的,何況是借用個大殼子。
此外,也不是沒有收獲的,一群人隻是被困,並且沒有足夠的吃食,但不代表他們沒帶其他的東西,事實上,這群人正常來說日子過的挺不錯,畢竟孔子的教習是有教無類,弟子什麽身份都有,其中自然不缺少商人。
而值得一提的是,與範蠡一般有著商祖被後世供奉存在的端木賜,這位也是一位經商的高手,此人有雄辯之才,也是儒商的鼻祖,乃孔子諸弟子中的首富,身價高的很,有他資助,小日子舒坦的很,什麽都不缺,光馬車都好多輛,可是放了不少遊曆各國收集而來甚至他們自己編寫刻錄的書籍,雖說隻是一家之言,但絕對具有研究價值,起碼李清照她們,肯定會愛不釋手。
一行人困了好幾天,饑腸轆轆好不可憐,周少瑜的到來而且一直陪同到最後,讓他們不再愁吃,嗯,這是周少瑜事先將糧食袋放在馬上,不然都不好解釋。考慮到外出行走,糧食絕對是最合適的硬通貨,周少瑜可沒少帶。
雖說是幾十號人,可不過就是三兩天罷了,又能吃去多少,等到端木賜帶著楚國搬來的救兵,孔子一行解除被困窘境的時候,自然也就到了告辭之時,人家好心好意而來,總不能空手而走麽,於是你一本我一本,周少瑜可沒少收書籍。
隻可惜沒時間和端木賜聊上一聊,對於這家夥,周少瑜還是挺有好感的。沒法子,人家雖然搬來救兵,但終究不是楚國地界,自然要快些走,他們是南下楚國,而周少瑜卻要北上,方向完全相反。
“告辭,後會有期。”其中子路看似客氣的道別,但立刻頭也不迴的立刻開溜,見著這一幕,不單是周少瑜,其他所有人都樂了。
作為孔子門下個人武力值最高的存在,劍術是相當拿得出手的,然而這幾天,被薇給虐慘了,壓根沒有還手之力,好家夥,若是輸給周少瑜也就算了,偏生輸給一個少女,臉熱啊。雖說心裏頭沒啥具體的意見和想法,可終究是不好意思麽不是。
偏生薇還很給周少瑜抬麵子,說她都打不過,又如何有能力與周少瑜過招呢?嗯,這話誤解性太大,讓大夥都以為周少瑜是位劍術大家,不過此刻周少瑜還不曉得此事,因為薇壓根就沒給翻譯這些,子路跑來切磋,是奔著周少瑜的,然後薇自己就給攔下了。不明就裏的周少瑜還以為就是找薇切磋劍法呢。
“嘖,後悔了,早知道應該忽悠他們一下的。”看著孔子一行漸行漸遠的身影,周少瑜一摸下巴,大唿後悔。
“嗯?”少女薇眨眨眼,表示沒聽懂。
周少瑜擺擺手也沒解釋。首先周少瑜出現的時機很到位,正是人家受困之時,很容易就能與之親近博得好感,有了這個前提,某些附加環節方麵操作一下,關係肯定更加的親近,鬧不好能忽悠來更多的東西。
比如,孔子好周禮,對周禮的禮儀製度以及階層什麽的十分推崇,而這些製度的製定,皆出自一人之手,便是商末周初的周公旦,此人被評價為: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而這時候,姓氏的來源還不像後世那般那麽繁雜,此刻的姓氏來源還挺簡單,最起碼周這個姓的由來還不多,若是周少瑜自稱一下,說是周公旦之後,然後表現的再有禮一些,接著對於什麽嫡長繼承製啊,井田製啊什麽的政策推崇一番,保準被孔子視作一路人,多送點書籍什麽,也沒什麽不可能。
可惜人家走都走了,現在馬後炮還有啥用,算了唄。
離開陳蔡,往上走便是宋國,這個國家其實有點作孽,無他,幾乎被黑出翔來,咱們可以說到幾個後世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比如,拔苗助長!嗯,宋國人幹的。再比如,守株待兔!嗯,還是宋國人幹的。
什麽?不知道這些故事?嗯,你確定你是華夏人?
以上兩個屬於耳熟能詳的那種,而其他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都是各種表示宋國人很蠢,下到農民富商,哪怕是大夫,都很蠢!
好嘛,好歹人家也出過宋襄公當過霸主的麽,怎麽就被黑的這麽慘,想不通啊。
當年周朝滅商,但以當時的禮法,勝利者不能讓以前的貴族宗祀滅絕,於是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而在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給滅咯,緊接著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封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國號宋。
所以才會說,宋國是殷商的延續,或者,它被黑的原因和這個也有關係?嘛,誰知道呢。
此外,孔子也是殷商之後,其祖先也是宋國人。
第一代孔氏為宋國大司馬孔父嘉,因為封地在孔,故而稱孔氏,而孔父嘉是微子啟弟弟微仲的後代,到了第五代世孫叔梁紇,也就是孔子的父親,因為逃難跑到了魯國。
好麽,等於說,孔子身上流的,還是商朝王室的血脈,隻不過是分支罷了,偏深人家是周公旦的死忠粉,對周禮推崇的無以複加,跟誰說理去。
而殷商是極為信鬼神的存在,宋國也極其完好的保留這一點,雖然當初的甲骨文傳承基本已經斷了,隻有極少數大巫才能看懂些許,但是就連這個,也變成一種祭祀或者祈禱之用的存在了,宋國麽,就是先鬼而後禮的存在,可見其對鬼神已經相信到什麽程度。
麵對這般的情況,周少瑜覺得有樂子可玩,果斷操著一口從妲己那學來的殷商口音,薇擔任翻譯和神侍,開啟騙吃騙喝之旅,哦不,騙吃騙喝能有啥騙頭,多來點書籍孤本什麽的才是正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