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亮,呂小驢就爬了起來,叫醒了老頭和花子,洗漱後就驅車趕迴了老家,如願以償的第一個點燃了鞭炮。
呂小驢買的可是三萬響的,劈裏啪啦地炸了半天,屋裏的踏雪和黑大帥嚇得四處逃竄。
小洛和花花剛給小白星穿好衣服,老媽不滿地嘮叨著呂小驢亂花錢。
以往,呂小驢家裏買的都是一百響的,估摸著有二十厘米長,剛點著劈裏啪啦一下子就完事了。
招唿上眾人一起把家裏的對聯給貼了,一早上的事兒就算忙完了。
呂小驢帶著小白星看喜羊羊和灰太狼,花花小洛則幫著老媽一起做中飯。
以往呂小驢家裏過年也就一個豬肉一個雞,頂多再置辦一條鰱魚。
今年可不一樣了,大姐家,二姐家送來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老頭和花花他們拿來的,光是洗菜切菜,小洛也忙了一個上午。
小洛負責備菜,花花負責燒火,老媽則是主廚。
花子要劈柴,老頭和呂小驢則輕鬆很多,帶著小白星看電視就得了。
一番忙活,終於趕在十二點開了席。
老呂晚上要開車就沒喝酒,就花子陪著老頭喝了兩杯。
說實話,近兩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無非就是吃喝一場,該幹啥幹啥。
呂小驢總結了一下,還是人們的生活富足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這是好事啊。
你想啊,以往一年到頭,也就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迴肉,小孩能拿兩個壓歲錢,可不都盼著過年嘛。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說餐餐大魚大肉,至少大部分人平時想吃也能買得起,對過年也就沒那麽期待了。
反而是要從千裏之外趕迴老家,屁股還沒捂熱,匆匆忙忙地又要趕迴去上班,說是迴家過年,倒不如說是一場習慣性的遷徙了。
當然了,這是比較現實的東西,對於呂小驢來說,他本人還是非常地看重這個節日的,不管是以前沒錢的時候還是現在。
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夜,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的節日之一。
吃完飯,閑來無事,呂小驢抱著小白星曬太陽,給她講起了除夕的來曆以及習俗。
關於這個,呂小驢可是頗有研究的,他一直對本土文化非常推崇。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鬁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
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
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
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迴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這一天,有很多習俗和忌諱,一定不能逾越,這不叫迷信,而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展望。
1、年夜飯: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
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
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
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
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蠔豉等,因為“發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麵朝大門為尊”。
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不汲水: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
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
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
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
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
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
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
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呂小驢買的可是三萬響的,劈裏啪啦地炸了半天,屋裏的踏雪和黑大帥嚇得四處逃竄。
小洛和花花剛給小白星穿好衣服,老媽不滿地嘮叨著呂小驢亂花錢。
以往,呂小驢家裏買的都是一百響的,估摸著有二十厘米長,剛點著劈裏啪啦一下子就完事了。
招唿上眾人一起把家裏的對聯給貼了,一早上的事兒就算忙完了。
呂小驢帶著小白星看喜羊羊和灰太狼,花花小洛則幫著老媽一起做中飯。
以往呂小驢家裏過年也就一個豬肉一個雞,頂多再置辦一條鰱魚。
今年可不一樣了,大姐家,二姐家送來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老頭和花花他們拿來的,光是洗菜切菜,小洛也忙了一個上午。
小洛負責備菜,花花負責燒火,老媽則是主廚。
花子要劈柴,老頭和呂小驢則輕鬆很多,帶著小白星看電視就得了。
一番忙活,終於趕在十二點開了席。
老呂晚上要開車就沒喝酒,就花子陪著老頭喝了兩杯。
說實話,近兩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無非就是吃喝一場,該幹啥幹啥。
呂小驢總結了一下,還是人們的生活富足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這是好事啊。
你想啊,以往一年到頭,也就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迴肉,小孩能拿兩個壓歲錢,可不都盼著過年嘛。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說餐餐大魚大肉,至少大部分人平時想吃也能買得起,對過年也就沒那麽期待了。
反而是要從千裏之外趕迴老家,屁股還沒捂熱,匆匆忙忙地又要趕迴去上班,說是迴家過年,倒不如說是一場習慣性的遷徙了。
當然了,這是比較現實的東西,對於呂小驢來說,他本人還是非常地看重這個節日的,不管是以前沒錢的時候還是現在。
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夜,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的節日之一。
吃完飯,閑來無事,呂小驢抱著小白星曬太陽,給她講起了除夕的來曆以及習俗。
關於這個,呂小驢可是頗有研究的,他一直對本土文化非常推崇。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鬁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
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
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
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迴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這一天,有很多習俗和忌諱,一定不能逾越,這不叫迷信,而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展望。
1、年夜飯: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
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
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
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
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蠔豉等,因為“發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麵朝大門為尊”。
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不汲水: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
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
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
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
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
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
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
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