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子說的那兩個誤入此地的兩人,李泰亦抽空去看了。
老實巴交的大唐百姓,見到李泰時,戰戰兢兢,迴答李泰的問話,都是結結巴巴。
李泰安慰兩人,好好的跟著大家幹活,年末就可用迴家,還有高額工資可以拿。
……
望著眼前那白花花的鹽田,李泰欣喜若狂,仿佛是銀子在向自己招手。
尊下身子,伸手撈了一把食鹽,放到嘴邊,李泰伸出舌頭舔舔。
鹹的。
旋即將食鹽灑向天空,大吼道:“這是精鹽,告訴將士們,讓他們把那些該死的醋布和粗鹽,統統扔了吧!”
“從此後的飯食,隻用精鹽。”
身後跟來的胡麻子,還有蘇定方,以及禁衛軍士卒們。
紛紛大吼道:“謝殿下。”
學著李泰的樣子,紛紛將精鹽嚐上一遍。
胡麻子手中捧著精鹽,嚐完之後,哇哇大哭起來,像個孩子一樣。
隨著胡麻子的哭聲,周邊的士卒也是沉默無語。
李泰整個人蒙了,來到蘇定方身邊,低聲問道:“蘇將軍,胡副尉這是怎麽迴事?”
蘇定方歎氣一聲,迴道:“殿下,缺鹽的日子苦啊,特別是對前線的將士們。”
李泰點點頭,恍然明白了,想起第一次見到胡麻子,好像就說過這些東西。
胡麻子應該是想到之前作戰時,因缺鹽帶來的悲慘日子。
看著哭成淚人的胡麻子,李泰上前安慰道:“胡副尉,好日子才開始,從今以後,大唐再也不缺精鹽,你應該高興點。”
胡麻子小心翼翼的將手中的食鹽,送迴鹽田,唯恐少了一些。
轉身擦幹眼淚,說道:“殿下,卑職讓您見笑了。”
李泰此時真不好訓斥對方,說道:“行了,先吩咐人,準備幹活吧。”
“這些鹽先送到將士們那裏,還有那幾家農戶,也送過去一些。”
“咱們自己曬出來的鹽,必須得自己嚐嚐鮮。”
胡麻子點頭,迴頭看看那幾家的農戶,還遠遠的站在身後。
招招手,讓他們上前,吩咐他們幹活。
看著農戶裝鹽,有幾個禁衛軍禁衛軍士卒,從旁邊的鹽田借來工具,一起幫著幹活。
第一次出精鹽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大的,附近的水師聞言,正好處在空閑時,也都帶著工具過來幫忙。
人多力量大,那麽大鹽田,沒要一個時辰,已經全部裝完。
給將士們留下三月的食量,其他的食鹽,全部裝上船。
這個沒讓李泰操心,蘇定方自己一個人就能搞定。
幾個命令下去,閑下來的水師士卒,再次充當搬運工。
隨著一個個口袋搬上船隻,蘇定方站在李泰身側,說道:“殿下,按照這樣的出鹽,咱們的船隻能夠用嗎?”
李泰攤攤手道:“本王也不知道。”
旋即又說道:“曬鹽還是看天氣,如果老天不給力,接連雨天,咱們這鹽也曬的不多。”
蘇定方說道:“殿下的意思,先這樣。”
李泰點點頭,說道:“確實如此,如果這裏的船隻不夠,本王也可以到揚州水師那裏,將剩下的漕船和沙船先都借來。”
蘇定方苦笑道:“蘇某想,楊將軍肯定是不樂意的,怕殿下有借無還。”
想想自己差點受到詰難,就是跟揚州水師有關,心中就是不爽,說道:“本王是揚州水師都督,借自家的船隻,他有什麽不樂意的。”
……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眼,李泰迴到通州已經兩個月過去。
隨著精鹽不斷的被搬上船隻,鹽田也在不斷的擴張中,意外闖入的生人,也變的多起來。
李泰也是無奈,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現在已經拖了三四個月,還沒有被人發現,已經是難得可貴。
下麵還想要瞞住,差不多得看通州刺史楊建華的了。
自己還沒找楊建華,夜間時分,楊建華匆匆一人闖進海邊,被胡麻子帶到自己的營帳。
看著風塵仆仆的楊建華,李泰不禁疑惑道:“楊刺史,你這是……?”
因為趕路,楊建華臉上顯得有些疲倦,苦澀道:“殿下,下官這是來向殿下求救的!”
本王這準備向你求救呢,沒有想到你卻向本王率先求救來了。
李泰說道:“看來有事,楊刺史請說。”
旋即李泰吩咐侍衛給楊刺史上茶(白開水)。
未等茶水上來,楊建華說道:“迴稟殿下,現在關中大旱,罕有的大旱。”
楊建華邊說邊搖頭,還在歎息著。
李泰一直都沒有出去過,還真不知道這個消息。
難怪這兩月來沒怎麽下雨,自己這鹽田,到時一帆風順。
“楊刺史的意思是,現在通州也是大旱?”
楊建華點頭道:“確實如此,陛下為此下令督造一種叫井車的抗旱水車,效果還是不錯的,可惜數量小,都用在關中境內。”
“下官聽聞華亭的水車,就是這種井車,這不,下官就是來請教殿下,能不能勻一點給我們通州使用。”
李泰聞聽,真是目瞪口呆。
井車?這不是自己畫在農場計劃書上的東西麽?
沒有想到這麽快就被李二知曉,看來是張管家告知長孫的。
不過這也無所謂了,畢竟當時自己將農場交給張管家,就已經想到這種結局。
李泰看著對方,說道:“既然如此,楊刺史為什麽不到華亭,找馬縣令,反而來找本王?”
楊建華說道:“有殿下您在通州,下官何必舍近求遠呢?”
心想有著殿下的手令才好辦啊,不然到了華亭,吃了閉門羹,在來找殿下,豈不是在浪費時間。
李泰不清楚楊建華的心裏,說道:“既然如此,本王就將井車的圖紙畫給你,楊刺史迴去之後,找工匠照著做就行。”
楊建華聞聽此言,恍然明白。
不僅是華亭的井車,連陛下下令造的井車,都是出自眼前越王之手。
早就聽聞越王精於格物之道,傳聞不虛啊。
楊建華俯首躬身拜道:“下官代表通州百姓,謝過殿下。”
李泰擺擺手,道:“楊刺史不必言謝,無論怎麽說,通州也是本王治下的百姓。”
李泰頓了頓,旋即又張口說道:“既然楊刺史來了,也正好省得本王在跑一趟。”
老實巴交的大唐百姓,見到李泰時,戰戰兢兢,迴答李泰的問話,都是結結巴巴。
李泰安慰兩人,好好的跟著大家幹活,年末就可用迴家,還有高額工資可以拿。
……
望著眼前那白花花的鹽田,李泰欣喜若狂,仿佛是銀子在向自己招手。
尊下身子,伸手撈了一把食鹽,放到嘴邊,李泰伸出舌頭舔舔。
鹹的。
旋即將食鹽灑向天空,大吼道:“這是精鹽,告訴將士們,讓他們把那些該死的醋布和粗鹽,統統扔了吧!”
“從此後的飯食,隻用精鹽。”
身後跟來的胡麻子,還有蘇定方,以及禁衛軍士卒們。
紛紛大吼道:“謝殿下。”
學著李泰的樣子,紛紛將精鹽嚐上一遍。
胡麻子手中捧著精鹽,嚐完之後,哇哇大哭起來,像個孩子一樣。
隨著胡麻子的哭聲,周邊的士卒也是沉默無語。
李泰整個人蒙了,來到蘇定方身邊,低聲問道:“蘇將軍,胡副尉這是怎麽迴事?”
蘇定方歎氣一聲,迴道:“殿下,缺鹽的日子苦啊,特別是對前線的將士們。”
李泰點點頭,恍然明白了,想起第一次見到胡麻子,好像就說過這些東西。
胡麻子應該是想到之前作戰時,因缺鹽帶來的悲慘日子。
看著哭成淚人的胡麻子,李泰上前安慰道:“胡副尉,好日子才開始,從今以後,大唐再也不缺精鹽,你應該高興點。”
胡麻子小心翼翼的將手中的食鹽,送迴鹽田,唯恐少了一些。
轉身擦幹眼淚,說道:“殿下,卑職讓您見笑了。”
李泰此時真不好訓斥對方,說道:“行了,先吩咐人,準備幹活吧。”
“這些鹽先送到將士們那裏,還有那幾家農戶,也送過去一些。”
“咱們自己曬出來的鹽,必須得自己嚐嚐鮮。”
胡麻子點頭,迴頭看看那幾家的農戶,還遠遠的站在身後。
招招手,讓他們上前,吩咐他們幹活。
看著農戶裝鹽,有幾個禁衛軍禁衛軍士卒,從旁邊的鹽田借來工具,一起幫著幹活。
第一次出精鹽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大的,附近的水師聞言,正好處在空閑時,也都帶著工具過來幫忙。
人多力量大,那麽大鹽田,沒要一個時辰,已經全部裝完。
給將士們留下三月的食量,其他的食鹽,全部裝上船。
這個沒讓李泰操心,蘇定方自己一個人就能搞定。
幾個命令下去,閑下來的水師士卒,再次充當搬運工。
隨著一個個口袋搬上船隻,蘇定方站在李泰身側,說道:“殿下,按照這樣的出鹽,咱們的船隻能夠用嗎?”
李泰攤攤手道:“本王也不知道。”
旋即又說道:“曬鹽還是看天氣,如果老天不給力,接連雨天,咱們這鹽也曬的不多。”
蘇定方說道:“殿下的意思,先這樣。”
李泰點點頭,說道:“確實如此,如果這裏的船隻不夠,本王也可以到揚州水師那裏,將剩下的漕船和沙船先都借來。”
蘇定方苦笑道:“蘇某想,楊將軍肯定是不樂意的,怕殿下有借無還。”
想想自己差點受到詰難,就是跟揚州水師有關,心中就是不爽,說道:“本王是揚州水師都督,借自家的船隻,他有什麽不樂意的。”
……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眼,李泰迴到通州已經兩個月過去。
隨著精鹽不斷的被搬上船隻,鹽田也在不斷的擴張中,意外闖入的生人,也變的多起來。
李泰也是無奈,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現在已經拖了三四個月,還沒有被人發現,已經是難得可貴。
下麵還想要瞞住,差不多得看通州刺史楊建華的了。
自己還沒找楊建華,夜間時分,楊建華匆匆一人闖進海邊,被胡麻子帶到自己的營帳。
看著風塵仆仆的楊建華,李泰不禁疑惑道:“楊刺史,你這是……?”
因為趕路,楊建華臉上顯得有些疲倦,苦澀道:“殿下,下官這是來向殿下求救的!”
本王這準備向你求救呢,沒有想到你卻向本王率先求救來了。
李泰說道:“看來有事,楊刺史請說。”
旋即李泰吩咐侍衛給楊刺史上茶(白開水)。
未等茶水上來,楊建華說道:“迴稟殿下,現在關中大旱,罕有的大旱。”
楊建華邊說邊搖頭,還在歎息著。
李泰一直都沒有出去過,還真不知道這個消息。
難怪這兩月來沒怎麽下雨,自己這鹽田,到時一帆風順。
“楊刺史的意思是,現在通州也是大旱?”
楊建華點頭道:“確實如此,陛下為此下令督造一種叫井車的抗旱水車,效果還是不錯的,可惜數量小,都用在關中境內。”
“下官聽聞華亭的水車,就是這種井車,這不,下官就是來請教殿下,能不能勻一點給我們通州使用。”
李泰聞聽,真是目瞪口呆。
井車?這不是自己畫在農場計劃書上的東西麽?
沒有想到這麽快就被李二知曉,看來是張管家告知長孫的。
不過這也無所謂了,畢竟當時自己將農場交給張管家,就已經想到這種結局。
李泰看著對方,說道:“既然如此,楊刺史為什麽不到華亭,找馬縣令,反而來找本王?”
楊建華說道:“有殿下您在通州,下官何必舍近求遠呢?”
心想有著殿下的手令才好辦啊,不然到了華亭,吃了閉門羹,在來找殿下,豈不是在浪費時間。
李泰不清楚楊建華的心裏,說道:“既然如此,本王就將井車的圖紙畫給你,楊刺史迴去之後,找工匠照著做就行。”
楊建華聞聽此言,恍然明白。
不僅是華亭的井車,連陛下下令造的井車,都是出自眼前越王之手。
早就聽聞越王精於格物之道,傳聞不虛啊。
楊建華俯首躬身拜道:“下官代表通州百姓,謝過殿下。”
李泰擺擺手,道:“楊刺史不必言謝,無論怎麽說,通州也是本王治下的百姓。”
李泰頓了頓,旋即又張口說道:“既然楊刺史來了,也正好省得本王在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