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鳳凰的簡介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鶤雞等,在西方神話裏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複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m;m;#8226;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m;m;#8226;圖讚》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m;m;#8226;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注:“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裏,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征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注:“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m;m;#8226;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m;m;#8226;卷阿》:“鳳凰於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翽翽,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麵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隻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曆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曆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唿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係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麽這條甲骨文是否隻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m;m;#8226;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征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征,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麵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m;m;#8226;釋鳥》:“鳳,其雌皇。”郭璞注:“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禦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麵,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樸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m;m;#8226;消遙遊》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係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複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字從“”,徐鍇注:“,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征,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迴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係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麵上方有兩隻鴕鳥(rui)。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麵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麵,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麵。”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麵,還有鹿、肢體等等,隻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麵。”
那麽我們要問,這裏所祭禮的是什麽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鸞鳥2.翳鳥
3.鵕鸃4.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征。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m;m;#8226;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m;m;#8226;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誌》,認為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鬥。”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注:“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禦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注:‘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係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象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誌&m;m;#8226;魏誌》: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餘。”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係——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唿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征。
《易&m;m;#8226;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唿雞曰朱朱。”《博物誌》:“今世人唿雞祝祝。”另一方麵,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一樣也是一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於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餘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誌》)。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征,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係統。第一係統為古文“朋”字,另一係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一係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係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係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隻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征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曆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複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係。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曆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征。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製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麽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隻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隻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1.3鳳凰的象征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征,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裏,“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1.4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qu;龍&qu;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曆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qu;誕生&qu;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qu;鳥&qu;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麵繪的**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裏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係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qu;和&qu;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m;m;#8226;南山經》雲:&qu;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qu;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麵,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麵,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征:“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係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征。如《山海經&m;m;#8226;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m;m;#8226;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qu;鳳&qu;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迴為仁,子張為武。’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麵麵。鳳凰形象的這種&qu;和&qu;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征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1.5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m;m;#8226;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曆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製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征。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繡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繡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1.6鳳凰華韻
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征,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們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鳳凰”命名。
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在我國大陸上,當今有42座山叫做鳳凰山。它們的名稱由來,或者因其狀似騰飛、似蹲伏的大鳥;或者因古代神話、民間傳說而得名。這種重名之廣,是很少見的,可謂是“九州鳳凰多”,這些鳳凰山分布近二十個省,遍及全國各地區:
遼寧省朝陽市、鳳城滿族自治縣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縣
湖南省衡東縣、鳳凰縣、祁陽縣、平江縣
陝西省延安縣、潼關縣、安康縣
廣東省潮州市、增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縣市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四川省成都市、西充縣、達州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唐山市
湖北省京山縣、嘉魚縣、大冶縣、宣化市
上海市鬆江區
江蘇省武進縣、江寧縣
福建省沙縣
河南省新野縣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自治縣
安徽省鳳陽縣
黑龍江省蘿北縣
江西省豐城市、修水縣、玉山縣
貴州省鳳岡縣
寧夏迴族自治區隆德縣等等。
1.7鳳凰的文化定位
中國人民的吉祥觀念源遠流長,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快樂,向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中國人民賦予吉祥物以道德、審美的涵義,通過藝術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跡。具體來說,中國的崇拜文化,影響最大的為動物四靈龍、鳳、龜、麟。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與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如同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一樣,鳳也成為後妃的符瑞。鳳的形象廣泛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經過藝術加工,更使鳳蘊含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鳳為中國古代動物四靈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1.8鳳凰的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鳳」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1.9關於鳳凰的典故
1.梧桐棲鳳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m;m;#8226;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恃;鳳凰的這種君子風範在薑子牙、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們在沒有遇到“梧桐樹”前寧願做一個平凡的釣者耕者。
2.得鳳之象
傳說中鳳凰死後還會再生,相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我國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為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誌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曆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南齊&m;m;#8226;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全皇。”
3.鳳求凰
西漢辭賦作家司馬相如貧困之時,到四川臨邛尋訪好友縣令王吉,時有當地首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在卓王宴會上當眾彈奏琴曲《鳳求凰》,以此挑動文君。卓文君在宴會廳窗外偷窺,見司馬相如容貌英俊,才華洋溢,當夜隨其私奔。後比喻男女相愛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對美滿幸福的姻緣向往和歌頌。
4.鳳還巢
《鳳還巢》裏&qu;錯中錯&qu;兵部侍郎程浦告老還鄉,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醜陋;妾生女雪娥,美麗聰慧。程浦喜愛少年英俊的穆居易,欲將雪娥嫁與他,夫人卻要先嫁親生女雪雁。程壽誕之日,穆居易前來拜壽,被留宿書館。深夜雪雁冒雪娥名去書館,穆居易見其貌醜,行為不端,誤以為受騙,連夜憤然出走。
程浦被朝廷起用,離家赴任。皇族朱煥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機冒穆居易名來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計以雪雁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啞子吃黃連--有苦難言。程浦平定賊寇,接雪娥到軍中,穆居易從軍也在此,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記前事,堅決拒婚,但元帥與監軍強製主婚。洞房中,穆見雪娥貌美,驚喜異常,連連賠罪,誤會消除,花好月圓。該劇是一出喜劇,由於誤會和&qu;錯中錯&qu;生發出一係列妙趣橫生的情節。在情節結構上&qu;留扣子&qu;、&qu;抖包袱&qu;等技巧的運用是相當成功的。&qu;書房&qu;一場,雪雁冒雪娥之名深夜去糾纏穆居易,穆便認定雪娥是個醜女子,這就&qu;留扣子&qu;埋下了伏筆。&qu;洞房&qu;一場,新娘子明明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卻執拗地認為她是醜女子,不肯人洞房,厭惡而煩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則不知原因,疑神疑鬼。這種主觀和客觀的不諧調使產生了喜劇性,引起觀眾的笑聲,笑聲中椰榆穆居易正在&qu;搬磚砸腳&qu;。等到&qu;包袱&qu;一抖露,帳簾揭開,誤會消除,意外的發現使情節突轉,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賠禮,也引來觀眾的哄笑。正是&qu;扣子&qu;留得好,&qu;包袱&qu;抖得妙,喜劇性懸念才能緊緊抓住觀眾。《鳳還剿》原名《陰陽樹》,又名《醜配》,最早由梅蘭芳編演。
5.鳳鳴鏗鏘
春秋戰國時期,陳國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兒嫁給陳曆公之子陳敬仲,他的妻子占卦,曰:“吉,是謂‘鳳皇於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見《左傳&m;m;#8226;莊公二十二年》)和鳴,即雄雌聲音相和,響亮和諧,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後世強大無比。
6.百鳥朝鳳
黃帝即位,自覺天下太平,想親眼看看傳說中的鳳凰。為此,他請教天老。天老迴答:鳳凰顯形,乃是祥瑞的預兆,隻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現。見到它一掠而過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鳥群裏飛舞那就是千載難逢的祥瑞了。黃帝聽後很不高興,他說:我即位以來,天下太平,為什麽連鳳凰的影子都沒有看見?天老說:東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顓頊,四方強敵虎視眈眈,何來太平?黃帝聽罷便率兵討伐,於是天下一統。他看見一隻帶有五彩翎毛的大鳥在天空翱翔,而數不清的奇珍異鳥圍著它翩翩起舞。黃帝知道,這隻大鳥就是鳳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鳥朝鳳(《韓詩外傳》)。
7.鳳鳴岐山
《國語&m;m;#8226;周語上》上就有周朝興起之時,有鳳凰一類的鳥在陝西岐山上鳴叫的記載。而西周晚期的《詩經&m;m;#8226;大雅&m;m;#8226;卷阿》也有句曰:“鳳凰於飛,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也是講鳳鳴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時將鳳鳥視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頗重鳳鳥紋。
8.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廣雅》:“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飛翔五百年後,負香木飛入太陽神廟中,於神壇上自焚,翌日雛生,已著毛羽,第三日羽翼已豐滿,辭廟主而飛去。《淮南子》天文訓雲:“火氣之精者為日”鳳凰為火精,是則鳳凰此鳥,在古時為日之征象,原即所謂“金鳥”。在詩《女神》指一個新中國的誕生。
《涅磐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磐。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於其間哉!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9.鳳毛麟角
“鳳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m;m;#8226;容止》:東晉將軍桓溫也以“鳳毛”一語稱讚丞相王導的第五子王敬倫:“敬倫風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鳳毛。’”麟,麒麟,傳說中的神獸。“麟角”,和鳳毛一樣,也形容少而珍貴。“北史&m;m;#8226;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現常用來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
10.鳳凰來儀有鳳來儀
鳳凰飛來起舞,儀態優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應。《漢書&m;m;#8226;王莽傳上》:“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尚書&m;m;#8226;益稷》:“《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三國演義》第八十迴:“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
11.吹簫引鳳
春秋時代,秦穆公費盡心思為女兒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夢見一少年騎鳳吹簫,秦穆公乃派人尋找吹簫少年,知吹簫少年名叫蕭史。秦穆公非常欣賞蕭史的才華,便把弄玉許配給他。蕭史和弄玉婚後幸福美滿,因蕭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長留人間,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飛上天去。後以“吹簫引鳳”來喻示著簫管樂律方麵的極致。
鳳凰有個傳說:浴火重生。相傳在五百年前,有一種神鳥,集香木自焚,然後從死灰中複活,美豔非常不再死,是以,稱為不死鳥,也就是鳳凰。關於鳳凰還有一說,說鳳凰是死神的使者,負責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壞人入地。現在在部分迷信地區還流傳著“鳳凰勾魂”的傳說
12.百鳥之王
朱雀鳳凰是神鳥,百鳥之王,古人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以後,鳳凰合稱;再以後,龍鳳相配,鳳便成了宮廷後妃的代稱。根據神話傳遞,鳳是在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山海經&m;m;#8226;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朱雀及鳳鳥。
《山海經&m;m;#8226;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以後,它也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身、燕子的下巴、雞嘴。(見《淮南子&m;m;#8226;覽冥》)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見《詩&m;m;#8226;大雅&m;m;#8226;卷阿》)它自歌自舞,見到它意味天下太平。為群鳥之首,追隨者以萬計。鳳凰死在一座山上,群鳥每七、八月到這裏來吊念它,過十七、八天才散去,故此山叫&qu;吊念山&qu;.(見《水經注異聞錄&m;m;#8226;鳥吊》)鳳是百鳥風采的結合與升華,它的原形不外是陽鳥、鷹、孔雀和雞四大類。中國北方民族對禽中之王——鷹很崇拜。
鳳的定型化和規範化,是在遼、金、元以後,使我們原以雞、雀為基本形態的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那一對強勁的翅膀,鷹姿突出。我們現在在藝術品上常見的鳳,實際是清代以後的形象,集雉尾、雞身、雞冠、鷹目、鷹爪、鷹頸、孔雀翎、鴛鴦羽等於一身。它的基調不似龍那麽恆久、穩定。玄武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迴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它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m;m;#8226;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m;m;#8226;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但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於其它三靈。其它的青龍和白虎,隻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又天玄女。
13鳳止阿房.
先說民謠兩句:“一雌一雄,雙飛入紫宮”
“鳳皇鳳皇,何不高飛還故鄉?無故在此取滅亡?”
再說個傾國滴美男子:
前秦當初幾乎統一了北方,吞並前燕後,燕國主無奈下隻有把親生兒女清河公主和王子慕容衝做為禮物入宮。二人同時被納,寵冠後庭,王子落難成孌童。話說當時,鳳皇年僅十二歲。
所以才有有民謠曰:“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三年後,慕容衝漸長大,因王猛勸說,苻堅才婉痛讓遣出宮任平陽太守。直至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於東晉,慕容衝、姚萇等在阿房城揭兵而起攻之,他揮刀雪恥,勢如破竹一舉在阿房城繼位,稱威皇帝。
然後說他和鳳凰的關聯:
巧的是阿房處處都是梧桐翠竹。傳說中的鳳皇看到梧桐,常落下來休憩,食竹填腹。更有說,鳳凰棲梧,焚之涅磐.三載的恥辱換來的是,血洗長安.所以,阿房的遍地綠萌,引來的是火鳳.且,慕容衝的小字,名曰:鳳皇.“鳳皇”即是“鳳凰”的通假寫法。
1.10鳳凰的傳說
1、相關的神話傳說最早是流傳於東方,因此有東方神鳥、長生鳥之稱。
西方神話傳說中亦有關於神鳥的敘述。郭沫若所作詩歌《鳳凰涅盤》中的鳳凰,即指西方傳說中的eni。
古埃及傳說認為,鳳凰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閃發光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為世界上隻有一隻鳳凰,而壽命為五百年。在臨死之時,鳳凰會采集芳香植物的樹枝、香草築成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隻幼鳳凰誕生了。新生的幼鳳凰就將老鳳凰的骨灰裝進藥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那裏,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
以上所指的“鳳凰”,與中國傳說中鳳凰有一定差別。西方傳說中的鳳凰與鷹相象,而中國傳說中的鳳凰更近似於孔雀的形象。
2、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麽,龍鳳到底是怎麽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製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誌)。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麽鳳凰又是怎麽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她發明了養蠶,給黃帝製作了衣冠,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嫘祖受到黃帝製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細心端詳,也仿照黃帝製定的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隻漂亮華麗的大鳥,嫘祖叫來黃帝另外三位妻室征求她們的意見,方雷氏是個有心計的女人,她對嫘祖說:“姐姐,你組成的這隻大鳥像隻美麗的大公雞,可就是個單身漢,水中的鴛鴦還是成雙成對呢?”一席話提醒了嫘祖。當時,彤魚氏,嫫母也齊聲叫好,都說方雷氏說的有道理。她們姐妹四人,一齊動手,把剩餘下來的,沒有用到‘龍’圖騰上的其它小圖騰,很快地組成了另一隻華麗的大鳥。正好和嫘母組成的大鳥配成一對。可是,把它們叫什麽名字呢?這下可把黃帝四位妻室都難住了。最後,她們還是請來老謀深算的風後、造字的倉頡。叫他倆給這兩隻大鳥取個名字。風後看罷,哈哈大笑說:“黃帝製作了一條‘龍’,世界上各種飛禽走獸中找不到它,你們四人又製作了兩隻大鳥,空中飛翔的鳥群中也找不到它。這就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吉祥物”。倉頡全神貫注,一直在詳細地觀看這兩隻鳥,一句話也沒有說。直到嫘祖問他時,倉頡把早已在腦子想好的名子脫口而出地說:我看就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
1.11其他解釋
1、鳳凰鳳凰(272年-274年)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主吳末帝孫皓的第五個年號,共計3年。《三國誌&m;m;#8226;吳書三》:“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
2、鳳凰鳳凰(386年二月-十一月)是東晉時期張大豫在涼州自號撫軍將軍,涼州牧所自立的年號,共計10個月。
3、鳳凰縣,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鶤雞等,在西方神話裏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複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m;m;#8226;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m;m;#8226;圖讚》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m;m;#8226;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注:“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裏,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征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注:“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m;m;#8226;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m;m;#8226;卷阿》:“鳳凰於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翽翽,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麵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隻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曆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曆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唿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係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麽這條甲骨文是否隻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m;m;#8226;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征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征,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麵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m;m;#8226;釋鳥》:“鳳,其雌皇。”郭璞注:“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禦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麵,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樸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m;m;#8226;消遙遊》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係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複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字從“”,徐鍇注:“,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征,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迴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係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麵上方有兩隻鴕鳥(rui)。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麵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麵,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麵。”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麵,還有鹿、肢體等等,隻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麵。”
那麽我們要問,這裏所祭禮的是什麽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鸞鳥2.翳鳥
3.鵕鸃4.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征。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m;m;#8226;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m;m;#8226;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誌》,認為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鬥。”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注:“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禦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注:‘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係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象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誌&m;m;#8226;魏誌》: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餘。”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係——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唿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征。
《易&m;m;#8226;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唿雞曰朱朱。”《博物誌》:“今世人唿雞祝祝。”另一方麵,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一樣也是一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於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餘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誌》)。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征,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係統。第一係統為古文“朋”字,另一係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一係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係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係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隻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征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曆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複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係。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曆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征。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製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麽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隻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隻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1.3鳳凰的象征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征,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裏,“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1.4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qu;龍&qu;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曆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qu;誕生&qu;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qu;鳥&qu;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麵繪的**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裏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係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qu;和&qu;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m;m;#8226;南山經》雲:&qu;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qu;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麵,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麵,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征:“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係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征。如《山海經&m;m;#8226;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m;m;#8226;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qu;鳳&qu;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迴為仁,子張為武。’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麵麵。鳳凰形象的這種&qu;和&qu;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征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1.5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m;m;#8226;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曆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製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征。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繡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繡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1.6鳳凰華韻
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征,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們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鳳凰”命名。
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在我國大陸上,當今有42座山叫做鳳凰山。它們的名稱由來,或者因其狀似騰飛、似蹲伏的大鳥;或者因古代神話、民間傳說而得名。這種重名之廣,是很少見的,可謂是“九州鳳凰多”,這些鳳凰山分布近二十個省,遍及全國各地區:
遼寧省朝陽市、鳳城滿族自治縣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縣
湖南省衡東縣、鳳凰縣、祁陽縣、平江縣
陝西省延安縣、潼關縣、安康縣
廣東省潮州市、增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縣市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四川省成都市、西充縣、達州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唐山市
湖北省京山縣、嘉魚縣、大冶縣、宣化市
上海市鬆江區
江蘇省武進縣、江寧縣
福建省沙縣
河南省新野縣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自治縣
安徽省鳳陽縣
黑龍江省蘿北縣
江西省豐城市、修水縣、玉山縣
貴州省鳳岡縣
寧夏迴族自治區隆德縣等等。
1.7鳳凰的文化定位
中國人民的吉祥觀念源遠流長,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快樂,向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中國人民賦予吉祥物以道德、審美的涵義,通過藝術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跡。具體來說,中國的崇拜文化,影響最大的為動物四靈龍、鳳、龜、麟。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與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如同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一樣,鳳也成為後妃的符瑞。鳳的形象廣泛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經過藝術加工,更使鳳蘊含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鳳為中國古代動物四靈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1.8鳳凰的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鳳」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1.9關於鳳凰的典故
1.梧桐棲鳳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m;m;#8226;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恃;鳳凰的這種君子風範在薑子牙、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們在沒有遇到“梧桐樹”前寧願做一個平凡的釣者耕者。
2.得鳳之象
傳說中鳳凰死後還會再生,相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我國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為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誌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曆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南齊&m;m;#8226;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全皇。”
3.鳳求凰
西漢辭賦作家司馬相如貧困之時,到四川臨邛尋訪好友縣令王吉,時有當地首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在卓王宴會上當眾彈奏琴曲《鳳求凰》,以此挑動文君。卓文君在宴會廳窗外偷窺,見司馬相如容貌英俊,才華洋溢,當夜隨其私奔。後比喻男女相愛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對美滿幸福的姻緣向往和歌頌。
4.鳳還巢
《鳳還巢》裏&qu;錯中錯&qu;兵部侍郎程浦告老還鄉,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醜陋;妾生女雪娥,美麗聰慧。程浦喜愛少年英俊的穆居易,欲將雪娥嫁與他,夫人卻要先嫁親生女雪雁。程壽誕之日,穆居易前來拜壽,被留宿書館。深夜雪雁冒雪娥名去書館,穆居易見其貌醜,行為不端,誤以為受騙,連夜憤然出走。
程浦被朝廷起用,離家赴任。皇族朱煥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機冒穆居易名來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計以雪雁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啞子吃黃連--有苦難言。程浦平定賊寇,接雪娥到軍中,穆居易從軍也在此,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記前事,堅決拒婚,但元帥與監軍強製主婚。洞房中,穆見雪娥貌美,驚喜異常,連連賠罪,誤會消除,花好月圓。該劇是一出喜劇,由於誤會和&qu;錯中錯&qu;生發出一係列妙趣橫生的情節。在情節結構上&qu;留扣子&qu;、&qu;抖包袱&qu;等技巧的運用是相當成功的。&qu;書房&qu;一場,雪雁冒雪娥之名深夜去糾纏穆居易,穆便認定雪娥是個醜女子,這就&qu;留扣子&qu;埋下了伏筆。&qu;洞房&qu;一場,新娘子明明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卻執拗地認為她是醜女子,不肯人洞房,厭惡而煩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則不知原因,疑神疑鬼。這種主觀和客觀的不諧調使產生了喜劇性,引起觀眾的笑聲,笑聲中椰榆穆居易正在&qu;搬磚砸腳&qu;。等到&qu;包袱&qu;一抖露,帳簾揭開,誤會消除,意外的發現使情節突轉,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賠禮,也引來觀眾的哄笑。正是&qu;扣子&qu;留得好,&qu;包袱&qu;抖得妙,喜劇性懸念才能緊緊抓住觀眾。《鳳還剿》原名《陰陽樹》,又名《醜配》,最早由梅蘭芳編演。
5.鳳鳴鏗鏘
春秋戰國時期,陳國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兒嫁給陳曆公之子陳敬仲,他的妻子占卦,曰:“吉,是謂‘鳳皇於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見《左傳&m;m;#8226;莊公二十二年》)和鳴,即雄雌聲音相和,響亮和諧,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後世強大無比。
6.百鳥朝鳳
黃帝即位,自覺天下太平,想親眼看看傳說中的鳳凰。為此,他請教天老。天老迴答:鳳凰顯形,乃是祥瑞的預兆,隻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現。見到它一掠而過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鳥群裏飛舞那就是千載難逢的祥瑞了。黃帝聽後很不高興,他說:我即位以來,天下太平,為什麽連鳳凰的影子都沒有看見?天老說:東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顓頊,四方強敵虎視眈眈,何來太平?黃帝聽罷便率兵討伐,於是天下一統。他看見一隻帶有五彩翎毛的大鳥在天空翱翔,而數不清的奇珍異鳥圍著它翩翩起舞。黃帝知道,這隻大鳥就是鳳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鳥朝鳳(《韓詩外傳》)。
7.鳳鳴岐山
《國語&m;m;#8226;周語上》上就有周朝興起之時,有鳳凰一類的鳥在陝西岐山上鳴叫的記載。而西周晚期的《詩經&m;m;#8226;大雅&m;m;#8226;卷阿》也有句曰:“鳳凰於飛,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也是講鳳鳴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時將鳳鳥視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頗重鳳鳥紋。
8.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廣雅》:“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飛翔五百年後,負香木飛入太陽神廟中,於神壇上自焚,翌日雛生,已著毛羽,第三日羽翼已豐滿,辭廟主而飛去。《淮南子》天文訓雲:“火氣之精者為日”鳳凰為火精,是則鳳凰此鳥,在古時為日之征象,原即所謂“金鳥”。在詩《女神》指一個新中國的誕生。
《涅磐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磐。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於其間哉!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9.鳳毛麟角
“鳳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m;m;#8226;容止》:東晉將軍桓溫也以“鳳毛”一語稱讚丞相王導的第五子王敬倫:“敬倫風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鳳毛。’”麟,麒麟,傳說中的神獸。“麟角”,和鳳毛一樣,也形容少而珍貴。“北史&m;m;#8226;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現常用來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
10.鳳凰來儀有鳳來儀
鳳凰飛來起舞,儀態優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應。《漢書&m;m;#8226;王莽傳上》:“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尚書&m;m;#8226;益稷》:“《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三國演義》第八十迴:“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
11.吹簫引鳳
春秋時代,秦穆公費盡心思為女兒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夢見一少年騎鳳吹簫,秦穆公乃派人尋找吹簫少年,知吹簫少年名叫蕭史。秦穆公非常欣賞蕭史的才華,便把弄玉許配給他。蕭史和弄玉婚後幸福美滿,因蕭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長留人間,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飛上天去。後以“吹簫引鳳”來喻示著簫管樂律方麵的極致。
鳳凰有個傳說:浴火重生。相傳在五百年前,有一種神鳥,集香木自焚,然後從死灰中複活,美豔非常不再死,是以,稱為不死鳥,也就是鳳凰。關於鳳凰還有一說,說鳳凰是死神的使者,負責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壞人入地。現在在部分迷信地區還流傳著“鳳凰勾魂”的傳說
12.百鳥之王
朱雀鳳凰是神鳥,百鳥之王,古人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以後,鳳凰合稱;再以後,龍鳳相配,鳳便成了宮廷後妃的代稱。根據神話傳遞,鳳是在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山海經&m;m;#8226;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朱雀及鳳鳥。
《山海經&m;m;#8226;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以後,它也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身、燕子的下巴、雞嘴。(見《淮南子&m;m;#8226;覽冥》)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見《詩&m;m;#8226;大雅&m;m;#8226;卷阿》)它自歌自舞,見到它意味天下太平。為群鳥之首,追隨者以萬計。鳳凰死在一座山上,群鳥每七、八月到這裏來吊念它,過十七、八天才散去,故此山叫&qu;吊念山&qu;.(見《水經注異聞錄&m;m;#8226;鳥吊》)鳳是百鳥風采的結合與升華,它的原形不外是陽鳥、鷹、孔雀和雞四大類。中國北方民族對禽中之王——鷹很崇拜。
鳳的定型化和規範化,是在遼、金、元以後,使我們原以雞、雀為基本形態的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那一對強勁的翅膀,鷹姿突出。我們現在在藝術品上常見的鳳,實際是清代以後的形象,集雉尾、雞身、雞冠、鷹目、鷹爪、鷹頸、孔雀翎、鴛鴦羽等於一身。它的基調不似龍那麽恆久、穩定。玄武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迴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它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m;m;#8226;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m;m;#8226;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但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於其它三靈。其它的青龍和白虎,隻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又天玄女。
13鳳止阿房.
先說民謠兩句:“一雌一雄,雙飛入紫宮”
“鳳皇鳳皇,何不高飛還故鄉?無故在此取滅亡?”
再說個傾國滴美男子:
前秦當初幾乎統一了北方,吞並前燕後,燕國主無奈下隻有把親生兒女清河公主和王子慕容衝做為禮物入宮。二人同時被納,寵冠後庭,王子落難成孌童。話說當時,鳳皇年僅十二歲。
所以才有有民謠曰:“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三年後,慕容衝漸長大,因王猛勸說,苻堅才婉痛讓遣出宮任平陽太守。直至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於東晉,慕容衝、姚萇等在阿房城揭兵而起攻之,他揮刀雪恥,勢如破竹一舉在阿房城繼位,稱威皇帝。
然後說他和鳳凰的關聯:
巧的是阿房處處都是梧桐翠竹。傳說中的鳳皇看到梧桐,常落下來休憩,食竹填腹。更有說,鳳凰棲梧,焚之涅磐.三載的恥辱換來的是,血洗長安.所以,阿房的遍地綠萌,引來的是火鳳.且,慕容衝的小字,名曰:鳳皇.“鳳皇”即是“鳳凰”的通假寫法。
1.10鳳凰的傳說
1、相關的神話傳說最早是流傳於東方,因此有東方神鳥、長生鳥之稱。
西方神話傳說中亦有關於神鳥的敘述。郭沫若所作詩歌《鳳凰涅盤》中的鳳凰,即指西方傳說中的eni。
古埃及傳說認為,鳳凰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閃發光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為世界上隻有一隻鳳凰,而壽命為五百年。在臨死之時,鳳凰會采集芳香植物的樹枝、香草築成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隻幼鳳凰誕生了。新生的幼鳳凰就將老鳳凰的骨灰裝進藥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那裏,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
以上所指的“鳳凰”,與中國傳說中鳳凰有一定差別。西方傳說中的鳳凰與鷹相象,而中國傳說中的鳳凰更近似於孔雀的形象。
2、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麽,龍鳳到底是怎麽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製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誌)。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麽鳳凰又是怎麽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她發明了養蠶,給黃帝製作了衣冠,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嫘祖受到黃帝製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細心端詳,也仿照黃帝製定的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隻漂亮華麗的大鳥,嫘祖叫來黃帝另外三位妻室征求她們的意見,方雷氏是個有心計的女人,她對嫘祖說:“姐姐,你組成的這隻大鳥像隻美麗的大公雞,可就是個單身漢,水中的鴛鴦還是成雙成對呢?”一席話提醒了嫘祖。當時,彤魚氏,嫫母也齊聲叫好,都說方雷氏說的有道理。她們姐妹四人,一齊動手,把剩餘下來的,沒有用到‘龍’圖騰上的其它小圖騰,很快地組成了另一隻華麗的大鳥。正好和嫘母組成的大鳥配成一對。可是,把它們叫什麽名字呢?這下可把黃帝四位妻室都難住了。最後,她們還是請來老謀深算的風後、造字的倉頡。叫他倆給這兩隻大鳥取個名字。風後看罷,哈哈大笑說:“黃帝製作了一條‘龍’,世界上各種飛禽走獸中找不到它,你們四人又製作了兩隻大鳥,空中飛翔的鳥群中也找不到它。這就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吉祥物”。倉頡全神貫注,一直在詳細地觀看這兩隻鳥,一句話也沒有說。直到嫘祖問他時,倉頡把早已在腦子想好的名子脫口而出地說:我看就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
1.11其他解釋
1、鳳凰鳳凰(272年-274年)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主吳末帝孫皓的第五個年號,共計3年。《三國誌&m;m;#8226;吳書三》:“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
2、鳳凰鳳凰(386年二月-十一月)是東晉時期張大豫在涼州自號撫軍將軍,涼州牧所自立的年號,共計10個月。
3、鳳凰縣,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