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在知更院住處收拾著衣服被褥,因為徐圭和向衍商量了給他的懲罰,那就是讓他住到鹿呦堂後麵的石洞去抄書。
張會本是打算向徐圭和向衍提出自己想上西摩山去打聽陸延消息的事,他從長都迴來之後一直都在搜集關於西摩山和魔教的消息,如今能做的準備都已經做的差不多了,他想試著將這個打算說出來,希望徐圭和向衍能夠應允,可現在他要受罰,那便是無法推脫了。
雲豆在一邊看著,嘀咕道:“徐先生本來隻說讓你去石洞反思,誰知又冒出個向先生,說你不能在洞裏閑著吃白飯,非得給你加上個抄書的差事,這向先生心腸可真夠毒。”
張會笑笑,心想連雲豆這麽沒脾氣的人都在說向衍狠了,可見這向衍還真是很不好對付。
他也發現了,在鹿山弟子們普遍心都想著徐圭,因為徐圭人和氣又仁慈,而且做事又不偏頗,而向衍卻是苛刻又古板,讓人不敢輕易靠近。
但是張會感覺,徐圭對他表麵看上去很關照,但實際上並沒有多看重,對他並不會像對袁知行和方竹那樣看成是自己精心栽培的首席弟子。
他猜想,徐圭對他的關照可能也是因為陸延曾為鹿山出戰的緣故,是出於照料英雄後代的仁道,但在徐圭心裏,他始終比不過他的父親。
張會到那石洞裏時,石洞裏已經有人將筆墨紙硯和要抄的書籍已經擺放在那裏了。
那石洞大小和他在知更院的住處差不了多少,有一塊平整的長石頭可以供他睡覺,又有一張舊方桌供他抄寫,看來這地方可能是這麽幾百年來專門給犯了錯的弟子過來反省的。
洞外也是格外清淨,要走一段小路然後拐個彎才到鹿呦堂。張會得了這麽一處地方,倒是有些樂得自在,他這段時間正好需要有這麽一塊清淨地方來反思最近所學的東西。
張會在洞裏呆了一天,隻有吃飯的點雲豆給他送飯過來兩人能夠說上一陣的話,其他時候便隻能夠自己和自己說話。
來鹿山這麽久,他從來沒這麽清靜過,如今一安靜下來,他難免心裏覺得孤單。
他將隨身攜帶的佩劍拿出來,那劍帶在他身邊有一些日子了,如果看上去好像都被磨得更顯光澤了,而且看過去的時候比從前更有一種熟悉感。
他開始想念起眉眉來,從都城迴到鹿山的這段日子好像發生了好多吵吵嚷嚷的事,他雖然偶爾會想起眉眉,但好像都沒有一個機會能夠讓他這樣靜下心來長時間地想念她。
“不知道她現在跟著穀主走到哪裏去了?她很少出門,如今能走這麽遠的地方一定很開心。”張會想到這裏,腦子裏又浮現出眉眉笑的樣子,那一刹那,眼前好像就多了一片光亮。
張會坐在桌邊,大略翻看了他需要抄寫的那些書籍,足足有十七八本之多,他從前在臨水鎮時,有時苟心幫人寫文書也是他在一邊幫忙,寫字他已經算是寫得快的了,可這麽十七八本書也足夠他抄上一陣了。
他在看看那書上的內容,大體都是和劍有關,但又不是具體的劍法劍訣,像是鹿山先輩對各種劍法的一些心得和論述。
他隨手抓起一本,看到有吸引他的內容便沿著一直看下去,不知不覺就將一本看完。看完這一本之後,他又發現腦子尚存一些疑問,便想去翻翻剩下的這些書裏麵有沒有談到這方麵的內容。
連續看了近兩個時辰後,他累得在一邊的石頭上睡著了。睡夢中,他在酣暢淋漓地舞著劍,好像從來都沒有這麽盡情盡興和自信過,他感覺他手裏的劍就像是帶有了他的意誌,他的心想到哪裏,他的劍便能到哪裏,這種隨心所向的感覺太好了。他周圍不是鹿山,更不是臨水鎮,而是飄忽的雲彩,而他腳下好像也是踩空了的,但是這時他心裏卻絲毫沒有恐懼。
當他心裏那種得意和美好的感覺上升到一個頂峰時,他突然從夢裏醒來,睜開眼睛一看,自己正處在幽暗的山洞中,眼前一眼看到的是逼仄的山洞頂,周圍是坑坑窪窪的洞壁,洞外冷冷清清,連鳥叫聲都是從很遠的地方傳過來的。
這一刻,他突然覺得他要走的這條路是多麽的孤獨,現實和他理想的境界還相差甚遠。
他坐起來,長歎了幾聲,開始坐在桌前認認真真地抄起書來,慢慢來忍受這個枯燥的過程。
他從剛剛已經看過的那本開始抄寫,抄寫的過程又將剛剛看過的內容做了一次細細的領會。
他想象著有一像謝卓那個年紀的老人正坐在他的旁邊,兩人正在緩緩聊著書中的內容,他問一句,那老人答一句。他感覺這種與智者的對話讓他心裏保持著一種明朗的狀態,隨時都能夠有很微妙的體會。
他隨袁知行練劍的這些日子裏,他心裏有一些苦悶,因為他與袁知行性格不一樣,兩人在一些招式上的見解不一,他沒有辦法照搬袁知行的練法,隻能夠自己去探索一條更加適合自己的路子。
在這個問題上,袁知行也支持張會不要死板照搬,而是要活學活用,他曾鼓勵張會道:“要是你能夠碰撞出讓你得心應手的法子來,說不定這一招你就能超過我了。”
袁知行還和他說過:“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你不要在和我學劍的這個過程中被限死了,在我之上的大有人在,你要向向先生學,向師叔祖學,甚至將來還能夠向穀主學。”
現在迴想起袁知行的這些話來,他心裏充滿感激,因為袁知行是謙遜的,而且能夠理智地為他分析將來的道路,讓他有高的視野,在學劍的過程中保持著開闊的狀態。
現在,當他在抄寫這些書上的文字時,他像是在和先輩對話,他感覺自己從一處小峽穀正在往外麵走,那條路幽深漫長,但是能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他眼前的世界也越來越亮,越來越大。
張會本是打算向徐圭和向衍提出自己想上西摩山去打聽陸延消息的事,他從長都迴來之後一直都在搜集關於西摩山和魔教的消息,如今能做的準備都已經做的差不多了,他想試著將這個打算說出來,希望徐圭和向衍能夠應允,可現在他要受罰,那便是無法推脫了。
雲豆在一邊看著,嘀咕道:“徐先生本來隻說讓你去石洞反思,誰知又冒出個向先生,說你不能在洞裏閑著吃白飯,非得給你加上個抄書的差事,這向先生心腸可真夠毒。”
張會笑笑,心想連雲豆這麽沒脾氣的人都在說向衍狠了,可見這向衍還真是很不好對付。
他也發現了,在鹿山弟子們普遍心都想著徐圭,因為徐圭人和氣又仁慈,而且做事又不偏頗,而向衍卻是苛刻又古板,讓人不敢輕易靠近。
但是張會感覺,徐圭對他表麵看上去很關照,但實際上並沒有多看重,對他並不會像對袁知行和方竹那樣看成是自己精心栽培的首席弟子。
他猜想,徐圭對他的關照可能也是因為陸延曾為鹿山出戰的緣故,是出於照料英雄後代的仁道,但在徐圭心裏,他始終比不過他的父親。
張會到那石洞裏時,石洞裏已經有人將筆墨紙硯和要抄的書籍已經擺放在那裏了。
那石洞大小和他在知更院的住處差不了多少,有一塊平整的長石頭可以供他睡覺,又有一張舊方桌供他抄寫,看來這地方可能是這麽幾百年來專門給犯了錯的弟子過來反省的。
洞外也是格外清淨,要走一段小路然後拐個彎才到鹿呦堂。張會得了這麽一處地方,倒是有些樂得自在,他這段時間正好需要有這麽一塊清淨地方來反思最近所學的東西。
張會在洞裏呆了一天,隻有吃飯的點雲豆給他送飯過來兩人能夠說上一陣的話,其他時候便隻能夠自己和自己說話。
來鹿山這麽久,他從來沒這麽清靜過,如今一安靜下來,他難免心裏覺得孤單。
他將隨身攜帶的佩劍拿出來,那劍帶在他身邊有一些日子了,如果看上去好像都被磨得更顯光澤了,而且看過去的時候比從前更有一種熟悉感。
他開始想念起眉眉來,從都城迴到鹿山的這段日子好像發生了好多吵吵嚷嚷的事,他雖然偶爾會想起眉眉,但好像都沒有一個機會能夠讓他這樣靜下心來長時間地想念她。
“不知道她現在跟著穀主走到哪裏去了?她很少出門,如今能走這麽遠的地方一定很開心。”張會想到這裏,腦子裏又浮現出眉眉笑的樣子,那一刹那,眼前好像就多了一片光亮。
張會坐在桌邊,大略翻看了他需要抄寫的那些書籍,足足有十七八本之多,他從前在臨水鎮時,有時苟心幫人寫文書也是他在一邊幫忙,寫字他已經算是寫得快的了,可這麽十七八本書也足夠他抄上一陣了。
他在看看那書上的內容,大體都是和劍有關,但又不是具體的劍法劍訣,像是鹿山先輩對各種劍法的一些心得和論述。
他隨手抓起一本,看到有吸引他的內容便沿著一直看下去,不知不覺就將一本看完。看完這一本之後,他又發現腦子尚存一些疑問,便想去翻翻剩下的這些書裏麵有沒有談到這方麵的內容。
連續看了近兩個時辰後,他累得在一邊的石頭上睡著了。睡夢中,他在酣暢淋漓地舞著劍,好像從來都沒有這麽盡情盡興和自信過,他感覺他手裏的劍就像是帶有了他的意誌,他的心想到哪裏,他的劍便能到哪裏,這種隨心所向的感覺太好了。他周圍不是鹿山,更不是臨水鎮,而是飄忽的雲彩,而他腳下好像也是踩空了的,但是這時他心裏卻絲毫沒有恐懼。
當他心裏那種得意和美好的感覺上升到一個頂峰時,他突然從夢裏醒來,睜開眼睛一看,自己正處在幽暗的山洞中,眼前一眼看到的是逼仄的山洞頂,周圍是坑坑窪窪的洞壁,洞外冷冷清清,連鳥叫聲都是從很遠的地方傳過來的。
這一刻,他突然覺得他要走的這條路是多麽的孤獨,現實和他理想的境界還相差甚遠。
他坐起來,長歎了幾聲,開始坐在桌前認認真真地抄起書來,慢慢來忍受這個枯燥的過程。
他從剛剛已經看過的那本開始抄寫,抄寫的過程又將剛剛看過的內容做了一次細細的領會。
他想象著有一像謝卓那個年紀的老人正坐在他的旁邊,兩人正在緩緩聊著書中的內容,他問一句,那老人答一句。他感覺這種與智者的對話讓他心裏保持著一種明朗的狀態,隨時都能夠有很微妙的體會。
他隨袁知行練劍的這些日子裏,他心裏有一些苦悶,因為他與袁知行性格不一樣,兩人在一些招式上的見解不一,他沒有辦法照搬袁知行的練法,隻能夠自己去探索一條更加適合自己的路子。
在這個問題上,袁知行也支持張會不要死板照搬,而是要活學活用,他曾鼓勵張會道:“要是你能夠碰撞出讓你得心應手的法子來,說不定這一招你就能超過我了。”
袁知行還和他說過:“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你不要在和我學劍的這個過程中被限死了,在我之上的大有人在,你要向向先生學,向師叔祖學,甚至將來還能夠向穀主學。”
現在迴想起袁知行的這些話來,他心裏充滿感激,因為袁知行是謙遜的,而且能夠理智地為他分析將來的道路,讓他有高的視野,在學劍的過程中保持著開闊的狀態。
現在,當他在抄寫這些書上的文字時,他像是在和先輩對話,他感覺自己從一處小峽穀正在往外麵走,那條路幽深漫長,但是能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他眼前的世界也越來越亮,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