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方資君急中生智,將一隻普通蛐蛐兒硬尊為聖女閣的鎮山神蟲,化解了聖女閣和仙劍閣的一場門戶血災。聖女閣眾弟子又是欣喜,又是遺憾,想到若是那隻被踩死的蛐蛐兒當真是一隻上古神蟲,就這般丟了性命,實是可惜可憐之極。
方資君唯恐仙劍閣將來知曉了實事真相,必然會再起爭端,於是假戲真做,命令弟子花了一千兩銀子,大張旗鼓的厚葬了那隻被薑離道長踩死的蛐蛐,並大肆宣揚那蛐蛐兒乃聖女閣的鎮山神蟲,其神力無邊,天下無敵,卻不慎命喪薑離道長之腳。
聖女閣厚葬那隻被薑離道長踩死的蛐蛐,這一訊息,不過三月功夫,已然傳得四川境內江湖上滿處都是,江湖中受過聖女閣恩惠的俠客門派得知後,無不為那隻上“古神蟲”蛐蛐兒叫冤可惜。仙劍閣的許多弟子更是暗中竊喜,想到仙劍閣用一火麒麟換了它聖女閣如此一上古神蟲,卻也是大大的值得。而仙劍閣的掌門薑離道長的那一腳,也是出了名,教薑離道長又是愛又是恨。
……
又過了數月功夫,火麒麟之事,已經漸漸平息。
方資君自從吃下那火麒麟,將火麒麟和青蛇將軍妖元幻化而來的兩股至陽至陰內息一加掌控,每日練功,隻覺數月來,自己的內功修為進境奇快,似若一日之功便抵上了數年的寒暑苦功。
這一日傍晚時分練功,方資君施展出“聖女雙劍式”,祭出紅衣白衣仙氣質地的女子,但見紅衣女子紅豔如同烈火焚燒,白衣女子亮若冰潭寒水,紅衣白衣仙氣質地的女子,其靈力要教以往不知強大了多少倍。方資君喜不自甚,一收劍訣,正要迴房休息,卻聽一弟子來報,說是有一五十年紀左右的老媽媽來聖女閣投師,請方師叔示下。
自從聖女閣名聲在江湖上大振的兩年來,來聖女閣投師的人自然是絡繹不絕。但江湖中人也深知聖女閣向來隻收女弟子的規矩,所以來投師者均是女子,且年紀最大也不過三十歲。年紀超過三十歲者,聖女閣一般是不予接受。
方資君聽弟子說來拜師者為一位年紀五十左右的老媽媽,當即說道:“那位老媽媽年紀太大,想修習我聖女閣武學卻是有諸多不便,你隻管勸那位老媽媽下山去吧!”
那弟子恭敬迴道:“方師叔,那位老媽媽處境極為可憐,巧巧師姐和公孫師姐都是心中不忍拒卻,所以特命弟子前來請示方師叔,讓方師叔見一見那位老媽媽。”
方資君想到陳巧巧處事向來精明果斷,不想今日卻有些許猶豫不決,那老媽媽必定有甚麽可憐之處。當下無事,便和那弟子返迴聖女閣大殿中。
殿中跪著一位老婦人,約莫五十年紀,形容外貌十分普通,衣著打扮樸實,直與鄉下人無異。但細細一瞧,其眼神清亮如寒星,似若有異稟。
方資君在殿中上座坐定,並不詢問那老婦人事情,隻是向身邊的陳巧巧和公孫慕雪二人瞧了一眼。
陳巧巧立時走上前,向方資君將那老婦人的種種苦情詳盡道出。那老婦人人稱“秦媽媽”,秦媽媽子女親人皆死於非命,現無依無靠,隻得四處流浪,窘迫時連一日三餐飯都吃不飽,她聽聞聖女閣俠義威名,行善樂施,便特來拜師,尋覓一歸依之處。
聽完秦媽媽的淒苦情狀,方資君心中不由漸漸起了同情之意,叫弟子去取十兩銀子給秦媽媽,讓秦媽媽暫一度過難關。
秦媽媽行禮謝絕,說道:“掌門尊主,秦氏年紀已過半百,並無需錢財,也無心學甚麽蓋世武功,隻求能有個棲息歸依之所,以告終老。還望掌門尊主成全!”話語誠摯恭敬,讓人不忍拒絕。
方資君一時心軟,不知該如何才好,又是轉目瞧了陳巧巧一眼。陳巧巧微微一笑,道:“方師叔,近年來我聖女閣弟子與日俱增,廚房正好缺一位打雜的下手,不如就讓秦媽媽到廚房做個幫手吧!”
方資君覺著陳巧巧這個主意還算中肯,隻是不知秦媽媽心意如何,於是問道:“秦媽媽,不知你意下如何?”
秦媽媽對這個差事似乎頗為滿意,連忙磕頭答謝:“多謝掌門尊主,多謝巧巧姑娘、公孫姑娘……”
陳巧巧和公孫慕雪相互對望一眼,想到今日成全了一樁美事,不禁心中歡愉,微微露出笑意。
……
秦媽媽性情慈祥溫和,尊卑分明,對聖女閣中弟子極好,做事又是十分的勤快,入聖女閣不到十天,便盡得聖女閣眾弟子的喜愛。年小的弟子長年不見親人,若是動了思念,便無不找秦媽媽訴說一番。
秦媽媽閱曆豐富,見多識廣,祥和慈厚,總能哄得那些多愁善感的弟子破涕為笑。因而,那些弟子更是將秦媽媽當作親媽媽一般,對其無事不言,毫無任何顧忌。
方資君唯恐仙劍閣將來知曉了實事真相,必然會再起爭端,於是假戲真做,命令弟子花了一千兩銀子,大張旗鼓的厚葬了那隻被薑離道長踩死的蛐蛐,並大肆宣揚那蛐蛐兒乃聖女閣的鎮山神蟲,其神力無邊,天下無敵,卻不慎命喪薑離道長之腳。
聖女閣厚葬那隻被薑離道長踩死的蛐蛐,這一訊息,不過三月功夫,已然傳得四川境內江湖上滿處都是,江湖中受過聖女閣恩惠的俠客門派得知後,無不為那隻上“古神蟲”蛐蛐兒叫冤可惜。仙劍閣的許多弟子更是暗中竊喜,想到仙劍閣用一火麒麟換了它聖女閣如此一上古神蟲,卻也是大大的值得。而仙劍閣的掌門薑離道長的那一腳,也是出了名,教薑離道長又是愛又是恨。
……
又過了數月功夫,火麒麟之事,已經漸漸平息。
方資君自從吃下那火麒麟,將火麒麟和青蛇將軍妖元幻化而來的兩股至陽至陰內息一加掌控,每日練功,隻覺數月來,自己的內功修為進境奇快,似若一日之功便抵上了數年的寒暑苦功。
這一日傍晚時分練功,方資君施展出“聖女雙劍式”,祭出紅衣白衣仙氣質地的女子,但見紅衣女子紅豔如同烈火焚燒,白衣女子亮若冰潭寒水,紅衣白衣仙氣質地的女子,其靈力要教以往不知強大了多少倍。方資君喜不自甚,一收劍訣,正要迴房休息,卻聽一弟子來報,說是有一五十年紀左右的老媽媽來聖女閣投師,請方師叔示下。
自從聖女閣名聲在江湖上大振的兩年來,來聖女閣投師的人自然是絡繹不絕。但江湖中人也深知聖女閣向來隻收女弟子的規矩,所以來投師者均是女子,且年紀最大也不過三十歲。年紀超過三十歲者,聖女閣一般是不予接受。
方資君聽弟子說來拜師者為一位年紀五十左右的老媽媽,當即說道:“那位老媽媽年紀太大,想修習我聖女閣武學卻是有諸多不便,你隻管勸那位老媽媽下山去吧!”
那弟子恭敬迴道:“方師叔,那位老媽媽處境極為可憐,巧巧師姐和公孫師姐都是心中不忍拒卻,所以特命弟子前來請示方師叔,讓方師叔見一見那位老媽媽。”
方資君想到陳巧巧處事向來精明果斷,不想今日卻有些許猶豫不決,那老媽媽必定有甚麽可憐之處。當下無事,便和那弟子返迴聖女閣大殿中。
殿中跪著一位老婦人,約莫五十年紀,形容外貌十分普通,衣著打扮樸實,直與鄉下人無異。但細細一瞧,其眼神清亮如寒星,似若有異稟。
方資君在殿中上座坐定,並不詢問那老婦人事情,隻是向身邊的陳巧巧和公孫慕雪二人瞧了一眼。
陳巧巧立時走上前,向方資君將那老婦人的種種苦情詳盡道出。那老婦人人稱“秦媽媽”,秦媽媽子女親人皆死於非命,現無依無靠,隻得四處流浪,窘迫時連一日三餐飯都吃不飽,她聽聞聖女閣俠義威名,行善樂施,便特來拜師,尋覓一歸依之處。
聽完秦媽媽的淒苦情狀,方資君心中不由漸漸起了同情之意,叫弟子去取十兩銀子給秦媽媽,讓秦媽媽暫一度過難關。
秦媽媽行禮謝絕,說道:“掌門尊主,秦氏年紀已過半百,並無需錢財,也無心學甚麽蓋世武功,隻求能有個棲息歸依之所,以告終老。還望掌門尊主成全!”話語誠摯恭敬,讓人不忍拒絕。
方資君一時心軟,不知該如何才好,又是轉目瞧了陳巧巧一眼。陳巧巧微微一笑,道:“方師叔,近年來我聖女閣弟子與日俱增,廚房正好缺一位打雜的下手,不如就讓秦媽媽到廚房做個幫手吧!”
方資君覺著陳巧巧這個主意還算中肯,隻是不知秦媽媽心意如何,於是問道:“秦媽媽,不知你意下如何?”
秦媽媽對這個差事似乎頗為滿意,連忙磕頭答謝:“多謝掌門尊主,多謝巧巧姑娘、公孫姑娘……”
陳巧巧和公孫慕雪相互對望一眼,想到今日成全了一樁美事,不禁心中歡愉,微微露出笑意。
……
秦媽媽性情慈祥溫和,尊卑分明,對聖女閣中弟子極好,做事又是十分的勤快,入聖女閣不到十天,便盡得聖女閣眾弟子的喜愛。年小的弟子長年不見親人,若是動了思念,便無不找秦媽媽訴說一番。
秦媽媽閱曆豐富,見多識廣,祥和慈厚,總能哄得那些多愁善感的弟子破涕為笑。因而,那些弟子更是將秦媽媽當作親媽媽一般,對其無事不言,毫無任何顧忌。